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農村中學生過程的調查報告
江蘇省宜興市西渚中學:鄭闖
[內容提要] 寫作是一種復雜的創造性的精神生產活動,是把思維、語言、表達聯系在一起的腦力生產勞動。結合我校實際情況,我們圍繞采集、立意、謀篇、用語、修改等環節在本校初一新生展開了調查,調查表明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缺乏從現實生活中收集到甚至是未經整理加工的零散的原始材料,在立意、謀篇等問題上更是缺乏構思。
[關鍵詞] 調查報告、寫作過程
一、調查的目的和意義
(一)調查的目的
1、了解學生在寫作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和產生這種問題的根源。
2、幫助老師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
(二)調查的意義
首先,可以提升學生閱讀的品質。
第二,寫作會使學生更加用心地去品味生活,洞明世事,去捕捉學習中、生活中有意義的現象和信息,會自覺地去積累學識和生活。
第三,寫作會幫助學生梳理思緒,使你的頭腦變得井井有條,使個體經驗概念化。培根說:“寫作使人精確”。寫作是非常有效的認知加工的過程。
第四,寫作會幫助學生深化認識。如果學生不就某個具體的問題寫成文章,那么他的認知可能是一星半點或者是膚淺的,而寫作會迫使他們對問題作徹底的思考,從而深知和豐富認識。
第五,寫作會幫助學生提升口頭語言表達的品質。口頭語言由于可以借助手勢、表情和交談對象及時的反饋與溝通,不一定需要非常準確與完整,而書面語言,由于缺乏特定情境和及時反饋,就需要十分完整和精當。當學生在寫作中煉就了用完整和精當的語言來表達思想與感懷時,自然而然,口頭語言的品質也就提高了。
第六,寫作會提升你生活的品質,使你更具有成就感。
二、調查時間
二oo四年十一月——二oo四年十二月
二、調查地點
江蘇省宜興市西渚中學。
三、調查對象、范圍
宜興市西渚中學初一年級組全體學生,共253名學生。
四、調查方法
座談會、問卷、談話法
六、調查分析
“我不會寫作文,沒話可說,沒話可寫。”這是初一(1)的一位同學跟我談論時肺腑之言。“我最怕寫作文了,可不寫又不行,每次都是硬著頭皮湊夠字數。”這是一位同學在隨筆里吐露的心聲,而這只是“冰山”的一角,隨著調查的深入,特別是問卷調查的展開,更多更廣泛的同學“浮出”了水面,接受調查的253名初一新生,除2名同學的問卷沒交外,實收251份問卷。經整理分析:寫作文只是為了完成任務的有183人,占調查總人數的百分之七十二;不知怎樣下筆又該寫些什么的有117人,而寫到哪算哪的竟有71人。調查的結果著實讓人吃驚,我不禁想問我的作文教學究竟怎么了,我們的語文老師究竟怎么了,我們的學生究竟怎么了。
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學生肚里沒“貨”,缺乏寫作素材、寫作經驗的積累,這就好比“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試想沒有任何寫作素材又要在短短的考試時間里寫出優秀的文章,這怎么可能?我們“文章以意為之主,語句為之役,主強而役弱,則無使不從。世人往往驕其所役,至跋扈難制,甚至反役其主。”這是王若虛在《 滹南詩話》中說的,說的是主旨與材料之間的關系。筆者讀了這幾句話深有感觸特別是在針對我校04級初一新生圍繞寫作過程進行專項調查后感觸很深。本次接受調查的學生為初一年級五個班級共253人。調查的主要內容可分為采集、立意、謀篇、用語、修改等五個方面。經過對問卷調查的分析研究,我們發現寫作對學生并不陌生,但是對寫作過程的五個環節還是非常缺乏了解,甚至是陌生的。
作為宜興市邊緣的農村中學——西渚中學,師資力量薄弱,加之交通不夠順暢、信息閉塞,經濟較為落后等客觀原因,決定了我校生源的語文綜合素養相對較差,而作文無題是最有力的體現與見證。在初一語文備課組三位老師的鼎立配合下我們對本屆253位學生的每一次月考和期中考試的得失分情況進行了分析并共同探討了原因。
第一次月考作文分值為40分,占卷面分的40%,學生人均得分為20.89分。與兄弟學校相比,我校學生的作文相對薄弱,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選材上扣題不緊,立意不鮮明,謀篇不夠嚴密,此外用語過于口語化,又缺少修改也是造成失分的原因之一。
一.采集
“采集是指帶著明確的目的去收集和選取寫作材料的活動。”調查中接受問卷的253人,寫作前缺乏素材的有172人,甚至是未經加工的零散的原始材料都沒有。任何文體的寫作都離不開材料,也就是離不開采集活動。采集是主要的作用,就在于為文章寫作提供各種直接和間接的材料,其意義至少有四個方面。〈一〉確保言之有物。人們不喜歡“空洞無物”的文章,而偏愛“言之有物”的作品。寫作必須先采集占有材料,這正如建房屋必須先有木頭磚瓦,煮飯必須先有柴有米一樣。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只有采集到豐富翔實的材料才能寫出內容詳實、言之有物的文章。〈二〉能觸發寫作沖動。學生在采集材料的過程當中,可能受到客觀事物的刺激而感情激蕩,“情動于中而行于言”,思想感情達到一定的飽和度,就有把她表現出來的欲望,也就是有了寫作的沖動。從產生寫作沖動到執筆為文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學生受到外物刺激很強烈,促使作者調動已有的生活素材和知識積累,迅速進入構思和寫作狀態,另一種情況是循著產生沖動的“興奮點”繼續采集與之相并的材料,使學生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趨向明朗和深刻,使寫作欲望不斷增強,漸漸逼近寫作的“臨界狀態”。