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語文電子教材 > 高三語文電子教材 > 《孟子》簡介(通用16篇)

《孟子》簡介

發布時間:2024-02-07

《孟子》簡介(通用16篇)

《孟子》簡介 篇1

  郭預衡

  閱讀《孟子》,首先要了解孟子其人以及他所處的時代特點。孟子,名軻,是戰國時期影響甚大的儒者!睹献印芬粫m然并非全由孟子所作,卻也能夠代表孟子本人的思想和風格。

  孟子的生平事跡,見于《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這篇列傳,包括十幾個人,始于孟子,終于墨子,是一篇戰國學者的合傳。重點是孟子和荀卿二人。司馬遷對孟子尤其尊重,開頭便說:“余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曰:嗟乎,利誠亂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異哉!”在這篇包括十幾個人的列傳中,司馬遷獨對孟子如此贊嘆,可見他對孟子的重視,不同一般。

  據這篇列傳,孟子的生平事跡大致是:孟子,魯國鄒(現在山東省鄒縣)人,為子思(孔子孫孔)的弟子(一說是再傳弟子)。他曾經去游說齊宣王、梁惠王,都沒有成功。晚年回家和他的弟子萬章等著《孟子》七篇,記錄他的思想和政治言論。

  不管孟子是受業于子思,還是受業于子思的門人,他都算是孔子學說的嫡傳,是繼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學大師。朱熹《中庸章句序》稱孟子受學于子思,而子思受學于曾子。曾子是孔門之學的重要繼承者,《孟子》一書稱述曾子之處也較多,說孟子之學源于曾子,也未嘗不可。

  孟子繼承了孔門這一派的學術,到了戰國時期,就不太符合社會實際了。當時最合時宜的,是兵家、法家和縱橫家。孟子對這幾家是深惡痛絕的。盡管如此,孟子卻無法轉移當時的社會風氣。退而著書,實不得已。

  《孟子》一書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基本上是繼承孔子的仁政思想。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張!睹献印る墓稀氛f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這話既包括了他的哲學思想,又包括了他的政治思想。孟子的哲學思想是他的政治思想的理論基礎。他講人性本善,是為他的仁政理論提供哲學上的依據。這是對孔子仁政學說的一個重大發展。

  孟子講人性本善,是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說起的。《公孫丑上》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瓱o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边@就是說,這種“不忍人之心”,每個人都有。既然人人都有,也就人人都可行“不忍人之政”。如此推論下去,自然可以得出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的結論!陡孀酉隆肪驼f:“曹交問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孟子曰:‘然!奔热弧叭私钥梢詾閳蛩础保瑒t當時的諸侯自然都可以成為“圣君”,都可以推行“仁政”了。

  孟子“言必稱堯舜”者,是以堯舜時代的仁政為標準的。但堯舜時代的仁政究竟是什么樣子,孟子未必清楚,他只是虛構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而且說得相當具體。例如《梁惠王上》講到“發政施仁”的時候,他說:“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边@是孟子所謂仁政的一個理想輪廓。

  這一套理想雖多屬虛構的,但也有一定的現實依據。當時的現實是:“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殍……”面對這樣的現實社會,孟子才構想出一套“不忍人”的仁政來。

  孟子希望當時的統治者具有“不忍人”之心,能夠“憂民之憂”,“與民同樂”。這是春秋以來重民思想的繼續和發展。這樣的思想是從孔子那里承襲下來的。不過,到了孟子,更為強烈。《盡心下》甚至有這樣的話:“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闭J為民貴君輕,社稷也可變置。這是新的觀念,反映了戰國時期社會發生了新的變革,這比《左傳·昭公三十二年》史墨所謂“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又進一步。說“民為貴”,“君為輕”,這是前人所不曾說,后人也不敢說的。和同代各家相比,法家主張君權至上,縱橫家宣傳貴士,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在當時獨樹一幟。

  《孟子》很有自己的特點。

  1善于論辯。前面說過,《孟子》并非全由孟子自著,而善于論辯,則全書皆然。當時公都子曾問孟子:“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孟子回答說:“我豈好辯哉?不得已也。”(見《滕文公下》)“不得已”而“好辯”,也就形成了文章的特點!陡孀由稀分q人性,《滕文公上》之駁許行,都可為例。其駁許行有云:“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惡得賢?’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后食乎?’曰:‘然。’‘許子必織布而后衣乎?’曰:‘否,許子衣褐!S子冠乎?’曰:‘冠!唬骸晒?’曰:‘冠素!唬骸钥椫c?’曰:‘否,以粟易之。’曰:‘許子奚為不自織?’曰:‘害于耕!唬骸S子以釜甑、以鐵耕乎?’曰:‘然!詾橹c?’曰:‘否,以粟易之。’‘以粟易械器者,不為厲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豈為厲農夫哉?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何許子之不憚煩?’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像這樣的一問一答,形式上仍是對話體,和《論語》的某些篇章有些相似;但這樣的對話,又和《論語》有所不同!墩撜Z》的對話,多是侃侃而談,這里則是針鋒相對的論辯。這是《孟子》文風的一個新的特點。

  2極有氣勢。這也和時代有關。戰國之時,“邦無定交,士無定主”(顧炎武《日知錄·周末風俗》),一般游士,都肆無忌憚,說話比較隨便。雖在王公大人面前,也敢于掌而談。寫成文章,多有氣勢磅礴的特點。孟子雖非一般的游士,而周游列國,也不免要游說的。他在《盡心下》里就說過:“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诒苏,皆我所不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藐視王公大人,無所畏懼,也與孟子的個人修養有關。在《滕文公下》里,孟子談到“大丈夫”的人品時,還說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了這樣的修養,也就無所畏懼。在《公孫丑上》里說:“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什么是浩然之氣?他解釋說:“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庇纱丝磥恚睹献印肺恼轮袣鈩荩瑐人修養頗有關系。能夠無所畏懼,才敢放言無忌。形成文章,才沛然而不可御。當時的游士之辭,雖然都能放言無憚,而《孟子》之文,則又自有個人修養的特點。

  3富于形象。戰國文章具有富于形象的特征。章學誠《文史通義·易教下》曾說:“戰國之文,深于比興,即其深于取象者也。”但《孟子》之“深于取象”,又與各家之文不盡相同,其取譬設喻,多講世俗故事。《離婁下》之講“齊人有一妻一妾”,即是顯例。這樣的故事,也許得之民間,也許出于虛構,而孟子用來說明事理,不僅增強了理論的說服力,而且富有生活氣息。這樣的文章,既有時代特征,又有個性特點。

《孟子》簡介 篇2

  設計思想:本文語言簡練,句式長短相繼,讀起來瑯瑯上口,適合誦讀教學。先秦散文,文理俱佳,要了解作者文風,然后披文入理,這樣文與理協,理解、識記起來就會容易得多。布置預習:通過各種渠道,查閱有關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的故事。

  課時安排:本文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由“戰國七雄”導入  對戰國中期社會和人民生活狀況的介紹,由“諸子百家”導入  對孟子及《孟子》的介紹。

  二、初讀課文,利用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

  三、再讀課文,注意停頓和輕重音。

  四、齊讀課文,讀完后教師進行糾偏和誦讀指導。

  五、散讀課文,結合課下注解以及工具書了解文章大意。

  六、思考討論: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還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者之間是什么關系?

  教師對于學生討論中的合理看法要充分肯定,在此基礎上,給出自己的看法:從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內容是有關戰爭方面的。第二段從攻城方的角度寫,雖然攻打的是個小城,也選擇了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但是沒有選擇有利于進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勢,所以“不勝”而返,從而強有力地證明了“天時不如地利”的觀點。第三段從守城方的角度寫,守城者據守著“高城”“深池”,擁有堅利的兵革、豐盛的米粟,卻棄城而逃,顯然是因為“地利不如人和”。由上面分析可知,第一段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第二、三段的論點,它也是打仗中要用到的一條很重要的戰略戰術原則。再看第四段的主要內容,涉及到“封疆”、“固國”、“兵革”、“畔之”、“攻”、“戰必勝”,這些都是描寫戰爭的詞語,可見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寫有關戰爭方面的內容,但作者的態度不是鼓吹戰爭制勝,而是反對不義戰爭,反對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認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險”、“兵革之利”,也不一定能取得戰爭的最后勝利。那戰爭靠什么制勝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張: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由此引申出的結論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勝仗。從這段看,作者只是以戰爭為例,落腳點是要談治國之道,具體來說就是“人和之道”,“仁政之道”。由此明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作為本文的中心論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

  七、追加思考:本文的論證思路是什么?

  明確:層進式論證。

  八、整理字詞及文化常識,熟讀成誦。

  第二課時(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一、由六名學生講故事。

  故事內容: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二、討論:從這些故事中總結共同的規律。

  明確:要成就大事業,必須經過一番艱苦的磨練。

  啟發提問:怎樣才算艱苦的磨練呢?

  三、初讀第二段,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

  四、學生串講第二段,教師訂正后提問:“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前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明確:前提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目的是“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五、學習第三段,疏通大意,了解論述層次。

  明確:先舉人的例子,從正面說理,談“犯錯”與“改錯”的關系,談“內心憂困、思慮阻塞”與“有所作為”的關系,談如何讓想法為人所知,論證“生于憂患”的觀點。接著舉國家的例子,從反面說理,談國家如果沒有“內憂”與“外患”就要滅亡,論證“死于安樂”的觀點。

  六、比較兩篇文章的論證方式。(見“擴展資料”部分)

  七、討論:聯系現實生活,談談對于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樹立什么樣的憂患意識。教師總結討論情況。

  八、整理字詞和文化常識,熟讀成誦。

《孟子》簡介 篇3

  富貴不能淫教案

  【教學目標】

  1.熟讀文本,背誦精彩片段。

  2.小組互助學習,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氣度。

  3.以客觀的眼光看待經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小組互助學習,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氣度。

  2.以客觀的眼光看待經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教學方法】自主探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檢測

  1.解釋句中加點的詞。

  (1)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

  (2)父命之

  (3)以順為正者

  (4)富貴不能淫

  2.文學常識填空。

  (1)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時期________學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為“________”。

  (2)《孟子》是一部記錄______言行的著作,共七篇。南宋朱熹將《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稱為“四書”。

  [答案]

  1.(1)真正,確實。(2)教導、訓誨。(3)準則,標準。(4)惑亂,迷惑。

  2.(1)軻子輿戰國儒家亞圣(2)論語大學中庸

  二、學習新課

  1.導入新課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說出這種鏗鏘誓言的人即繼承并發揚孔子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孟子。孟子的學說即使到了今天,仍有它的指導意義。他提出的“取信于民”的政治主張,“逆境出人才”的成才觀,至今仍放射著智慧的光芒。今天,讓我們走近孟子,共同學習被稱為“四書”之一的《孟子》。

  2.理解課文

  (1)根據注釋,疏通文章,歸納本文的文言知識。

  (2)熟讀課文,說說作者的行文思路。

  明確:作者以景春認為公孫衍、張儀是大丈夫開篇,然后批駁了此觀點,最后得出自己的結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3)再讀文章,解決以下問題。

 、僬埡喴治鼍按盒哪恐械拇笳煞蛐蜗蟆

  明確: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孫衍、張儀那樣位高權重、令人望而生畏的當權者。

 、谡垖Ρ确治雒献铀f的“妾婦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確:“妾婦之道”表現為順從,其本質是在權利面前毫無原則,如張儀之流;“大丈夫之道”表現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質是內心對仁義禮的堅守,正如儒家所倡導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勖献臃穸ň按旱睦碛墒鞘裁矗

  明確:孟子認為公孫衍、張儀之流靠搖唇鼓舌、曲意順從諸侯的意思往上爬,沒有仁義道德的原則,奉行的是“妾婦之道”,哪里能談得上是大丈夫呢?

