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旨輻射與中心輻輳
——兼談2004年高考現代文大閱讀的命題原則與解題思想
王吾堂
1.文章主旨與寫作目的:
任何一篇文章而都是要表達一個中心意旨的。其敘事,以事含意;其狀物,以物寓情;其議論,以議立論;其抒情,以抒愛憎。白居易鮮明地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边@實際上是把詩文的思想內容提高到文章統率的地位,充分說明了文章的寫作目的性和主觀思想性。所以說,彰顯作者的主觀意旨即中心思想,就是一首詩或一篇文的寫作目的。
2.中心主旨的地位: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一個明確的中心,這個中心就是文章的靈魂。若沒有這個靈魂,文章就會漫無邊際,不知所云。因此,劉勰說:“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文暢。”(《文心雕龍·情采》)思想內容是經線,只有先拉好了經線,緯線才有所依附;只有豎起中心思想這個鮮明的旗幟,文辭才有所附麗。楊繩武說:“大抵文章之道,未論妍媸,先別高下。”(《論文四則》)意思是說在考慮文章的藝術形式之前,首先要考慮的是文章立意的高下和思想內容的優劣。
3.“主旨輻射”的寫作思維:
為了鮮明突出地表現詩文的中心主旨,并能夠比較完美地達到寫作目的,文章就一定需要與文旨相支持的表現方法。孔子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就是強調了藝術表現方法的重要作用。應該這樣說,文章失去了優秀的藝術表現形式,就不可能更好地表達鮮明的中心內容;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應是完美的統一的。白居易說:“詩者:根情,苗言,花聲,實義!保ā杜c元九書》)這既說明了思想內容是主要的,又說明了作品的思想性與藝術性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孔子還強調文章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他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意思是說,質樸超過文采就會粗野,文采超過質樸就要虛浮。這里強調了文和質要配合得恰當。一篇優秀的文章,既要有鮮明的中心思想,也要有完美的藝術表現形式;蛘哒f只有充分地有效地表現文章中心思想的藝術表現形式才是完美的藝術表現形式。因此,作者寫作,不論是材料組織,還是結構安排,或者是各種藝術表現形式的運用,都是為彰顯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務的;反過來說,文章的中心主旨要輻射到文章全篇的每一個環節之中,要統攝一切藝術表現形式的運用。這就是說,一切藝術形式都要依附于文章中心,不能離開中心去追求藝術表現形式。
4.“主旨輻輳”的命題原則:
作者寫作的目的就是要或鮮明或含蓄地表達自己的寫作意圖,表現文章的中心思想;而文章材料的組織,結構的安排,以及各種藝術表現方法的運用都是統攝于文章主旨并支持和服務于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文章中心主旨與文章所使用的材料、所組織的結構、所采取的手法等應該是一個有機整體,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主旨輻輳”的命題原則就是建立在主旨輻射的寫作思維基礎之上的用文章主旨映照文章內容、文章結構和藝術手法,又以結構、手法和語言的運用對于表現中心主旨的意義和作用作為思維主導的一種命題理念。在這一理念指導下,一切現代文閱讀的設題,不論是有關內容的,還是有關結構的,或者是有關表現手法的,都是著眼于彰顯文章主旨的依據和手段的角度提出的問題,或者是從著眼于表現文章主旨思想的作用和好處的角度而設制的問題。
5.“主旨輻射”的解題思想:
