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離騷教案3
無韻之離騷——太史公筆法小議教學目標1、學習本文“敘”、“引”交互,“感”、“議”結合的書評寫法。2、體會司馬遷在《史記》中所蘊涵的實錄精神和批判意識。說明:作者在《學海無邊》一序中曾論及本文“不單純是評價,而是讀后感”,言下之意,她是以“通人生”的方式,來讀《李將軍列傳》,來議太史公筆法的。《無韻之離騷——太史公筆法小議》一文沒有大段的慷慨激昂的議,但“感”、“議”結合,卻讓讀者感受到作者深沉的感情和強烈的愛憎。 可以說,“感”、“議”結合是這篇書評的特別之處,教師應指導學生學習借鑒。本文肯定和贊揚了司馬遷的實錄精神及批判意識。教師可組織學生研讀探討,引導學生正確評價中國歷史上的悲劇人物,這對學生養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不無裨益。教學重點與難點1、重點:太史公筆法之奇;“敘”、“引”交互,“感”、“議”結合的書評寫法。2、難點:司馬遷傳寫歷史人物、評價歷史人物的原則及價值。說明:本文結構嚴謹,層次清晰。但文章篇幅較長,教師宜指導學生速讀課文,圈劃關鍵詞句,迅速把握文章思路和基本內涵。雖然文章“敘”、“引”、“感“、”議“有聲有色,可圈可點,但文章內容對于讀者畢竟隔了一層,要切實理解太史公筆法,體會司馬遷在《史記》中所蘊涵的實錄精神和批判意識,就要了解司馬遷其人其作,尤其要通讀《史記·李將軍列傳》。如將研究性學習引入教學中,就可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拓寬學生知識面,授之以漁,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熟悉背景
引入課題1、教師課前布置:(1)以“走近司馬遷”為主題進行研究性學習,研讀《太史公自序》,認識這位偉大的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了解他郁結于心的不平,了解他忍隱茍活,創作《史記》的漫長痛苦的艱難歷程。(2)自讀《史記·李將軍列傳》、《報任安書》。2、學生兩分鐘交流研究性學習心得,教師順勢引入課題。1、利用圖書館和網絡資源,查找資料,并將資料整理成文,與班中同學共享。2、交流研究性學習心得。可談對司馬遷的認識,也可談對司馬遷作品的看法。1、熟悉背景可掃除閱讀障礙,提供閱讀思考方向,促使學生全面客觀地認識作品。學習《無韻之離騷——太史公筆法小議》時,需要結合司馬遷的人生遭遇才能分析出作品“貌似平淡,卻蘊涵無窮感染力”的太史公筆法。而這種筆法的深刻內涵緣自于司馬遷的人生際遇。因此,教師有必要組織學生通讀《史記·李將軍列傳》,建立對文本的初步印象;讓學生通過網絡查詢《報任安書》等作品的時代背景,走近司馬遷。2、此環節是為檢查學生預習情況,同時也為后面的學習作準備。
速讀文本
把握線索
說文解字
激發興趣
1、課文副標題為“太史公筆法小議”,請同學們速讀課文,看看這篇文章的“議”落在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