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高中語文教案 > 高三語文教案 > 《再別康橋》課堂教學設計教案(精選14篇)

《再別康橋》課堂教學設計教案

發布時間:2023-11-07

《再別康橋》課堂教學設計教案(精選14篇)

《再別康橋》課堂教學設計教案 篇1

  七大山人

  步驟:

  一、引題:

  什么是詩?

  《毛詩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嚴羽《滄浪詩話》說:“詩者,吟詠性情也。”張舜民《跋百之詩畫》中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姜夔《白石道人詩說》以為“守法度曰詩”?吕章芍握f:“詩是最佳詞語的最佳排列!

  強調詩乃“志之所之”、“吟詠性情”,著眼于詩的內容;強調詩乃“無形畫”,著眼于詩的意象(融匯著詩人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特征;強調詩乃“守法度”,乃“最佳詞語的最佳排列”,是著眼于詩的形式。

  二、作者簡介

  課件出示:介紹徐志摩和《再別康橋》的圖片、文字。

  三、配樂朗讀。

  四、探究:

  1、本詩“吟詠”的是什么情?是一幅怎樣的“無形畫”(由哪些意象組成)?“守法度”表現在哪些地方?

  2、你最喜歡詩歌中的哪一句?

  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

  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3、我們學過的唐詩中,有沒有見過“揮手”?請把有“揮手”的唐詩背誦出來。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五、仿照《送友人》,把《再別康橋》改寫成一首五言律詩。

  提示:

  1、什么是律詩?律詩是一種詩體,有一定的格律和字數限制,分五言、七言兩種。在格律方面,我們只要求押韻和對仗就行了。

  2、我的頷聯是“金柳蕩艷影,青荇搖柔波”。

  參考答案:

  再別康橋

  康橋夕陽中,晚云紅似火

  金柳蕩艷影,青荇搖柔波

  清泉彩虹夢,星輝長篙歌

  揮手悄離別,夏蟲也沉默

  六、作業 :模仿《再別康橋》,將王維的《山居秋暝》改寫成一首現代詩。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后記:

  新詩高考不考,怎么教?我有一個設想,就是將新詩和古詩關聯起來,利用改寫的形式,使學生動腦動手,一舉而兩得!有老師會問,要學生仿寫律詩,要求是否偏高?其實,只要給定了意象,并明確了律詩的特點,只是要學生將意象進行排列組合,不難!

  學生對意象進行排列組合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審美的過程。教師的講解重點應放在律詩的特點要求上,對原詩的鑒賞分析則可以弱化!

  第三聯模仿“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可向學生講明。

  作者郵箱:

  [1]

《再別康橋》課堂教學設計教案 篇2

  一、說教材

  本課是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詩歌單元的第二課,是鑒賞學習現代詩歌的典范例文,它是“新月詩派”徐志摩的傳世之作,以離別康橋時的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比較典型地體現了獨抒性靈柔美飄逸的風格特點。

  二、說學生

  1、學生在前一課《沁園春長沙》的學習過程中已對“意象”有初步了解,掌握了一定的誦讀技巧。

  2、高一新生對學習抱著極大的熱情,對老師和同學也有新鮮感,能積極地參與討論,課堂比較活躍。

  三、說教學目標

  1、品析“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2、掌握誦讀技巧:用抑揚頓挫的聲音表達詩人豐富的情感,為單元活動“詩歌朗誦比賽”做準備。

  四、說重難點及突破方法

  重點:“繪畫美”中對詩歌意象的把握。突破方法:采用合作探究法,通過學生小組討論,進而分析、歸納。

  難點:讀出詩人的情感。突破方法:①采用比較法,通過名家朗誦、教師的范讀、個別學生的試讀、學生的自讀找出差距,細細體會提高自己的誦讀技能。②老師直接指導,我將遵循“怎樣讀――為什么這樣讀”落實誦讀技巧。

  五、說教法和學法

  1、誦讀法:有名家朗誦、學生的自讀、教師的范讀、個別學生的試讀、全體學生的齊讀多種形式。

  2、合作探究法:

 、倮蠋煾鶕仉y點設計問題,讓學生分組合作探究。

  ②小組派代表上臺展示成果,其他小組可以補充。

  ③老師點評,多肯定激勵學生。真正落實“以學生為主體,以老師為主導”的新課程理念。

  六、說課時安排:

  兩課時。

  七、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時任務:

  1、完成目標一:品析“三美”

  2、落實重點:“繪畫美”中對詩歌意象的把握。

  1、以播放歌曲《再別康橋》導入新課(3分鐘)

  讓學生初步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并引起學生的好奇“詩歌也可以唱?”

  2、簡介作者:配以熱播劇《人間四月天》的劇照用講故事的形式來介紹。(2分鐘)

  部分學生看過這部電視劇,即使沒有看過,對其中的主要演員黃磊、周迅也比較熟悉。這些唯美的圖片更是能喚起學生對徐志摩的好奇心。介紹時不回避詩人的情感經歷,向學生講述志摩的愛情故事,強調兩位重要女性對他創作的影響,有利于學生更全面的了解詩人和他的創作。

  3、朗讀課文:首先播放錄音,然后學生試讀。(4分鐘)

  讓學生再次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并初步體會作者的情感,同時先聽名家誦讀,再到自己讀,有一個比較,學生會自主地誦讀技巧。

  4、進入重點的分析“對意象的把握”,運用的學法是“合作探究法”“比較法”“聯系上下文法”。(25分鐘左右)

  我設計的問題是:全文的意象有哪些?蘊含作者的情感是?

  學生分小組討論,老師巡堂適當的參與討論,目的在于①了解討論進度、正確度,②對討論得比較熱烈的小組給予鼓勵,對討論得比較安靜的小組給予指導,總之讓所有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討論中來。

  對討論結果的設想是:根據前一課《沁園春長沙》中學到的有關“意象”的知識,從課文中不難找到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根據學生自己的情感體驗和聯系上下文基本上能完成第二個問題。

  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是:發言人不能準確簡潔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記錄員不能抓住關鍵詞板書。這需要老師的引導與完善,相信隨著“合作探究法”的全面開展和同學們的多次鍛煉,這個問題出現的可能性會越來越小。

  5、過渡到目標一——品析“三美”(4分鐘)

  先以上意象都可以組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如“揮手作別云彩圖”“河畔金柳倒影圖”,然后指出這就是本流派主張的“三美”之一——畫面美。進而欣賞這首詩歌的另外“兩美”——音樂美和建筑美。

  “音樂美和建筑美”很容易理解,《導學案》中也有詳細的講解,所以老師在這里可以點到為止。

  6、作業:(2分鐘)

 、賴L試朗誦全詩,要求抑揚頓挫地讀出詩人細膩豐富的情感。

 、谡n后閱讀張貼的打印稿《古代送別詩歌20首》、《徐志摩詩選》,促使學生有意識地積累詩歌素材。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完成目標二——掌握誦讀技巧,也就解決了難點——讀出詩人的情感

  1、通過填空復習重點導入:作者選擇了________意象,運用了________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________起伏情感。(2分鐘)

  請一個成績中等偏下的同學來講臺上書寫,了解同學對上節課的掌握情況,同時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拉到課堂中來

  2、完成目標二——掌握誦讀技巧,運用的學法是:朗誦法,比較法(與名家朗誦、老師范讀以及《沁園春長沙》的讀法比較),想象法(想象自己是那個時候那個地方的那個人)。(25分鐘左右)

  我的步驟是:

 、冽R讀:了解同學對課文的熟悉程度。

 、谡堃粋同學來試讀,根據在《沁園春長沙》中學到的誦讀技巧讀出詩人的情感。

 、蹖W生點評“哪些讀得好,哪些讀得明顯的不對”并讓指出不對的同學重讀一下,對有爭議的地方老師適當指點。

  ④聽名家誦讀

 、堇蠋熃Y合詩情,逐節逐句進行誦讀指導并范讀(提醒學生做筆記),學生當堂試讀。

  如第一節連用三個“輕輕地”,這個詞要用輕柔舒緩的語調,仿佛詩人緩慢而輕柔的步履,讀出詩人那種依依不舍的情感。第二節“新娘”這個詞要讀出驚艷的喜悅,聲音比較柔美,此時詩人仿佛又回到過去的美好歲月,無比陶醉與幸福。

  ⑥誦讀要點。

  3、疑點解析:學生提出問題,原則上讓其他同學來回答,老師只作引導。(5—10分鐘)

  4、作業:(3—5分鐘)

 、僬n外拓展:閱讀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寫一鑒賞短文。

  目的:因為在第一課后寫過《老馬》的鑒賞短文,所以這里繼續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增強動手寫的能力。

  ②背誦《再別康橋》

 、弁瓿伞豆虒W案》相關練習

  八、說板書設計

  1、借代比喻擬人比喻

  繪畫美——云彩金柳青荇清泉

  “三美”音樂美——韻律和諧,回環往復

  建筑美——節的勻稱,句的整齊

  2、作者選擇了云彩金柳青荇清泉等意象,運用了借代、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表達了詩人對康橋難分難舍、歡喜眷戀、興奮高歌、情緒低落、悄然作別的起伏情感。

《再別康橋》課堂教學設計教案 篇3

  1.基礎知識目標:了解新文人詩內涵。

  2.思想教育目標: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的體驗。

  3.能力培養目標:新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重點:新詩的鑒賞。

  教學難點 :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方法:誦讀欣賞。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具使用:相關錄像。

  課堂教學設計: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富商家庭。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中學與郁達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并于同年應父命與年僅16歲的張幼儀成婚,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于婚外愛戀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與元配夫人張幼儀離異。同年8月辭別劍橋啟程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經常發表詩作,1923年與胡適等成立新月社,為主要成員,1924年,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徐志摩任翻譯,后隨泰漫游歐洲。同年認識有夫之婦陸小曼并相戀,1926年10月,與陸小曼結婚,1927年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華書局編輯。1930年秋,應胡適之邀,到北京大學任教授。在此期間,徐志摩為了生計,往返于北平與上海之間疲于奔命,然而仍舊難以滿足早已移情別戀的陸小曼,只是礙于舊情與面子,不好再次離異。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于泰山腳下,時年35歲。