“主旨輻輳”的命題原則,其實質就是突出中心思想在文章中的核心地位。按照這一原則,我們提出“主旨輻射”的現代文閱讀的解題思想,這一思想是以材料組織、結構安排和各種藝術表現手法的運用都是為表現中心思想的閱讀理念為宗旨,用文章的宏觀主旨去“輻射”文后的具體設問,以此解讀和把握文章的材料、結構及各種藝術表現方法與中心思想的關系的一種解題思想。在具體解答現代文命題的過程中,首先要宏觀把握,觀其大略,明白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再以中心思想映照全文,看一看為表現中心意思都使用了哪些材料,又是怎樣組織這些材料的,為表現中心思想還運用了哪些藝術表現方法,這些藝術表現方法又是從哪些方面哪些角度服務中心思想的,對揭示文章主旨又有什么好處,等等;反過來說,我們在閱讀過程中,又能根據材料、結構及各種藝術表現方法的運用去發現去理解去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旨和思想。所以說,命題的輻輳思維和解題的輻射思維,不是截然對立、油水分離的,而是互融互動的思維流程和鑒賞過程。其特點是輻射中有輻輳,輻輳中有輻射,相反相成,對立統一。
5.2004年高考語文(陜西等省卷)現代文大閱讀命題材料簡析:
2004年高考(陜西等省卷)大閱讀的命題材料是著名作家陸文夫的小品散文《快樂的死亡》,全文以夾敘夾議、調侃諷刺和形象有趣的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深刻而辛辣的抨擊和諷刺了一種被人忽視,甚至令人陶醉的特殊“死亡”,即作家快樂的藝術死亡。文章開篇便以藝術家所特有的眼光,見別人之未見,言別人之未言,明確地指出:“作家有三種死法。一曰自然的死,二曰痛苦的死,三曰快樂的死!比缓笾鹨环治龊徒缍ㄟ@三種死亡特點和區別,并指出自己對這三種死亡的態度:①對于藝術職業因年事已高、力不從心而停頓的“自然死亡”,作者認為不怕,“因為害怕也沒有用,人人不可避免”,作家自己也不可自責;②對于藝術創作因各種苦難和折磨所造成的“痛苦死亡”,作者認為以前曾經使作家倍感痛苦和無奈,但現在已經“不太害怕”,“因為那時代已經過去”;③而對于如同“酗酒”一樣的慢性自殺,即藝術終止,作者表現出極其憂慮和蔑視,把它比作酗酒中毒式的“快樂死亡”。
6.2004年高考語文(陜西等省卷)現代文閱讀命題原則和解題思想例說:
今年的主觀性閱讀試題,共四道大題,18分。其中第18題要求概括作者對三種死亡所持的態度,分值為3分。第19題是針對閱讀材料的最后一個段落里作者關于喝酒的描述和議論命設的藝術性鑒賞和評價類試題,要求回答“運用了什么手法?這些有什么好處?”分值為6分。第20題是對文章主旨思想的拓展性閱讀理解性試題,要求考生回答“‘快樂的死亡’是不是單對作家而言?對其他的人有什么啟迪作用?”分值為5分。第21題是針對文章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等方面的鑒賞評價性設題,其中A和E項分別是對文章結構和語言的評價,也涉及到對文章所采用的“一事一議”的寫作方法的評價問題,其中B項僅僅是針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評價,其中的C和D是針對文章所運用的表現手法及其好處所設制的命題選項。
統觀這四道分值為18分的現代文閱讀試題,我們不難發現,所有設題都是從彰顯文章中心主旨的角度出發,以局部的內容安排和手法運用來輻輳文章的中心主旨的;反過來說,又是以全文的中心主旨來輻射文章的局部內容和結構形式的:每一個問題都離不開宏觀把握基礎上的微觀映照,離不開宏觀把握的命題思維和主旨輻輳的命題思想。第18題要求考生回答的作者對作家的“三種死亡”所持的態度,其實質就是直奔文章主題理解和把握的一道歸納概括型試題,著重考查信息篩選、信息整合和大意歸納的能力,解答的關鍵是宏觀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理解作者對“快樂死亡”的憂慮和蔑視態度。明此之后,把握作者對另外兩種死亡,即“自然死亡”和“痛苦死亡”的態度自然就不在話下了。
第19題似乎與全文的中心主旨關系不大,因為它主要考查的是學生對該自然段表現手法的認知和評價,但仔細琢磨便不難發現,文章最后一段的內容恰恰就是表明作者對作家“三種死亡”的態度的關鍵段落。該段前兩句以明白曉暢的語言直接表明了作者對作家“自然死亡”和“痛苦死亡”的態度以后,便承上一自然段有關“快樂死亡”的特征描述——“昨天看見他大會上做報告,下面掌聲如雷;今天又看見他參加宴會,為這為那地頻頻舉杯”,以喝酒喻比或者說類比作家參加社會活動:以少喝可以舒筋活絡來喻比作家“適當的社會活動和文學活動可以開闊眼界,活躍思維”,又以酗酒喻比作家過分熱衷于社會活動而致使自己“沒有作品發表”的嚴重后果,至于文章最后三句,運用設問的形式,先提出“怎樣才能不酗酒,不作酒鬼,這有益的定量是多少呢?”