  3.總結全文,談談學習本文的收獲。

  三、布置作業

  完成下面的閱讀練習。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妾婦之道

  (2)是焉得為大丈夫乎

  (3)居天下之廣居

  (4)無違夫子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之”與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女子之嫁也

  A.悍吏之來吾鄉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公與之乘,戰于長勺

  D.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3.用“/”劃出下面句子中的朗讀停頓。(限兩處)

  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

  4.翻譯下列句子。

  (1)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5.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列舉3個你心目中的“大丈夫”。

  [答案]

  1.(1)準則、原則。(2)這,這樣的人。(3)居住。(4)違背。

  2.[解析]A例句和A項中“之”的用法是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翻譯;B項,“之”為動詞,到;C項,“之”為代詞,指曹劌;D項,“之”為助詞,的。

  3.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

  4.(1)發起怒來,諸侯們都會害怕;安靜下來,天下就會平安無事。

  (2)金錢和地位不能使其迷惑(或擾亂心意),貧窮卑賤不能使其改變(道德修養),威逼利誘不能使其屈服。這樣(的人)才叫作大丈夫。

  5.孟子認為公孫衍、張儀之流靠搖唇鼓舌、曲意順從諸侯的意思往上爬,沒有仁義道德的原則,奉行的是“妾婦之道”,哪里談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文天祥、朱自清、項羽等。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

  【教學目標】

  1.準確翻譯和背誦全文。

  2.品味孟子的論辯藝術,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課前預習】

  1.根據課下注釋,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掃除文字障礙。

  2.查找資料,進一步了解孟子的思想。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能用普通話準確而流暢地朗讀課文。

  2.在理解詞語的基礎上,準確翻譯全文。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大家都熟悉“臥薪嘗膽”的故事吧。越王勾踐在患難中矢志不渝,終于打敗了吳國,重振國威;然而在此之后,“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沉溺于安樂中的越王最終還是重蹈了吳王的覆轍。越王勾踐的經歷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起去探究其中的原因吧。

  二、朗讀課文

  正音釋義:

  畎(quǎn)畝:田地。

  曾(zēng)益:增加。

  拂(bì)士:輔佐君王的賢士。

  三、讀出節奏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四、理解詞義

  請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圈點勾畫出應該重點理解的詞語,然后學生之間自由討論,共同解決。

  借助課文注釋,查閱工具書,自主解釋文中不理解的詞語。

  (1)常見實詞

  ①傅說舉于版筑之間:任用、選拔;搗土用的杵。

 、趯O叔敖舉于士:獄官。

  (2)常用虛詞

 、偎窗l于畎畝之中:從。

  ②而后作:表承接。

 、凵趹n患而死于安樂也:表并列。

 、苷饔谏涸。

  (3)一詞多義

  發:舜發于畎畝之中(起,被任用)

  發于聲(表現)

  拂:行拂亂其所為(違背)

  入則無法家拂士(同“弼”,輔佐)

  (4)詞類活用

 、賱谄浣罟(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勞累)

 、陴I其體膚(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饑餓)

  ③空乏其身(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貧困)

 、芩詣有娜绦(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受到震撼)

  ⑤所以動心忍性(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堅忍)

 、扌蟹鱽y其所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受到擾亂)

  五、疏通全文

  先請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說說課文的大意,之后同桌之間可以互相合作,一個同學朗讀原文,另一個同學翻譯意思,這樣,逐句說一遍。之后,我們請出一組同桌在全班讀一讀,說一說。注意下列要求:

  讀:讀準字音,流暢自然,節奏合理。

  說:意思明確,條理清晰,語言通順。

  組織學生說課文大意:

  第一段:舜本來在歷山耕田,后來被堯起用,成為堯的繼承人。傅說本來在傅巖替人筑墻,后被殷王武丁任用為相。膠鬲本來以販賣魚鹽為生,后受到周文王的舉薦,做了紂王的大臣。管夷吾被囚禁在監獄里,得到鮑叔牙的推薦,被齊桓公任用為相。孫叔敖在海濱隱居,被楚莊王任用為相。百里奚身為奴隸,被秦穆公贖回來用為大夫。所以,上天要降下重大責任給這個人的時候,必定使他的心志困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之苦,使他身處貧困之中,在他做事的時候,又使他的所作所為受到阻撓,以上那些遭遇,都是用來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增加他本來所欠缺的能力。

  第二段:一個人常常犯錯誤,然后才知道改過。內心困苦,思慮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表現在臉色上,流露在言談中,才能被人們了解。一個國家,在國內如果沒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勢力、地位相當的國家的威脅和外來的憂患,這樣的國家常常會招致滅亡。由此可知,常處憂愁禍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處安逸快樂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六、誦讀課文

  請同學們再聽一遍課文的錄音,聽完后,根據感受反復誦讀課文。

  七、背誦全文

  反復朗讀直至能背課文,要求準確、熟練。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分析思路,品味孟子的論辯藝術。

  2.客觀評價,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理解了文中重要詞語的意思,并在這個基礎上翻譯了全文,還朗讀并背誦了全文。這節課,我們要繼續深入學習,了解本文是怎樣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議論的,并從中去品味、欣賞孟子文章的風格。

  二、理清思路

  1.作者一共列舉了幾個人物?他們有什么共同特點?其作用是什么?

  (明確)列舉了六個人物:舜、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里奚。他們雖然出身卑微,歷經了苦難的磨煉,但都被提拔任用,有了一番作為。列舉六位名人的事例,為論點提供充足的事實依據,使文章富有氣勢,增強說服力。

  2.第一段要說明的道理是什么?

  明確: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笆侨恕敝肝恼麻_頭所列舉的六個人及與之相類似的其他人或能擔負重任、有所作為的人。作者認為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須經受苦難的磨煉。這一段中有振聾發聵的名句:“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幾句話告訴人們:所有將來要成就一番事業的人,都必然要在內心和身體各方面經受一番痛苦與曲折的磨煉,并以此來增長自己的才干。以后再碰到類似的困難和挫折,便能處變不驚,臨危不亂。

  3.第二段論證的是什么?是從哪兩個方面論證的?

  明確:論證了經受磨煉的益處。是從正反兩個方面論證的。正面:個人作為——人處困境才能奮發有為。反面:治理國家——國無憂患易遭滅亡。

  4.文章最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是全文的總結,揭示了中心論點。

  三、梳理全文

  1.這篇短文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確:這篇短文采用了類比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等論證方法。如把造就人才與治理國家類比,如羅列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等等。

  2.簡述作者的論證思路。

  明確:第一段首先用排比句式列舉六位歷人物的事例,說明擔負重任并作出了成績的人物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經過一番艱苦磨煉的,為下文得出結論提供了充足的事實論據。之后論述了人要擔負重任,有所作為,成就大事,必須先在思想、生活、行為等方面受一番艱苦磨煉的道理。第二段論述了人處于困境中才能奮發,無憂懼則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最后點明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四、探討交流

  1.你認為孟子這篇文章的思想對我們仍有什么可貴的啟發意義?

  明確:孟子文中所說的兩個問題,對我們仍具有可貴的啟發意義:一是關于人才的造就問題。孟子在這個問題上強調了兩個方面。一方面他強調人的才能是在艱難困苦的磨煉中形成的,增長的。擔當“大任”者,必先經歷一番艱難困苦的磨煉,方能增長才能,擔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貪安圖樂,自然也增長不了才能。才能從磨煉中來。另一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夠經受住挫折困頓的考驗,在挫折困頓中奮起,這樣才會有所作為。在挫折困頓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奮斗,發揮主觀能動性,方能沖出困境,別開生面;若頹然喪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從奮斗中來。一是關于國家的治理問題。孟子指出擁有賢臣,保持警覺,居安思危對一個國家極端重要,這關系到國之存亡。孟子的這個思想有深遠的意義。試想,一個國家如果奸邪當道,喪失警覺,那么其前途命運是可想而知的。

  2.以“我心目中的孟子”為話題來探究一下孟子究竟是怎樣的人。

  明確:孟子本人是個講大義、有氣節的人。他履行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原則,從不阿諛奉承、趨炎附勢!案F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表明了他的處世態度。

  孟子是個仁義之人!叭收笔撬簧恍傅淖非。有仁義,相關者都會受益;無仁無義,所有人都不會受益!傲x”作為一種道德規范,約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體、民眾的大利。他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與民同樂”等民本思想。

  孟子是一個心懷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著“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的宏愿偉志。他為實現自己的理想遭遇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現出強烈的使命感,展露出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

  孟子是一個聰明機智、豪爽直率的辯論家。他義正詞嚴,直言不諱,敢于抨擊統治者,展示了一個無私無畏的辯論家的形象。孟子以自己的行為實踐著自己的人生主張。

  五、遷移延伸

  請同學們聯系現實生活,聯系實際,談談對艱苦奮斗、憂患意識的認識,搜集鼓勵人艱苦奮斗,積極向上的名言警句、古今中外同類型的事例。全班交流,并積累在摘抄本上。

  作者介紹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東鄒城人,漢族。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父名激,母鄒氏。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后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后世母教子典范。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睹献印芬粫敲献拥难哉搮R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師承孔伋(孔子之孫一般來說是師承自孔伋的學生),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并稱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游說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有《孟子》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并長于論辯。

《孟子》簡介 篇4

  教學目標

  1.了解孟子雄辯的文風。

  2.學習文章中用于敘述和議論的排比句式。

  3.深刻領會憂患能激勵人勤奮,求得生存發展,而享受安樂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4.認識孟子“舍生取義”思想的進步性及其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句,學習文章中用于敘述和議論的排比句式。

  2.領會憂患能激勵人勤奮,求得生存發展,而享受安樂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學難點

  1.了解孟子雄辯的文風。

  2.深刻領會憂患能激勵人勤奮、求得生存發展而享受安樂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學準備

  課前充分預習,查閱相關資料。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方法

  朗讀、自學、點撥、閱讀、寫作相結合。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W習《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說一個有趣的實驗:把一只青蛙放在冷水里加溫,文火煮,青蛙死了;把一只青蛙扔進沸鍋里,青蛙一躍跳出了沸鍋,青蛙活了。這個實驗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呢?下面我們到孟子的文章中去找一找答案。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1.聽課文錄音(注意節奏、字音)。

  2.學生自由讀、齊讀課文,教師隨時點撥。

  教師強調某些句子的節奏和作用。

  如:“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比纾骸肮/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采用了排比的句式,用于本段的議論,增強了論辯的氣勢。

  三、細讀課文,疏通文義。

  四、精讀課文,理清思路。

  1.這篇文章講了一個什么問題?

  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

  2.課文連舉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們的共同點是什么?

  都出身貧賤,都經歷了磨煉,最終都大有作為。

  3.作者舉例想說明什么道理?

  說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經歷磨煉,只有經過磨煉才能有所作為。

  4.第2自然段作者論述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結論?

  經受磨煉的好處。個人成才的主觀條件(征于色,發于聲)和客觀條件(思想、生活、行為)。從國家存亡的反面來論述受磨礪的好處(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得出的結論句是“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五、悟讀課文,寫作延伸。

  1.在本文中,孟子提出了怎樣的人才觀?怎么理解這一人才觀?