  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資產階級紳士詩人,徐志摩可以說是新詩的詩魂,人稱詩哲、詩圣并不過分,他的新詩可堪千古絕唱,他的行為與品格也同樣受到同人、朋友、學生的贊賞與愛戴,他對愛情的執著追求雖為文壇風流佳話,亦留有諸多遺憾,但他那天真無邪,崇尚自由、平等、博愛的人道主義情懷,追求人生真諦的精神是驚天地、泣鬼神的。難怪這位英年早逝的詩壇巨星的噩耗傳來,震驚了海內外,胡適連呼:“天才橫死,損失的是中國文學!”徐志摩的詩文都是風格迥異于他人的,儲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說:“內涵是它的骨骼,辭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沒來一些現代美的彩色和輪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藝術。”這正道出了徐志摩為人為文的風格,語言的華彩,夸飾的造句直接構成了他詩文的外在美,再與之澎湃的內在激情相匹配,儼然是一個灑脫不羈,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胡適說得好,徐志摩的人生觀里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 個是美。的確是一語中的。他的作品就是這種精神的融合與體現。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詩歌,就是一篇可堪千古絕唱的經典之作。

  《再別康橋》出于他自編的最后詩集《猛虎集》。這首詩當寫于1928年11月6日詩人第三次旅游歸國途中,中國海上。\"康橋\"即\"Cambuidge\"(今譯\"劍橋\"),詩人關于它的作品較多,1922年,從劍橋進修歸國后,有詩《康橋,再會罷》,1926年,二次旅游該國后,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可看出詩人對康橋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橋充滿了這位浪漫詩人所需的古老、寧靜,充盈夢幻色彩的氛圍,另一方面是康橋是詩人一生\"真愉快\"時光的所在。

  二、1、教師范讀或放配樂錄音帶。2、指名學生朗讀

  三、整體構思與思路

  1、提示: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駱賓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蓖醪摹端投派俑问裰荨罚骸芭c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蓖醪g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山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教師板書:離別的對象特別)

  繼續啟發:大家看過柳永《雨霖鈴》這首詞嗎?“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边@種離別的氣氛帶給我們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沉重)就是詞中所說的“多情自古傷離別”,自古以來,離別總是免不了一種沉重愁緒,如柳宗元有《別舍弟宗一》:“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都是兩眼淚汪汪的離情別緒,但徐志摩的這首詩呢?大家讀了有沒有這種沉重之感?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板書:營造的氣氛輕松)

  再啟發:設想一下,如果是你們要遠行,面對父母親友,你們眼中所看到會是什么樣的情景呢?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物,這些物象給我們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營造出的是一種清新之感。(意象的選擇新穎)

  2、全詩共七節。

  第一節最引逗我們情思的是那三個\"輕輕\",使我們體會到,康橋是美麗,而這美的最集中的表現在一個\"靜\"字。三個\"輕輕\"是詩人對康橋之美的觀照,即使\"作別\"一刻還要把這種寧靜之美藏于內心,不忍打破這種寧靜之美的惜愛之情得以展現,并為全詩確定了情感基調。

  第二節至第六節則是作者情感,思緒發展變化的一個全過程的典型概括。

  夕陽中幻成的金柳,是這種寧靜之美的具體體現,而這金柳在詩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蕩漾,激動不安的安靜、嬌美的新娘。那新娘美得讓詩人不敢正視,他移開自己的目光。低頭卻見到柔波之下\"招搖\"自在的\"青荇\"。那水草輕柔的隨波而搖,像在同詩人炫耀自己的自在。此景之下,有誰不想做一條這樣的水草呢?一泓閃亮現入詩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轉頭觀望――那是拜倫譚,可在夕陽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淀濱自己的夢!本來就充滿夢幻色彩的虹,卻也在尋著自己的夢,這自然使詩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尋夢的情形。此時詩人像又在尋夢,但現實使詩人已不能放歌:離別在即,不能;靜美于心,不忍。唯有\"悄悄\"才是詩人所愿。而此時的康橋,也沉默,似乎也不愿離別。

  最后一節,與第一節呼應,又有深入,\"輕輕\"變成了\"悄悄\",物我兩眷溢于詩表。

  詩人以優美的意象,寧靜平和的心態,寫了對康橋深深的眷戀之情。

  四、欣賞點提示

  ① 全詩節奏舒緩,但詩人的情感是起伏的,這起伏的深情你能體會嗎?

 、 詩的構思很有特點,你能說出一二嗎?

 、 從詩的構思和流淌的情感中,你能體會出詩人的個性特點嗎?

  鑒賞:正是因了作者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使得這篇作品更富藝術魅力。大家已經閱讀過這篇詩歌多次了,下面就請大家自由來談談你對這首詩歌的看法,你覺得這首詩打動你的是哪一點?詩歌中哪個地方你覺得寫得最精彩?(學生自由談論)

  教師總結:

  1、形式:四行一節 錯落排列 字數相近 回環呼應——建筑美

  明確:首句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仿佛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回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槃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

  2、語言:節奏感 旋律美 彈跳性——音樂美

  明確:如詩歌的第一節,便三次用了“輕輕的”,這個形容詞,顯得節奏輕快、旋律柔和,帶著細微的彈跳性,仿佛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面,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梢哉f,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3、意境:金柳 新娘 招搖 彩虹似的夢——繪畫美

  明確:八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畫面表現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披著夕 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變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忘,直覺得\"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第5、6節,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里跌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 T娙朔路鹪谙ば暮亲o一個情人的睡夢,生怕這個夢境有絲毫的殘損,輕柔的嘆息般的旋律與依依別情離緒完美地統一在一起。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五、練詞以造 緣像而披詩

  ――釋《再別康橋》之\"招搖\"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是一首幽婉怡人的好詩。其中,我又獨獨喜歡第三節,原因在于一個\"招搖\"。勿庸置疑,這個詞是詩人精心錘煉的結果,它用得如此生動營造了美妙的詩境,與整首詩的情調合諧統一,對抒發詩人的感情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說\"招搖\",現今常含貶義則必常與\"過市\"相連。其實,它還有\"逍遙\"一義,而要用\"逍遙\"來寫水草,則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情態就得以顯現了,即使有夸耀的成份又有何妨,它夸耀的是一種安閑,是一種自在,\"自在逍遙\"本是寫人之詞,用來寫水草,豈不是生動形象?

  再看\"招搖\"之前的\"油油\"二字。何謂\"油油\"?光潤的樣子,水流的樣子,和悅的樣子。用它來修飾\"招搖\"不但增強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還使我們想見了水草得以\"招搖\"的河之水:微風輕拂水波輕涌,水質清澈,那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隨微波來回輕擺,自在安閑。這是怎樣一幅美景。《@美景全賴詩人的\"招搖\"。

  提問:據此,我們能不能理解作者后面這句詩深刻的含義?“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弊髡邽槭裁磿@么說?這表現了詩人怎么樣的情感體驗?

  明確:《文心雕龍:情采》說:\"情者,文之經。\"徐志摩選擇這樣的詞語,創造這樣的境象,全是為情驅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現的那份安閑、自在、正是詩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的情緒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回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在詩中,他與大自然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題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條水草\"的體驗等。

  初到康橋,它平靜,閑適的環境景物特征逗起的詩人久尋而不得的逍遙自在的情緒,在其《康橋,再會罷》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劍橋后,詩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中,這種感情表達的更為清晰、鮮明。

  \"我那時有的是閑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絕對單純的機會。說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辯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給詩人留下如此印象,使詩人產生如此情緒的康橋,那橋下柔波中的水草怎會不\"招搖\"?詩人怎會不\"甘心做一條水草\"(逍遙的)?詩人又怎忍心打破這安閑自在,打破這康橋留給自己最深刻的東西?所以開始的\"輕輕\"和最后的\"悄悄\"才是最恰當的抒情之語,才覺得這樣的語言在整首詩里是這樣的和諧。

  好一個\"招搖\",且是\"油油的\"\"招搖\",使《再到康橋》境顯情出 。

  六、學生誦讀,并試著背誦。

  七、遷移練習:

  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比較賞析: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

  提示:這是詩人隨泰戈爾訪日后的感懷之作。詩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別時一剎那的姿態,“溫柔”、“嬌羞”、“蜜甜的憂愁”準確地傳達出少女楚楚動人的韻致以及依依惜別的情懷,“不勝涼風”的水蓮花的比喻也恰如其分,最終使詩人對日本之行的觀感定格在“水蓮花”般的少女“一低頭”的溫柔之中。

  八、作業 :1.朗誦、背誦該詩;

  2.談談你對該詩的獨特體驗。

  附板書:

  形式:四行一節 錯落排列 字數相近 回環呼應——建筑美

  語言:節奏感 旋律美 彈跳性——音樂美

  意境:金柳 新娘 招搖 彩虹似的夢——繪畫美

《再別康橋》課堂教學設計教案 篇4

  教學目的: 

  一、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二、學會新詩的鑒賞方法。 

  1、通過教師的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 

  2、通過教師的分析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教學重點: 

  一、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二、《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教學設想: 

  一、教學方法:誦讀吟詠法,欣賞法。 

  二、媒體設計: 

  1、播放校園歌曲《再別康橋》。 

  2、播放動畫《再別康橋》。 

  三、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堂教學設計 

  一, 導語 :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二,播放歌曲《再別康橋》,附上劍橋的圖片。 

 。ń庹f: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再別康橋》這首詩本身就極具音樂美。播一首由《再別康橋》改成的歌曲,可以讓學生從另一個藝術層面去感受志摩的詩。配上劍橋的優美的圖片,讓學生由聽覺到視覺都對《再別康橋》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禈,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禈虻囊磺校缇徒o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岛拥乃_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播放動畫《再別康橋》,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 

  五,整體鑒賞《再別康橋》,分小組討論。(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這首詩歌) 