的疑問,而后用“怕就怕三杯下肚,豪情大發,嘟嘟嘟,來個瓶底朝天,而且一頓喝不上便情緒不高,頗有怨言,甚至會到處找酒喝。嗚呼,快樂地死去!”兩句作答,通俗而形象地表明了作者對作家參加社會活動地擔憂和顧慮,既擔憂少量的所謂社會活動也可能導致“豪情大發”式的熱衷于這種“快樂死亡”,又擔憂在這種快樂死亡中,作家自己竟然全然不覺的嚴重后果。文章以“嘟嘟嘟,來個瓶底朝天”這樣的酒鬼丑態含蓄而形象地表明了作者對作家“酗酒”,即過分熱衷于社會活動的極端厭惡、蔑視和嘲弄,極具諷刺意味。解答此題的關鍵不在于掌握多少文章學知識,而是要用該段描述和議論去“輻輳”文章的中心主旨,在把握全文中心主旨的基礎上,再用“主旨輻射”的思維方法,以作者對“快樂死亡”的憂慮和厭惡態度去映照該段的語言文字,這樣相反相成地互融互動地相向相背地或相反相對地思考該段關于喝酒的描述和議論中所運用的手法及其好處,答案就必然是對于揭示文章主旨、表明作者對于“快樂死亡”態度的好處了。結合語境和語句本身的意義,我們自然就會明白喝酒的喻比意義和喻比手法,并明白這種喻比不僅具有通俗易懂、形象生動的好處,還具有諷刺和嘲弄的意味。
第20題的兩問,簡直就是對全文中心思想的拓展和延伸,只要你明白了作者對作家的“快樂死亡”的態度以后,稍有聯想思維能力的人都會明白,作者所批評的“快樂死亡”現象其實不僅局限于作家們,其他行業中這種丟了正業、追逐浮躁、貪圖浮華、不務實際的虛浮作風,在當今這個浮躁而急功近利的社會中可謂比比皆是,不勝枚舉。那么,作者對“快樂死亡”的態度、看法和觀點,給予我們每個讀者的啟迪就是不言自明的了。
第21題作為一道針對文章內容和形式等各方面鑒賞和評價的五選二式的雙項選擇題,要求選出賞析正確的兩項。要辨析五個選項的正誤,就必須仍然采用“主旨輻射”的手法,看每一個選項內容對于表明文章主旨有什么積極意義,每一個選項所涉及的文章內容或文章形式和手法是不是有利于揭示和彰顯文章的中心主旨,是不是符合表達作者寫作意圖的需要,是不是符合文章的結構實際,以此為標準來觀照每一個備選項,我們自然不難辨認其正誤的了。
A項所說的“一事一議,短小精悍”是就文章內容方面的選材組材特點和結構形式方面篇幅容量特點而言的,其中“一事一議”的評價符合文章的選材特點,“短小精悍”也符合文章的篇幅容量特點;而“開門見山”則符合文章的開頭特征;“層層剝開,逐一論去”,“顯得條例分明”,則完全符合文章整篇的論證方法和結構特征。所以此項評價性判斷是完全正確的。B項雖然針對的是原文第三自然段關于作家的“藝術離休”而作的評價和判斷,但并沒有把“作家沒有了作品”簡單地看作“就是藝術的死亡”,也沒有將它看作“可悲可嘆”的事情,而是相對于“快樂死亡”而言將作家因為“年事已高,力不從心”的“職業停頓”比作“藝術離休”,屬于作家“三種死亡”形式中的第一種死亡,即“自然死亡”。在此,作者首先剖析“自然死亡”,然后論述“痛苦死亡”,其目的就是在比較中彰顯“快樂死亡”的特征,在比較中表明作者對“快樂死亡”的態度。因此,作者指出這種“藝術離休”,作家“自己是無可自責的,社會也會尊重他在藝術上曾經作出的貢獻”。所以,B項的判斷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錯誤的。
C項正誤的判斷,關鍵是對原文第五自然段開頭句“快樂的死亡卻很快樂,不僅他自己感到快樂,別人看來也很快樂”是否運用了反語手法的辨析,如果用了,C項就是正確的,如果沒有用,C項就是錯誤的。如何辨別呢?全文觀照,主旨輻射,再結合語境就可知曉,作者所說的“快樂死亡”就其議論對象,即作家的心理感覺而言,的確是光彩、榮耀和快樂的,就其旁觀者而言,也是快樂的熱鬧的,相對于“痛苦死亡”而言的確是一種“快樂”,而正是這種表面“快樂”的死亡卻不為作家們自己所知曉,所以才為作者陸文夫所憂慮、所厭惡。所以,“快樂死亡”的“快樂”并不是反語,而是對一種藝術死亡形式的真實概括。值得注意的是,此選項被許多考生誤認為正確項,其根本原因就是沒有從全文出發,沒有用全文主旨去輻射局部的語言運用而導致的理解錯誤,這一教訓須引起考生的嚴重注意。
D項是對閱讀材料結尾作用的評價,以文章主旨,即作者反對和蔑視“快樂死亡”的中心思想來輻射和映照文章結尾,就會發現,“嗚呼,快樂的死亡!”不是一種欣賞性的贊嘆,也不全是惋惜性的慨嘆,而是嘲諷性的感慨,感慨這種“快樂死亡”的過程特征和必然結果,既有篇末點題的作用,又有彰顯文章主旨,表明作者態度的效果。該項判斷是完全正確的。
