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訪古分析
甲 關于教材
已故歷史學家翦伯贊同志所寫的《內蒙訪古》,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散文。文章寫于一九六一年。那年的夏秋之際,翦伯贊、范文瀾、呂振羽幾位歷史學家,應烏蘭夫同志邀請,訪問內蒙,歷時近兩月,行程達一萬五千里。訪問歸來,翦老便寫了這篇《內蒙訪古》,記述了這次訪問的見聞和感想。全文一萬二千多字,分六個小節,分別用了六個小標題。現在選入高中語文第四冊作為教材的,是第二節《一段最古的長城》和第三節《在大青山下》。課文這兩節雖是原文的節選,但卻是相對完整的。原文一、六兩節大體相當于文章的總說和結論,中間四節具體寫訪問古跡,二、三兩節寫的是內蒙西部訪古,四、五兩節則寫內蒙東部訪古,因此課文所選的這兩節不妨看做內蒙西部訪古的完整篇章。下面分析一下課文的思想內容和寫作特點。
一、內容分析
(一)《一段最古的長城》
我國的萬里長城,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古代宏偉建筑之一,是我國人民長期辛勤勞動創造的奇跡。最早,是戰國時期燕、趙、秦等諸侯國,分別在自己北部,憑借山險筑城,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秦滅六國后,把原先燕、趙、秦靠北部的長城連接起來,加以修補,建成西起隴西,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以后許多朝代都曾陸續修補、改建。今天我們通常所說的萬里長城,則是明代重新改建的。目前,在內蒙西部大青山、烏拉山、狼山靠南邊的山頂上,還綿亙著一段長達二百六十余里的古長城。翦伯贊同志經過考證,認為這是趙長城的遺址,所以稱之為“一段最古的長城”。
《一段最古的長城》,以訪趙長城為線索,重點是分析在陰山一帶筑城的原因,并評價完成這一巨大防御工程的歷史人物,從而表達作者對處理民族關系問題的看法。
這節共十二段,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寫開始進入內蒙時的感受。第1段寫將到內蒙時眼前展現的“古之所謂塞外”的雄渾氣象。第2段寫到內蒙后,一路所見到的,卻是今天塞外的富饒景象 黃沙白草和沃野良田的對照,反映歷史的前進。“簡直要懷疑火車把我們帶到了河北平原”這一句,自然而然地使人想到塞外經濟的發展與內地農業技術傳播的關系。這兩段雖然只是旅途情況的一般描述,但隱含的意思,卻與全文中心十分合拍。
第二部分(第3—7段),詳述內蒙西部地理條件的特點,對大青山一帶在歷史上為什么會成為爭奪焦點,做出令人信服的分析。第3段寫地理概貌,指出陰山南北自然條件迥乎不同。第4段以史傳記載和地名本義為證,指出大青山一帶自古就是游牧民族理想的苑囿。第5段以飽含詩情畫意的筆觸,進一步突出山南沃野的肥美,既充溢著對祖國山河的熱烈歌頌之情,又流露出了對歷史上民族紛爭的深深遺憾。這段在生動的描寫、抒情之中,巧妙地點出了“民族關系”這一核心問題,并且表明作者在這一問題上的基本傾向。第6段,歷史地分析了山南沃野對游牧民族生存的重要性。第7段,用遞進復句承上啟下,又運用條件、假設等一連串偏正復句,簡明而充分地闡述了這片沃野為什么是必爭之地,要言不煩,準確有力。
這一部分在全文內容上是很重要的。因為深刻揭示出山南沃野是古代幾個民族必爭之地,下面寫的趙長城為什么要修筑在這里就不言而喻了,而下一節對漢王朝戰略部署的分析也就獲得更充分的依據,并且使課文最后對和解政策的肯定更有力量:本來有必爭的因素,卻能在沒有任何被迫的情況下通過和解的方式改善關系,這是多么難能可貴啊!