  (一)提示: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駱賓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蓖醪g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崩畎椎摹顿浲魝悺罚骸袄畎壮酥蹖⒂,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 

 。ǘ⿵脑姼璧囊庀笕胧仲p析詩歌。 

  提問: 

  1、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2、學生討論:選擇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明確: 

  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云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溫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鍍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里的艷影,在水中蕩漾,也在詩人的心頭蕩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仿佛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里放歌”。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這正是本詩意象選擇的獨具特色之處。 

  (三)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 建筑美。 

  1, 

  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云彩,金柳,夕陽,波光,艷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著似乎有話對詩人說……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2,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A、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回環復沓。首節和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回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3,建筑美,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对賱e康橋》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點撥:在詩歌的形式美賞析方面,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所以作這三方面的點撥。教師重點講析繪畫美,學生討論音樂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師總結。) 

  六、小結本文。 

  本課我們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現代詩歌,同學們要學會這兩種鑒賞新詩的方法。 

  七、作業  

  1, 背誦課文。 

  2, 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賞析。寫一篇賞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 

  附:板書設計  

  云彩 

  星輝 

  金柳 

  作者“悄悄地”走       作別 

  青草 

  柔波 

  青荇 

《再別康橋》課堂教學設計教案 篇5

  一、作家作品。 

  徐志摩(1897~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歐美浪漫主義、唯美派詩人的影響。 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1922年返國后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1923年,參與發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學研究會。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等創辦《現代評論》周刊,任北京大學教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任其翻譯。1925年赴歐洲、游歷蘇、德、意、法等國。1926年在北京主編《晨報》副刊《詩鐫》,與聞一多、朱湘等人開展新詩格律化運動,影響到新詩藝術的發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教授。1927年參加創辦新月書店。次年《新月》月刊創刊后任主編。并出國游歷英、美、日、印諸國。1930年任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被選為英國詩社社員。同年冬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大學任教。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飛機到北平,因遇霧在濟南附近觸山,機墜身亡。著有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小說散文集《輪盤》,戲劇《卞昆岡》(與陸小曼合寫),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他的作品已編為《徐志摩文集》出版。

  徐志摩詩想象豐富,意境優美,字句清新,比喻新奇,韻律諧和,富于變化,追求藝術形式華麗與整飭,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

  二、古詩閱讀。

  閱讀下面古詩,回答問題。

  * 駱賓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 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1、以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三、課文閱讀。

  (一)第一節:寫詩人只身悄悄離開康橋。

  2、詩中連用三個"輕輕的"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ǘ┑诙潱簩懓哆叺褂吃趧永锪鴺洹

  3、詩人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像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這里通過"金柳"的意象表現的是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ㄈ┑谌潱簩憚永锏乃荨

  4、"招搖"一詞表現是什么?

  5、"甘心"一詞表現是什么?

 。ㄋ模┑谒墓潱簩懣禈蜻叺奶丁

  6、"那榆蔭下的一潭"是清泉,可作者卻說"不是清泉",是"虹","是天上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這個"夢"當指什么?

  (五)第五節:寫詩人駕船尋夢。

  7、這一節的駕船尋夢與第二、三、四節所寫的"金柳"、"青荇"和"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一樣的,但其表現有所不同,請內容與形式兩個方面簡析。

  內容分析: 

  形式分析: 

  8、"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這兩個詩句從哪兩個方面寫尋夢,目的是表現什么?請簡析。

  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

 。┑诹潱簩"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這一節寫詩人從夢幻中回到現實。

  9、"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有人這樣解釋這兩個詩句:詩人"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地吹奏別離的笙簫,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

  10、很多評論者說:"'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將詩人靜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極致。"請問"極致"表現在哪里?請簡析。

 。ㄆ撸┑谄吖潱簩懞魬_頭,寫詩人只身悄悄離開康橋。

  11、詩末一節呼應開頭,在呼應中有變化:"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云彩"本來就帶不走的,詩人卻說"不帶走",表現詩人怎樣的心情?

  《再別康橋》導學參考答案 二、古詩閱讀。 閱讀下面古詩,回答問題。 * 駱賓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  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1、以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三、課文閱讀。 (一)第一節:寫詩人只身悄悄離開康橋。 2、詩中連用三個"輕輕的"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生怕打擾了康橋的靜謐,表現作者對康橋的依戀。 (二)第二節:寫岸邊倒映在劍河里柳樹。 3、詩人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像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這里通過"金柳"的意象表現的是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現詩人對美麗、柔情的康橋眷念之情。 (三)第三節:寫劍河里的水草。 4、"招搖"一詞表現是什么?   表現康河對詩人的友好的熱情。 5、"甘心"一詞表現是什么?   表現對康橋的永久戀情。 (四)第四節:寫康橋邊的潭。 6、"那榆蔭下的一潭"是清泉,可作者卻說"不是清泉",是"虹","是天上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這個"夢"當指什么?   是作者在這里學習與生活的依稀記憶,從而表現對康橋深沉的戀情。 (五)第五節:寫詩人駕船尋夢。 7、這一節的駕船尋夢與第二、三、四節所寫的"金柳"、"青荇"和"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一樣的,但其表現有所不同,請內容與形式兩個方面簡析。   內容分析:第二、三、四節所表現的對康橋的依戀之情較為平靜,而這里較為激昂。   形式分析:如果說,以上"金柳"、"青荇"和"潭"是實寫,那么這一節是虛寫了。 8、"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這兩個詩句從哪兩個方面寫尋夢,目的是表現什么?請簡析。   第一方面:時間,寫尋夢之晚,表現詩人的執著;   第二方面:心情,寫尋夢情緒,表現詩人的愉悅。 (六)第六節:寫"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這一節寫詩人從夢幻中回到現實。 9、"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有人這樣解釋這兩個詩句:詩人"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地吹奏別離的笙簫,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   不夠準確。這一節寫的詩境復歸寂然。詩中的"悄悄"與"笙簫"、"夏蟲"與"沉默"無法調和的事物連接在一起,旨在表明詩人的情感在這寂靜的環境中的難以遏制,從另外一個角度表現詩人對康橋的依戀。如果解釋為"只能悄悄地吹奏別離的笙簫",那這寂靜的環境就不寂靜了。 10、很多評論者說:"'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將詩人靜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極致。"請請問"極致"在哪里?請簡析。 詩人在沉默中離別康橋,體味離別的惆悵;而康橋也與詩人感同心受,舍不得詩人的離去。作者把自己的愁緒移情于心愛的康橋,更好地表現自己的離愁別緒,所以可以說是一種"極致"。 (七)第七節:寫呼應開頭,寫詩人只身悄悄離開康橋。 11、詩末一節呼應開頭,在呼應中有變化:"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云彩"本來就帶不走的,詩人卻說"不帶走",表現詩人怎樣的心情? 表現詩人不愿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溫柔情意。

《再別康橋》課堂教學設計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簡要了解徐志摩、聞一多、穆旦等詩人的詩歌主張及其寫作背景。

  2、反復朗讀感受詩歌音樂美,體會詩中濃郁的思想感情。

  3、采用總體感知、揣摩詩句、擴展評價的欣賞方法,訓練學生感知和分析詩歌的能力。

  4、培養學生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審美趣味。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感知和鑒賞《再別康橋》的詩情美和藝術美。

  2、分析并理解《死水》中意想的象征意義、反諷手法及其繪畫美。

  3、把握《贊美》的情感基調和思想內容。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迄今為止,我們已經學過了不止一篇送別詩作。古人云:黯然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豪邁,也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更有“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傷感,這些都是古人對于離別的理解,那么現代人是如何看待離別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ò鍟涸賱e康橋)

  二、 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1、閱讀注釋① 回答問題:由康橋你想到了什么?

  [解釋]:康橋=劍橋,想到了英國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以及美國的哈佛大學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筆名云中鶴。曾經在美國、英國留過學,回國后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為新詩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話說,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文學期間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后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詩人在他35歲時乘飛機從南京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于泰山腳下。

  三、指導朗讀

  1、 學生自由朗讀(2分鐘)

  2、 指名朗讀

  3、 欣賞配樂詩朗誦

  4、 體會、找差距

 、俑星椋嚎梢愿惺艿竭@首詩抒發了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感情,那么這種感情是濃還是淡呢?(濃)(板書:依依惜別的深情)

  ②全詩的高潮在第幾節?(第五節)因此全詩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節(整齊)

  ④節奏:每節押韻、節節換韻

  ⑤語氣:舒緩、輕柔、低沉(悄悄、輕輕、沉默)

  5、學生默讀、體會感情(2分鐘)

  6、指名朗讀,注意感情與節奏

  四、分析鑒賞——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

  1、[問]:讀了許多遍課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外,對于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有什么印象?

  ——(美麗),可以說是風光如畫。蘇軾在評價王維的詩時說:“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比缃裎覀兤肺吨熘灸Φ倪@首《再別康橋》是不是可以稱得上“詩中有畫”。(板書:風光如畫)

  2、找尋意象:這康橋以及它周邊的秀麗都是通過描寫景物感受的。

  [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么?

 。ㄔ撇,金柳,艷影,青荇,潭水,長篙,星輝)

  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們都已超越了它們的自然屬性,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戀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意的意象。

  3、總結意象: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義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們本身的自然屬性。這種“經詩人運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稱之為意象。

  五、比較閱讀

  與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較本詩的藝術特色。

  特點:構思別出心裁,不落俗套。

 、僖话銊e離的詩,告別的是人,而此詩不是,告別的是康橋,作別的是西天的云彩。

  ②一般別離的詩,告別時會有千言萬語的囑托與叮嚀,或牽手頓足,或肝腸寸斷;而此詩卻從“輕輕、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個只著色不摹聲的寂靜環境,可謂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③獨具特色的意象選取。沒有告別送行的人,以及車水馬龍,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輝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種清新感。

  六、學生討論作鑒賞小結

  這首詩為我們描繪了康橋如畫的美景,景中又蘊涵了詩人濃濃的深情,情于與景的交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意象的選取也值得我們學習。鑒賞這樣的詩歌精品,朗讀與理解互相促進,我們便仿佛步入藝術殿堂與作者做心與心的交流這難道不是一種美的享受嗎?

