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過秦論
設下懸念的目的,也是在引發讀者的思考,讓讀者自己在閱讀中尋求答案。
經過前面幾大段的例證鋪敘,作者最終一語道出了結論: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由于論證基礎雄厚,結論的得出便如水到渠成般自然。
審美鑒賞
我們取本文兩方面美點來鑒賞一下:
1.對比反襯,事理昭然
本文在說理上的最大特點便是對比手法的運用。文中既有“九國之師”與秦的對比,又有秦與陳涉之眾的對比,也還含有“九國之師”與陳涉的對比,當然也還有秦自身前后的對比。這里有一點應該明白,必須把這種對比放到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來看。昔年,九國之師,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進攻僅有雍州之地的秦,卻遭到慘敗;而今天,陳涉以數百“疲弊之卒”發難,進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取得成功,這就生動地說明了轉入守勢后的秦已經變得外強中干了。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形呢?孟子說:“失民心者失天下。”“一夫作難而七廟隳”,這正是仁義不施而失掉民心的結果。通過這樣的對比,自然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論點。
2.鋪排夸飾,筆力雄渾
賈誼是漢賦的早期作家,這篇文章雖不是賦,然而語言上卻明顯地帶有賦的特色。它講究鋪排夸飾,層層渲染。例如開頭寫秦孝公的宏圖,連用“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等四語,其實“席卷”“包舉”“囊括”都是“吞并”之義,“宇內”“四海”“八荒”也都指“天下”。整個四句的意思以一語便可概括:“有吞并天下之野心”。而文章通過夸飾鋪張,則增強了語勢,突出了秦孝公吞并六國、獨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王朝對諸侯各國虎視眈眈的情態、咄咄逼人的氣勢。這就與后文寫秦統一天下之后的二世一旦而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文章中間寫九國合縱締約、會盟弱秦時,作者竭力鋪陳渲染了四君子及九國的謀臣、策士、武將,一一列名,顯得很有聲勢。
再如,文章在寫秦與六國之師交鋒的情況時道:“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用短句排出,短促而節奏明快,讀來語氣似乎是越來越強,突出了秦之強盛。“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則通過夸張手法,形象地表明了秦統一天下已是勢不可擋。
還有,寫秦始皇統一六國,則以“振長策”“吞二周”“履至尊”“執敲撲”等語構成一組排比,極力塑造出了一位“威振四海”、君臨天下的封建暴君的形象。
另外,行文多用駢偶,讀起來鏗鏘有聲,很有氣勢。如“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有些地方又是駢散結合,如“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可謂靈活多變,生動活潑。
日積月累
一、學海拾貝
文言虛詞
文言虛詞是指文言中那些詞匯意義較為抽象,一般不表明確含義,起到組織實詞以完成句子結構的詞類。文言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代詞、兼詞等。文言虛詞數量雖然比較少,但使用頻率高。虛詞用法靈活,且在漢語的發展中變化較大,閱讀文言作品及解題時應注意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