  他認為人才要在困境中磨煉造就。優越的條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蝕人的健康肌體,使人喪失成功的上進心;而艱苦的環境,坎坷的道路,卻能磨煉人的意志,增長人的上進心。美國劇作家帕特里克說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說明逆境的優越性。

  2.文中提出擔當大任的人必須經過艱苦生活的磨煉。請同學們落筆補充一些例子,說說你的看法。

  (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或認識,用一些實例驗證本文所說的觀點,也可以談一些自己的體會。)

  韓信受胯下之辱成將軍;愛迪生經歷上千次實驗發明了電燈;諾貝爾發明炸藥,實驗中多次被炸傷;貝多芬耳聾后寫出《命運交響曲》;居里夫人發現了鐳元素;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領導人開創了新中國的歷史;張海迪高位截肢自學了四國外語……

  3.請你寫出一些和本文闡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六、熟讀課文,達到背誦。

  七、課堂小結。

  1.這篇文章是一篇典型的議論文,文章的第2自然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述了個人成才與國家存亡的道理。

  2.這篇議論文的中心論點就是標題,也是結論。

  3.文章運用的論證方法有舉例論證法和道理論證法。

  八、拓展延伸,布置作業。

  1.歸納整理本課的字詞,了解作者的觀點、主張,并進一步熟背課文。

  2.根據你對文章的理解,并結合社會現實寫一篇500字左右的感悟。

  3.課外閱讀《孟子》的其他文章,體會孟子的雄辯文風。

  第二課時

 。▽W習《魚我所欲也》)

  一、導入新課。

  從《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中我們領略了孟子文章語言的犀利,他的文章論辯性極強,設喻舉例皆從身邊事入手。他就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某人因手指彎曲不如別人,四處求醫,由此引出下面的論述:

  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也。

  請你借助所掌握的文言文知識,說說這段話的意思。

 。▍⒖迹菏种福◤澢┎蝗鐒e人,便知道討厭它,思想不如別人,卻不知道討厭它,這就是所謂的不明事理。)

  善于運用比喻來陳說事理,辯論是非,既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又增強了說服力!遏~我所欲也》一文就較好地體現了這些特點。

  二、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對照注釋掃除字音障礙。

  2.請3名學生朗讀課文的3個自然段,然后請其他學生指出讀錯的字詞。

  3.教師板書本課中的生字、通假字,全班齊讀(或指名讀)。

  4.齊讀課文。

  5.學生自讀課文,參考注釋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處(字、句)可以勾畫出來,準備進行質疑;有特別欣賞的語句也請勾畫下來,準備進行交流。

  6.請兩三名學生說說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實)。

  三、分步品味。

  1.質疑與交流。

  前面我們說過,《孟子》文章的特點是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于鼓動性,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通過剛才的整體感知,同學們一定有所感受。那么這篇文章所要論證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呢?

  人要時刻保有“本心”,在生和義面臨抉擇的時候,要做到舍生而取義。(如果學生接受起來有困難,也可以在分析完課文之后再落實。)

  關于《魚我所欲也》的論點,歷來對“舍生取義”和“保有本心”這兩種觀點爭論不休,其實這兩個觀點并不矛盾。放到《告子上》全文里看,本文講的是每個人都有“本心”,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頭,人也能經受住考驗,做到舍生取義;而如果喪失了“本心”,人就會做出貪利忘義的事來。另外,對本文的結構進行一番分析,我們也可以看出,在第1自然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義”的觀點,并分別從正面和反面加以闡明“舍生取義是人的本性”這個論點。但在實際生活中,確實存在著見利忘義的人,這是孟子所不能否認的,必須對這種情況作出解釋,于是有了第2、3自然段講的有的人“失其本心”,這是對中心論點的補充說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來之食”的故事證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辨禮義”接受“萬鐘”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慣有行為,并對此進行批評和嘲諷。但在闡述過程中,孟子仍然強調了舍生取義是人的本性。他連說幾句“鄉為身死而不受”,如今卻為了“宮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識窮乏者得我”而受之,意謂那些人本也有舍生取義之心,只是后來為了自己的私利,喪失了他們的本性。因此從課文整體上看,“人應該保有舍生取義的本心”是本文論述的中心。

  2.齊讀課文。

  3.讀后讓學生進行自由質疑。

 。ㄖ攸c解決“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和“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的意義。)

  4.文中兩次提到“心”,在第1自然段中說:“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痹谖恼伦詈笥终f:“此之謂失其本心!眱删渲小笆切摹薄氨拘摹备髦甘裁矗

  “本心”就是能夠做到“舍生取義”的心,“是心”就是“這樣的心”,其義與“本心”相同。

 。ㄔ趯W生質疑時,教師可適當拓展孟子的“性善說”。《告子上》的主要內容是闡明“性善說”。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這種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氨拘摹辈豢尚∫,因為它們分別是“仁義禮智”這幾種道德的萌芽狀態。)

  四、小結。

  在人生面臨抉擇時,應當具備怎樣的價值標準?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應當摒棄自私自利之心,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這也就是保有“本心”。

  五、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理解掌握書下注釋中的字詞。

  第三課時

 。▽W習《魚我所欲也》)

  一、復習檢測。

  1.抽查朗讀情況。

  2.檢查對字詞的理解。或者由學生相互出題,考查對字詞及語句的理解情況。

  二、朗讀文章,體會文義。

  1.分組朗讀文中的排比句和對偶句,欣賞整齊而又有變化的句式美;嘗試刪除某個句子,而后再讀,體會文章論說的氣勢;進行演講式背誦,感受其表達效果。

  2.跳讀課文,找出為論證中心論點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論證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寫作意圖。

 。1)論證方法:比喻論證和道理論證(第1自然段)、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第2自然段)。

 。2)作者的寫作意圖:贊頌時刻保有“本心”的人,在面臨人生的抉擇時,將正義放在首位,而摒棄利己的做法。

  3.齊讀課文。

  三、課堂練習。

  對比閱讀以下幾則材料,聯系課文說說它們各自表現了怎樣的價值取向。

  材料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

  材料二: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匈牙利·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材料四: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夏明翰)

 。ㄒ陨喜牧瞎┙處煾鶕唧w情況選用,目的在于促使學生要正確對待生與死、義與利。)

  四、延伸思考、討論。

  在幾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魚和熊掌“不可得兼”的問題和應當“舍生取義”的觀點,那么在我們現代社會,面對愈來愈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當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ㄒ龑W生聯系生活實際思考,對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

  五、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在課外查閱有關孟子、《孟子》的資料,“嗟來之食”的故事以及吳晗的《談骨氣》。

《孟子》簡介 篇5

  18  《孟子》兩章

  一、知識點撥與學法引導

  (一)整體感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短論,從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這一角度出發,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爭勝利的決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闡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層層推理的方法進行論證,開篇即提出論點,接著設例進行論證,再據此闡發引申,層層深入,最后得出斷語,邏輯性很強。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文章由歷史上六個著名人物從卑微到顯貴的事例,歸納出自己的觀點:人要擔負重任,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必須先在思想、生活和行為等方面都經受一番艱苦甚至痛苦的磨煉。其次從正反兩方面論證經過磨煉的益處,說明人處困境能激發斗志,國無憂患易遭滅亡的道理,進而得出全文的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二)學法引導

  1、加強朗讀訓練,就本文而言,不僅要學生讀準字音,斷對句子,還應對文中的排比句進行反復誦讀,以體會排比句在議論文中的作用。

  2、正確辨析課文中疑難字、詞、句的意義,加深對通假字、古今異義現象的認識,學習對知識進行分類整理。  

  3、找文章關鍵句(中心句),提高整體理解文章的能力,理解孟子在兩篇短文中表明的思想觀點。

  4、 兩篇短文在寫作方法上有許多共同點,可采用比較閱讀法閱讀。     

 。ㄈ⿲徝黎b賞

  居安思危的警戒美

  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句話,本是戰國時期討論戰爭勝負問題時提出的觀點,而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因而也適用于政治。直到今天,在世界政治的運作中是否合乎道義仍然是處理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關系的準則。國家無論大小、貧富、強弱都應在平等的原則下參與國際事務,一切違背該法則的行為必將以失敗告終。 “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等也常被用來勉勵人們要居安思危,增強民族憂患意識。這一條條古訓無不閃爍著世世代代中國人民自我警戒、自我奮進的美的光芒。

 。ㄋ模┲攸c難點突破

  1、兩文分別闡明了作者怎樣的觀點? 你對作者的觀點有什么看法?

  [析]設計此題,首先是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其次,就作者在兩篇短文中表明的觀點,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談談自己的看法,既強化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知識的能力。

  [參考答案]:

  《孟子•公孫丑》  主要闡明了孟子認為統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張。 《孟子•告子》主要闡明了孟子的人才要在困難環境中磨煉造就的人才觀。看法(略)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作者從作戰入手,設舉了兩個戰例,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把決定戰爭勝負的主客觀因素歸結為哪幾個?作者認為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    

  [析]本題主要是考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餓了解,概括提煉要點信息的能力。

  [參考答案] 作者把決定戰爭勝負的主客觀因素歸結為“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三者中,作者認為,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條件,但最終起決定作用的還是“人和”,即人心所向,上下團結。

  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章,開頭一節共列舉了哪些人的事例?這些事例共同說明了什么道理?它們對論證本文的論點起什么作用?

  [析]設計此題,既有利于考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了解,也便于深入理解本章作者在選材、構思上的特點。

  [參考答案] 第一節列舉了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等六個人的事例。這些人都是由卑微而顯貴,經歷過艱苦環境磨練的杰出歷史人物,意在說明人要成大器,擔負治國重任,必須經受磨煉的道理。這六個人的典型事例,為本文要論證的論點提供了典型的事實論據。       

  4、比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兩則短論,在論證方面的異同。

  [析]此題意在通過比較,理清兩則短文的邏輯層次,進一步加深對兩篇短論在寫法放的特點的理解。

  [參考答案]:

 。1)相同點:兩篇短論都運用了類比論證的方法。第一則以戰爭中的事例作為例證,強調“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類推出治國的道理;第二則從個人事例說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這個觀點后,轉到統治者治國上,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事業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論點。

  (2)不同點:兩則短文提出論點的方式不盡相同。第一則短文的論點在文章中間部分點明,然后對論點進行了進一步的解釋和闡述;第二則短文在文章結尾處揭示出論點,不再對論點進行解說。

  在論證結構上,第一則采用了總起——分承——最后總結的結構方式,第二則采用的是先分后總的結構方式。 

  二、自學階梯評估

  達標訓練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選自             ,中心論點是             。闡述了孟子                                       的政治主張!渡趹n患,死于安樂》選自             ,中心論點是             。闡述了孟子                                       的人才觀。

  2、請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米粟(   ) 親戚畔(   )之  傅說(   ) 法家拂(   )士     

  3、用“/”正確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

  4、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困于心,衡于慮            b.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入則無法家拂士

  5、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古今不同意思:

  池非不深也。古義:              今義:                    

  6、請摘錄一個逆境磨煉人才的典型事例。

  能力提高

  閱讀下面的語段完成習題。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1、對下面語句中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舉:被舉用,被選拔

  b.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c.衡于慮,而后作 作:發作

  d.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出:在外面,指國外。

  2、比較下列各組加點的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

  a. 國恒亡                b.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河曲智叟亡以應            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c.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d. 國恒亡

  安能辨我是雄雌            則有去國懷鄉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1)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2)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4、下面對所選文段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作者認為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長才干,必須先經受艱苦磨煉。

  b.本文在論述造就人才問題時,強調了客觀條件和主觀因素兩個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闡述的思路上,先從國家再說到個人,這樣使文章論述層次顯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論點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5、“逆境能成才”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闡述的觀點,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那么“順境也能成才嗎?”這是許多學生可能產生的一個疑問。對此,請聯系歷史或現實生活中的事例作簡要分析。

  開放探究

  閱讀下面文言選段,完成習題。

  今之學者,讀古人書,多訾(zǐ指責)古人之失;與今人居,亦樂稱人失。人因不能無失。然試易地以處,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見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見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論人哉?