  七、再次朗讀

  找一位朗讀水平較高的同學配樂朗誦,全班深入體會。

  八、遷移拓展。

  分析徐志摩詩《偶然》。其詩如下: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更毋須歡喜,

  轉瞬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最好是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板書設計

  云彩 運思而成

  金柳 比喻

  風 艷影 依戀之情 寓意深刻

  光 青荇 擬人

  如 潭水 歡樂 形象

  畫 長篙

  星輝 離愁

 。ǹ陀^物象) + (主觀情意)= 意象

《再別康橋》課堂教學設計教案 篇7

  教學完《再別康橋》已經近一個星期了,也到了非反思不可的時間了,不然,再過幾天,恐怕想反思也不得了。

  上公開課,我不喜歡事先的演練,我喜歡的是現場直播。這樣的課堂才是真實可信的,而不是虛假的做課。

  課堂的起初階段,完全是按照我事先設計好的教學環節有條不紊地向前推進。初讀,讀準語音,一切順利,再讀,讀出節奏,也沒問題。但這個環節過后的'一個問題,使課堂出現了插曲,我設計的問題是:這首詩有什么特點?我本來是想讓學生在讀詩過后,體會詩歌節奏鮮明音韻和諧的特點,但由于在設計問題時,沒有給它加上適當的限制,使得學生在理解時出現了偏差。有學生回答,這首詩有三美,那就是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這跟我事先設計的答案有較大的差距,本來這個問題并沒有太大的難度,由于設計時考慮不周,因此,我要把我的設計意圖告訴學生,引他們回到我的思路上來,花了一點時間。高老師在評課時建議,不如,就順著學生所說的思路繼續下去,高度肯定學生的見解,然后,當場修改教學步驟。他說得很有道理,不過,風險也很大,在那么短的時間里,迅速對教學設計做那么大的調整,恐怕我力所不能及,另外,課件已經做好,臨時調整步驟,也不現實。如果在平時上課,完全可以這樣去做,不必考慮課件的修改問題,平時的教學時間也好掌控,快一點,慢一點都無關緊要。這個小插曲告訴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考慮更周到一點,真正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確實很有必要。這個問題這樣改,也許針對性更強一點:通過朗讀,我們發現這首詩歌在節奏,音韻上有什么特點?

  三讀,讀出情感,這個環節,我請起來的學生朗讀水平不夠高,比前幾個同學都差,不僅語音問題還存在問題,節奏,情感都不太理想。事后,評課老師也都提到了這個問題,說讓這個學生讀書,正好把你前面“兩讀”都否定了,更不要說更高層次的讀出情感了,作為老師你完全可以先讓這個同學來進行初讀,然后,再逐漸請出朗讀水平更高的學生,形成梯度,效果要好很多。這個意見我不認同,我覺得這就是最真實的課堂,這就是最真實的學生水平,我想呈現的就是這種真實的狀況。不是老師一堂課,就可以達到實現預想的效果,教學工作任重道遠。我也不必因為是公開課,為了達到所謂的教學效果,而刻意回避學生的實際。

  在理清詩歌的情感脈絡時,我對學生的估計不足,原本以為兩三分鐘就能搞定的問題,結果,花了近十分鐘才勉強結束,這個地方出現的冷場也是我事先沒有估計到的。我覺得,畫面內容的概括對于高中生來講應該不會成為大問題,何況,我還可以作些引導性的提示。可是,課堂跟我想的就是有差距。課前的眼保操大約占去了三分鐘的時間,這里,又比預計多花了五六分鐘。這個地方的時間過長直接導致,時間非常緊張。在把詩歌的“三美”點到之后,做意象分析的時候,就沒有時間了。評課時,滕老師對此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老師的誘導性太強,以自己事先設計好的臺詞,誘導學生,不利于課堂的生成。我認為他的說法很有道理,這也正式預設課件教學的不足之處,很難讓學生有自己的主張,實際上是老師的預設代替了學生的思考。這應該成為運用多媒體教學研究的課題,即多媒體課件和課堂的生成關系問題,讓多媒體也和學生能夠產生互動。

  在詩歌繪畫美的分析時,我挑選了一些很漂亮的圖畫,并盡量與詩的畫面相吻合。這個環節,是詩歌畫面美的再現,時間不長,畫面的轉換很快,學生邊讀邊賞,很容易進入詩境,效果顯而易見。評課時,滕老師認為,這個地方是老師以自己對畫面的理解代替了學生的想像,不利于學生想像力的培養。這個環節如何改進,值得我認真思考。

  總之,上好一節公開課,是不容易的,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尤其是要對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情況,要能預判,這樣上課時才會心里不慌,游刃有余。

《再別康橋》課堂教學設計教案 篇8

  今天我說課的篇目是現代詩人徐志摩的一篇膾炙人口的詩歌——《再別康橋》。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五個方面向各位老師展示我的教學設計。

  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點

  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為詩歌,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優秀詩篇。是高中階段文學鑒賞的開始!对賱e康橋》出自人教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必修)第一冊第一單元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是鑒賞學習現代詩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鑒賞其他現代新詩的基礎。學生可以借此體會、比較、鑒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對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2、學習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定了本文的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了解現代詩的特點。品味詩歌語言,把握詩歌獨特意象和意境,學習詩中象征手法的運用;

  過程和方法目標:培養學生對詩詞的興趣和熱情;掌握背誦技巧。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感知《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把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確立為:

  教學重點:訓練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把握詩歌的獨特意象,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感受詩歌涌動著的激情,把握主題,理解意象的意義和象征的作用。

  說教法

  高中語文新課標倡導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過程應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本課采用以誦讀法為主其它教學法為輔的綜合教學法。

  1誦讀法。詩歌是情感的藝術,誦讀有助于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詩歌的語言是獨特的、精練的、優美的,誦讀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

  2問答欣賞法。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對《再別康橋》中康橋美景的賞析和意象進行解讀,引導學生欣賞詩歌的畫面美,從而受到審美的體驗。

  3探究式學習法。引導學生對《再別康橋》情感和主題的探究。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

  說學法

  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尤為重要。教是為了不教,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要比單純的知識傳授要重要得多。聯想鑒別、協作探究 徐志摩是現代詩壇獨具魅力的詩人,單憑一首詩是很難“窺一斑而知全豹”為更好地培養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鑒別能力,我們引入聯想比較法。學生可課外查尋有關抒寫離愁別緒的詩詞和課文進行比較,另外可以引導喜愛徐志摩的學生閱讀詩人的其他詩并作進一步深人鉆研。

  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指導學,為了學,服務于學”的指導思想,我準備采用以下教學步驟來達到教學目的:

  1、導入新課

  首先,播放黃磊演唱的歌曲《再別康橋》,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使學生進入到情景之中。 其次,我借用課件展示徐志摩的簡要情況和劍橋大學校園的圖片,即以圖片加文字的形式讓學生從視覺上對課文有一定的感知,幫助理解詩人的“康橋情結”。再次,用多媒體以文字形式展示時代背景。因為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的介紹,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好的導語猶如唱戲前的開臺鼓一樣未開臺先叫座,這樣的導入課文,自然就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

  2、詩意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在這一環節中,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再欣賞配樂朗誦《再別康橋》,能讓學生從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師范讀,并進行誦讀指導。(注意音節、重音、基調)讓學生在優美的樂曲中感受到詩歌的音樂魅力。

  3、激發想象,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為了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首先把全詩分成七幅畫面,精心挑選了一系列與詩歌每一幅畫面相配的優美圖片,并用多媒體展示。讓學生根據詩意選畫面。再找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詩歌,結合圖片畫面,說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亮點,關鍵詞進行適當的點撥,借此指導學生鑒賞詩歌的方法,受到審美的熏陶。

  4、比較閱讀,體會建筑美。

  為了讓學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詩的建筑美,我選取了唐代詩人劉禹錫的格律詩《望洞庭》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學生發現了新格律詩的結構特點:一、三句詩排在前面,二、四句詩低格排列,空一格錯落有致,建筑有變化;再者一三句短一點,二四句長一點,顯出建筑美。

  5、整體感知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格調。

  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我從中國詩詞中找了幾個寫黯然銷魂的離別的詩句,拿來與《再別康橋》比較一下:(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柳永《雨霖鈴》)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通過比較是學生深入體會到《再別康橋》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輕快的情調,學生可以準確把握這首詩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脫的基調。

  6、遷移應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詩派是新詩史上極為重視形式美的一個流派。通過學習《再別康橋》,可以從中體會到新詩的“三美”,即繪畫美、音樂美和建筑美,也使學生對詩詞格律的認識有了更多的了解。為了拓展學生的藝術靈感,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再用多媒體展示徐志摩的另外兩首詩《偶然》和《沙揚娜拉》,感受新詩的特點和“三美”,并留課下作業:根據對《再別康橋》三美的分析,試分析這兩首詩中的“三美”。

  說板書設計

  一篇優美的板書設計有“微型教案”之稱,一篇好的板書設計能體現本節課的教學思路,教學重點、難點,也易于學生學習。這節課我采用圖示式的板書設計,兼以簡潔的文字說明,體現課文內容,并利于學生背誦理解。根據求實、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則,我設計了如下板書:(客觀物象)+(主觀情意)=意象 金柳 云彩。

《再別康橋》課堂教學設計教案 篇9

  一、說教材:

  1、單元地位、作用

  《再別康橋》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二課的第二首詩歌,是一首現代詩歌,本單元是詩歌單元,主要學習現代新詩,要求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著重分析詩歌意象,同時品味語言,發揮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讀詩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學習用精煉的語言和新穎的意象來表達情意,花季雨季的高中生應該喜歡用詩的語言來表達豐富的情感,學習本單位的新詩一定會激發那些有興趣的高中生來寫寫新詩。

  2、教學目標、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以下三個:

  知識目標:品味詩的意象美,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德育目標: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