第三部分(第8—9段),寫趙長城修筑的背景、位置、規模以及它的遺址。
第四部分(第10—12段),評論趙武靈王。趙武靈王修筑長城。這無疑是一件抗擊入侵、鞏固邊防的偉大事業。而這樣大的工程并沒有造成人民的災難,當然尤其值得稱頌。因為衡量歷史是非的基本標準,是看其在歷史上有無進步作用,和對人民是否有利。如果全面地考察民族之間矛盾關系的處理,那么抗擊侵略還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民族之間還應當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這才更有利于推動社會進步,更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爭取社會進步和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這一大前提下,抗擊侵略和相互學習是并不矛盾的。趙武靈王對祖傳舊俗勇于革新,對異民族文化不存偏見,特別是當時北方少數民族還處在游牧時期,總的說,是落后的,而趙武靈王仍能力排眾議,學習人家的長處,這種遠見卓識,的確不同凡響。所以翦老把“胡服騎射”做為趙武靈王“更重要”的功績,并在這一節最后連用反問、反復的修辭方法,突出給予肯定。
這部分對趙武靈王的兩件事的評論,清楚地反映了本文在處理民族關系這一問題上的基本看法。既是全面的,又是有所側重的。
(二)《在大青山下》
這一節,以訪大青山下的古跡——漢代古堡和昭君墳墓為線索,追溯了西漢時期漢與匈奴關系的歷史蹤跡,進一步表達了作者對民族關系問題的看法。
為了便于理解本節內容,我們先簡略談談漢與匈奴斗爭的始末。
匈奴是遠在殷周時期即活動在我國北部地區的游牧民族。在西漢初年,它的武力空前強盛,使西漢完全處于被動挨打的地位。這時西漢對匈奴采取的是忍讓政策,多次被迫和親。以后西漢經濟發展,軍事力量逐漸強大,到漢武帝時便開始了對匈奴的長期討伐戰爭。課文中所說,派徐自為出五原塞筑城,漢武帝步步為營,把它的勢力遠遠地推到陰山以北,都是這一背景下的事。到漢宣帝時,漢與匈奴的力量對比就完全改變了。匈奴內部發生了嚴重紛爭,呼韓邪單(chán)于降漢,率領部眾到五原塞,請求朝見,漢宣帝接見了他,并支持他平定了匈奴內亂,雙方關系獲得改善。到漢元帝時,呼韓邪再次朝見,元帝以后宮良家女王嬙(即王昭君)賜給呼韓邪,兩家和親。呼韓邪對此表示感激,上書請元帝完全撤掉邊境上守備設施和駐防軍隊,要求由他代替漢朝防守陰山一帶。郎中侯應則勸元帝不要接受這一請求。侯應指出,陰山以北城堡的駐軍已經撤退了,現在才僅有候望的設置,僅能舉火報警而已,提醒元帝勿忘“安不忘危”的道理。課文中所引的,是侯應這段勸諫之辭中的一小部分。元帝采納了侯應的意見。謝絕了呼韓邪的請求,但充分肯定了他的善良用意,雙方關系進一步改善。此后六七十年,匈奴與漢人雜居,并從游牧進而開始搞農業生產。北部邊境呈現和平景象。到東漢時,鮮卑族在這一地區崛起,成為漢的勁敵,匈奴則一部分與漢聯合,一部分遭到破滅。這以后,經過長時期民族間的相互融化,到公元四世紀,即西晉以后的十六國時期,匈奴族便融合到漢族之中了。
《在大青山下》這一節談到了漢代城堡和昭君墳墓,這兩樣古跡實際是漢對匈奴所采取的兩種不同政策的產物。
這一節共十四段,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9段),寫漢代城堡。
