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晚秋》教案
[教學目標]:1、體會景物描寫的層次感。
2、體會晚唐詩人凄清的情感基調。
3、理解詩人的羈旅愁思。
[教學重點]:景物描寫的層次感以及詩人營造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檢查:《無題》、《九日齊山登高》相關知識。
二、導入新課:
晚唐詩歌在氣象格局上雖然已經失去了盛唐詩歌大氣磅礴,但晚唐詩人們在中唐創新求變的基礎上繼續掘進,詩國仍然是一派絢麗燦爛的景象,出現了許多成就突出的詩人,今天我們接觸晚唐另一位詩人趙嘏。學習一下他的《長安晚秋》
三、自讀,通過翻譯全詩解決基礎問題
1、翻譯,中心:秋天拂曉時,凄冷清涼的云霧緩緩飄游,漢家宮殿的周圍呈現出深秋的景象。殘星幾點,群雁從塞外飛來,有人倚樓吹著長笛,曲調悠揚婉轉。籬邊半開的菊花呈現出紫艷之色,靜悄悄的,水面的蓮花凋零,紅葉盡謝。家鄉的鱸魚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卻要像鐘儀那樣戴著南冠,學著楚囚的樣兒羈留他鄉。
這首律詩,通過詩人望中的見聞,寫深秋拂曉的長安景色和羈旅思歸的心情。
2、重點詞語:拂曙 宮闕(建筑物,而“闋”為詞的分段,又叫“片”)橫(飛過)塞
3、典故:鱸魚正美——司馬冏執政、張翰辭官回家,表達思鄉之情。
南冠楚囚——晉侯、鐘儀(楚國俘虜),南,楚地;“南冠”代囚徒或戰俘。
4、內容把握:學生默讀詩歌,結合課文注釋疏通詩歌內容。再學生朗誦。
5、提問幾名學生。
四、內容講析:
1、首聯:總覽長安全景。在一個深秋的拂曉,詩人憑高而望,眼前凄冷清涼的云霧緩緩漂游,全城的宮觀樓閣都在腳下浮動,景象迷蒙而壯闊。
思考:“凄清”二字有什么作用?
明確:詩中“凄清”二字既屬客觀,也屬主觀,秋意的清冷,實襯心境的凄涼。正是這兩個字,為全詩定下了基調。
2、頷聯:寫仰觀。晨曦初見西半天上留有幾點殘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飛來一行避寒的秋雁。詩人的注意力正被這景象所吸引,忽聞一聲長笛悠然傳來,笛聲悠揚、哀婉。是喟嘆人生如晨星的易逝呢,還是因見歸雁而思鄉里、懷遠人呢?吹笛人只管抒寫自己內心的衷曲,卻不曾想到笛聲竟這樣的使聞者黯然傷神!
思考:試分析這兩句詩的妙處。
明確:“殘星幾點”是目見,“長笛一聲”是耳聞;“雁橫塞”取動勢,“人倚樓”取靜態。景物描寫見聞動靜的安排,獨具匠心。寥落的殘星,南歸的雁陣,這是秋夜將曉時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樓笛聲又為之做了饒有情韻的烘托。它的妙處在于它選景典型、韻味清遠的緣故。
(以動襯靜,既是環境的寧靜,也是人物神情專注,入迷入癡的心情之靜。突然一聲長笛穿空而來,多么驚心動魄,揪人柔腸,撕心裂肺。杜甫很欣賞此句,作者也有“趙倚樓”之稱。見課下注釋①)
3、頸聯:寫俯察。夜色褪盡,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歷歷可辨:竹籬旁邊紫艷的菊花,一叢叢似開未開,儀態十分閑雅靜穆;水塘里的蓮花,一朵朵紅衣脫落,只留下枯荷敗葉,滿面愁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