  這三個教學目標的設置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即整體感知——局部思維——遷移拓展。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并結合學生實際,我把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和品析“三美”、感受藝術性設定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就在于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二、說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睘榱诉_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激發學生興趣,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1、誦讀法

  《語文教學論》中指出:"朗讀是書面語言的有聲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夠激發美感,喚起內心視象,感受作品的意境。"葉圣陶先生也提倡過"美讀"的方法。在詩歌教學中,誦讀應該是重要的一環,反復地誦讀作品,在誦讀中把握詩的韻味。誦讀法既是教法也是學法。象《再別康橋》這樣一首意境很美的詩歌,更需要通過誦讀去感受詩中的情感、韻味,把握其中的美。

  2、情境教學法

 。1)《再別康橋》猶如一幅極富美感的圖畫,教學中可采用情境教學法激勵學生們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感受,使這幅畫面立體生動,讓學生在具體形象的情境中深深體會這首詩的意境美、詩意美。

 。2)用富有文學意韻的語言來組織教學,并借助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建立立體可感的視聽形象,營造一個充滿詩意的課堂教學氛圍。

  3、點撥法

  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在一個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課堂中,教師適度的點撥可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促進課堂預設的生成。

  三、說學法:

  作為高一學生,他們往往對那種純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感情體會較膚淺,并且缺乏一定的鑒賞詩歌的能力,常常拿著這樣一首詩歌,他們覺得很美,卻不知道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詩意美,無法品味詩歌的意境,所以我將教會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并體會詩歌感情作為這節課教學的首要任務。在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討論法、朗讀法、聯想法,動口動腦,培養學生自主獲得知識的能力,同時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

  四、說課堂教學程序

  根據教學目標,我采用以下教學步驟:

 。ㄒ唬┣楦屑と,導入新課

  從播放徐志摩的另一首詩《偶然》譜成的曲子導入。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詩人徐志摩與康橋"偶然""交會",而"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必將成為他永難忘懷的記憶而長伴人生。讓我們與徐志摩一起《再別康橋》(板書課題和作者)

  我的導入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優美的畫面及柔美的音樂可以將學生帶入一個淡淡的憂愁的境界。多媒體展示歌詞,教師恰當的銜接語,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使學生進入到情景之中。

 。ǘ⿻r空鏈接走近作者

  (1)簡介徐志摩

 。2)關于再別康橋的寫作背景

  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穿越時空與徐志摩展開對話,順著學生的發問,導出問題,先讓學生自行解決,老師歸納。并用幻燈片展示。盡可能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知人論事"在文學作品類的教學中是必要的。因為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的介紹,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

  (三)誦讀涵詠整體感知

 。1)學生默讀。

 。2)個別朗讀。

 。3)名家范讀。[播放電視劇《人間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黃磊在劇中對這首詩的朗誦。讓學生找出朗讀差距,進一步把握這首詩的朗讀情感,同時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掃清字詞的障礙。]

 。4)配樂朗讀。[我為這首詩的朗誦配上《人間四月天》的主題音樂。在纏綿、惆悵而又帶有輕靈、飄逸的音樂中,教師進行示范吟誦,注意節奏、輕重、情感,讀出音韻美,營造一種夢幻般的感覺。帶動學生有感情朗讀。]

 。5)學生齊讀。

  在朗讀這一環節中,默讀可以讓學生把握朗讀的節奏、情感,個人讀可展示個性,音樂制造了情境,范讀激發了美感,齊讀引起群體感受,從而體味本詩音樂美的藝術性特點。在"美讀"中解決教學重點1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朗讀已為學生們對詩的理解做了鋪墊,同時又為下文對詩意的鑒賞蓄勢。(學生帶著對康橋的憧憬進入--

 。ㄋ模┘ぐl想象賞景悟情

  A、品意象

 。1)詩中直接描寫康橋的景物的有哪幾節?(2、3、4節)

  (2)如果把這三節的內容換成三幅畫,我們可以選取哪些景?請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學生思考,小組交流,推選代表全班交流)

  老師要引導學生選好景點,對學生的發言予以充分肯定,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尤其是運用聯想和想象對畫面加以具體的描述的學生。這一環節主要根據新課標教學建議"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在此基礎上請學生自由朗讀這三節詩。

 。3)更進一步思考:詩人告別康橋時為什么不選取周圍的建筑、那里的人們,而是選取了金柳、柔波、青荇等自然景物?

  語文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段學習從詩歌畫面美入手,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通過意象選擇營造的意境,并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營造追求語言美的課堂氛圍。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都得到較好體現。并解決教學重點2賞析詩中的畫意美、詩意美。

  B、悟真情

  步驟:將全詩分為三個版塊,分別賞析。抓住詩中意象,賞析重點詞語,把握詩人情感變化。

  第二、三、節:通過重點賞析"新娘""水草""蕩漾""招搖""甘心"等詞語,把握詩人情感的變化:由依依惜別時的感傷無奈而陶醉留戀于康河美景。

  第四、五節:通過重點賞析"沉淀著彩虹似的夢""尋夢?""放歌""笙簫"夏蟲"等詞語,體悟詩人情感的發展高潮。

  第一、七節:通過重點賞析:三個"輕輕的""悄悄""不帶走一片云彩"詞語通過比較第一節和第七節,體悟詩人離別母校之時輕柔的嘆息般的旋律與依依別情完美地統一在一起。同時感受詩歌的回環之美。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依據新課標所要求的"欣賞文學作品,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但凡讀懂了詩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如果不一句一句地反復咀嚼,只是一路順暢地讀下去,結果什么也得不到。詩歌濃郁的情感、跳躍的形象、凝練的語言,決定詩歌教學的特點:反復朗讀細細品味、啟發聯想、再現形象,其中教師的引導作用是關鍵。教師的講與新課標提倡的學生探究性學習有機結合,讓思考深入,以求突破本課的難點:意象的把握與體味,也達到了體味詩歌繪畫美的目標。

 。ㄎ澹┍容^閱讀,剖析情感

  《再別康橋》是一首離別詩,寫離別的詩句你知道哪些?試著比較異同。啟發學生展開聯想,尋找有關詩詞名句,擴大課堂的容量。讓學生通過對比探究離別之情的不同,體會這首離別詩不落窠臼的高明之處。

  (六)綜觀全詩,發掘詩歌的建筑美

  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并聽配樂朗誦,觀看康橋美景。

 。ㄕn堂教學任務到此基本完成,已經達到了教學的目標,解決了教學的難點、重點)

 。ㄆ撸┯嘁衾@梁收束全文

  詩人離別康橋時不帶走一片云彩,他離開人世時也不帶走一片云彩,他走得很匆忙,因為飛機失事,那一年他才35歲。胡適飽含淚水寫下《追悼志摩》:"志摩走了,他帶走了這個世界上的全部色彩……"

  詩人雖然過早地離去,但是他的名字、才氣,他的詩情、他的浪漫卻留在了人世,他的《再別康橋》成了中國現代詩歌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留給人們無限的遐想與仰慕。

  在這種氣氛的渲染下,老師與學生齊讀《再別康橋》(配《人間四月天》的主題音樂)。在濃濃的詩意中結束對這首詩的學習。留給學生更多的感染,更多的回味。以期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再別康橋》課堂教學設計教案 篇10

  教學目的:

  1、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學會新詩的鑒賞方法。

  3、學會朗讀

  教學重點:

  1、詩人情感的把握;

  2、學會朗讀

  教學方法:

  誦讀吟詠法,比較法,自我感悟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堂教學設計

  自古寫離別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如:駱賓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蓖醪g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崩畎椎摹顿浲魝悺罚骸袄畎壮酥蹖⒂,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也是徐志摩這首詩的亮點。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二 朗誦《再別康橋》:

  1、先叫一名學生朗讀,點出生字生詞: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長蒿(gāo) 漫溯(sù)

  笙簫(xiāo) 載①zǎi一年半載②zài載歌載舞 裝載 登載 斑斕(瀾、闌)

  2、老師配樂朗讀

  3、學生自由讀

  4、全班齊讀

  三 介紹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詩》《猛虎集》《云游集》等。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禈虻囊磺,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岛拥乃,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 教師分章節賞析詩歌。

  方式:學生自己找出最喜歡的一句或一節詩歌,賞析,老師點撥并進行朗讀指導。

  第一節:

  三個”輕輕地”:難舍難分,奠定全文基調:輕柔纏綿

  第二節:

  新娘:對康橋的無限喜愛與眷戀

  艷影:不僅蕩漾在水中,也蕩漾在詩人心中

  詩歌離不開“意象”,那么什么叫“意象”呢?(以粉筆、板擦等為例)。

  意象=物+情(寫入作品中的物與情的結合而形成意境)

 、僮髌分械摹拔铩倍际菐в凶髡叩乃枷敫星榈摹!耙磺芯罢Z皆情語!保ㄇ逋鯂S)

  ②我們鑒賞詩歌,就可以從詩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即“旨”。物→情→旨。

  明確: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我們重點鑒賞“柳”這個意象。

  “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離別詩中經常出現“柳”這一意象,因“柳”與“留”諧音,來表達惜別之情?梢,以“柳”為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舉例: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

  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第三節

  招搖:康橋對詩人的歡迎 康橋 互相依戀(板書)

  甘心:詩人對康橋的依戀 詩人

  第四節

  潭:拜倫潭。在康橋的上游,相傳拜倫曾在那游玩。榆樹濃陰覆蓋著的清泉倒映著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斕,富有詩意。

  第五節

  詩人似乎已經忘記他要離別了,情不自禁泛舟去尋“彩虹般的夢”,游玩到很晚才歸來,李清照也曾有詩句“興盡晚回舟”,可見詩人非?鞓贰w途中看見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情不自禁放歌,可見詩人快樂到極點。

  第六節

  想到要和康橋離別,詩人情緒低落下來,只能悄悄吹奏”別離的笙蕭”,在沉默中體會離別的滋味。連康橋的夏蟲也似乎感受到了離別的不舍,也為詩人的離去而沉默了。此時無聲勝有聲。

  第七節

  “悄悄地”表明詩人不愿也不舍破壞心愛的康橋的氛圍和情境。

  “不帶走一片云彩”:詩人既不愿破壞康橋的完整,也寫出了詩人的瀟灑。

  美麗康橋,讓詩人情不自禁喜歡上它,也恰恰由于詩人心中充滿愛意,康橋才在詩人眼里顯得更加秀麗。以至詩人說出:“康河,我敢說,是世界上最秀麗的一條水!保ā段宜赖目禈颉罚

  但盡管詩人非常喜歡康橋,他還是“不帶走一片云彩”地走了,走得是既纏綿又瀟灑。

  再別康橋——纏綿而瀟灑(板書)

  教師總結: (不詳細講)

  (一)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ǘ⿵脑姼璧男问饺胧仲p析詩歌。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繪畫美,音樂美。

  感受音樂美 :(現場指導)

  比較《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沙揚娜拉!