  (選自錢大昕《潛研堂文集》)

  1.將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然試易地以外,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

  2.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作者的觀點。

  3.請梳理作者的論證思路,填寫下面方框。

  4.你怎樣看待“今之學者,讀古人書,多訾古人之失”的行為?

  三、資料下載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鄒(今山東鄒縣)人。受業于子思(孔子之孫)的弟子,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師,也是戰國時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政治上主張“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仁政”學說:強調“民貴君輕”、省刑薄賦,對人民作一定的讓步。其目的雖在維護和鞏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但在當時也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他提出“性善”論,肯定人性生來是善的,但也重視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主張社會分工,卻由此導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論點。他的哲學體系屬于主觀唯心主義,過分強調人的主觀精神作用,斷言“萬物皆備于我”,對后來宋代儒學影響很深。

  孟子為了實現他的政治主張,曾游說齊、魏、滕、宋等國。當時各國諸侯正以攻伐爭霸為賢,視孟子的“行仁政”學說為,脫離實際,因而不予采納。孟子退而講學著述,其言行的記載,保存在《孟子》一書中。

  《孟子》現存七篇。每篇都以第一句中的兩個或三個字作為篇名。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和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成為儒家學者初學必讀的書籍。

  《孟子》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著。其文氣勢磅礴,感情洋溢,邏輯嚴密,又長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語言說明復雜的道理,對后世散文的發展影響很大。

  自學階梯評估

  達標訓練

  1、《孟子•公孫丑》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統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  《孟子•告子》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關于人才要在困難環境中磨煉造就

  2、sù   pàn   yuè   bì

  3、(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

  4、c

  5、護城河   水池、池塘

  6、略

  能力提高

  1、c 2、b3、(1)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的使命給這樣的人。(2)憂患(能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展;安逸享樂使人萎靡,必將導致滅亡。

  4、c5、略

  開放探究

  1.這樣嘗試著和別人換一下位置,平心靜氣地揣度它,我果真沒有一點過失嗎?或:如果設身處地,平心靜氣地揣度它,我難道沒有一點過失嗎?

  2.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颍褐螌W要嚴謹,不要自以為是。

  3.指出現象→講述道理 或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

  4.示例:①這種行為不妥當。對古書沒有認真分析研究,不要妄加評論和否定。

 、趯@種行為不能簡單肯定或否定。讀古書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③這種行為有可取之處!氨M信書不如無書”,要敢于質疑,大膽質疑。

《孟子》簡介 篇6

  設計思想:本文語言簡練,句式長短相繼,讀起來瑯瑯上口,適合誦讀教學。先秦散文,文理俱佳,要了解作者文風,然后披文入理,這樣文與理協,理解、識記起來就會容易得多。布置預習:通過各種渠道,查閱有關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的故事。

  課時安排:本文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由“戰國七雄”導入  對戰國中期社會和人民生活狀況的介紹,由“諸子百家”導入  對孟子及《孟子》的介紹。

  二、初讀課文,利用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

  三、再讀課文,注意停頓和輕重音。

  四、齊讀課文,讀完后教師進行糾偏和誦讀指導。

  五、散讀課文,結合課下注解以及工具書了解文章大意。

  六、思考討論: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還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者之間是什么關系?

  教師對于學生討論中的合理看法要充分肯定,在此基礎上,給出自己的看法:從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內容是有關戰爭方面的。第二段從攻城方的角度寫,雖然攻打的是個小城,也選擇了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但是沒有選擇有利于進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勢,所以“不勝”而返,從而強有力地證明了“天時不如地利”的觀點。第三段從守城方的角度寫,守城者據守著“高城”“深池”,擁有堅利的兵革、豐盛的米粟,卻棄城而逃,顯然是因為“地利不如人和”。由上面分析可知,第一段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第二、三段的論點,它也是打仗中要用到的一條很重要的戰略戰術原則。再看第四段的主要內容,涉及到“封疆”、“固國”、“兵革”、“畔之”、“攻”、“戰必勝”,這些都是描寫戰爭的詞語,可見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寫有關戰爭方面的內容,但作者的態度不是鼓吹戰爭制勝,而是反對不義戰爭,反對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認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險”、“兵革之利”,也不一定能取得戰爭的最后勝利。那戰爭靠什么制勝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張: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由此引申出的結論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勝仗。從這段看,作者只是以戰爭為例,落腳點是要談治國之道,具體來說就是“人和之道”,“仁政之道”。由此明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作為本文的中心論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

  七、追加思考:本文的論證思路是什么?

  明確:層進式論證。

  八、整理字詞及文化常識,熟讀成誦。

  第二課時(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一、由六名學生講故事。

  故事內容: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二、討論:從這些故事中總結共同的規律。

  明確:要成就大事業,必須經過一番艱苦的磨練。

  啟發提問:怎樣才算艱苦的磨練呢?

  三、初讀第二段,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

  四、學生串講第二段,教師訂正后提問:“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前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明確:前提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目的是“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五、學習第三段,疏通大意,了解論述層次。

  明確:先舉人的例子,從正面說理,談“犯錯”與“改錯”的關系,談“內心憂困、思慮阻塞”與“有所作為”的關系,談如何讓想法為人所知,論證“生于憂患”的觀點。接著舉國家的例子,從反面說理,談國家如果沒有“內憂”與“外患”就要滅亡,論證“死于安樂”的觀點。

  六、比較兩篇文章的論證方式。(見“擴展資料”部分)

  七、討論:聯系現實生活,談談對于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樹立什么樣的憂患意識。教師總結討論情況。

  八、整理字詞和文化常識,熟讀成誦。

《孟子》簡介 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讀準字音和節奏;辨析疑難字句,積累文言詞匯;理解文章內容,品味文章語言的音樂美。

  2、過程與方法:反復誦讀、自主學習,歸納文言詞匯。

  3、情感態度與價值:通過對作品的閱讀探究,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啟迪學生明白“人才是在艱難的環境中磨煉出來”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語激趣,走近孟子

  請同學們細讀材料,并猜猜他是誰?

  材料一:關于他,有個美麗的故事,他的母親為了讓他順利成才,千方百計尋覓好環境,竟三次搬遷。

  材料二:他生活在戰國時代,面對統治者是“皰有肥肉, 廄有肥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的現象。他提出了“民貴君輕”的主張。

  材料三:他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又一位大師,被推尊為“亞圣”,提倡“仁政”的治國之道。

  材料四:他的許多精辟言論為人們所傳誦,如“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以五十步笑百步”“緣術求魚”等等。

  二、初讀課文,疏通句意

  1、請學生自瀆課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借助注解和工具書理解文意。

  老師適當點評:本文語句整齊,富有節奏和氣勢,讀時要注意節奏。

  例:哉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2、學生質疑問難,進行生生對話、師生對話。

  3、學生再有感情地自讀、齊讀課文。

  4、教師范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請學生模仿老師的停頓方法自讀課文一遍,跟讀錄音一遍,然后請幾名學生選擇認為自己讀得最好的語句試讀。

  4、疏通文意。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較難,可在學生自譯的基礎上,老師進行點撥,幫助學生理解記憶。

  老師點評與歸納:(1)發、舉:被任用;(2)苦、勞、餓、空乏、動亂、忍:屬使動用法,都可用“使……痛苦”的結構來翻譯;(3)入、出:“在國內,在國外”;(4)“困于心衡于慮”、“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屬狀語后置的倒裝,翻譯時要注意語言順序。

  5、請學生再有節奏地齊讀一遍,體會文章的音樂美。

  三、研讀課文,理解文意

  1、梳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結構。

  提出論點¬——用概括性很強的實例證明,再從理論上論證¬——得出結論: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闡明“人和”的實質。

  2、請學生在通讀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后,寫出其思路,先小組內交流研究后,各小組推選代表發言。

  討論后明確:連用六個排比,闡明“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的結論¬——從正反兩面論證,說明經受磨煉的好處¬——得出結論: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3、請學生根據板書的提示,嘗試著背誦課文。

  四、賞讀課文,品味語言

  這兩篇文章距今已有兩千多年,卻仍為人們所贊頌,同學們你又最欣賞它們的哪一方面?

  主要方面:語言上:句式整齊,近似對仗,運用大量排比,讀起來不僅瑯瑯上口,而且氣勢磅礴,具有極強的說服力。

  結構上:這兩篇文章結構緊湊、嚴密,渾然一體。

  五、拓展練習

  1、孟子以其酣暢淋漓的論述,闡明了“逆境造就人才”這個道理。請同學們聯系實際,談談自己對這個觀點的看法。(學生先思考、交流,后推舉代表發言)

  2、請學生找出兩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例:畔——叛(背叛)       曾——增(增加)

  衡——橫(梗塞,指不順)   拂——弼(輔佐)

《孟子》簡介 篇8

  教案示例二

  重難點分析:

  1.辨析疑難字、詞不達意、句意,是本文學習的一個重點,可以放手讓學生在自學中,發現問題,互相討論后,教師精要講解的方法學習。

  2.理解蘊含在兩文中的作者的觀點,是學習本文的又一重點,教師應通過設計帶有啟發性問題的形式,讓學生分析、討論來解決。

  3.兩篇短文都采用“逐層深入論證”的結構,這是學習本文的一個難點,因此,要從淺入手,在學生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先分清層次,能概括出層意,再進而幫助學生從整體上認識這一結構特點。

  4.“逆境能成才”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闡述的觀點,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那么“順境也能成才嗎?”這是許多學生可能產生的一個疑問。對此,可以引導學生聯系歷史,現實生活中的事例或者引導學生分析“成才”與外在環境的關系,從而澄清學生認識。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疏通第一章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觀點,學生暢談各自看法,以加深理解。

  二、整體感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選自《孟子·公孫丑》,標題是后來的編者加的。此標題從內容上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意即:凡講仁義,行仁政的,就會得到廣泛的支持與擁護;反之,就孤立,就會只有極少數人的支持與擁護。孟子生活在各諸侯國互相攻伐,社會騷亂的戰國時代。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張,反對武力兼并,這篇短論很能代表他的主張。

  三、教學過程 

  1.讓學生介紹查找到的孟子及《孟子》的常識的資料,講述摘錄的逆境造就人才的事例。

  2.鼓勵學生充分朗讀,自學,發現問題,質疑,討論。

  結合課后練習一,要求學生在朗讀課文時注意節奏鮮明,如“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讀排比句尤其要注意節奏鮮明,讀出氣勢來。孟子自稱善養浩然之氣,他是很講究文章的氣勢的。朗讀時還要通過語調的變化,突出文章的關鍵句、中心句。

  老師可先范讀,再指名讀、小組齊讀或全班朗讀,讓教室里充滿學生的瑯瑯書聲。

  3.投影習題,檢測自學效果。

  (1)下列句子朗讀節奏劃分有誤的一句是( )

  A.夫/環而攻之。 B.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2)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B.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米粟非不多也

 。3)解釋下句中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俪胤遣簧钜。

 、谟蛎癫灰苑饨

  4.討論問題

  (1)本文作者從作戰入手,設舉了兩個戰例,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把決定戰爭勝負的客觀因素歸結為哪幾個?作者認為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

 。2)本文借論戰,深入闡述了怎樣的政治主張?這一主張是如何逐層推進論證的?

