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文章選讀》教學設計
2.學生自讀第二層,明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張,體會“以羊易牛”的闡發藝術。
重點詞:
“莫之能御”屬賓語前置,正常語序為“莫能御之”。
“之”字一詞多義現象。例如:“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牛何之”,“王見之”。
3.學生自讀第三層,概括大意,并用兩個字概括孟子為齊宣王指明的方向。
明確:闡述齊王之不王,是不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孟子為齊宣王指明的方向:推恩。
第二課時
一、分析第二部分
學生熟讀課文。
教師點撥:
“危士臣”“朝秦楚”屬使動用法。
特殊句式:“若是其甚與”“何以異于鄒敵楚哉。”
二、分析第三部分
熟讀后譯再背。
抓住“進”“愿”“恒心”“仰”“俯”“謹”等重點詞。
三、作業
課后思考與練習二、三。
第三課時
一、學習孟子論辯技巧
學生速讀課文,找出話題切換,理出作者論辯思路。
明確:
1.齊宣王以問“霸道”開頭,被孟子“臣未之聞也”巧妙將話題轉向“王道”的討論。
2.從“以羊易牛”的事例切入,將對齊桓晉文之事的注意轉到對“仁”的注意。
3.以一系列的比喻引出對“仁政”的議論,說明齊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為。
4.列舉“霸運”的種種危害,從而襯托王道仁政的益處,進而激發仁政之道的具體措施。
二、領會孟子形象說理,善用比喻的妙處
學生歸納文中比喻句。
三、作業
背誦課文最后一段。
擴展資料
孟子簡介
(約前372~前289年) 戰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受業于子思之門人。曾做過齊宣王的客卿,后退而著書立說。他一生以繼承孔子學說為職志。推崇周朝的傳統制度,主張“法先王”,行“仁政”、“王道”,恢復井田制、五等爵制等。提出“民貴君輕”說,勸告統治者重視人民。肯定人性生來是善的,都具有仁、義、禮、智等天賦道德意識。認為人都有先天的“良知”、“良能”,但也重視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教人注重存心養性,深造自得,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要求達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還提出了“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論點。他過分強調人的主觀精神作用,斷言“萬物皆備于我矣”,在儒家哲學里形成一個唯心主義的理論體系,對后來的宋儒有很大影響,被認為是孔子學說的繼承者,有“亞圣”之稱,著作有《孟子》。
孔子與孟子
孔子是春秋時期的大學者(公元前551~前479年),他首開私學,創立儒家學派。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大學者(生卒年不詳,一說前385~前3XX年,一說前372~前289年),他繼承了孔子的學說,并對儒家學派的傳播與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孔子生于今日山東曲阜,孟子生在距曲阜僅數十里的鄒縣,他們都曾沐浴著以泰山為中心的齊魯文化。
公元前2世紀中葉,漢武帝認識到孔子學說有利于中央集權大一統的社會格局,因而采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從此中國在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時期,一直尊奉孔子為圣人,尊稱孟子為亞圣;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以及孔子后裔和孟子后裔,都自覺或不自覺地相信或認為孟子的學術思想與孔子一脈相承或完全一致,簡言之即所謂的孔孟一家。其實,這是一個天大的誤會,或許也是一個持續兩千年的政治陰謀。因為,實際情況是,孟子的學術思想一部分繼承于孔子的思想,另一部分則是孟子自己的創造,而這后一部分內容已經大大地超越了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