  五、再次感受:(先放配樂朗誦學生感悟,再分男女誦讀,然后叫一個學生誦讀)

  六、結語

  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首歌,不,歌太鏗鏘了;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顆鉆石,不,鉆石太璀璨了;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條彩虹,不,彩虹太斑斕了;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個夢,不,夢太縹緲了。那么,《再別康橋》像什么呢?我只能說它美得讓我無法形容,怎么讀也把玩不夠,欣賞不透。

  《再別康橋》反思1

  本節課最大的優點我想應該主要是通過多媒體輔助手段,提供大量與《再別康橋》有關的信息。很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表現如下:

  1、創設情景,誘導思維,激發興趣。

  我在導入課文和介紹徐志摩時,通過播放歌曲《再別康橋》,附上劍橋的風景圖片, 緊接著出示3張徐志摩的照片和播放《海上名人錄——才情徐志摩》視頻和情景模擬,拉近了學生與語文的距離,逐層推進,讓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激發學習《再別康橋》的興趣。

  2、巧妙設計有梯度的'問題,體現分層教學。

  本課的提問設計層層遞進,逐級攀登,讓學生完成教學任務。在講述意象和意境時,設置的問題是有淺入深。為的是照顧到各個層面的學生,所以有一位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能回答出“第一節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這個問題后,就搶著回答下面的問題。

  3、自主探究與小組競賽相結合。

  自主學習是課堂上比較常用的方法,而且是學生學習很有效的方法,但現在社會更強調團隊合作,所以我設計學生協作討論這個環節,希望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期達到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4、注重誦讀的學習方法指導。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F代教育更重視培養學生的自我發展能力,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學會”,而且還要教學生“會學”。要用各種方法教會學生“怎樣學”,“制衡”及評價的方法。

  在這節課中,我很強調學生的誦讀的學習方法的學習,效果還不錯。有一個音色比較好的學生,在配樂播放鋼琴曲《神秘園》時,朗誦出了詩歌那種特有的感覺。

  《再別康橋》反思2

  這篇課文我比較喜歡,備課也就比較投入,教學的激情與個人的喜好也是密不可分,也許這也是教師個性化的一面。

  再教這篇課文,我的教學重點和思路更加清楚。上完后課感很不錯,想了想原因,有以下幾個亮點:

  第一是思路清楚,對教學目的、重難點把握明確,所以問題的設計更準確,無形中提高了課堂效率。原來我很注重教學內容的把握,后來越來越覺的教學目的、教學重難點才是重中之重,真的是“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第二:抓住“意象”,并教給學生抓意象的那些地方怎么分析很重要,學生先自己試驗體會,在教師補充,這個學習的過程很重要;真的是“教材就是個例子”。

  第三,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很重要,我講“金柳”、“水草”、“潭”、“夏蟲”等處學生狀態很興奮,照本宣科是得不到這樣的教學享受的;要想培養個性化的教學特點,這點我認為非常重要。

  第四,聽讀名家朗誦、我自己泛讀《偶然》、學生以寫帶讀鑒賞《沙揚娜拉》這三個設計我自己很欣賞,同時教學效果也很好,向同行推薦。讀、寫、聽在教學中藥始終貫徹才不至于滿堂灌。

  第五,無論怎么教學改革,我的認識是大浪淘盡始見金,一切繁華過后是平靜、平淡和平凡。所以每位教師都要深入到教學中,深入到文本中,深入到學生中,沒有所謂的特級教師教案,只有真正適合于你的教案。沒有一勞永逸的教案,只有不斷修改的教案。反過來,課文是教不完的,如果僅僅是周而復始又周而復始,我們永遠不能提升自我。在這個過程中,當你能夠“凝神定氣”于教學本身,在學習他人的同時不被他人牽著鼻子走,不被繁花遮住雙眼,那么回頭來看一點會覺得教學其實應該還原它的簡單,教學的一些理念無論冠以多少新的名稱,最終都不應該違背語文的本色!回頭再看看佩服的還是我們的老教育家們一句句的經典思想,如“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教材就是個例子”等等話語是怎么品味都有味的話語?上У氖窃涀哌^多少繁華,如今回頭才知道簡單是最美!

《再別康橋》課堂教學設計教案 篇11

  一、 教學目標 

  1、 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2、 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3、 當堂背誦全詩。 

  二、 教學重難點 

  1、 詩情的領悟是難點與教學的重點; 

  2、 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三、 教學設想 

  以誦讀為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 

  四、 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 導語 

  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么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么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二、 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三、 簡要情況-康橋情結),由此引出對《再別康橋》的示范朗誦。 

  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秋,徐志摩經美國到倫敦,在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習,1922年上半年由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特別生轉為正式研究生。過了半年的正式學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國。1923年3月在《時事新報》上發表了第一首記憶康橋的詩--《康橋在會吧》,但藝術上松散冗長,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訪問倫敦,1926年1月寫下了為人熟知的現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橋》;1928年8月第三次來到英國,11月16日快要歸國的途中,靈感閃現,揮灑自如地寫下了的傳世經典之作--《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三、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先讓學生讀,再用范讀,學生能找出差距(5分) 

  四、 朗讀直至背誦全詩(配樂)(10分) 

  五、 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導學生把握詩中的意象(提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讓他們說出這是為什么--有詩人的情感融入;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進而由教師總結出意象的含義--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 

  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通過這些意象構筑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癡如醉。 

 。ㄅ浜习鍟 

  六、 課后小結(1分) 

  \\\"作詩本乎情景,孤不自成,兩不相背!澳嗽娭,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以數言而統萬形,元氣渾成,其浩無涯矣。\\\" 

  --(謝榛《四溟詩話》) 

  七、 課后作業(1分) 

  1、 每人寫一首小詩,借景物抒發某種感情;2、 選學徐的其它詩歌。 

  八、 結束語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無需驚訝,更無需歡喜 

  轉瞬間我便消失了蹤影 

  我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這相互交匯時的光亮 

  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 

  徐志摩 

  云彩        …… 

  金柳        …… 

  青荇        …… 

  潭水        ……   依戀之情 

  長篙        …… 

  星輝        …… 

  ……        …… 

 。ǹ陀^物象)。 。ㄖ饔^情意)= 意象 

《再別康橋》課堂教學設計教案 篇12

  1、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旖旎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過程與方法:領悟詩歌的意象美,掌握用意象分析法來理解詩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詩人對母校的眷戀之情。

  2、學情分析

  學生對詩歌接觸不多,語言積累,鑒賞審美能力有待提高,本課著重通過朗誦手段,展開想象的翅膀來把詩歌情感,通過詩歌意象的研究學習加強合作探究能力,積累精美的語言;鼓勵學生熱愛自然美景,感悟人生,培養其對詩歌的鑒賞能力和高尚的審美情趣。

  3、重點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用意象分析法來理解詩歌的意象美。

  難點:體味詩情的領悟與意象的把握。

  4、教學過程

  【導入】

  一、激情導入

  有這樣一個人,他風流倜儻,才華橫溢;有這樣一座橋,他空靈動人,風景秀美;有這樣一首詩,他意境獨特,情感細膩。同學們,你們想不想認識一下這個人,看一看這座橋,品一品這首詩。磕俏覀兙鸵煌哌M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二、知人論世

  徐志摩(1896~1931年)現代詩人、散文家,新詩的靈魂,浙江海寧人,富商家庭。名章垿,字志摩,筆名“南湖”、“云中鶴”,同聞一多為新月詩派詩人,提倡詩歌“三美”。1920年,25歲的徐志摩來到英國劍橋大學留學,在這里度過了一段讓他終身難忘的時光。但是,不幸的是在1931年,他所搭乘的飛機從南京到北京的途中遇到了大霧,飛機觸山,不幸遇難,時年35歲。代表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熟知徐志摩的人都稱贊他的性格品行,說他不計名利、充滿熱情、富有風趣,然而我說他如流星般閃過的一生也離不開三個女性。張幼儀,他的第一任夫人,也是包辦婚姻的犧牲品,可想而知最終的婚姻識走向破滅的。然而同時他在英國留學期間,與既有花一般的年齡與嬌艷,又有中國傳統大家閨秀的容顏與西方女子的落落大方的林徽因相識了,他們同時被對方的才情所吸引并墜入愛河,但是由于種種的原因并沒有結合。正當徐志摩的愛情枯萎之際,他結識了當時上海有名的交際花陸小曼,她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們一起研究詩詞、文學?梢哉f兩人情投意合,最終成為徐志摩的第二任夫人。他一生的愛來自這三個方向,來自這性格完全不同的女性,也可以這樣說女性是徐志摩靈感創作的源泉。

  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具有中世紀的建筑風格,著名的物理學家牛頓,也是在這的蘋果樹下,發現的萬有引力定律。同時,在這里造就了三十二位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我們似乎可以嗅到彌漫在空氣中芳草與鮮花的氣息,流淌著的康河是劍橋大學的眼睛,靈動的所在。面對如此的美景,懷念著逝去的美好時光,喚醒了久蜇在詩人心中的熱情,在回國的途中創作了這首震驚世界的傳世之作《再別康橋》。

  三、感受詩歌

  看視頻聽配樂詩朗誦,感受詩歌的意境美。(播放視頻)

  節奏:輕柔、和諧

  語調:舒緩、低沉。

  感情:別而不愁、離而不傷。

  學生自由讀

  學生個別配樂讀(互相點評)

  男女生分節朗誦

  【活動】體會詩歌

  通過誦讀,我們從聽覺與視覺上深深感受到了詩人對康橋的什么樣的`感情?那你對詩人所描繪的康橋有什么印象?