 。3)畫出第3、4節中的排比句,誦讀體會,議論文說理運用排比句式的表達作用。

  練習:請你緊扣強調“青少年時期要努力學習”這一內容寫一組排比句,加深體會。

  四、總結、擴展

  這篇短論著重闡述了孟子關于統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張。論證逐層深入,令人信服。排比句式,更增強了語句的氣勢。

  為達到教育的目的,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知識,簡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因,使其懂得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性。

  五、布置作業 

  1.整理課堂筆記,分類整理通假字、古今異義字。

  2.背誦文章。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比照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懂得逆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并加深對逐層深入論證方法的理解。

  二、整體感知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章選自《孟子·告子》,文題同樣是編者所加,該標題也恰好概括了本章的中心意思——憂患激勵人奮起,使人生存發展;安逸享樂使人萎靡,必將導致滅亡,即逆境能成才。表明了孟子關于人才要在困難環境中磨煉造就的觀點。文章擺事實,講道理,舉例典型,觀點與材料緊密結合,說理透徹,令人信服。

  三、教學過程 

  1.指導朗讀。聽錄音范讀,學生跟讀,自由誦讀。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傅說 忍性 法家拂士 曾益

 。2)正確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①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谌/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

  2.發動學生借助工具書自學,疏通文意。著重強調通假字及用法特殊的字。重要的語句有:

  (1)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2)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3)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4)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3.討論問題,深入理解本文中心及逐層深入的論證方法。

  (1)本文共列舉了哪些人的事例?這些事例共同說明了什么道理?

  明確:第一節列舉六個由卑微而顯貴的杰出歷史人物的事例,意在說明人要成大器,擔負治國重任,必須經受磨煉。

  (2)例證以外,本文還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說明這一道理的?

  明確:作者在短文中,不局限于例證。還善于由個別到一般,講道理分析,并從正反兩方面對比分析論理。

 。3)與上一章比較,本文在論證思路上有何異同?

  明確:同:本文在論證上也采用了層層推理的方法。

  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開頭即提出中心論點,而本文是在層層推論的基礎上,結尾時才概括出來的。

  四、總結、擴展

  本文作者采用層層推理的方法,擺典型事例、正反對比講道理,使觀點有很強的說服力。

  為更好地拓開學生思路,深入領會作者的觀點,可以讓學生思考下列問題:

  1.試另舉一兩個古今事例,或結合本人的親身體驗,談談你對“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理解。

  2.有人說:“逆境能成才”,“順境也能成才”,請你舉例談談對此說法的看法。

  五、布置作業 

  1.課后練習三、四。

  2.強化背誦內容。

  3.設計表格著手積累己學過的通假字。

《孟子》簡介 篇9

  教案示例一

  設計思想:

  本文語言簡練,句式長短相繼,讀起來瑯瑯上口,適合誦讀教學。先秦散文,文理俱佳,要了解作者文風,然后披文入理,這樣文與理協,理解、識記起來就會容易得多。布置預習:通過各種渠道,查閱有關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的故事。

  課時安排:本文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由“戰國七雄”導入  對戰國中期社會和人民生活狀況的介紹,由“諸子百家”導入  對孟子及《孟子》的介紹。

  二、初讀課文,利用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

  三、再讀課文,注意停頓和輕重音。

  四、齊讀課文,讀完后教師進行糾偏和誦讀指導。

  五、散讀課文,結合課下注解以及工具書了解文章大意。

  六、思考討論: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還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者之間是什么關系?

  教師對于學生討論中的合理看法要充分肯定,在此基礎上,給出自己的看法:從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內容是有關戰爭方面的。第二段從攻城方的角度寫,雖然攻打的是個小城,也選擇了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但是沒有選擇有利于進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勢,所以“不勝”而返,從而強有力地證明了“天時不如地利”的觀點。第三段從守城方的角度寫,守城者據守著“高城”“深池”,擁有堅利的兵革、豐盛的米粟,卻棄城而逃,顯然是因為“地利不如人和”。由上面分析可知,第一段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第二、三段的論點,它也是打仗中要用到的一條很重要的戰略戰術原則。再看第四段的主要內容,涉及到“封疆”、“固國”、“兵革”、“畔之”、“攻”、“戰必勝”,這些都是描寫戰爭的詞語,可見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寫有關戰爭方面的內容,但作者的態度不是鼓吹戰爭制勝,而是反對不義戰爭,反對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認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險”、“兵革之利”,也不一定能取得戰爭的最后勝利。那戰爭靠什么制勝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張: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由此引申出的結論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勝仗。從這段看,作者只是以戰爭為例,落腳點是要談治國之道,具體來說就是“人和之道”,“仁政之道”。由此明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作為本文的中心論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

  七、追加思考:本文的論證思路是什么?

  明確:層進式論證。

  八、整理字詞及文化常識,熟讀成誦。

  第二課時

  一、由六名學生講故事。

  故事內容: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二、討論:從這些故事中總結共同的規律。

  明確:要成就大事業,必須經過一番艱苦的磨練。

  啟發提問:怎樣才算艱苦的磨練呢?

  三、初讀第二段,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

  四、學生串講第二段,教師訂正后提問:“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前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明確:前提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目的是“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五、學習第三段,疏通大意,了解論述層次。

  明確:先舉人的例子,從正面說理,談“犯錯”與“改錯”的關系,談“內心憂困、思慮阻塞”與“有所作為”的關系,談如何讓想法為人所知,論證“生于憂患”的觀點。接著舉國家的例子,從反面說理,談國家如果沒有“內憂”與“外患”就要滅亡,論證“死于安樂”的觀點。

  六、比較兩篇文章的論證方式。(見“擴展資料”部分)

  七、討論:聯系現實生活,談談對于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樹立什么樣的憂患意識。教師總結討論情況。

  八、整理字詞和文化常識,熟讀成誦。

  教案示例二

  重難點分析:

  1.辨析疑難字、詞不達意、句意,是本文學習的一個重點,可以放手讓學生在自學中,發現問題,互相討論后,教師精要講解的方法學習

  2.理解蘊含在兩文中的作者的觀點,是學習本文的又一重點,教師應通過設計帶有啟發性問題的形式,讓學生分析、討論來解決。

  3.兩篇短文都采用“逐層深入論證”的結構,這是學習本文的一個難點,因此,要從淺入手,在學生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先分清層次,能概括出層意,再進而幫助學生從整體上認識這一結構特點。

  4.“逆境能成才”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闡述的觀點,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那么“順境也能成才嗎?”這是許多學生可能產生的一個疑問。對此,可以引導學生聯系歷史,現實生活中的事例或者引導學生分析“成才”與外在環境的關系,從而澄清學生認識。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疏通第一章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觀點,學生暢談各自看法,以加深理解。

  二、整體感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選自《孟子·公孫丑》,標題是后來的編者加的。此標題從內容上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意即:凡講仁義,行仁政的,就會得到廣泛的支持與擁護;反之,就孤立,就會只有極少數人的支持與擁護。孟子生活在各諸侯國互相攻伐,社會騷亂的戰國時代。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張,反對武力兼并,這篇短論很能代表他的主張。

  三、教學過程 

  1.讓學生介紹查找到的孟子及《孟子》的常識的資料,講述摘錄的逆境造就人才的事例。

  2.鼓勵學生充分朗讀,自學,發現問題,質疑,討論。

  結合課后練習一,要求學生在朗讀課文時注意節奏鮮明,如“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讀排比句尤其要注意節奏鮮明,讀出氣勢來。孟子自稱善養浩然之氣,他是很講究文章的氣勢的。朗讀時還要通過語調的變化,突出文章的關鍵句、中心句。

  老師可先范讀,再指名讀、小組齊讀或全班朗讀,讓教室里充滿學生的瑯瑯書聲。

  3.投影習題,檢測自學效果。

 。1)下列句子朗讀節奏劃分有誤的一句是(  )

  A.夫/環而攻之。  B.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2)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B.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米粟非不多也

 。3)解釋下句中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俪胤遣簧钜病

 、谟蛎癫灰苑饨

  4.討論問題

 。1)本文作者從作戰入手,設舉了兩個戰例,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把決定戰爭勝負的客觀因素歸結為哪幾個?作者認為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

  (2)本文借論戰,深入闡述了怎樣的政治主張?這一主張是如何逐層推進論證的?

  (3)畫出第3、4節中的排比句,誦讀體會,議論文說理運用排比句式的表達作用。

  練習:請你緊扣強調“青少年時期要努力學習”這一內容寫一組排比句,加深體會。

  四、總結、擴展

  這篇短論著重闡述了孟子關于統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張。論證逐層深入,令人信服。排比句式,更增強了語句的氣勢。

  為達到教育的目的,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知識,簡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因,使其懂得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性。

  五、布置作業 

  1.整理課堂筆記,分類整理通假字、古今異義字。

  2.背誦文章。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比照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懂得逆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并加深對逐層深入論證方法的理解。

  二、整體感知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章選自《孟子·告子》,文題同樣是編者所加,該標題也恰好概括了本章的中心意思——憂患激勵人奮起,使人生存發展;安逸享樂使人萎靡,必將導致滅亡,即逆境能成才。表明了孟子關于人才要在困難環境中磨煉造就的觀點。文章擺事實,講道理,舉例典型,觀點與材料緊密結合,說理透徹,令人信服。

  三、教學過程 

  1.指導朗讀。聽錄音范讀,學生跟讀,自由誦讀。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傅說  忍性  法家拂士  曾益

 。2)正確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①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谌/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

  2.發動學生借助工具書自學,疏通文意。著重強調通假字及用法特殊的字。重要的語句有:

  (1)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2)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3)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4)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3.討論問題,深入理解本文中心及逐層深入的論證方法。

 。1)本文共列舉了哪些人的事例?這些事例共同說明了什么道理?

  明確:第一節列舉六個由卑微而顯貴的杰出歷史人物的事例,意在說明人要成大器,擔負治國重任,必須經受磨煉。

 。2)例證以外,本文還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說明這一道理的?

  明確:作者在短文中,不局限于例證。還善于由個別到一般,講道理分析,并從正反兩方面對比分析論理。

 。3)與上一章比較,本文在論證思路上有何異同?