第1段是總起的段落;第2段概述古城遺址的發現和分布情況,并據以推斷漢王朝在陰山一帶的戰略部署;第3段引述史籍,講述漢代在陰山以北筑城的情況;第4段談今天在昆都侖河通道外面發現的古城,都是進一步印證第2段關于漢王朝在陰山北麓筑城,設置第一道防線的推斷。因為“據考古報告”所知道的古城遺址,畢竟“最大多數分布在陰山南麓”,所以關于漢王朝在陰山北麓筑城的情況,就有必要引述歷史典籍,做進一步說明。
這幾段以充分的材料,概述了漢代城堡的分布,從而具體寫出歷史上這一地區民族斗爭的浩大規模,是上一節第5段“風浪最大”這一提法的具體化,相互照應。而且這里在講到元帝從陰山以北城堡撤軍時,特別點明呼韓邪“款塞入朝”,這又是后文肯定和解政策,強調和解要以雙方都有和解愿望為前提的張本。
第5至7段,寫作者這次訪問所游覽的兩處古城遺址,具體寫了兩處古城的位置、規模和城內外發現的古物。
第8至9段,在上面對古城做歷史回顧和實地考察的基礎上,發表感想。作者對陰山一帶作為民族之間和平往來中間站的歷史作用,給予了很高的估價,指出民族間的文化交流是更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
第二部分(第10—14段),寫昭君墓。
第10段指出昭君墓是“永遠不會廢棄”的,承接上文城堡的“廢棄”,針腳細密,過渡自然,而且有抑有揚,態度鮮明。接著以兩個并列的轉折復句和反復、比喻等修辭方法,對為民族友好做出貢獻的王昭君著力予以稱頌。第11段記述青冢,著墨不多,但無限親切的追懷之情躍然紙上。第12段進一步寫關于昭君墓的見聞,記述簡潔而有弦外之音:為什么堡壘竟被認做昭君的墳墓?這的確是耐人深思的。第13段,以緊扣上段見聞的議論,回答了問題,突出了人民對昭君的懷念。但究竟應當怎樣理解人民的心愿,這是讀者自然要提出的問題。第14段針對反對意見闡述建立民族間友好關系的觀點,正是對人民的心愿做出的歷史回答。
這一部分,頌昭君,訪青冢,寄深情,集中強調了民族團結的問題。前面所寫的長城和古堡,都是民族沖突的產物。這種沖突有著地理的、歷史的必然原因,但化干戈為玉帛,畢竟更符合我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這個意思在前邊各部分已一再披露,結尾總收全文,使各層豁然貫通,十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
(三)課文內容小結
《一段最古的長城》和《在大青山下》這兩節合起來,中心意思大致可以概括如下:文章以訪長城、古堡和青冢為線索,通過對有關自然環境、歷史事件、殘存遺物和歷史人物的記述和評論,追溯了先秦、西漢時期內蒙西部地區民族矛盾的歷史狀況,肯定了抗擊侵略的正義行為,強調了促進文化交流和加強民族團結的主張,從而全面地、又有所側重地闡發了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的思想。
加強民族團結,這是本文突出強調的基本思想。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在建設社會主義的新的歷史時期中,正確處理民族關系,加強各民族的大團結,是有重大政治意義的。翦伯贊同志在原文第六節結尾處是這樣寫的:民族之間的矛盾斗爭,“在今天看來,都是一系列的民族不幸事件,因為不論誰勝誰負,對于雙方的人民來說都是一種災難,一種悲劇。”而“現在,悲劇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為了讓我們更愉快地和過去的悲劇時代訣別,以及更好地創造我們幸福的未來,回顧一下這個過去了的時代,不是沒有益處的”。翦老的這些話,說明了寫作本文的目的。翦老正是基于這樣一種深刻的認識和美好的愿望,對內蒙地區歷史上民族關系的情況做了寓意深遠的回顧。課文雖是節選,但這一基本主導思想,仍是十分突出的。
