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一律與千變萬化》 學案
《千篇一律與千變萬化》 學案
【自讀導言】
1.領略課文表現出的中國文化藝術之美,理解作者揭示的藝術規律。
2.學習本文對事物嚴謹、辯證的分析,感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中體現出的廣闊視野與深厚積懟?
3.進一步強化對文章內容提要鉤玄、概括分析的能力。
(解說:在學完前兩課后,學生已經初步了解了提要鉤玄的方法,本課則以課文為例,進一步鞏固和強化所學知識和方法。對思維的訓練、對文化藝術之美的欣賞是學生永恒的學習內容。)
【自讀程序】
1.布置學生課前查閱梁思成先生的有關資料(如生平簡歷、學術成就、人物掌故等等),鼓勵有條件、有興趣、有能力的學生檢索、了解一些建筑學、建筑史學知識,把握作品寫作背景,加深對文章內涵的理解與把握。
明確:梁思成,梁啟超的長子,祖籍廣東新會,19xx年出生于日本東京,1972年1月病逝于北京。他是中國當代建筑大師、建筑理論家和教育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主要設計者,創立了清華大學、東北大學的建筑系。梁思成在建筑理論上也有突出的建樹。他于50年代對北京城區改造、文物保護等方面的提議和疾呼頗受關注,令人感嘆,引人深思。
2.通讀全文,細細品味文中描述的中國傳統文化中音樂、繪畫、建筑的美感,抓住以下關鍵詞,咀嚼其內涵,在課本上畫出表達中心觀點的關鍵句。
時間與空間持續性
千篇一律與千變萬化
重復與變化主題與變奏
明確:
(1)作者在文中以廣博的學識和對傳統文化中美感的細膩體察,描述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音樂、繪畫、建筑的美感。閱讀這篇課文同樣需要讀者的慧心、想像和咀嚼,需要教師的提醒和幫助。
(2)關鍵詞是文章主旋律的標志性“音符”,教師對關鍵詞的點撥也就是提要鉤玄、理清脈絡。
(3)課文表達中心觀點的關鍵句是:
在藝術創作中,往往有一個重復和變化的問題。只有重復而無變化,作品就必然單調枯燥;只有變化而無重復,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亂。
3.課文副標題為“音樂、繪畫、建筑之間的通感”。“通感”作為修辭,它的特征是什么,能否列舉所學詩文中的例子?在本文中“通感”的含義應是什么?
明確:“通感”本為一種由不同感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種心理現象,借此描述在語言中用一種感官印象來形容另一感官感受的修辭手法,錢鐘書先生曾這樣談到“通感”:在日常經驗里,視覺、嗅覺、聽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體質。如《荷塘月色》中用“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對淡淡的荷香的描述。
但在本文中“通感”一詞的內涵與上述情況不同,它是指不同藝術門類之間相通的藝術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