  明確:同:本文在論證上也采用了層層推理的方法。

  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開頭即提出中心論點,而本文是在層層推論的基礎上,結尾時才概括出來的。

  四、總結、擴展

  本文作者采用層層推理的方法,擺典型事例、正反對比講道理,使觀點有很強的說服力。

  為更好地拓開學生思路,深入領會作者的觀點,可以讓學生思考下列問題:

  1.試另舉一兩個古今事例,或結合本人的親身體驗,談談你對“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理解。

  2.有人說:“逆境能成才”,“順境也能成才”,請你舉例談談對此說法的看法。

  五、布置作業 

  1.課后練習三、四。

  2.強化背誦內容。

  3.設計表格著手積累己學過的通假字。

  探究活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第三段,論證“生于憂患”的觀點時只談到了人的例子,論證“死于安樂”的觀點時只談到了國家的例子,論證是否嚴密?請說出你的理由。

  解說:這種論證方式是嚴密的。這里用了類似互文見義的表現手法。比如“秦時明月漢時關”,理解時不能認為只有秦代才有明月,也不能認為只有漢代才有關塞。正確的理解是:秦漢時的明月和關塞。所以,第三段的正確理解應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對于個人如此,對于國家也是如此。

《孟子》簡介 篇1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步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不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孟子》簡介 篇11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這兩章都是短小的議論文。作者抓住論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語言作扼要的論證,觀點鮮明突出,讀后發人深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這篇短文一開頭就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一觀點,指明“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人和”,就是下文說的“多助”和“天下順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擁護,這反映了孟子“民貴君輕”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對這一章的注釋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鼻褰寡淖⑨屖牵骸懊窈蜑橘F,貴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為天子也。”可見這一章不是論戰爭,而是講民心向背的,是借戰爭論述實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層推進,短文先分別就天時與地利、地利與人和做比較,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結論,完成本文的論證。

  這一章開頭即提出中心論點,并用概括性很強的戰例加以證明,然后從理論上進行論證,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闡明了“人和”的實質。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戰必勝矣”作結,突出地說明了“人和”是決定戰爭勝負最主要的條件。

  本文語句整齊、流暢,一氣貫注,有說服力。比如在論證地利不如人和時,作者先用四個并列的否定句,充分鋪張防守一方所具備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條件,然后陡然一轉,說出失敗的結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結論有了很強的說服力。又如在闡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時,作者也是先用了三個否定的排比句,順理成章地推導出結論;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進行對比,自然導出“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這一章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孟子認為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所以說“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亂其所為”,有了這樣的磨練,才能“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他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的觀點,這樣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觀條件都說到了。短文再由個人說到國家,提出“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的論斷。這是針對國君說的,意思是,如果沒有執法嚴格、直言敢諫的臣子,國君就會胡作非為;如果沒有鄰國的侵擾,國君就會耽于安樂。由此自然導出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短文開始一連用六個排比,舉出事實說明這些人雖出身貧賤,但他們在經受了艱苦磨練之后,終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順此事實,作者連用幾個短語得出“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結論,讓人不能不信服。在此基礎上,作者又從正反兩方面進一步論證經受磨練的好處,最終提出本文的中心論點。

  課文中有些名言警句,要能夠理解它們的意思,并學習恰當使用,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肮侍鞂⒔荡笕斡谑侨艘病币欢,常常被人們引用,也應要求學生能背,能用。

  二、問題研究

  這兩則短文的論證方式有什么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這兩則短文都用了類比論證的手法:第一則以戰爭中的事例作為例證,強調“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類推出治國的道理;第二則從個人事例說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這個觀點后,轉到統治者治國上,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事業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論點。

  兩則短文提出論點的方式不盡相同:第一則短文的論點在文章中間部分點明,然后對論點進行了進一步的解釋和闡述;第二則短文在文章結尾處揭示出論點,不再對論點進行解說。

  練習說明

  一、朗讀并背誦課文。課文中有不少排比句,讀時要注意節奏。

  學好文言文的關鍵是要多誦讀,讀出文章的節奏和氣勢。特別是像本文這樣短小嚴密而富于文采的文章,誦讀顯得尤其重要。

  注意排比句的節奏,如: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3.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二、這兩篇短文的論點分別是什么?它們提出、闡述論點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此題意在讓學生理清兩則短文的邏輯層次,把握它們的論點。

  第一則短文的論點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二則短文的論點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它們主要都是針對最高統治者來說。

  這兩則短文都用了類比論證的手法:第一則以戰爭中的情況作為事例,強調“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類推出治國的道理;第二則從個人事例說起,最后歸結到統治者治國上。

  兩則短文提出論點的方式不盡相同:第一則短文的論點在文章中間部分點明,然后對論點進行了進一步的解釋和闡述;第二則短文在文章結尾處揭示出論點,不再對論點進行解說。

  三、解釋下列語句中劃線的詞的意思。

  1.子墨子九距之

  2.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3.……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5.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此題意在讓學生掌握這些通假字。

  1.距,通“拒”,抵御,抗拒。

  2.畔,通“叛”,背叛,叛亂。

  3.曾,通“增”,增加。

  4.衡,通“橫”,梗塞,不順。

  5.拂,通“弼”,輔佐。

  四、以兩篇短文中你感受最深的語句為話題,發表簡單的演講。

  此題意在培養學生以今天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遺產的意識和能力,同時也意在鍛煉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學生的演講要建立在正確理解原文的基礎上,不要為了提出自己的見解而曲解原意。此外,演講時最好能舉一些具體事例,不要空發議論。

  教學建議

  一、孟子的文章邏輯嚴密而有文采,可以讓學生反復朗讀直至熟讀成誦,這對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和語言特色都會大有益處。

  二、初中學生對孟子的思想不可能理解得很透徹,只要就文章能說出一二就可以了,不必做過多延伸。關于本文的論證方法也不必多講,只要能基本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就行了。水平較高的班級,可以讓學生將這兩章的論證方法做一點簡單的比較,培養學生探討問題的能力。

  有關資料

  一、作者簡介

  孟子生活在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戰國時代。當時,各大國之間“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統治者是“庖有肥肉,廄有肥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面對這樣一個社會現實,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貴君輕”的主張,呼吁各國諸侯重視人民的作用;提出殘暴之君是“獨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強烈反對不義戰爭,認為只有“不嗜殺人者”,才能統一天下。孟子向往著歷史上堯舜的功績,他到處游說,宣揚他的“仁政”“王道”,并把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統治者發“仁心”上,力圖維護西周的井田制度,從而使天下歸順,達到成就王業,“黎民不饑不寒”的目的。這些都反映著孟子繼承并發展了前代政治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對于恢復經濟,發展生產,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有一定的作用。

  孟子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又一位大師,被推尊為“亞圣”。記錄他的言論、活動的《孟子》一書,是儒家經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7篇,計261章,約3.5萬字,內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的論爭!睹献印吩谙惹刂T子散文中獨具風格,對后世散文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

  二、譯文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ū热缫蛔┓綀A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內部團結啊。

  所以說,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劃定的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川的險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也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2.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從田野中發跡,傅說從筑墻的泥水匠中高升,膠鬲自魚鹽販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里獲釋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海邊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之間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筋骨勞累,體膚餓瘦,身受貧困之苦,種種行動去阻礙、干擾他的事業,(通過這些)來讓他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起來,以不斷增長才干。

  一個人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色上顯露出來,在吟詠嘆息聲中表現出來,然后才能為人們所了解。而一個國家,內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敵國外患,這個國家就往往會導致滅亡。

  這樣,人們才會明白,憂患可以使人謀求生存,而安樂必將導致滅亡。

  三、珠聯璧合,相映生輝──《〈孟子〉二章》二章之比較(任聿珍)

  《〈孟子〉二章》之二章,同為孟子的說理散文,自然多有相同之處。但是,此二章之章法迥異,從不同角度顯示了孟子說理散文的特點。是故,教學中采用比較法閱讀,可以收到珠聯璧合、相映生輝的效果。具體說來,可用如下“三讀法”教學。

  一讀課文,掌握精要,探討文題與論點的關系。

  此二章的標題,均是編者根據二章的結論語所擬。二章標題字數相等(皆八字),每章標題都是由兩個結構相同的短語構成,標題都用對比,觀點鮮明。然而,就標題與該文論點的關系而論,二章卻又各有千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章主要論證戰爭勝負的條件取決于人心的向背,突出強調“道”的作用,即人和在戰爭中的作用。是故,論點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同時,戰爭的勝負又由統治者是否得道所決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這一番議論之后所得出的結論,是中心論點的深化,故而編者就把這一結論提煉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為該章的標題!吧趹n患,死于安樂”章主要強調艱苦奮斗的生活對人的磨礪作用。標題為文章的“眉目”,這里以論點為題,文章自然眉目分明,主旨顯豁。

  綜上,二章標題并非都是論點,可見與現代語體文中的議論文一樣:有的文題即論點,有的文題只是揭示論題。如此差互比較,自然會獲得一種參差之美。

  二讀課文,分析結構,討論二章的論證方法。

  此二章篇幅相當(皆由四段組成),但其結構各有特色。章一開篇提出論點之后,即以戰爭中攻守的得失利弊為論據,有力論證了前文提出的“天時不如地利”和“地利不如人和”的兩個分論點。據事論理,論證嚴密,且層次清楚。最后,在此基礎上自然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結論,從而進一步深化了文章主題。顯然,章一采用了總起分承、最后總結的結構方式。章二與之則恰恰相反,文章一開始就列舉了一系列由卑微到顯貴的歷史人物為事實論據,然后分析論證,兼之正反對比,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結論: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顯而易見,其結構方法為先分后總,論證方法為歸納推理法?梢,二章章法參差多變而析理透辟,議論參通,殊途而同歸。

  三讀課文,尋找修辭,體會孟文的語言特色。

  孟子這二章氣勢磅礴,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感召力,這與孟子其人善用排比等修辭格不無關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雙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層遞排比,更有氣勢。章二開首列舉歷史人物,自然用的是主謂句并列排比;而“人恒過……”用的則是句式排比。足見孟子說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靈活,形式多樣,既給文章平添了氣勢,又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

  當然,《〈孟子〉二章》除了巧妙運用大量排比句式之外,對比、對偶和頂針等修辭配合運用,也為文章增色不少,此不一一贅舉。

  綜上,從課文《〈孟子〉二章》之“一斑”,即可“窺”出孟子說理散文之“全豹”:筆帶鋒芒,語言犀利,氣勢磅礴,善于說理,手法多樣,論證嚴密,等等。無疑,孟子說理散文的這些特點,對于我們今天讀寫議論文同樣具有多方面的啟發作用和借鑒意義。

  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簡析(趙懷兵)

  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用兩個“不如”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間的比較,實質上是重在前者與后者的比較,強調指出各種客觀及諸多因素在戰爭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觀條件及“人和”的因素,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較中立論,給人的印象極其深刻。句式相同,語氣十分肯定,斬釘截鐵,不容置疑。

  二三兩段圍繞中心論點,連用兩個論據進一步論證。第2段選取攻戰的例子闡明“天時不如地利”,區區小城,四面受圍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時”者也不能勝,旨在說明“地利”重于天時;第3段同樣選取攻戰的例子,旨在說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況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堅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卻棄城而逃,因為“地利”亦難比“人和”。這兩個例子均非實際戰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況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論戰具有普遍的意義和一定的說服力。

  以上三段,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論述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將論點的范圍由戰爭推及到治國,從而全面體現孟子的政治主張,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義。其次,“得道”實際上也可理解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歸順,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潰。因而,第4段絕非多余的閑筆。

  ※版權歸本站或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學習欣賞,任何人不得私自轉載!※

《孟子》簡介 篇12

  教學目的

  1. 正確辨析常見文言虛詞、實詞

  2. 加強朗讀訓練,提高學生文言文的語感

  3. 讓學生認識我國古哲人的非凡才智和他們對我國和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的貢獻,進一步增強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辨析重點字詞句意;在朗讀中繼續培養學生的語感.

  教學難點 

  了解課文結構、理解課文蘊涵的思想觀點

  教學方法

  1. 讀議結合法

  2. 分層教學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準備

  熟讀課文,思考問題

  教學用具

  幻燈機、錄音機

  教學步驟 

  課前活動

  生進行課前活動

  師有針對性簡析

  一、引入

  有一個成語,它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這個成語叫做——拔苗助長,這個成語出自哪本書?—— 《孟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孟子》中的文章。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主張“仁政”.我們今天要學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也體現了這種精神。

  二、齊讀課文

  要求:

  1. 讀準字音

  2. 注意斷句、標點符號停頓要讀出來

  3. 體會排比句的好處

  (鼓勵:男女生曾經都勝過1班的)

  生讀后教師簡評

  三、討論質疑與解疑歸納補充

  (一) 、討論

  學生形成4人討論組討論,時間8 分鐘.幻燈機提示可討論的內容.教師巡視,適當解疑,提醒少言寡語者,提示討論的時間,要求各討論組A層次負責人注意把握進度。

  (二) 、質疑解疑與歸納補充

  學生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提交到班上討論。

  1、虛詞

  之:

  三里之成,七里之郭:的

  環而攻之:指城郭

  而:

  環而攻之而不勝:前,表承接;后,表轉接.