E項有兩句話,第一句是對閱讀文章語言的評價,說它“質樸無華”,尚可說得過去,因為選文的確是沒有使用多少華麗辭藻和語言的,但說它“簡練直白”,就不那么準確了,因為文章明明運用了比喻的表現手法,將作家過分熱衷于參加社會活動比作酗酒,將由此所引起的創作終止比喻為“快樂的死亡”,顯然是一種形象性文學表達方式。再說,全文一事一議,固然“干脆利落”,但也沒有多少變化,尤其是第二句說“美中不足的是僅以作家為例,不免有一定的局限”的評價和判斷,顯然與第20題對全文中心意旨的拓展與延伸相悖,當然是錯誤的。
7.解題啟示:
整體把握和主旨輻射,應成為現代文閱讀的一條解題原則,因為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一個有機整體,就像人的肢體和機體各個部分與整個身體的關系一樣,文章的主旨有如人的心臟靈魂,內容有如人的肌膚肉軀,而結構手法有如人的骨架和衣著,人的身體每一個部位和構件都是為了體現其靈魂特征、性格愛好一樣;反過來說,人的靈魂精神又輻射到了他的身體的每一個細節和部位。高考現代文閱讀的命題人將文章的局部和細節輻輳到文章主旨精神的聚攏思維就猶如透過人的衣著特點、四肢特質和姿勢特征來研究人的心靈特點一樣,這是一個綜合性判斷,而我們解答試題的時候,就要在輻輳主旨的基礎上,反過來由主旨輻射到局部的問題上思考局部語句、表現手法和結構特點的意義和好處。這樣才能總攬全局,宏觀把握,又結合語境,微觀映照,在“輻輳”中總攬,在“輻射”中微觀,以此閱讀、理解和評價,就可節時省力、準確無誤地解答試題。
(此文已發表在《中學語文教學》04年10期)
作 者:王吾堂
通訊地址:陜西楊凌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附中
郵政編碼:712100
電 話:029-87091906(宅)
- 《高中新教材第五冊全冊教案》系列教案
語文教研人生的境界馮友蘭教學目的: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教學重點:探究語句的含義。教學難點:四種境界的認識。教學課時:1課時。教學方法:品讀法。...
- 《寶玉挨打》教案設計
你還沒注冊?或者沒有登錄?這篇文章要求至少是本站的注冊會員才能閱讀!如果你還沒注冊,請趕緊點此注冊吧!如果你已經注冊但還沒登錄,請趕緊點此登錄吧!...
- 競賽獲一等獎課教案《胡同文化》
競賽課教案《胡同文化》教案鄖西四中 周明華 電郵: 電話:/ 6237786〔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了解胡同文化的特點,掌握文章的行文脈絡。2.學習作者用平實樸素的語言敘事抒情的手法。3.通過概括性的語言快速理解文章的內容。...
- 《抄檢大觀園》教案設計
【教學目的】 1分析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現及其性格特點,學習在比較中塑造人物的方法。2理解“抄檢”這一重大事件在整部小說中的作用和意義:是大觀園、賈府及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 《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簡錄
孫永河一、 導入今天我們來學習蘇軾的作品。在中國文化史上,蘇軾是最多才多藝的一位。他長于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合稱宋代四大書法家;他精于繪畫,是中國文人畫家的杰出代表。...
- 胡同文化
【教學目的】 1. 概括的內涵。 2. 品味語言。 3. 體會作者對北京流露的感情。 【教學難點】 品味語言。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設計理由】 概括要點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本文可利用各段中的關鍵語句概括段落的要點 。...
- 李鎮西:再別康橋
教學過程: 朱光潛那篇《談讀詩與趣味的培養》的文章大家讀過了沒有?有一些要求讀的可以在語文自習以及周末來讀。這個星期我先不做其他的檢測,下周再來。(關于優化設計)今天的課前演講由**同學來講。不能照著念。...
- 《阿房宮賦》•學案
《阿房宮賦》·學案學習目的 一、了解杜牧賦體散文的比喻、鋪排手法和借古諷今的風格。二、理解“華、兀、構、縵、霽、杳、邐迤 、紛奢、錙銖、負、庾、舉、族”等詞語。三、背誦全文,歸納多義詞“夫之、而”的義項。...
- 高三語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