探究功與物體速度變化的關系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會探究功與物體速度變化關系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會通過建立坐標系、描點、連線尋找一些量之間的變化關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感受探究過程中避繁就簡的方法選擇,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重點】探究思路 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
【難點】圖像法尋求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
【課前復習】前面學習了兩種功能關系:
①重力做功引起重力勢能的變化,并且確立了重力勢能的表達式。
②彈簧彈力做功引起彈性勢能的變化,并且確立了彈性勢能的表達式。
本節我們研究另一種功能關系即合力做功與動能的關系。
【教學設計】
一、新課引入
問題一:動能的定義是什么?與什么物理量有關?
(引導學生回答: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動能;速度、質量)
問題二:什么是合力的功?如何求合力的功?
(引導學生回答:物體所受合力做的功叫合力的功;若恒力做功用公式,若變力則不容易求)
問題三:探究合力的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需要測量哪些物理量?采用什么實驗方法和器材?
(引導學生回答:需要測量速度、合力的功;測速度可用打點計時器。研究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可以用半定量的方法,不需要測出具體值。同時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改變合力的功)
二、新課學習
1.學生閱讀教材p17-18頁,明確以下幾個問題。
(1)小車運動過程中受幾個力?為使橡皮筋的拉力充當合力,其他力應怎樣處理?
(重力、支持力、摩擦力、橡皮條的彈力;將其他力平衡掉。引導學生思考平衡摩擦力的方法)
(2)實驗中,是什么力對小車做功?小車做什么性質的運動?初速度是多少,末速度如何求?
(引導學生回答:橡皮條的彈力做功;現時加速度逐漸減小的加速運動,后做勻速運動;初速設為零,末速可通過處理紙帶求得)
(3)如何處理實驗數據,得到合力的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
(引導學生回答:用圖像法處理實驗數據,通過圖像可以直觀的看出物理量之間的關系)
2.探究過程
(1)學生合作按教材17頁圖5.6-1所示將器材連接好。
(2)先用一條橡皮筋做實驗,用打點計時器和紙帶測出小車的速度,設此時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為,記入表格。
(3)用兩條橡皮筋做實驗,實驗中橡皮筋拉伸的長度與第一次相同,這樣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為,測出小車的速度,記入表格。
(4)用三條、四條……橡皮筋做實驗,用同樣的方法測出功和速度,記入表格。
(5)建立直角坐標系,用縱坐標表示力對物體做的功,用橫坐標表示物體的速度或速度的平方,描點、連線,得出結論。
3.注意事項:根據實驗過程思考。
(1)如何平衡摩擦力,平衡到什么程度,如何驗證?
(讓木板有一個微小的傾角;使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等于阻力;輕推小車使之勻速運動。)
(2)如何做到每根橡皮條的功都相等?
(使橡皮條完全相同,且伸長量也一樣。)
(3)思考紙帶上打點的分布情況,如何計算末速度?
(打點之間的距離先增大后不變,通過不變的點間距求末速度。)
(4)如何通過圖像處理數據?
(將圖像做成直線,有利于判斷物理量間的關系)
4.典型例題:
例1 如圖所示,小車的運動情況可描述為、之間為_______運動,、之間為_______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