  夫:

  發語詞,表示下面要發表議論

  2、古今義

  然而不勝者,……:這樣卻

  親戚畔之:內外親屬

  3、實詞

  去

  委而去之

  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

  域:限制,名詞作動詞。

  畔:通”叛”.

  4、句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的時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環境,有利的地理環境比不上人心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擁有仁義道德的人就能得到廣大群眾的支持,缺少仁義道德的人就會很少人幫助.

  5、理解課文結構及孟子思想

  ⑴本文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還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明確: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一段:提出論點

  第二段:分析論點

  第三四段:總結論點

 、浦卫韲抑饕扛邏赫哌是事實仁政?

  通過我們對字詞的理解,通過我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我們都知道孟子很重視人和,不可否認,天時和地利都具與一定的重要性,但是最重要的還是人和,要做到人和,就要重視實施仁政,而不可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險”、和“兵革之利”.

  四、朗讀訓練

  1、聽錄音

  2、熟讀成誦,要求BC層次的同學也要能背

  作業 

  1. 背誦

  2. 分類積累詞句

  3. 拓展:結合學習生活實際,理解名言警句

  板書設計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 理解常見虛詞.

  2. 找出疑難語句.

  3. 判斷中心論點.: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還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 如何劃分段落?

  5. 理解孟子的思想:治理國家,主要靠實施高壓政策,還是實施仁政?

  教學反饋

《孟子》簡介 篇13

  一、作者簡介

  孟子,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先秦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最有權威的代表人物,后世常以“孔孟”并稱,被尊為“亞圣”。

  政治主張:施行仁政;緝热菔牵骸爸泼裰a”、“省刑罰,薄稅斂”。理論根據包括兩個方面:政治理論是民本論,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與民同樂”,這也是他認為施行仁政的必要性。哲學理論是性善論,他認為“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分別是“仁”、“義”、 “禮”、“智”的四端,由此闡述了施行仁政的可能性。

  散文特點:具有論說文的特征,富有氣勢而筆鋒犀利。

  二、《孟子》簡介

  《孟子》是儒家經典之一,F存七篇:《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計261章,約3.5萬字。內容主要是記錄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方面的論爭。

  《孟子》在漢代開始受到重視,最早的注本是東漢趙岐的《孟子章句》十四卷。韓愈及宋代理學家將之發揚光大,朱熹把《孟子》列為“四書”之一,并撰寫了《孟子集注》。較為詳備的注本是清代焦循的《孟子正義》。

  三、寫作背景

  孟子生活在社會動蕩不安的戰國中期。當時,七個大國的諸侯“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君貴民輕,人民生活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孟子·滕文公下》一文就深刻地揭露了這種“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的不平等的悲慘現實。面對這種情況,孟子對不義戰爭提出了質疑,主張以“仁政”一統天下,在當時是具有積極意義的。本文就是這種思想的具體體現。

  四、課文參考譯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比如一座)方圓三星的小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內部團結啊。

  所以說,管理百姓不能只*劃定的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山川的險阻,征服天下不能*武力的強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 “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也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從田野中發跡,傅說從筑墻的泥水匠中高升,膠鬲自魚鹽販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里獲釋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海邊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之間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筋骨勞累,體膚餓瘦,身受貧困之苦,種種行動去阻礙、干擾他的事業,(通過這些)來讓他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起來,以不斷增長才干。

  一個人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色上顯露出來,在吟詠嘆息聲中表現出來,然后才能為人們所了解。而一個國家,內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敵國外患,這個國家就往往會導致滅亡。這樣,人們才會明白,憂患可以使人謀求生存,而安樂必將導致滅亡。

  五、有關名家評論

  清代人李耆卿在《文章精義》中對《天時不如地利》的評論:“《孟子·公孫丑下》首章起句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下分3段。第1段說天時不如地利,第2段說地利不如人和,第3段專說人和,而歸之得道者多助。一節高似一節,此是作文中大法度也!

  今人馮其庸在《歷代文選》中對《天時不如地利》的評論:“孟子一貫主張行仁政,反對當時統治階級為了爭城奪地而進行的不義戰爭,在這一節文章里,他認為在戰爭中,得天時之利不及得地利之利,得地利之利則又不及得人和之利,孟子這里所說的‘人和’是指人心所向,也即是內部的團結。同時,孟子又認為只有得道(指行‘仁政’)的人才能得到這種‘人和’,所以他認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者一定會得到勝利,失道者一定要失敗。孟子的這種思想,在當時是很卓越的,在今天也仍然有它的積極意義!

  今人李炳英在《孟子文選》中對《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評論:“此章說明有作為的人物的成就是艱苦奮斗的過程,是沒有安閑平順的道路可走的。人們要能正視矛盾,經受折磨,奮勇前進,不在任何困難和失敗下低頭,經得起考驗,才能煉就擔當 ‘大任’的力量和本領。而艱苦的客觀環境,正是培養和增長這種精神的有利條件。如果避免矛盾,畏難敬安,任運流轉,那就會墮落腐化,自取滅亡。所以說: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也’。在人如此,作為一個‘國’來說,也是從艱苦奮斗中成長起來的。”

  六、孟母三遷

  原文: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氏守節。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學為喪葬,躃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崩^而遷于學宮之旁。每月朔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譯文:過去孟子小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仉氏守節。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喪葬、[足辟]踴痛哭這樣的事。母親想:“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本碗x開了,將家搬到街上,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庇謱⒓野岬綄W宮旁邊。夏歷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本驮谶@里定居下來了。

  評點:(孟母是一個善于教子的母親,“孟母三遷”、“孟母對織”的教子故事幾乎家喻曉除此之外,《韓詩外傳》還記載了他教育孟子認識自己的過失,自責自律的故事。)

《孟子》簡介 篇14

  教案示例一

  設計思想:

  本文語言簡練,句式長短相繼,讀起來瑯瑯上口,適合誦讀教學。先秦散文,文理俱佳,要了解作者文風,然后披文入理,這樣文與理協,理解、識記起來就會容易得多。布置預習:通過各種渠道,查閱有關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的故事。

  課時安排:本文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由“戰國七雄”導入  對戰國中期社會和人民生活狀況的介紹,由“諸子百家”導入  對孟子及《孟子》的介紹。

  二、初讀課文,利用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

  三、再讀課文,注意停頓和輕重音。

  四、齊讀課文,讀完后教師進行糾偏和誦讀指導。

  五、散讀課文,結合課下注解以及工具書了解文章大意。

  六、思考討論: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還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者之間是什么關系?

  教師對于學生討論中的合理看法要充分肯定,在此基礎上,給出自己的看法:從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內容是有關戰爭方面的。第二段從攻城方的角度寫,雖然攻打的是個小城,也選擇了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但是沒有選擇有利于進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勢,所以“不勝”而返,從而強有力地證明了“天時不如地利”的觀點。第三段從守城方的角度寫,守城者據守著“高城”“深池”,擁有堅利的兵革、豐盛的米粟,卻棄城而逃,顯然是因為“地利不如人和”。由上面分析可知,第一段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第二、三段的論點,它也是打仗中要用到的一條很重要的戰略戰術原則。再看第四段的主要內容,涉及到“封疆”、“固國”、“兵革”、“畔之”、“攻”、“戰必勝”,這些都是描寫戰爭的詞語,可見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寫有關戰爭方面的內容,但作者的態度不是鼓吹戰爭制勝,而是反對不義戰爭,反對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認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險”、“兵革之利”,也不一定能取得戰爭的最后勝利。那戰爭靠什么制勝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張: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由此引申出的結論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勝仗。從這段看,作者只是以戰爭為例,落腳點是要談治國之道,具體來說就是“人和之道”,“仁政之道”。由此明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作為本文的中心論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

  七、追加思考:本文的論證思路是什么?

  明確:層進式論證。

  八、整理字詞及文化常識,熟讀成誦。

  第二課時

  一、由六名學生講故事。

  故事內容: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二、討論:從這些故事中總結共同的規律。

  明確:要成就大事業,必須經過一番艱苦的磨練。

  啟發提問:怎樣才算艱苦的磨練呢?

  三、初讀第二段,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

  四、學生串講第二段,教師訂正后提問:“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前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明確:前提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目的是“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五、學習第三段,疏通大意,了解論述層次。

  明確:先舉人的例子,從正面說理,談“犯錯”與“改錯”的關系,談“內心憂困、思慮阻塞”與“有所作為”的關系,談如何讓想法為人所知,論證“生于憂患”的觀點。接著舉國家的例子,從反面說理,談國家如果沒有“內憂”與“外患”就要滅亡,論證“死于安樂”的觀點。

  六、比較兩篇文章的論證方式。(見“擴展資料”部分)

  七、討論:聯系現實生活,談談對于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樹立什么樣的憂患意識。教師總結討論情況。

  八、整理字詞和文化常識,熟讀成誦。

《孟子》簡介 篇15

  重難點分析:

  1.辨析疑難字、詞不達意、句意,是本文學習的一個重點,可以放手讓學生在自學中,發現問題,互相討論后,教師精要講解的方法學習。

  2.理解蘊含在兩文中的作者的觀點,是學習本文的又一重點,教師應通過設計帶有啟發性問題的形式,讓學生分析、討論來解決。

  3.兩篇短文都采用“逐層深入論證”的結構,這是學習本文的一個難點,因此,要從淺入手,在學生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先分清層次,能概括出層意,再進而幫助學生從整體上認識這一結構特點。

  4.“逆境能成才”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闡述的觀點,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那么“順境也能成才嗎?”這是許多學生可能產生的一個疑問。對此,可以引導學生聯系歷史,現實生活中的事例或者引導學生分析“成才”與外在環境的關系,從而澄清學生認識。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疏通第一章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觀點,學生暢談各自看法,以加深理解。

  二、整體感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選自《孟子·公孫丑》,標題是后來的編者加的。此標題從內容上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意即:凡講仁義,行仁政的,就會得到廣泛的支持與擁護;反之,就孤立,就會只有極少數人的支持與擁護。孟子生活在各諸侯國互相攻伐,社會騷亂的戰國時代。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張,反對武力兼并,這篇短論很能代表他的主張。

  三、教學過程 

  1.讓學生介紹查找到的孟子及《孟子》的常識的資料,講述摘錄的逆境造就人才的事例。

  2.鼓勵學生充分朗讀,自學,發現問題,質疑,討論。

  結合課后練習一,要求學生在朗讀課文時注意節奏鮮明,如“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讀排比句尤其要注意節奏鮮明,讀出氣勢來。孟子自稱善養浩然之氣,他是很講究文章的氣勢的。朗讀時還要通過語調的變化,突出文章的關鍵句、中心句。

  老師可先范讀,再指名讀、小組齊讀或全班朗讀,讓教室里充滿學生的瑯瑯書聲。

  3.投影習題,檢測自學效果。

 。1)下列句子朗讀節奏劃分有誤的一句是( )

  A.夫/環而攻之。 B.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2)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B.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米粟非不多也

 。3)解釋下句中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俪胤遣簧钜病

 、谟蛎癫灰苑饨

  4.討論問題

  (1)本文作者從作戰入手,設舉了兩個戰例,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把決定戰爭勝負的客觀因素歸結為哪幾個?作者認為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

 。2)本文借論戰,深入闡述了怎樣的政治主張?這一主張是如何逐層推進論證的?

