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去來兮辭》導學案
荊威王②向沈尹華學習典籍文獻,昭釐惡之。威王好制,有中謝③。佐制者,為昭釐謂威王曰:“國人皆日:王乃沈尹華之弟子也。”王不說,因疏沈尹華。中謝,細人也,一言而令威王不聞先王之術,文學之士 ④不得進,令昭釐得行其私。故細人之言,不可不察也。且數怒人主,以為奸人除路,奸路以除而惡壅卻,豈不難哉?夫激矢則遠,激水則旱 ⑤,激主則悖,悖則無君子矣。夫不可激者,其唯先有度。
鄰父有與人鄰者,有梧桐樹,其鄰之父言梧樹之不善也,鄰人遽伐之。鄰父因請而以為薪。其人不說曰:“鄰者若此其險也,豈可為之鄰哉?”此有所宥也。夫請以為薪與弗請,此不可以疑枯梧樹之善與不善也。
齊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見人操金,攫而奪之。吏搏而束縛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對吏曰:“殊不見人,徒見金耳。”此真大有所宥也。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晝為昏,以白為黑,以堯為桀。宥之為敗亦大矣。亡國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故凡人必別宥然后知,別宥則能全其天矣 (節選自《呂氏春秋(卷十六)•先識覽第四》)
【注釋】①宥:通“囿”,局限。“去宥”:去掉人的局限,去掉人認識事物的障礙,去掉人的主觀偏見。②荊威王,即楚威王。古時楚地亦稱“荊”。③中謝:官名,亦作“中射”,古時王侯的侍御近臣。④文學之士:精通古代文獻典籍的人。⑤旱:通“悍”,勇猛。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謝子不說 說:說話
b.將奮于說 奮:用力,盡力
c.以為奸人除路 除:清除,打通
d.激主則悖,悖則無君子矣 悖:蒙騙,蒙蔽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王因藏怒以待之 諸侯以惠愛為德
b.文學之士不得進 悟以往之不諫
c.人皆在焉 復駕言兮焉求
d.其皆甚有所宥邪 其皆出于此乎
3.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部屬于“所宥”表現的一組是
①王因藏怒以待之 ②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
③王不說,因疏沈尹華 ④一言而令威王不聞先王之術
⑤鄰者若此其險也,豈可為之鄰哉 ⑥殊不見人,徒見金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