《內蒙訪古》這篇課文,內容深刻,考據精確,有著較強的歷史科學的性質,但表達上卻成功地采用了訪古游記的形式,使讀者時如漫游于膏原沃野之上,時又流連于廢壘孤城之下;時如置身古遠年代,目睹塞上烽煙,耳聞戰馬嘶鳴,時又站到時代高度,縱覽歷史得失,探索歷史奧秘。
二、寫作特點
第一,結構謹嚴,脈絡分明。
文章材料極其豐富,可謂琳瑯滿目。但卻都是根據中心的需要,經過精心選材、剪裁,嚴謹而自然地組織起來的。作者在內蒙西部見聞很多,但只選了長城、古堡和青冢三樣古跡。有關這些古跡的事件沿革、殘存文物、地理情況、歷史人物,可說的也很多,但作者卻對地理環境、趙武靈王、古城分布等有關情況用了較大篇幅詳寫,而對有些直接訪問所見到的情況,如長城遺址,呼和浩特和包頭附近的兩處漢城遺址,反倒略寫。這顯然是根據中心需要,有意進行了剪裁。詳寫地理環境,突出民族間曾經存在必爭的因素,詳寫古城分布,突出歷史上民族間斗爭的規模,這就使文章后面對和解政策的肯定更為有力。從而突出了本文的基本思想。趙武靈王值得稱道的事也不少,比如他曾經化裝成使者親自到秦國去偵察動靜,這在古代帝王中也是罕見的,但作者對這樣的事只字不成,而“胡服騎射”這件事,雖然似乎也與長城并無直接關聯,但作者為了要發揮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的思想,“胡服騎射”一事就成了值得選用的材料,而且放在很重要的地位上給以評價。所有這些,都說明作者在材料上是精于取舍的。這是使文章結構謹嚴的基礎。
作者對材料的組織,也是十分細密的。這許多材料,有著各種復雜的內在聯系。如大青山上的趙長城與山下的古堡、青冢,有空間上的關系;趙國的長城與漢代的古堡、青冢,又有著時間上的先后;地理形勢與筑城建堡,則有事理上的關聯;趙武靈王修筑長城與“胡服騎射”,作為處理民族關系的不同方法,又是矛盾的統一;漢古堡和昭君墓所反映的兩種政策,在作者心目中則又有抑有揚,等等。作者正是牢牢掌握住如此復雜材料的多方面內在聯系,以訪古為線索,圍繞中心做出恰當安排,因而材料雖多但脈絡分明,層次井然而又不露斧鑿痕跡。本文的結構布局,對于學生寫作比較復雜的夾敘夾議文章,的確是很有啟發的。
第二,語言簡潔,富有文采。
本文的語言,簡潔流暢,從容不迫,但富于變化,生動活潑。作者善于把逼真的描寫和意味深長的抒情穿插在記敘、議論之中。比如《一段最古的長城》的第5段,對大青山南麓那片沃野的眺望,《在大青山下》寫到昭君墓時的懷古深情,都是比較明顯的例子。再如,在關于趙武靈王和王昭君的評論中,許多修辭手法的運用,也都有力地增強了語言的生動性。但這些語言技巧的運用,卻又絕非是單純為了追求文采,而是完全為文章所要強調的基本思想服務的,正象古人所說的,“開千枝花,一本所系”(清代袁牧《續詩品》)。本文語言上的這些巧妙變化,使文章的中心意思更加鮮明。使人讀起來,不因為文章長、知識多,而感到枯燥,反倒有從容自然,酣暢淋漓之感。
第三,引述史料靈活,敘議結合緊密。
