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以德
第一課【教學目標】
1.理解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實詞與虛詞。
3.背誦重點語段。
【學習要求】
基本要求
1.背誦2.1 、2.3 、13.6 章和1.6章“丘也聞有國有家者”至“而在蕭墻之內也”部分。
2.重點掌握“必 用 社稷 相 國 家 年 勸”在文中的意思,并理解“共 道 齊”等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3. 理解下列詞語與現代意義的區別:
民免而無恥 節用愛人 禍起蕭墻 分崩離析 鳴鼓攻之 既來之,則安之
4.結合課文,說說孔子提出為政者的基本素質是什么。
發展要求
5.正確地理解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
6.較深地領會孔子所提出的“均貧富”的含義。
說明
【教學建議】
詞語理解的主要目是理解課文意思,除參閱課文注解外,教師對于未加注而學生不能解釋的詞語要稍加疏通。有些固定短語成為漢語成語或者熟語的,要古今參照,明白其意義,熟悉其用法。《季氏篇》可以涉及孔子與學生對話辯論的章法藝術。為政者的基本素質可以結合“為政以德”的內涵進行闡發,如:德行、教化、誠信、平和、仁愛、秩序、重民、端正等。
學習要求里“發展要求”的內容,可以分條學習掌握,也可以把各段串聯起來達成。建議教師能夠觸類旁通,連類而及,把各段內容統一在“為政以德”這個主題下。本章節中孔子講為政,講的是政治哲學,或者說是政治原理。孔子認為,政者、正也。作為國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當一個人的內心修養達到了一個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夠為國家做事(可大受),也才能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張格物、致知、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人自身的修煉是治國平天下的前提。在本章節中,孔子就明確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如果統治者有感召力,則就如北極星一樣,“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如果這樣就沒有必要“殺無道、以就有道。”小人必然會被感化。“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早上之風,必偃。”這樣孔子自然就反對武力征服,主張“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統治者自身做出榜樣就是對百姓最好的教育。“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都不能,則勸。”
孔子認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養生(食)、送死(喪)和祭祀。統治者要“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他反對橫征暴斂,認為苛政猛于虎。當自己的學生為季氏斂財時,他公然號召其它學生“鳴鼓而攻之可也。”他勸魯哀公減輕人民的賦稅,要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當然這并不是說孔子主張均貧富,孔子主張的是上下各得其分(根據自己的名分、地位,該得多少是多少。所以于統治者而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當然對百姓的教育是必需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什么?教之以禮、信、孝弟。“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