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教案
教學目的
1.閱讀課文,細小體會戲劇語言的動作性這一特點。
2.了解《茶館》卷軸畫式的平面結構。
教學設想
1.課外閱讀課文。
2.引導學生把握閱讀要點;
(1)了解戲劇反映的時代背景。
(2)了解《茶館》結構的獨特性,與曹禹的《雷雨》作比較。
(3)認識《茶館》作者以特殊的戲劇沖突表現主題的方法。
3.做“思考和練習”。
教學時數 1教時(課前預習)。
閱讀要求
課外閱讀。
設計思考練習題(可由學生設計):
1 從第二幕開頭的舞臺說明看所反映的時代特征。
明確:舞臺說明所反映的是1916年袁世凱死后,軍閥割據,連年內戰,民不聊生的社會面貌。“裕泰”茶館是北京城內碩果僅存的一家,可見軍閥混戰時期街市的冷落蕭條,茶館內設置的時裝美人廣告畫和“莫談國事”的大字,可以聯想到帝國主義的侵入和滲透,也看到了社會的動蕩不安。從茶館的修理門面,預備開張,足見主人王利發的審時度勢,隨俗為變,善于經營的特點。
2.與曹禹的《雷雨》作比較,看《茶館》結構的獨特性。
明確:《茶館》的戲劇結構是獨特的,稱為“圖卷戲”。作品沒有一個完整的情節線索,沒有貫穿始終的矛盾沖突,而是以眾多人物的活動帶動情節的發展。曹禹的《雷雨》與老舍的《茶館》反映的社會時代接近,都是話劇形式,但結構特點卻截然不同。《雷雨》采用的是緊湊集中的戲劇結構,作者巧妙運用了“回顧”和“穿插”的方法,把“現在的戲劇”和“過去的戲劇”交織在一起,充分表現周魯兩家的矛盾沖突尖銳集中,劇情發展緊張激烈。
《茶館》第二幕出場的人物有30多個,有臺詞的近20人,但這些人物沒有明顯的主次之分,每個人的臺詞都不多,在茶館中一閃而過,各自說著自己的事情。劇中人物的活動,都是截取他們在茶館中的一個橫斷面。這無數個畫面組織起來,便構成了一幅卷軸畫,隨著劇情逐步展開。曹禹的《雷雨》人物不多,卻關系復雜,有主有次,人物的語言動作都圍繞著同一個矛盾展開。30多年間周魯兩家的矛盾始終交織在一起,貫穿全劇。人物形象也在情節發展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再看情節。這一幕沒有統一的劇情,人物雖多,但關系并不復雜。每個人的故事都是單一的,人物之間的聯系也基本上是單線的、小范圍的。整個一幕劇就是由一個個發生在茶館中的小情節、小故事聯成的,是平面展開的。《雷雨》第二幕中(課文部分)有臺詞的僅有5人卻有夫妻、父子、母子、兄弟、主仆等多種復雜的血緣關系,具有這些關系的人物又都溶在一個大的矛盾漩渦之中,結構密如蛛網,戲劇性極強。
3.俗話說:沒有沖突就沒有戲劇。《茶館》第二幕中雖然集中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但他們之間并不存在直接的、具體的、針鋒相對的沖突,人物與茶館的興衰也沒有直接關系,那么,《茶館》的戲劇沖突是什么呢?主題又是怎樣體現的呢?
明確:《茶館》所采用的是特殊的戲劇沖突。劇中人物仿佛是在某種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軌跡必然地運行,正直、善良的人無法擺脫厄運的襲擊,那些異常活躍的社會渣滓,各自遵循著自己的道德準則行事。作者把矛盾的焦點直接指向那個舊時代,人物與人物之間每一個小的沖突都暗示了人民與舊時代的沖突。如李三的報怨,巡警的勒索,難民的哀告,逃兵的蠻橫,都表現了帝國主義指使的軍閥混戰給社會造成的黑暗,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這種“剪影式”的新嘗試,展現了清末社會的眾生相,深刻地反映了帝國主義的滲透、侵略和封建統治的荒淫、腐敗所造成的農民破產,市民貧困和社會黑暗。表明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末日即將來臨。
4.從欣賞老舍作品的角度看作者語言上的幽默風格。
明確:作品寫了“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作者把對黑暗社會的諷刺、批判與強烈的愛國熱情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聯系起來,在微笑中蘊藏著嚴肅和悲哀,這和寓莊于諧的幽默風格,給讀者留下了深長的回味和思考。如唐鐵嘴夸耀自己抽白面的對話,看起來滑稽可笑,卻會激起人們對帝國主義侵略的仇恨;王利發問報童“有不打仗的新聞沒有”,也像一句玩笑話,都表現出人民對動蕩時局的不滿;又如松二爺看見宋恩子和吳祥子仍穿著灰色大衫,外罩青布馬褂說:“我看見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兒!”。表現出松二爺的懷舊情緒,也諷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
布置作業 :
1.做“思考和練習”一、二、三。
2.有時間有條件的,看《茶館》全劇或原著。
補充材料