  美,可以說是風景如畫。這正如蘇軾評價王維的詩時所說:“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比缃,我們品味著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是不是可以稱得上“詩中有畫”那。如此之美的畫面,詩人都描寫了哪些什么景物那?

  云彩、金柳、艷影、青荇、潭水、浮藻、星輝(板書)

  四、意象分析

  1、為什么說是金柳?那又為什么說是新娘那?這里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文中哪里還用了這樣的修辭手法?(出示幻燈片)

  明確:柳樹被夕陽籠罩著一層嫵媚的金色,新娘是女子一生中最美的時刻,可見在詩人心中的地位,在這里不僅是一草一木而仿佛看到了自己心愛的女子一般。誰愿意離開自己的新娘那?暗喻。是天上虹!捌G影”在哪里?說明什么?

  2、“青荇”在招搖,“招搖”我們所了解的詞語是什么?從感情色彩上看那它是什么詞?

  朱自清的《春》中也有一段這樣的話:“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自己的喉嚨,唱出婉轉的曲子,與清風流水應和著!蹦膫詞語也是這種用法?更能表現什么情感?(出示幻燈片)

  明確:“招搖過市”“招搖撞騙”貶義褒用更能體現對康橋的喜愛!“賣弄”表現了春天來了時鳥兒的歡聲雀躍。

  3、“潭水”是什么潭?他的夢是什么那把“潭”比作“虹’有著什么相似之處那?

  明確:在康河的上游,參天古樹之間,有一眼小潭,清澈見底,他是以英國追求自由主義的浪漫詩人拜倫命名的叫“拜倫潭”這里的夢就是他追求自由的夢,文學夢,詩人夢。大家應該有這樣的體驗,夏天走在綠蔭的大道上,陽光從枝葉的縫隙中傾瀉而下,星星點點,絲絲縷縷,如同幻境。而當它照到水面上,因為有了反射和折射,就會五彩斑斕,恰似天上的彩虹。當然這里還有他那欲說還休的愛情。所以那不就是他“彩虹似的夢嗎”。

  4、我們來看本來這些景物是沒有感情的?然而在這里作者賦予他們情感,我們把這些帶有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叫做什么?

  明確:意象

  5、齊讀五、六節,一起品味這兩節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明確:高興的想放歌,大聲的歌唱,我們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以表達內心的喜悅,這里詩人也不例外,他還做了什么?似乎也已經忘了要即將離開,而是撐著長篙去尋找彩虹似的夢,甚至還要大聲唱歌?但是他放歌了嗎?而是沉默!因為夢要醒來,回到現實,他還是要離開的

  五、小組探究

  回顧我們學過的經典詩詞,你記憶中最難忘的離別詩篇是什么?跟他們相比《再別康橋》有哪些不同?(出示幻燈片)

  六、拓展思維

  詩人不帶走一片云彩的走了,帶走的是那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傷感與憂愁,假設你是徐志摩的好友,你會用什么樣的話語來的安慰他。

  七、作業布置(分層)

  1、有感情的背誦詩歌。

  2、概括詩歌的“三美”。

  3、仿照李白的《送友人》,把詩歌改寫成五言律詩。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再別康橋》課堂教學設計教案 篇13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二課講讀篇目。這首詩語言華麗輕盈、章法、音韻柔美和諧,在詩意美方面達到很高的水平,利用多媒體播放有關康橋大學美麗的風光影片,以輕柔的具有歐洲田園風情的樂曲相伴,以使學生能夠在詩意的氛圍中充分感受意境。

  對這首詩的理解有兩種說法:一是作者為了躲避與陸小曼的感情糾纏,再次到英國尋找以前與林徽音的舊夢,聊作排遣,另一種是說此詩就是表達對康橋的留戀與熱愛。教學中,可以根據文本寫景抒情的特點,采用第二種說法。

  通過不同要求的朗讀,逐步深入地引領學生進入詩歌的氛圍,理解詩人所傳遞出來的情感。初讀,只要求讀準字音,要求很低,一步就可以到位,再讀,也只要求讀出節奏,對于高一的學生,這也不是難事;三讀,要求讀出情感,就提高了一大步,這時,再把詩人和康橋的關系介紹出來,為學生降低難度。那么,這一步也并非高不可攀。在這個基礎之上,賞析詩歌的“三美”,也就水到渠成。詩歌的意象分析,是對詩歌進行深入理解的鑰匙,沒有意象,也就無所謂詩歌。

  通過咀嚼、吟誦,學會鑒賞現代詩歌的“三美”;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來感受詩歌的獨特意境,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習詩歌融情入景的寫法。

  2、學習詩歌意象的選擇和運用對于表達情感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通過反復朗讀,讓學生熟悉詩歌,逐步深入理解詩歌的內涵和詩人的深情

  情感態度價值觀

  理解詩人的情感,生發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教學要點

  重點:朗讀,體味詩歌的感情

  難點:意象的運用和選擇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高一學生對現代詩歌接觸不多,著重通過朗誦手段,展開想像的翅膀來把握詩歌情感,培養其對詩歌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采用的教學方法:

  誦讀吟詠法,欣賞法

  預習內容設計:

  1、走近詩人。

  學生自行上網查詢徐志摩生平資料,有條件可以先看央視詩歌散文大賽展播片段。查找些寫離別的詩作。

  2、創設情景。

  播放電視劇片段和央視詩歌散文大賽《再別康橋》章,展示作者頭像,讓學生陳述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感知其代表作的風格。

  四、教學過程

  教學板塊一:導入新課,創設情境。

  教學板塊二:誦讀入境(初讀原文,整體感知)。

  教學板塊三:想景悟情,分析意象(播放音樂,充分發揮學生聯想與想象,理解與吟誦雙向并進)。

  教學板塊四:賞文品美,感受“三美”(進一步通過誦讀感受“新月派”詩歌的“三美”主張)。

  五、教學策略選擇與信息技術融合的設計

  教師活動

  一、教學板塊一:導入新課,創設情境。

  離別時是痛苦的。待到花落云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時,才驚覺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夢,所愛的終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飄揚而去,午夜夢回之際,這“愛別離”的滋味,怎一個“苦”字了得?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描寫離別的詩歌。看他對別離是一種怎樣的描寫,和一般的離別詩有什么區別。這就是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那么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么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ò鍟

  再別康橋

  預設學生活動

  學生主要任務是認真傾聽老師的導入內容,并通過自己提前了解的作者資料和老師的講解內容進行有機的聯系,在腦中形成初步印象。

  設計意圖

  初步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慢慢走進課文。尤其是校園圖片的直觀展示和徐志摩的話更有助于學生理解作者對康橋的那一份癡情、眷戀和不舍。

  二、教學板塊二:誦讀入境(初讀原文,整體感知)。

  教師活動

  1、教師范讀。播放背景音樂,教師飽含感情地朗誦,充分營造欣賞氛圍,從而幫助學生入境。

  2、學生自由朗誦。初步指導學生讀出停頓、節奏、重音。

  3、把握全詩感情基調: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預設學生活動

  1、學生認真聽老師朗誦,初步感受文本,并在課本上標注字音。

  2、在聽完老師朗讀后,自己嘗試朗讀,注意節奏和重音,把握作者情感。

  設計意圖

  聽讀和自己朗讀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先聽后讀,并且要不斷嘗試,這樣才能更好的把握住作者對康橋的那份深情。

  三、想景悟情,分析意象(播放音樂,充分發揮學生聯想與想象,理解與吟誦雙向并進)。

  教師活動

  1、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就是說在表情達意時,往往要選擇典型的景物用以表達特定的情感,你能從文中找到相關依據嗎?

  2、連用三個“輕輕的”,有什么好處?

  明確:透露了對康橋依依不舍的淡淡憂愁,并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哀而不傷抒情的基調。

  3、“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句中“油油的”“招搖”兩個詞有什么好處?

  預設學生活動

  學生進行獨立思考、明確:云彩、金柳、青荇、清泉、星輝等自然景物。

  指導學生進行煉字訓練?梢詫Ρ染毩,讓學生換成其他詞語進行比較。

  設計意圖

  關于意象,學生在初中已經初步涉及過,所以這個問題難度不大,學生可以獨立完成。

  意在引導學生和高考考點進行對接,錘煉、推敲詞語,鑒賞詩歌。

  四、賞文品美,感受“三美”(進一步通過誦讀感受“新月派”詩歌的“三美”主張)。

  教師活動

  1、找一位朗讀水平較高的同學配樂朗誦,全班深入體會。

  2、通過以上的朗讀、想景悟情,同學們認識到了作者獨具的藝術匠心。請同學們欣賞詩歌之美。生討論,師點評。

  其一美在形式,即建筑美:四行一節、錯落排列、字數相近、回環呼應。

  其二美在語言,即音樂美:節奏感、旋律美、彈跳性。

  其三美在意境,即繪畫美:云彩、金柳、青荇、清泉、星輝等。

  預設學生活動

  1、學生展開誦讀小賽,

  在誦讀中更進一步的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感情。

  2、通過徐志摩進而了解新月詩派和改派的特點。

  設計意圖

  1、激發學生學習現代詩歌的興趣和積極性,喜歡詩歌,從而嘗試鑒賞詩歌。

  2、意在讓學生從內容到形式兩者融合在一起,了解新月詩派。

  六、教學反思

  本課是一篇講讀課文,是現代詩歌中的經典篇目,所以誦讀是本課的教學方法和訓練重點,通過誦讀和把握意象來進一步把握作者的情感。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上,也是以誦讀和意象作為學習的重點,以學生為核心,老師作為輔導,讓學生走近康橋,走進作者徐志摩的內心世界,深深的感受作者對康橋的那一份癡情和眷戀、不舍。