為此我們要求每個學生準備了一個素材記載本,注意收集學習、生活中有價值的東西,并成立了校文學社,擇優選取了部分校園小記者,一方面激勵他們收集校園及身邊的材料,另一方面憑他們榜樣的力量帶動他人;增強他們對寫作的興趣。〈三〉便于促進主題的形成。毛澤東同志說過:“只有感覺的材料十分豐富和合于實際,才能根據這樣的材料造出正確的概念和倫理來。”說明主題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來自于生活實施中的感性材料。因此學生多收集素材,有利于主題把握與提煉。〈四〉可以促進主題形成。寫作是一種綜合性很強的復雜的精神勞動。在寫作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各種困難,阻礙寫作活動的正常進行。如我校初一接受調查的253位學生就存在著諸如思路不通、文思不暢、事實材料不足,語言表達不順等問題,這往往與學生們在采集的工夫上欠火候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
收集占有材料一般說來主要有三條途徑,這就是觀察、調查、閱讀。觀察的方法大致有定點觀察、移位觀察、比較觀察幾種。定點觀察有兩種情況,一是定點定景,即從一個特定角度去觀察某一個固定不變的觀察對象,觀察點和觀察對象都固定不動。二是定點換景,既觀察點基本固定通過視線的移動,空間的變換來觀察事物。通俗的說就是觀察點未動,而觀察對象變換了。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詩人獨立草堂之內透過門窗遙望草堂四周之景,足不出戶,卻看到了四幅景色各異的花鳥山水畫。移位觀察,既觀察者不是固定在某一位置,而是不斷移動立足點、觀察臺的觀察方法。“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從不同方位不同角度觀察,才能看清事物全面真實的面目。比較觀察是一種很重要的觀察方法。它有利于把握事物之間的區別聯系,抓住他們各自的特征。許多修飾手法的運用聯想和想象的展開,在某種程度上都得益于平時的比較觀察。此外,觀察要全面、要精細、要抓特征,特別需要多思勤記。
二.立意。主題解決的是文章“吾之有理”的問題,材料解決的是文章“吾之有據”的問題,有理而又有據,文章才有看頭。人們把主題比作“靈魂”是想說明主題在文章中的重要意義。遺憾的是我校04級初一新生甚至是02、03級老生寫文章只知道圍繞文體來寫,對所寫的內容能否表現主題并不在意,即使能表現主題,主題仍然不夠鮮明突出。這是我們語文教研組面臨的一個較為棘手的問題。
三.謀篇。俗話說“鳳頭”、“豬肚”、“豹尾”,這是對文章內容與結構的經典概括,我們的學生也有自己的說法,即第一小節一定要點題,最后一節一定要首尾呼應或升華主題。總,免不了給我們一種當代新“八股”的感覺。究其原因我想我們的老師應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文章的結構如人體的骨骼。如果沒有堅實勻稱的骨骼,那么血肉就無所依附,靈魂就無處寄托,人也不可能成為一個健全的人。如果動筆之前,沒有“成局了然”于胸,貿然提筆,必定是想一句寫一句,想一段,寫一段,難免十步九回頭,不斷否定自己,結果勢必“未成先毀”,事半功倍。而只有“袖手于前”,把全文結構布局精心謀劃一番,才有可能“疾書于后”,一氣呵成。
四.用語。用語是作者的思想轉化為物質形式的重要一環,在寫作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針對西渚中學04級新生的實際情況,對他們在寫作中的用語提出了四點要求,首先用語要準確,就是要恰如其分的表情達意,做到“詞意相副”。其次是簡明,就是用語要簡潔、明快,用最少的文字表達最豐富的內容,做到言簡意明,文約而事豐,再次要生動,就是指用語要鮮明、活潑、富于形象性。用語生動就能把事物的形神和作者的情感曲盡其妙地表現出來。寫人,呼之欲出;寫物,狀態逼真;寫事,活靈活現;寫景,歷歷在目;寫情,淋漓盡致。這樣,就會使人讀后有如臨其事、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賭其物的真切感受。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要求學生們見解獨到,材料要新鮮;其次應注意語言形式本身的選擇和加工。如多用形象、新鮮、具體的語言,適當運用修辭方法,活用詞匯等。
五.修改。修改在寫作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修改卻是我們學生經常所忽視的。平時作文課無論寫大作文還是小作文注意修改加工者都不多,特別是月考、期中、期末考試,不注意加工的就更多。甚至在初一年級各別班還出現了通篇只有一段的這種情況。應該說修改是有其不可忽視的意義的。只有重視文章的修改,才能不斷提高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提高文章的質量。其次修改文章也是對讀者負責的表現。因此,凡對讀者負責,顧及文章社會影響的作者,寫作時決不馬虎從事,而且反復推敲修改,達到自己力所能及的完滿地步。
(說明:未經本人許可不得轉載)
作者郵箱:
- 中學生英語學習常見錯誤一覽表5
spring [誤] i'll visit america in this spring.[正] i'll visit america in spring.[正] i'll visit america this spring.[析] 英語一年四季前如果有that, this, last, next等詞,則其前面不要再加介詞。...
