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語文復習專題(熟語部分)
36、目不暇接,應接不暇
前者形容可看的東西太多,看不過來;后者形容景物繁多,來不及觀賞,后形容來人或事情太多,忙不過來。
37、渙然冰釋,煙消云散
前者指嫌疑或誤解消除;后者指情緒或思想消除。
38、慘絕人寰,慘無人道 :
都有狠毒殘暴之意。但前者語義重,強調人世間從沒有見過的慘痛,不能用來形容人;后者強調無人性,不講理,常用來形容人。
39、得寸進尺,得隴望蜀
都比喻貪得無厭,不知滿足。但前者表逐步進逼,越要越多;后者強調得到了這個,還想要那個。
40、目不見睫,目不交睫
前者指眼睛看不見自己的眉毛,比喻沒有自知之明,或見遠不見近;后者指上下眼瞼上的睫毛
41、天花亂墜,娓娓動聽
都有說好好聽之意。前者形容說話十分動聽,卻是夸張而不切實際,含貶義;后者形容說話生動,使人愛聽,含褒義。
42、死氣沉沉,萬馬齊喑
都形容無一點生氣。但前者偏重指氣氛壓抑,用于人時有不愿講話之意;后者重于不敢講話。
43、改邪歸正,棄暗投明
都指從壞的方面轉到好的方面來。前者側重不再做壞事;后者側重在政治上脫離反動勢力,投向進步勢力。
十、不明語源,不知本義
許多成語都有一定的典故來歷,或出于古代寓言,或出于歷史故事,或出于古代詩文,都有著特定的含義,我們在掌握或運用成語時一定要注意追本溯源,不能隨意解釋,更不能不分場合地亂用。還有的成語在現代大都使用其引申義或比喻義,但偶爾還會使用其本義,故當成語運用回到其本義時,我們不能視其為錯。
例1、今年初上海鮮牛奶市場燃起降價的烽火,銷售價格甚至低于成本,這對消費者來說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例2、家用電器降價刺激了市民消費欲的增長,原本趨于滯銷的彩電,現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熱的商品。(1999年全國卷)
例3、隨著雙邊關系的改善,中俄兩國終于結為秦晉之好。
例4、“讓梨推棗”是廣為傳頌的謙讓美德的表現;假如只有一個梨子的時候,孩子們難道不應該讓給媽媽嗎?
容易不明語源,不知本義的成語:
1、目無全牛 釋義:全牛:整個一頭牛。眼中沒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結構。比喻技術熟練到了得心應手的境地。
出處:《莊子•養生說》:“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
2、守株待兔 典故: 株:露出地面的樹根。原比喻希圖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幸心理。現也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
出處: 《韓非子•五蠹》記載:戰國時宋國有一個農民,看見一只兔子撞在樹根上死了,便放下鋤頭在樹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例句: 吾料兄必定出身報國,豈是~之輩。(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九十四回)
3、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典故: 不殺掉慶父,魯國的災難不會停止。比喻不清除制造內亂的罪魁禍首,就得不到安寧。
例句: ~。戰犯不除,國無寧日。這個道理,難道現在還不明白么?(毛澤東《南京政府向何處去?》)
4、四面楚歌 典故: 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