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學案
7.突出亂墳崗的死人之多,暗示社會的黑暗,災難深重,表現了貧富懸殊、階級對立的社會現實,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草菅人命,濫殺無辜的罪惡,為下文華、夏兩家分別在路兩邊為兒子上墳的情節做了鋪墊。
8.暗示革命者夏瑜不僅生前與窮苦的群眾有隔膜,死后也是如此,從而深刻地反映了小說的主題。意思對即可。
9.怕傷了小川的自尊心。神態、動作、心理((通過動作、環境暗示與襯托)環境(或氣氛)描寫。為難心情。
10.這種感受源于李小川的自尊受到大家傷害這件事,體現了作者的正義感以及對李小川的那種同情和理解。
11.主題是:通過塑造大姑的形象來揭示人們對改邪歸正的失足青年缺少起碼的信任,呼吁人們給予失足青年起碼的信任。(或:告誡人們不要拿世俗的眼光去評判失足青年的人品,應該給這些改邪歸正的青年人以最起碼的信任和理解。
12.文章以《鎖》為題,又以“鎖”列出故事情節,最后以換鎖結尾,使結構完整,體現了構思的巧妙及情節的曲折。或:本文從頭到尾沒有脫離“鎖”這一主題,可撬開了鎖卻又換了鎖,這使文章的情節波瀾起伏,在平淡的結尾處,體會到了不平淡的畫龍點睛的效果。
13.③ ② ①
14.⑴標題暗示
小說的標題為何取一個“藥”字?看過小說,品味思之,方知“藥”字之妙。它不僅只是實指華老栓愚昧 地把“人血饅頭”當作治兒子癆病的“良藥”,而且更有作者匠心獨運的暗示的寓意:當今急于要治的“病” 不是華小栓肉體上的癆病,而是整個國民的“精神病”,因此華老栓的藥不是治病的“良藥”;夏瑜的個人奮 斗也不是“治病”的“良藥”;革命者只有喚醒民眾,才是推翻黑暗社會、拯救國民的“良藥”。可見由于《藥》的暗示藝術,便表達了極其深刻的題旨,可謂著一字而“盡得風流”。
⑵線索暗示
《藥》有明、暗兩條線索,暗線主要是通過暗示手法來設置的。明線寫華老栓買“藥”暗示革命者夏瑜的 鮮血被群眾所吃;明寫茶客談“藥”,暗示夏瑜的身份和牢中的斗爭精神;明寫夏四奶奶和華大媽上墳,暗示 “華夏”民族悲劇的原因:兩位母親都不知道兒子是怎么死的:一個為革命獻身,母親不理解;一個被愚昧吞 噬,母親不知道。作者用暗示設計一條暗線,大大深化了小說的主題:如果單寫華家的故事,只能反映當時群眾的愚昧落后;如果單寫夏家的故事,只能贊揚當時的民主主義革命者的斗爭精神;而用明暗線索結構則說明 了:革命者只有喚醒民眾,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這才是救治民眾、救治社會的真正“良藥”。
⑶人名暗示
小說寫華、夏兩家的悲劇故事。“華”、“夏”暗示了“華夏民族”之意。華老栓具體暗示了辛亥革命前 的人民群眾。栓,是塞子的意思。華老栓、華小栓,暗示當時廣大群眾(從父輩到兒輩)的腦子仍被封建的愚昧落后思想所塞住,尚未覺醒,瑜是美玉,夏瑜不僅暗示指真實的革命者秋瑾,而且暗示他是華夏民族的精英 ,即先進的革命者。
⑷人物暗示
《藥》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有深刻的暗示意義。華老栓,暗示父輩的愚昧落后,而華小栓的命運則暗示由于 父母輩的愚昧而造成下一代的悲劇。夏瑜的遭遇,暗示了當時的革命者脫離群眾,不被群眾所理解的悲哀。康大叔這個劊子手的形象,暗示著統治者幫兇是何等兇殘、丑惡。華大媽、夏四奶奶,則暗示了做母親的也不知 道兒子是怎么死的可悲現實!至于茶客中的“花白胡子”和“二十多歲的人”,則暗示了從老到少的群眾的麻木不仁。 作者用人物暗示了嚴峻的現實和悲慘命運,“意在引起療效的注意”,催人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