本文大量引述有關史料,印證作者的看法,極大地增強了文章內容的豐富性和說服力。而在引述的方法上,作者也是很具匠心的。如文中引用《漢書匈奴傳》凡四處,都出自侯應諫元帝那段話,但作者分在四處引用,而且引述辦法各不相同。有的先交代,再說明,還要加注腳,如《在大青山下》第3段的引用。有的則只注出處,如《一段最古的長城》第3、4段的引用。有的卻不注出處,如“匈奴失陰山后,過之未嘗不哭也”這一句。這些靈活變化,其實是很有道理的。倘若把這幾處引用的方法任意調換,就會使引用的材料和所要談的看法脫節,或者造成語言上的羅嗦累贅。這類表達上的具體問題,雖然很細微,但對于學生學習夾敘夾議,也很有實際意義。
乙 關于教法
怎樣在既定的課時以內,使一篇教材對于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發揮最大限度的作用?這是我們研究一篇教材的教學目的和教學方法的基本出發點。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熟悉教材的特點和了解學生的情況。
《內蒙訪古》這篇教材,有兩方面特點。第一,它具有某種歷史科學的性質,涉及的歷史、地理知識較多。第二,文章的思想內容比較深刻、復雜,但卻通過訪古游記的形式,輕松自如地表達出來。文章選材謹嚴、布局周密、語言簡潔、意味深長而含蓄。具備這樣兩方面特點的文章,學生是不太熟悉的。
針對學生見聞不廣和閱讀分析能力不強的實際情況,我認為,可以把開闊學生的知識面和培養閱讀分析能力作為《內蒙訪古》一課的教學目的。當然,這是一種偏重于提高學生“讀”的能力的考慮。如果把學習夾敘夾議,學習圍繞中心選材、組材,學習某些句式的運用等等,作為教學目的,也都是無可非議的。因為這也完全符合《內蒙訪古》的某些特點。但課時畢竟有限,面面俱到既不可能,就不如突出重點。所以,就課本而論,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我覺得,把介紹有關而必要的史地知識和進行一些培養閱讀分析能力訓練當做教學重點,是比較切實可行的。
一、有關地理、歷史知識的介紹
語文課要引導和幫助學生讀懂課文,就經常要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識,古今中外,包羅萬象。這對提高學生讀寫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但知識講得太多,訓練太少,長此以往,又會對提高學生讀寫能力有不利影響。所以,講授知識和指導學生扎扎實實進行讀寫訓練,這二者的關系如何妥善處理,就成為語文課上經常需要考慮的問題。《內蒙訪古》一文的教學,首當其沖,就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內蒙訪古》中涉及到的地理形式、時件、沿革、歷史人物,文物古跡等等知識性問題,都不應忽略,否則學生理解課文就會遇到障礙。但如敝開來講,又會擠掉閱讀訓練的時間。因此在有關知識的處理上,我想到三種辦法。
(一)有關的地理知識,可以采用在黑板上畫出簡圖的辦法。
為了使學生不至于被課文中所提到的那許多山川城鎮的名稱搞得眼花繚亂,可以在講課時,按作者游覽的蹤跡,畫一副簡明地圖。首先應標明,出居庸關,經張家口、過大同、進入內蒙、到集寧、向西到呼和浩特和包頭這一條作者進入內蒙西部的路線。還應在呼和浩特和包頭一線以北,標出“不很高但很寬闊的”大青山和它西部的烏拉山、狼山;標出黃河的大概位置;標出河套以及鄂爾多斯的位置。其他地名則不一定全都標出。有了這樣一副簡圖,學生就可以對文章寫作上的空間線索獲得直觀的印象,對趙長城和漢王朝三道防線的位置形成比較具體的概念,從而對西漢以前內蒙西部民族紛爭的歷史情況和地理上的原因,也就有可能理解得比較清楚。課上畫這樣一副簡圖,隨講隨畫,所需不過三、五分鐘,但學生在閱讀上得到的益處,卻可能是三、五十分鐘也未必能得到的。