- [第一單元 走進中學生活]單元教學要點
〖本單元地位〗1.在教材中的地位《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以后簡稱《課標》)對七年級的教學內容進行了較大調整。在七年級,刪去部分心理學概念等內容,降低了對一些概念的識記或理解要求,以淡化學科體系,減輕學生負擔。...
- 走進中學生活
第一單元 第1課 適應新環境第1站 步入新學校[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懂得觀察、感受、體驗、參與校園生活是增強中學生環境適應能力的第一步,盡可能多的了解有關校園環境的信息。2、能力目標:掌握環境適應能力的一般技能和方法。...
- 中學生英語學習常見錯誤一覽表3
eeach [誤] every of them has his habit. [正] each of them has his habit.[析] each可以作形容詞,但也可作代詞,而every只能作形容詞。...
- 我是中學生了
第1課 我是中學生了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初步了解中學在學習環境、學習任務、規章制度等方面的新特點、新要求。 2主動與同學溝通,相互幫助,友好相處,提高自己人際溝通能力和適應環境的能力。...
- 第一課《我是中學生了》教案
一、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1.知道進入七年級以后學習任務、校園環境、自己的心理等方面發生的新變化。 2.初步了解中學在學習環境、學習任務、規章制度等方面的新特點、新要求。...
- 中學生英語學習常見錯誤一覽表1
中學生英語學習常見錯誤一覽表aa [誤] i think it is an useful english dictionary.[正] i think it is a useful english dictionary.[析] 在不定冠詞a與an的用法中要注意的一點是:an用在以元音開頭的詞之前;而a則用在...
- 關于中學生學習的文章5篇
中學可是一個人的鞏固基礎的時期,非常的重要,那么怎么樣才能,更好更有效的去學習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關于中學生學習的文章,希望對你有用!關于中學生學習的文章1在前面的幾次考試中,我都獲得了不錯的成績,這一切首先要歸功于我的...
- 政治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發揮的探索
眾所周知,課堂教學仍是目前學校教育的主陣地,盡管存在著缺陷和不足,但也只是需要進行教學方式、方法、策略和環境的改進和改良。隨著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作為學校教育主體的課堂教學如何適應這種變化呢?當代最新教育思想認為教師和學...
- 中學生英語學習常見錯誤一覽表4
join [誤] did you attend the football club?[正] did you join the football club?[析] join經常用于參加某個團體、政黨,并作為其中的一個成員;attend則重點強調出會議、到場,而不一定進行具體活動,如: did you...
- 中學生英語學習常見錯誤一覽表2
bback [誤] i'm sorry. i have to back home.[正] i'm sorry. i have to go back home.[正] i'm sorry. i have to go home.[析] back用作"回到(某處)"之意,不是動詞。...
- 中學生早戀行為
一、課程設計目的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的性解放,性文明沖擊著我國古老而傳統的性文化。人們的性道德、性觀念己發生了變化,舊時代那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式婚姻己不多見,代之而起的是青年男女的自由戀愛。...
- 【探究】調查中學生中的紅綠色盲癥發病情況
步驟一:道爾頓的發現。道爾頓既是色盲病的第一個發現者,也是第一個被發現的色盲病人。正因如此,色盲病至今仍被稱為“道爾頓癥”。步驟二:活動實施方案。(1)調查目的:調查中學生中的紅綠色盲發病情況。...
- 高中學生學習常規及方法 博主
學習并不意味著模仿,而是要掌握運用技巧的方法。——高爾基永遠不要把你們的學習當作一個任務,而要當作一個難得的機會……為了你今后在其中工作的社會的利益而學習。...
- 班會:中學生在校使用手機的利與弊
【活動目的】 1、通過辨析,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并讓同學們清楚地認識到,在使用手機時,應注意時間場合,真正用好手機。 2、以探討合理使用手機作為契機,折射出對一切高科產物都應辨證接受,在使用中真正體現它的價值。...
- 高三語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