(介紹老舍及作品)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人。1899年2月3日生在北京一個貧民家庭里。老舍7歲進私塾,10歲進市立小學,1913年考入北京師范學校,讀書期間受古典文學熏陶,開始用文言學習作詩和散文。1917年畢業后即任小學校長。“五四”運動后,用白話文試作了第一篇短篇小說《小鈴兒》。1924年赴英國,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任中文講師。陸續寫出了《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等3部具有諷刺、幽默、滑稽特色的長篇小說,提供了現代小說史上最早的諷刺性的長篇體制。1930年春回國后任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山東大學教授。1936年夏,老舍辭去教職,從事專業寫作,完成了著名的小說《駱駝祥子》,贏得了巨大的聲譽。“七七”事變,他離別妻子兒女,只身輾轉去武漢、重慶,勇敢地投身于抗日救亡運動的洪流,主持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工作。
他特別重視話劇創作,1939年至1943年間,獨立完成或與人合著的劇本就有《殘霧》《張自忠》《歸去來兮》等九部。1946年與曹禹赴美講學,寫完了100萬字的巨著《四世同堂》的最后一部及其他作品。1949年回國。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等職。1951年獲得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藝術家”的稱號。“文革”開始后,受到殘酷迫害,于1966年8月24日含恨自盡。
老舍是我國“五·四”以來新文學的開拓者之一,現代杰出的語言藝術家,享有世界聲譽的愛國主義作家,人民藝術家。他以小說、劇作和曲藝著稱于世,在散文、詩歌、雜文方面也取得了卓越成就;一生寫下10多部長篇小說,70多部(篇)中短篇小說,30多部劇作,一部4000行的長詩和近300首短詩,近20部譯著等,共800多萬字。他的作品豐富了世界進步文學的寶庫。
單元檢測題
一、語法部分:
1.根據拼音寫漢字,給加點漢字注音:
汗涔涔( )親戚( )沉吟( )伺候( ) (cè)隱 祈 (dǎo) 咆哮( ) (xián)冤 (fú shì)婆婆
2.分析下列復雜單句:
(1)“你順便去告訴四鳳,叫她把我樟木箱子里那件舊雨衣拿出來。”這句話中的謂語是共個動詞。
(2)“我覺得你們把屈原又未免估計得過高。”這句的賓語是什么短語? 。
二、常識部分:
1.曹禹,原名 ,1933年在 讀書時就完成了處女作《 》,劇本通過一個 家庭內錯綜復雜的矛盾,深刻揭示了 和 的矛盾,反映了正在醞釀著一場大變動的 年代中國社會現實。
2.《屈原》創作于 年 月,郭沫若說:“我是借了 來象征我們 。”課文節選部分的靈魂是“ ”,作者抓住事物特征展開想象,達到 的境界,采用了 、 、 、 等修辭格。
3.關漢卿是我國 的奠基人,一生創作 多部劇本,現存 本,除《竇娥冤》外,還有《 》《 》《 》等。
4.老舍,原名 ,字 ,是我國現代杰出的 ,他一生寫下了 多部劇作。著名的小說有《 》。1951年獲得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 ”的稱號。課本節選的《 》是老舍的戲劇代表作。它是以 為線索,在全局上與歷史橫斷面交織,在每個 中,展示 之間復雜的矛盾沖突。
5.在戲劇文學中,戲劇沖突主要具體表現為劇中 沖突;戲劇沖突是 戲劇運動;戲劇沖突主要表現為一系列的 ;戲劇語言則包括 和 。
6 話劇以為主,歌劇主要是以 來表現劇情,這是由于劇種不同而形成的戲劇語言形式的差異。
7.元雜劇的結構一般是 演一完整的故事,通常在第一折之前還有“ ”,起交代作用,用來說明 ,介紹 。扮演的角色分為 、 、 、 等。
8 元雜劇劇本由 、 、 三部分構成。
三、簡答部分:
1.《屈原》中屈原的內心獨白運用了象征手法,其中的“風雷電”象征了什么?東皇太一等眾神象征了什么?
2.周樸園知道魯大海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后,為什么還要開除他?
3.《竇娥冤》的開頭竇娥對天地鬼神的嚴厲指責與結尾要感天動地之間是否矛盾?為什么?
四、論述題:
郭沫若在《屈原》的結尾,寫屈原到漢北去的現實意義是什么?
[附]參考答案
一、1.Cén cén qī yín cì hòu 惻禱 páo xiāo 銜伏侍
2.①去;告訴;叫;拿;4。
②主謂短語。
二、1.萬家寶;清華大學;雷雨;封建、資產階級的;封建大家庭的罪惡;工人與資本家之間;20。
2.1942;1;屈原的時代;當前的時代;“雷電頌”;物我同化;擬人;呼告;反復;排比。
3.戲劇;60;15;救風塵;望江亭;單刀會。
4.舒慶春;舍予;語言藝術家;30;駱駝祥子;人民藝術家;茶館;人物的悲劇命運和茶館的變遷;歷史橫斷面;人物。
5.人物的性格;曲折發展、逐步上升到高潮的;戲劇動作;人物語言;舞臺說明。
6.對話;演員的歌唱。
7.一本四折;楔子;情節;人物;旦;末;凈;丑。
8.唱;科;白。
三、答案見教案。
四、(略)
(裴淑琴 劉洪)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