關于鄂爾多斯,需要做點補充說明。《一段最古的長城》一節第7段說到“鄂爾多斯沙漠”,在《大青山下》第2段說到“第三道防線是黃河渡口和鄂爾多斯東北一帶”,文中兩處提到這個名稱。鄂爾多斯原是明朝時蒙古的一個部族,這個部族活動的地方,通常也就稱之為鄂爾多斯,即現在內蒙伊克昭盟一帶。所謂“鄂爾多斯沙漠”,是“鄂爾多斯的沙漠”的意思,這片沙漠在現行地圖上伊克昭盟南部,即毛烏素沙漠。鄂爾多斯并非沙漠的名稱。
(二)有些知識性內容,書上沒做詳細注解,可以補充印出,提前發給學生,或先抄在黑板上,作為學生預習時的自學參考。
比如:苑囿,是放牧,狩獵的場所;胡服,是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裝束,革帶皮靴,窄衣袖,衣襟在左;繩紋陶片,是用纏有繩子的工具拍印出紋飾的陶器的殘片;瓦當,是簡狀屋瓦頂端的專稱,秦漢瓦當多刻“千秋萬歲”之類的吉祥文字,現在所見瓦當一般是用各種花紋圖案做裝飾;青冢,是因傳說塞外草白,而唯獨昭君墓上草色青青,故名青冢,又有的說昭君墓上無草木,遠望呈深青色,所以叫青冢;漢使光祿徐自為出五原塞,是漢朝派徐自為出五原塞的意思,光祿是官名;城障列亭,是指山中駐軍隊的小城和候望的設施;候望,是偵察、伺望的意思。
這些知識性問題,做出注解,課上就不必費很多時間細講,否則連老師講帶學生記,費時相當不少。
(三)有些比較復雜的知識,如長城、漢與匈奴的關系,呼韓邪單于款塞入朝、昭君出塞和《內蒙訪古》原文有關內容簡介等等,如不便補充做注,則可以在課文分析的過程中簡要介紹。
對有關的知識性問題做這樣一些分別的處理,既可以解決課文閱讀當中的障礙,又可以避免因講解過于細碎而費時過多,從而使閱讀分析能力的訓練有較為充分的時間保證。
二、閱讀分析的能力訓練
《內蒙訪古》這篇課文,思路周密,觀點清楚,但內容復雜,材料豐富,引用史料多,文章篇幅長,所以不便于全文朗讀,而比較適于用來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因為對這樣的文章,學生閱讀中易于忽略和難于理解的地方會比較多。針對學生這樣的弱點,讓他們經過一番推敲琢磨,加以引導,給以解決,正是對學生閱讀分析能力的極好訓練。
課堂上,可以采用提出問題的方式去引起學生的思考,用重點討論和串講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組織教學。所擬問題,應有一定的啟發性,有一定的難度,有思考、推敲的余地;對問題的討論,應有重點,有明確的目的,有一定深度。
按照課文的順序和理解文章基本思想的需要,大體可以擬出如下九個問題:
①文章開頭第二段,作者說“簡直要懷疑”“到了河北平原”,這句話有沒有什么較深的含義?
②能否用盡量簡要的話準確概括《一段最古的長城》中第3至7段的內容?
③這部分作者用了五個段落來寫,比寫長城本身用的篇幅大得多,這是為什么?
④怎樣理解第一節第5段描寫和議論的含義?
⑤作者評論趙武靈王的兩件事,一是修筑長城,一是胡服騎射,兩件事有什么內在聯系?
⑥《在大青山下》的第2至4段,作者引述考古報告和史傳記載所談的古堡情況,遠遠超過了這次訪古所見到的內容,是否離了題?如不是,怎樣理解作者寫第2至4段的用意?
⑦第8、9兩段議論,反應了作者怎樣的傾向性?
⑧對青冢和古堡,作者所持態度有沒有區別?
⑨獨立地看,“和親政策比戰爭政策總要好得多”這句話有沒有毛病?怎樣理解才比較全面?
