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修身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衛靈公》)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顏淵》)
1.關于如何對待過錯的言論,許多古籍都有講述。《左傳》中就有一句與“過而不改,是謂過矣”相對應的句子:_______________
2.現今我們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勢敗壞而不可救藥,常引用文中的“_____________”一句來形容。
3.下列句中,與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
a.不患人之不己知
b.于予與何誅
c.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d.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4.翻譯下列句子。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譯文:
(2)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譯文:
(3)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譯文:
5.請用自己的話概括孔子對“宰予晝寢”一事的態度及由此引申出的道理認識。
答:
6.文段中的5個文句出自《論語》不同的篇章,編者把它們一起編在《論修身》的第二節,你能說出這樣編的依據嗎?
答:
七、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評價不恰當的一項是( )。
a.“在陳絕糧”一段話,運用對比的方法,說明君子即使在極其困窘的處境中也不會改變自己的志向。這一段的觀點可以用孟子所說的“貧賤不能移”來概括。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至今仍常常為人們所引用。其實對這句話我們應該辯證認識,不可全盤接受。比如一些人富余的、不怎么想要的東西正是另一些人急需、迫切想要的,把這些物品拿出來捐給他人未嘗不可。
c.“人而無信”一段話,是講“信”的重要性。誠實守信,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根本。到了今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社會的和諧穩定,對外貿易與交流中,誠實守信仍是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
d.孔子并不贊同“以德報怨”,他主張“以直報怨”就是堅持原則,他主張“以德報德”就是公平公正,這表明孔子在真理面前是不退讓的,是不提倡以犧牲原則求得友誼和睦的。這與佛家倡導的“以德報怨”相比,更具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