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枝上杜鵑啼
一、教學目標 :
1.學習本文見小言深的寫作技巧,
2.體會作者含蓄婉轉的真情表達,
3.理解課文樣式獨特的文化內涵。
二、教學設想:
指導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依序討論:
1.含蓄婉轉的真情表達
2. 見小言深的寫作技巧
2.樣式獨特的文化內涵
三、教學過程
1.導入 新課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思友  感傷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感謫  凄苦
(白居易《琵琶行》)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悼亡  哀怨
(李商隱《錦瑟》)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傷貶  清冷
(秦觀《踏沙行》)
關于杜鵑鳥:杜鵑,民間又稱它為杜宇、布谷、子規和
謝豹。千百年來,它一直是文人騷客經常吟詠的對象,并且
已經把杜鵑鳥作為一種悲憫情懷的象征。周瘦鵑筆下關于杜
鵑的文章,于杜鵑又是怎樣的一種感情及其表達呢?我們
將討論作者情感、寫作技巧和相關文化底蘊。
2.多媒體:(教學目標 、字詞注釋、作者介紹等)
作者及文體簡介:
周瘦鵑(1895-1968),原名周國賢,現代作家,文學
翻譯家。江蘇蘇州人,家貧,六歲喪父,靠母操持讀完中學。
第一篇作品《愛之花》發表在《小說月報》上,他是中國現
代文學史上頗有爭議的“鴛鴦蝴蝶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擅
長園藝、喜花鳥,其散文對此多有涉獵。抗戰前夕,他和魯
迅、郭沫若等數十文人聯合宣言呼號御侮。“文革”中被迫
害致死。
    小品文,精短散文中一種。不預設主題,不刻意為文,
天地間諸物――蟲魚鳥獸、花草樹木,隨手拈來,都可入文,
憑作者散淡的心境,輕靈的筆觸,一氣呵成,其文往往最能
體現作者的才情風致。
3.學生朗讀全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配樂朗讀)
4.課堂討論
點評①我們如何體會作者含蓄婉轉的真情表達?
情感脈絡:
“緣” ——化用筆名及杜鵑的東悲西悅。
“情” ——淺斟情味及杜鵑的花鳥同名。
“益” ——感慨至誠及杜鵑的哀切農事。
“變” ——引據前說及杜鵑的傳統形象。
“異” ——玩味西俗及杜鵑的文化現象。
1)第一段以自己的筆名由來入手,利用一個轉折詞“可
是”引出波蘭民歌《小杜鵑》,“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歡愉之
聲,悅耳動聽”,意在點出東西文化上的差異,說明有并不
以杜鵑鳥鳴叫為悲聲的人在。獨特感受呼之欲出。
2)第二段呼應文題,表面上交代文題的來源,實際上是
在淺斟低飲,品嘗花鳥同名的“別有情味”,感受尤其真切。
3)第三段則從民間農事現實的角度出發,明明白白地說
明杜鵑“分明是一頭益鳥”,“它的啼聲哀切,也許是出于
至誠,含有‘垂涕而道’的意思, 好使田家提高積極性,  不
要耽誤了農事。”作者欣賞其鳴叫之聲溢于言表。
4)第四段以記述神話傳說開端,引出杜鵑的傳統形象,
而最后卻以調侃的筆法,反說認為杜鵑的鳴叫悲哀是很滑稽
的,“大概四川的杜鵑到了蘇州,也變此腔,懶得說普通話
了”。可見作者對傳統的形象不無微詞。
5)第五段則用西人喜杜鵑鳴啼,證明以之為悲聲并不可
取,交代出“我以為杜鵑聲并不悲哀”,而 “古人聽了要心
酸,要斷腸,多半是一種心理作用”。于求異中窺見作者理
性審視的心態。在經歷了人生的大悲喜之后,于作者或許有
了頓悟:而今識盡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作者移情于物
就有了一種超然和寄托,且在心靈深處徘徊不已。讀來畢竟
有一種淡淡的涼意。
欣賞延伸:
定 風 波(蘇  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
不覺。已而遂晴,故作。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魏晉士人好撮口長嘯,以
示灑脫)且徐行。竹杖芒鞋(草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
雨任平生。
料峭(春天的寒意)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
迎。回首向來(剛才)蕭瑟(指雨聲)處。歸去。也無風雨
也無情。
這是公元1082年蘇軾被貶黃州時,行道于黃岡東南的沙
湖道中所作。全詞敘寫了道中遇雨至晴的經過,從自然界的
晴雨現象中引發出人生的哲學。作者此時已遭官司場挫折,
對人生社會已有所徹悟,看待世相有一種冷靜的態度,因此
雨既不怕,晴亦不喜,超越寵辱得失,任憑風雨肆虐,始終
堅持自己的人生信仰,“一蓑煙雨任平生”。只有抱著這樣
的生活態度,才會履險如夷,坦然自若,無視一切艱難險阻,
才會感到“也無風雨也無晴”。
           丑奴兒  書博山道中壁(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點評②大家談:見淺言深的寫作技巧。
作者在“東拉西扯”貌似不經意中,表現了很高的寫作
技巧。(鼓勵學生有不同看法。)
  “東拉西扯”,貌似囿于對杜鵑的知識介紹,實則包含了
作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鐘情,隱含了年輕時對杜鵑的一片摯
愛;更表達了步入老年后對杜鵑鳥的一種理性審視,杜鵑就
是杜鵑,無所謂悲喜,都不是物之本身。在東西方文化的對
比中,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對杜鵑,曾經有情;暮年回首往
事,情已遙遠,不復牽縈;唯有那一份坦然、超然、淡然,
在心靈深處徘徊。是為“悟”。
點評③換一種讀法:樣式獨特的文化內涵。
 文中花大量筆墨描寫杜鵑是悲愁之物,大范圍圈定杜鵑傳
統的形象,偏不予太多的褒貶,而作者筆下已有自己的既定
看法。在對傳統說法給予寬容理解的基礎上,任自己的觀點
潛滋暗長,而不事張揚。行文既已獨特,內涵更顯深沉。喜
愛中國傳統文化,如數家珍,厚積而后淡出,更見其獨特的
文學品味。
試找出有關語句,并作一些分析:
習慣說法――杜鵑啼瘦。  天地間愁種子。
作者看法――我以為杜鵑并不悲哀,為什么古人聽了心酸,
要斷腸,多半是一種心理作用吧?
5.作業
寫一篇小品文(周記):
介紹一種花鳥蟲魚,兼寫自我情懷。
6.教學后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