這九個題目難易程度不同,但對全面理解文章的內容,都有一定的意義。可是倘若逐一研究討論,也會出現問題。比如①、③、⑥這三個題,學生一時很可能不得其門而入;但如果其他問題解決了,回過頭來稍做啟發,又是可能迎刃而解的。所以這樣的題目,不妨先行提出,留做懸念,最后再說。而其他六個題目,也不宜逐個討論,一則會耽擱時間太長。二則也容易使學生厭倦,因此在具體的訓練安排上,應當選擇重點,組織討論,而其余則可稍做提問,由老師扼要講述。
如果能夠有一節課稍多一點的時間供課堂討論之用,那么可以把②、④、⑤三個題目做為討論的重點。因為理解了這三個題目,對于全文的基本思想就抓住了,而且在推敲這幾個題目的過程中,學生閱讀理解方面的弱點會暴露得比較充分。所以在這三個題目上多花費點時間是值得的。
第②題,是要求用盡量簡要的話,概括第一節第3至7段的內容。這題的難點在于要求概括得簡要和準確。這幾段的要點,是說陰山一帶歷史上存在著必爭的因素。
文章第3、4段,是從自然條件上指出歷史上陰山一帶是游牧民族的“苑 囿”,而通過對陰山南北自然條件迥乎不同的介紹,有力說明了陰山南麓的沃野是內蒙西部水土最肥美的地方。第6段是從人類活動與自然條件的關系這種客觀規律上,指出內蒙西部對游牧民族生存的價值。第7段是從地理位置上指出陰山以南沃野是游牧民族“進入中原地區的跳板”。作者正是基于層層的分析,得出了兩個“必須”的結論:一是第6段指出的,游牧民族“必須占據這個沃野”;一是第7段指出的,漢族“必須守住陰山的峪口”。這兩個“必須”,有力地闡明了第5段的論點,即陰山南麓沃野之所以“經常是一個風浪最大的地方”的原因,同時也是對歷史上陰山一帶存在必爭因素的高度概括。
學生在閱讀中的通病,往往是匆匆忙忙,分不清哪是材料,哪是觀點,不理會作者的思路,看不出段落之間的內在聯系。常常是讀完一段文章,只得到一片模模糊糊的印象。停留在這樣的閱讀水平上,是談不到理解和分析能力的。第②題要求做出簡要概括,就是針對學生這種弱點。這題難度并不算大,學生只要不囫圇吞棗,而是一句一段地細讀,經過一些啟發,還是可以抓住要點的。
第④題也不很難,這題是問怎樣理解第5段描寫、議論的含義。這段文字贊美什么,遺憾什么,比較明顯;在3、4段和6、7段之間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也不難看出。但這段對理解全文內容的重要作用,學生卻未必會注意到,往往是讀到下面文章時,又把這里談的民族關系問題扔到一邊,不能連貫起來思考。所以這題適當予以提示,對養成學生通觀全文的能力是有益處的。
第⑤題問趙武靈王兩件事的內在聯系,這是難度較大的一題。訪趙長城,稱頌筑城的歷史人物,這很自然。但稱頌的重點卻不在他筑城這件事上,這是耐人尋味的。為什么訪長城而要提到“胡服騎射”的事,而且還要著重予以評價呢?如果學生對兩件事的內在聯系理解清楚了,能夠體會到作者在民族關系問題上所持的辯證觀點,并且能夠體會作者對民族之間平等交往、相互學習這層意思的強調,那么他對全篇內容的理解就不難豁然貫通了。
但學生對這兩件事的關系卻往往不得要領。學生大致可能產生以下三種錯誤理解。
第一種,認為兩件事都是趙武靈王值得稱道的好事,或說都是加強防御力量的措施。
這種理解顯然不恰當。因為文章中心顯然不是給趙武靈王評功擺好,怎能凡是趙武靈王的好事就往文章里寫呢?倘按這個邏輯,趙武靈王其他值得稱道的事豈不都可寫進來了么?如果說,認為“胡服騎射”和修長城一樣,都是加強了防御力量,這誠然有一定道理,但卻不是本文所強調的意思。文章第11段明明說。當時發布“胡服騎射”的命令,“實質上就是與最頑固的傳統習慣和保守思想宣戰”,這顯然不是從加強對外防御的角度來肯定“胡服騎射”的。因此第一種理解是不符合文章實際的。