《再別康橋》課堂教學設計教案 篇14

  一、說教材: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二課的第二首詩歌,是一首現代詩歌,本單元是詩歌單元,主要學習現代新詩,要求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著重分析詩歌意象,同時品味語言,發揮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品味詩的意象美,體悟詩人的真情;

  2、通過反復誦讀,培養學生主動分析鑒賞詩歌的能力;

  3、反復朗讀,品味現代新詩的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這三個教學目標的設置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即整體感知——局部思維——遷移拓展。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學習重點,并結合學生實際,確定本節課的訓練重點是把握詩歌意象,體味詩歌情感。

  二、說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睘榱诉_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再結合本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1情景設置法——激發感情,引起興趣。

  2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3配樂朗讀法——反復朗讀,深入體會。

  三、說學法:

  教會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并體會詩歌感情已經成為這節課教學的首要任務。在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討論法、朗讀法、聯想法,動口動腦,培養學生自主獲得知識的能力,同時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

  四、教學程序:

  這首詩歌我準備用一課時的時間處理完,內容不多,但是重點得突出。具體分為四個環節:

 。ㄒ唬⿲胄抡n,激發學生興趣

  上課之前,我會播放電視劇《人間四月天》里一首歌曲,詞是徐志摩的詩歌《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曲是專門為這首詩歌以及徐志摩本人而作,感情舒緩,意境朦朧,這首詩很能代表徐志摩,可以說是他的“標簽”之作。通過歌唱更添上幾分詩歌的"夢"態.熟悉徐志摩家庭悲劇的人,或許可以從中捕捉到一些關于這段羅曼史的影子。徐志摩是個追求愛、自由和美得多情才子,通過這首歌曲將學生帶入詩人豐富的感情世界。

  導入語:“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是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被胡適稱為“情圣”和“詩圣”的詩人徐志摩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這節課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追求愛、自由和美得詩意的內心。

 。ǘ┱w感知,讀中學讀

  給一段音樂,讓學生自讀詩歌,在讀的過程中分析詩歌基本感情,然后討論交流,說出詩歌感情基調以及朗讀時應保持怎樣的語調和節奏。

  首段三個“輕輕地”顯出旋律輕快柔和,即抒發了作者對康橋的依依不舍,又奠定了全詩哀而不傷的基調。

  感情:離而不傷,別而不愁

  總體語調:舒緩低沉

  節奏:輕柔和諧

  (三)研析結構,分析意象,精讀感悟

  閱讀教學中應該像葉圣陶先生說的那樣:“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所以在這一環節中,我們可以扣“問“展開,結合學法指導,從分析意象出發,指導學生邊讀邊悟情。

  1、王國維先生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币簿褪钦f在表情達意時,往往要選擇典型景物來表達特定感受,這些典型的寄托了作者感情的景物,我們稱它為意象。那么這首詩選擇了哪些意象來表達詩人怎樣的情感?

  品味詩歌意象上的繪畫美,詩的語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詞語: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艷影、軟泥上的青荇、彩虹似的夢、青草、星輝斑斕;這些意象清新飄逸,寄托了作者依依惜別的深情。

  對比: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柳永《雨霖鈴》)

  離別的對象不同: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感情“離而不傷,別而不愁”。

  2、詩人既要“在星輝斑斕里放歌”,又“不能放歌”,為什么如此的矛盾呢?

  介紹詩歌創作背景:此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署名徐志摩?禈,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游學于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后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1928年,詩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歸途的南海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梢哉f,“康橋情結”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

  因此,可從徐志摩故地重游百感交集,無從說起:六年來的情感經歷生活感受縈繞腦海,欲說還休——語言在復雜的情感面請意境失去了力量,只能是彈奏深幽低回的心曲。

  3、朗讀詩歌首尾兩節,比較作者在煉字上的不同,并品味詩歌語言的音樂美(押韻;音節和諧,節奏感強;回環復沓)

  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了詩人許多美好的印象,如今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用上心頭。明明是那么濃烈的惜別之情,詩人卻把它化作一片西天的云彩,輕輕地招一招手,悄悄地揮一揮衣袖,悄悄地走了,就像輕輕地來一樣。多么的灑脫、飄逸!在這種人情、景致兩心相知的境界中,我們感悟到一種悠遠淡泊但是又執著堅定的意念,人世總有別離,但情致性靈卻天長地久。

  詩人最后是“悄悄地”走了,從第一節“輕輕地”變為最后“悄悄地”,在原來的輕柔惜別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層淡淡哀愁的色彩。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又顯得比“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更為灑脫。進一步體會詩歌哀而不傷的感情。

  4、綜觀全詩,發掘詩歌的建筑美(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并聽配樂朗誦,觀看康橋美景。

 。ㄋ模、作業布置:

  一節好課的結束應該是學生課外閱讀的開始。我布置的課外作業是:朗誦并背誦徐志摩詩歌《沙揚娜拉》。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這一聲珍重里有密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再別康橋》課堂教學設計教案(精選14篇) 相關內容:
  • 《再別康橋》閱讀題的答案(精選14篇)

    所謂閱讀理解,即根據現有的文本內容來進行解讀,力求充分挖掘文章的主旨思想、結構特點和寫作技巧等方面的內容。為提高大家的閱讀能力,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再別康橋》閱讀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 《再別康橋》(通用16篇)

    教學目的:1、了解作者簡歷及其創作風格;2、通過反復朗讀,體會詩歌的章法、節奏、韻律,感受詩歌的音樂美。3、咀嚼詩歌語言,把握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美,領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 再別康橋(精選12篇)

    教學目的1, 感知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2, 學會新詩的鑒賞方法。A, 通過教師的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B, 通過教師的分析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 關于再別康橋教案范文(通用16篇)

    設計思想《再別康橋》是新詩中的名作,特別適宜朗誦,所以課堂上應少作分析,多多朗誦,進而把握詩歌的感情變化流程。教材分析《再別康橋》既繼承了古典詩歌的傳統,又在別離詩中,注入了現代人對自己生長的母校深情厚愛,并超越了一般離...

  • 再別康橋教案(精選13篇)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了解徐志摩生平、創作及新詩有關知識;過程與方法:分析本詩意象之美和所體現的新律詩的“三美”主張;情感態度價值觀:理解徐志摩在詩中表現的特別的思想感情和心緒感受;教學重點: 分析品味本詩所體現的“三美”...

  • 再別康橋的教案模板(精選3篇)

    【教學目的】1、感悟徐志摩詩歌華麗輕巧的語言,整齊的章法,和諧柔美的音韻所散發出的強烈的藝術感染。2、體會徐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的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窘虒W重點】體會詩境之美!窘虒W難點】意境的營造。...

  • 再別康橋優秀教案(精選13篇)

    一、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3、當堂背誦全詩。二、教學重難點1、詩情的領悟是難點與教學的重點;2、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 《再別康橋》導學案(精選14篇)

    《再別康橋》導學學案一.課前一首詩課外古詩背誦【原文】北陂杏花 王安石一陂春水繞花身,身影妖嬈各占春。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举p析】 本詩借杏花言志。前兩句寫花開,一水相護,得天獨厚,花事繁盛。后兩句寫花落。...

  • <<再別康橋>>(精選15篇)

    1. 作者回顧徐志摩(1897~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1921年赴英國留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1923年,參與發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學研究會。...

  • 《再別康橋》公開課教學反思(通用12篇)

    很多老師都說,準備公開課的過程就是一個自我磨煉的過程。這次我真正感受到了這種磨煉。我選擇的是一首現代詩歌,看似簡單,準備時才知道要上好它并不容易。...

  • 詩兩首之《再別康橋》(精選16篇)

    詩兩首再別康橋【教學目的】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2。學會新詩的鑒賞方法。a。 通過教師的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b。通過教師的分析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 再別康橋教案(精選16篇)

    教學目標:1、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大致了解該詩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2、分析理解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3、學生通過對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夠有感情的朗讀這篇詩歌。...

  • 《再別康橋》教學教案設計(精選12篇)

    一、教學目標:1、通過咀嚼、吟誦,學會鑒賞現代詩歌的“三美”;2、感受詩歌的獨特意境,培養學生審美情趣。二、教學重點:以誦讀加深理解,通過理解提高誦讀能力。三、教學難點:把握徐志摩詩的純藝術美。...

  • 《再別康橋》導學(精選17篇)

    一、作家作品。徐志摩(1897~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歐美浪漫主義、唯美派詩人的影響。 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1922年返國后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

  • 有關《再別康橋》的教案(精選17篇)

    一、通過自我介紹的方式導入新課1、再回廣州;2、葉的事業二、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詩》《猛虎集》《云游集》等。...

  • 高三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宅男软件功能 | JIZZ国产丝袜18老师女人生产 | 国产高清视频免费观看 | 日本亚洲色大成网站WWW |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 | 污片在线观看视频 |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影院 | 午夜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麻豆成人精品视频 |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精品自拍亚洲第一区 | 国内永久福利在线视频图片 | 亚洲精品综合五月久久小说 | 亚洲成人中文字幕 | 性8sex8春暖花开亚洲地址 | 亚洲精品hd| 最新精品视频在线 | 国产精品乱轮 | 一区二区午夜 | 国产一级毛片视频在线! | 99ri精品国产亚洲 | 成年女人看片免费视频播放人 | 性生大片免费观看网站蜜芽 | 亚洲高清久久 | 亚洲成熟老女毛茸茸 | 一级特黄bbbbb免费观看 | 69堂在线 |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观看 | WWW夜片内射视频在观看视频 | 巨茎中出肉欲人妻在线视频 | 强开少妇嫩苞又嫩又紧九色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老人 | 日本成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jαpαnesehd熟女熟妇伦 | 22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a片永久免费网站 |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区网站 | 久久国产精品人妻无码 |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 日韩精品高清不卡 | 亚洲精品国产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