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渠書 學案
穿二江成都之中 省略,穿二江(于)成都之中。
瓠子決兮將奈何? 奈何:把……怎么辦呢?怎么辦呢?
甚哉,水之為利害也! 倒裝句,謂語“甚哉”倒裝了。
難句翻譯現場
1、于是禹以為河所從來者高,水湍悍,難以行平地,數為敗,乃廝二渠以引其河。
參考譯文:禹認為黃河上游地勢告,水流湍急洶涌,難以在平地使順利通過,多次泛濫沖毀堤壩,于是分開兩渠來疏引黃河水流。
翻譯指導:本句要落實這樣幾點:“河”是黃河;“所從來者”,“從來”是水從上游來;“廝”是分開的意思;“以”表示目的,翻譯成“來”。“引”是疏引,疏導。另外,課本的譯文沒有把“于是”翻譯出來,應該翻譯為:這個時候。
2、而韓聞秦之好興事,欲罷之,毋令東伐,及使水工鄭國間說秦,令鑿涇水自中山西邸瓠口渠,并北山東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
參考譯文:韓國聽說秦國喜歡興辦工程,想以此消耗它的國力,使它不能對山東諸國用兵,于是命令水利工匠鄭國作間諜游說秦國,要它鑿穿涇水,從中山以西到瓠口,修一條水渠,沿著北山向東流入洛水,長三百余里,用來灌溉農田。
翻譯指導:本句的翻譯要注意幾個實詞:“罷”:這里是通假成“疲”,同時又活用成使動;“并”也是通假,翻譯為“依靠,沿著”;還要落實“興事”“間”“東”。另外,要注意譯文的前后連貫。
3、于是天子已用事萬里沙,則還自臨決河,沉白馬玉璧于河,令群臣從官自將軍已下皆負薪填決河。
參考譯文:天子從萬里沙祠禱神以后,回來時親臨黃河決口處,沉白馬、玉璧到河中祭河神,命群臣及隨從人員自將軍以下都背負柴薪,填塞決口。
翻譯指導:本句的翻譯要點是:文言詞語:“用事”“臨”“已”(通“以”);句式:“用事”后省略“于”等。譯文中“于是”也要補出來。
4、甚哉,水之為利害也!
參考譯文:水的為利為害太大了!
翻譯指導:本句翻譯注意全句的倒裝,翻譯的時候要把謂語放在正常的位置上,同時,要注意“為利害”包含著兩方面的意思就可以了。
1、司馬遷為什么要寫《河渠書》?
在司馬遷生活的漢武帝時代,當時對中國人民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影響最大的自然災害,莫過于黃河水災。司馬遷一方面考察了大禹治水的事跡,自稱“余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遂至于會稽太湟,上姑蘇,望五湖;東闚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濟、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離碓;北自龍門至于朔方”,認真調查與總結了大禹治水的方法與經驗;一方面親自參加了治理黃河的偉大工程,跟隨漢武帝“負薪塞宣房”,堵住了危害黃河下游地區二十多年的瓠子(河南濮陽縣西南)大決口。由此發出了“甚哉,水之為利害也”的感慨,“悲瓠子之詩而作《河渠書》”,目的在于歌頌人類戰勝水害、興修水利的可歌可泣的事跡,在如何處理“人與天”、“人與自然”的關系上,鮮明地表達了他對自然災害的態度。
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里也明確表明他寫《河渠書》,是因為西漢初年所興修的一系列水利工程,實際上是大禹治水業績的延續與發展。他說:“唯禹浚川,九州攸寧。爰及宣房,決瀆通溝。作《河渠書》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