第二種,認為采用“胡服騎射”,打擊了貴族官僚,因而得到人民的擁護,所以完成修筑長城那樣巨大的防御工程而沒有挨罵。
這種理解,似乎是有些道理的,但其實偏差更大。它把兩件事看成了因果關系。但文章里清楚地寫道:“我說趙武靈王是一個英雄,不僅僅因為他筑了一條長城,更重要的是因為他敢于發布‘胡服騎射’的命令。”這里一個“不僅僅因為”,又一個“更重要的是因為”,十分確切地表明作者是把兩件事放在并列的地位上,都做為肯定趙武靈王是英雄的原因,只不過對其中之一強調得分量更重而已。所以把兩件事理解成因果關系是錯誤的。而且,人民群眾和貴族官僚有根本利益的沖突,但卻不一定在所有問題上都尖銳對立,比如在民族習慣上就不一定。因而用“貴族反對,人民就擁護”這樣一個簡單化的公式去套,顯然是形而上學的方法,不能說明具體問題。
第三種,認為筑城是為了抵御敵人,“胡服騎射”是學習敵人的長處。
這種理解比前兩種好一些,因為它畢竟看出了兩件事存在著矛盾統一的內在聯系。但仍然沒有扣緊文章具體內容。文章對“趙國和胡人的爭奪”,究竟是放在怎樣一個大前提之下來談的呢?前面說到,第一節第5段,對理解全文思想有重要意義。第5段說:“但這個平靜的原野在民族關系緊張的歷史時期,卻經常是一個風浪最大的地方。”這就清楚地說明,作者對趙國與胡人的爭奪,并非僅僅做為敵我問題來談,更主要的還是做為民族關系問題來談的。第三種理解之所以不妥當,是因為犯了第11段和第12段與全文的割裂開來,孤立起來考慮問題的錯誤。不過,這第三種看法,只需略做提示,是很容易使之導入 正軌的。
在②、④、⑤三個題目,特別是②、⑤兩題的討論中,我們需要的是學生能夠把種種答案(包括不恰當的答案)談出來,使學生能夠毫無顧慮地把他們在閱讀分析上的弱點充分暴露出來,從而給以具體指導。我們憑借課文安排閱讀分析能力的訓練,目的并不在于僅僅使學生知道這篇課文的思想內容和寫作特點,主要是著眼于培養良好的閱讀思考習慣。在一段或幾段文章中,分不清哪是觀點,哪是材料;在一篇較長的文章中,把一段一段的意思孤立起來,抓不住作者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內容,抓住片言只語,望文生義,穿鑿附會,主觀臆測,而不善于從文章語言實際出發,做具體細致的分析,凡此種種,都是學生閱讀分析能力不強的問題所在。而這些問題。倘若不在閱讀實踐中,使學生反復琢磨,細心思考,認真體會,是很難解決的。
在討論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很重要的。但即便注意調動學生積極性,也可能發言不夠充分,或者各種看法提得過于零亂、分散。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可以事先擬出幾條錯誤的理解,讓學生辨析錯誤。比如第⑤題,就不妨公布三種錯誤理解,要求學生辨析糾正它們的謬誤,而②、④兩題,則讓學生從正面理解的角度討論,這種方式上的變化,對啟發學生思維和培養學生分析能力,也是有好處的。
以上,我們針對《內蒙訪古》一文的特點,談了擬定問題、確定討論的重點,引導學生反復推敲琢磨,從而培養學生閱讀分析能力的幾個步驟。對②、④、⑤三個題,如果解決得比較好,其余題目就不一定費更多的時間了。關于其余幾題的答案,在“關于教材”部分中大體都已談過了,這里不一一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