  (3)畫出第3、4節中的排比句,誦讀體會,議論文說理運用排比句式的表達作用。

  練習:請你緊扣強調“青少年時期要努力學習”這一內容寫一組排比句,加深體會。

  四、總結、擴展

  這篇短論著重闡述了孟子關于統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張。論證逐層深入,令人信服。排比句式,更增強了語句的氣勢。

  為達到教育的目的,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知識,簡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的原因,使其懂得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性。

  五、布置作業 

  1.整理課堂筆記,分類整理通假字、古今異義字。

  2.背誦文章。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比照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懂得逆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并加深對逐層深入論證方法的理解。

  二、整體感知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章選自《孟子·告子》,文題同樣是編者所加,該標題也恰好概括了本章的中心意思——憂患激勵人奮起,使人生存發展;安逸享樂使人萎靡,必將導致滅亡,即逆境能成才。表明了孟子關于人才要在困難環境中磨煉造就的觀點。文章擺事實,講道理,舉例典型,觀點與材料緊密結合,說理透徹,令人信服。

  三、教學過程 

  1.指導朗讀。聽錄音范讀,學生跟讀,自由誦讀。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傅說 忍性 法家拂士 曾益

 。2)正確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①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谌/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

  2.發動學生借助工具書自學,疏通文意。著重強調通假字及用法特殊的字。重要的語

  句有:

 。1)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2)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3)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4)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3.討論問題,深入理解本文中心及逐層深入的論證方法。

 。1)本文共列舉了哪些人的事例?這些事例共同說明了什么道理?

  明確:第一節列舉六個由卑微而顯貴的杰出歷史人物的事例,意在說明人要成大器,擔

  負治國重任,必須經受磨煉。

 。2)例證以外,本文還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說明這一道理的?

  明確:作者在短文中,不局限于例證。還善于由個別到一般,講道理分析,并從正反兩方面對比分析論理。

  (3)與上一章比較,本文在論證思路上有何異同?

  明確:同:本文在論證上也采用了層層推理的方法。

  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開頭即提出中心論點,而本文是在層層推論的基礎上,結尾時才概括出來的。

  四、總結、擴展

  本文作者采用層層推理的方法,擺典型事例、正反對比講道理,使觀點有很強的說服力。

  為更好地拓開學生思路,深入領會作者的觀點,可以讓學生思考下列問題:

  1.試另舉一兩個古今事例,或結合本人的親身體驗,談談你對“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理解。

  2.有人說:“逆境能成才”,“順境也能成才”,請你舉例談談對此說法的看法。

  五、布置作業 

  1.課后練習三、四。

  2.強化背誦內容。

  3.設計表格著手積累己學過的通假字。

《孟子》簡介 篇16

  教學目的:1、學習孔子、孟子他們,雖身處亂世,卻不以個人生活幸福為念,積極投身社會,做民眾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懷。

  教學重點:1、學習孔子、孟子他們,雖身處亂世,卻不以個人生活幸福為念,積極投身社會,做民眾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懷。

  教學難點:1、學習孔子、孟子他們,雖身處亂世,卻不以個人生活幸福為念,積極投身社會,做民眾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懷。

  教 法:讀析、質疑、合作討論、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孔子和孟子都身處亂世,但都沒有僅僅追求個人的幸福。他們認為任何人都必須并且只能在社會生活中完成他自身的價值,這種以天下國家為己任、以人為中心的人文關懷,值得我們永遠去學習。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七專題——天下國家,《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

  二、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皺國(今山東皺縣東南人),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約百年左右。關于他的身世,流傳下來的已很少,《韓詩外傳》載有他母親“斷織”等故事,《列女傳》載有他母親“三遷”和“去齊”等故事,可見他得力于母親的教育不少。據《列女傳》和趙岐《孟子題辭》說,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孫子子思。但從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他“受業子思之門人”,這倒是有可能的。無論是受業于子思也罷,孟子的學說都受到了子思的影響。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為一派,這就是后世所稱儒家中的思孟學派。

  三、背景介紹 

  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學生游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并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今天我們所見的《孟子》七篇,每篇分為上下,約三萬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但《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比現存的《孟子》多出四篇。趙岐在為《孟子》作注時,對十一篇進行了鑒別,認為七篇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為偽篇。東漢以后,這幾篇便相繼亡佚了。

  趙岐在《孟子題辭》中把《孟子》與《論語》相比,認為《孟子》是“擬圣而作”。所以,盡管《漢書·文藝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但實際上在漢代人的心目中已經把它看作輔助“經書”的“傳”書了。漢文帝把《論語》、《孝經》、《孟子》、《爾雅》各置博士,便叫“傳記博士”。到五代后蜀時,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后來宋太宗又翻刻了這十一經。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書了。

  歷代為《孟子》作注釋比較重要的有東漢趙岐的《孟子》注和宋代朱熹的《孟子集注》。清代的焦循總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撰成《孟子正義》一書,是集大成的著作。

  孟子生活的戰國中期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為變亂,社會更加動蕩不安。同時,思想也更加活躍正當“百家爭鳴”的時代。所以,孟子一方面繼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發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學術思想。同時,在與墨家、道家、法家等學派的激烈交鋒中,孟子維護了儒家學派的理論,也確立了自己在儒學中的重要地位,成為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隨著儒家地位的不斷提高,孔子被尊為“圣人”,孟子也被稱為“亞圣”。

  與論語一樣,《孟子》也是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但它比《論語》又有明顯的發展!墩撜Z》的文字簡約、含蓄,《孟子》卻有許多長篇大論,氣勢磅礴,議論尖銳、機智而雄辯。如果說《論語》給人的感覺是仁者的諄諄告誡,那么《孟子》給人的感覺就是侃侃而談,對后世的散文寫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四、孟子的名言

  1、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五、合作探究

  你怎樣看待孟子提出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边@一論斷,希望大家踴躍發表自己的看法。(師生活動)

  六、作業:

  搜集關于《孟子》的內容與故事

《孟子》簡介(通用16篇) 相關內容:
  • 作者簡介(通用12篇)

    嚴文井,1915年生,現代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文藝評論家。曾創作很多兒童文學作品,如《蚯蚓和蜜蜂的故事》、《三只驕傲的小貓》、《小溪流的歌》等。他的童話具有嶄新的社會內容,睿智、雋永,富有哲理,飽含激情,風格清新,語言優美。...

  • 《口技》資料:作者簡介(通用13篇)

    據乾隆《晉江縣志》卷一說:“林嗣環字起八,由安溪徙晉江。”又據乾隆《泉州府志選舉志》稱:“林嗣環,崇禎十五年壬午科(1642年)舉人,順治六年已丑科(1649年)進士。”他官至廣東海南副使,駐瓊州。...

  • 弦樂器家族——西洋管弦樂隊簡介(精選4篇)

    作者楊俊麗 年級:初中一年級執教:深圳市園嶺中學 楊俊麗 教學目的1、 讓學生了解西洋管弦樂隊中的弦樂器家族。2、 認識各種弦樂器的外型,了解其音質音色、表現力及在樂隊中的地位和作用。...

  • 《拾穗》油畫簡介(精選13篇)

    《拾穗》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這是一幅十分真實的,親切美麗,而又給人以豐富聯想的農村勞動生活的圖畫。從中不難看出畫家對勞動的甘苦,特別是“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意義是有著切身的深刻體驗的。...

  •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記》簡介(精選12篇)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記》簡介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江蘇江陰人。明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他經30年考察撰成的60萬字《徐霞客游記》,開辟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統考察祖國地貌地質...

  • 作者簡介(精選13篇)

    嚴文井,1915年生,現代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文藝評論家。曾創作很多兒童文學作品,如《蚯蚓和蜜蜂的故事》、《三只驕傲的小貓》、《小溪流的歌》等。他的童話具有嶄新的社會內容,睿智、雋永,富有哲理,飽含激情,風格清新,語言優美。...

  • 八一南昌起義簡介

    八一南昌起義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部分國民革命軍在江西省南昌市舉行的武裝起義。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蔣介石、汪精衛先后在南京和武漢發動“清共”后,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了臨時政治局常委會議,決定利用共產黨掌握和影...

  • 作者:劉湛秋簡介

    劉湛秋,男,安徽蕪湖人,當代著名詩人,翻譯家,評論家,《詩刊》前副主編,中國散文詩學會副會長。其作品清新空靈,富有現代意識,手法新穎灑脫,立足表現感覺與情緒,既面對生活,又超越時空。...

  • 秋收起義簡介

    秋收起義是1927年9月9日,由毛澤東在湖南東部和江西西部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即紅軍)舉行的一次武裝起義,是繼南昌起義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裝起義。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先后叛變革命,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遭到失敗。...

  • 《中國皮影藝術簡介》社科文 中考 閱讀答案

    綿竹年畫與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江蘇桃花塢的年畫齊名,素有四川 三寶、綿竹三絕之美譽,是世世代代民間畫師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第一范文網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中考閱讀答案,閱讀理解答題方法,希望對同學們的語文學習有幫助。...

  • 巴金簡介及相關資料

    巴金(1904.11.25 - 2005.10.17)原名李堯棠,祖籍浙江嘉興,生于四川成都一個官宦家庭。自幼在家延師讀書。五四運動中接受民主主義和無政府主義思潮。...

  • 二萬五千里長征簡介

    二萬五千里長征,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從長江南北各根據地向陜北根據地進行的戰略大轉移。1934年10月開始,1936年10月結束。歷時兩年,行程二萬五千里。...

  • 重慶談判簡介

    重慶談判是抗日戰爭勝利后,為避免內戰、爭取和平,中國共產黨在重慶同國民黨進行的為期43天的和平談判。談判從1945年8月29日開始,至10月10日結束。通過談判,國共雙方簽訂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

  • 《拾穗》油畫簡介

    《拾穗》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這是一幅十分真實的,親切美麗,而又給人以豐富聯想的農村勞動生活的圖畫。從中不難看出畫家對勞動的甘苦,特別是“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意義是有著切身的深刻體驗的。...

  • 丹頂鶴簡介

    世界上共有15種鶴,我國產的有9種,幾乎占2/3。丹頂鶴是鶴類的代表,是一種大型涉禽,體長在l.2米以上。它身穿潔白的衣服,頭戴朱紅色的小帽子,翅膀上的黑羽毛好像短裙子。...

  • 高三語文電子教材
主站蜘蛛池模板: 蜜桃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 99久久精品这里只有精品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精品 | 最新在线精品国自产拍视频 | HEYZO无码综合国产精品227 | 超碰免费在 | 好紧好湿好爽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免费传媒av片生线 | 亚洲精品天天 | 国产黄a三级三级三级av在线看 | 蜜臀99久久精品久久久久小说 | 国产日韓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区 | 你好李焕英免费高清在线播放 |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黑寡妇 | 大胆L少妇BBBBBB流水 | 东京干福利视频 | 在线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欧美肉大捧一进一出 | 中文在线观看免费网站 | 色综合天天综合高清网 | 鲁一鲁亚洲无线码 | 在线播放偷拍一区精品小说 | 一级做a爱片久久毛片a高清 |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人妻免费视频 | 综合久久综合 |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结合 | 日韩一级完整毛片 | 性虎精品无码AV导航 | 国内精品免费一区二区2001 | 国产精品一本 | 三年片免费观看影视大全视频 | 久久精品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 亚洲图色成人网 | 18禁无码无遮挡h动漫免费看 | 四虎影视8848hh| 久久只有精品 | 国产成人愉拍精品久久 | 日韩在线黄色片 |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 九九中文 | 久久草在线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