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與“為”之別:《廉頗藺相如列傳》探疑(通用12篇)
“令”與“為”之別:《廉頗藺相如列傳》探疑 篇1
崔忠建
高中語文教材所選《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文中“沔池會”一段中有這樣的話: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而到后面藺相如怒逼秦王擊缶之后,相如就讓趙史官記錄:“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缶。”一般人不大會注意這里的“令”與“為”二字的不同。兩句的差別還有一點,就是“秦王與趙王會飲”句。趙御史記錄的沒有這句。在這里我們倒不必在乎這一句話的有無的區別。我們只分析這里“令”與“為”兩個字。從這里可以看出司馬遷作為優秀史家的高超筆法。
在“沔池會”這一段故事中,司馬遷要表現的是藺相如大義凜然、為爭國體不惜一切、大智大勇的氣魄。而要突出這一方面,必須把他放到一個矛盾極為尖銳,甚至達到極端的場面。在這里,秦王與趙王的會飲,可以說是一個極其恰當的場面。
首先是一個一貫飛揚跋扈蠻橫不講理的秦王,依仗自己的強大勢力欺負趙王,讓趙王為他奏瑟。秦王表面上聽瑟,而實際上聽瑟之意不在音,是明擺著辱沒趙王人格,以及趙國的國體。如果趙國就這樣啞然罷會而回的話,趙國將在歷史上留下永遠的污點。(這是用當時的標準來衡量。現在恐怕也是如此。)而這對于任何一個有氣有血的人,是難以承受的。更有甚者,秦御史記錄的時候,竟然用了一個上級對下級使用的粗劣字眼“令”字。然而,在強弱不等的勢態下,趙王無奈地接受了。這樣,秦趙兩國的國君態勢優劣就盡顯無遺了。
而就是在這種場合下藺相如的挺身而出“請奉盆缶”,就顯得高大而威嚴了。相如毫不畏懼秦王“左右欲刃”的威脅,用“以頸血濺大王”的拼命架勢相要挾,最終逼迫秦王就范。接著藺相如顧招御史記錄,御史記作“為趙王擊缶”。這一個“為”字,是極其耐人尋味。——到底是什么原因,秦王為趙王擊缶?是怕趙王?自愿?還是……?讀史讀到這段的時候,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這樣,藺相如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陷秦王于更加被動的地位。趙國自然就更勝秦一籌了。
歷來我國史家著史,力求文字簡約而微顯大義。更何況司馬遷是此中名手。所以我們在閱讀分析,或者給學生講解時須細心體會這類細小不起眼的地方。這樣不僅會提高自己的賞閱古文的素養,在講課的時候也會得心應手。
“令”與“為”之別:《廉頗藺相如列傳》探疑 篇2
復習要點
1、學會劃讀文言文
高考考查的史傳類文章無非兩類:一是一人多事型,其結構特點是:人物—簡歷—性格特點(對人物評價)—事件①—事件②—事件③……(一般包括4至6個事件);一是一事多人型,其結構特點是:事件—緣由—人物①—人物②—人物③……結局。我們要劃讀的內容,就是要劃讀出結構中的段落層次。
劃讀什么?
劃讀“四名一性”:官職名、年號名、新地名、新人名、新性格
史傳類記敘人物,用筆簡約,往往幾句話就是一個事件、一段經歷。因為記敘的是人,所以事件往往隨著官職、時間、地點、與其交往的人的改變而改變,所以,我們在閱讀時,只要注意官職名,年號名,地名,人名等的變化,結合原文內容,遇到與官職有關字詞,表示故事進展的年號名、新出現的地名、人名,作者再次交待的主人公的新性格,我們就可確定為一個層次,用筆標注出來。
⑴一人多事型
人物:廉頗,簡歷:趙之良將也。性格特點(對人物評價):勇氣
事件①:年號:趙惠文王十六年官職:趙將,
事件內容:戰功赫赫新官職:上卿
事件②:時間:其后(公元前281年)秦伐趙
事件內容:(1)勸王赴會(2)與王訣別
新性格:深謀遠慮忠君愛國
事件③:時間:既罷(澠池之會結束)
事件內容:負荊請罪新性格:知錯能改
人物:藺相如簡歷:趙人也身份官職:舍人
事件①:新人名:宦者令繆賢時間:臣嘗(曾經)有罪
事件內容:為繆賢分析利害關系
性格特點(對人物評價):勇士、有智謀
事件②:新人名:于是王(趙王)召見新地點:趙王宮
事件內容:(1)向趙王分析強弱形式(2)提出對策:寧許以負秦曲
(3)請纓出使秦國
事件③:新人名:秦王新地名:章臺
事件內容:獻璧取璧持璧欲擊柱
事件④:新地名:廣成傳舍事件內容:送璧歸趙
事件⑤:新時間:秦王齋戒五日后新地點:秦廷
事件內容:廷斥秦王
事件⑥:時間:相如既歸新官職:上大夫
事件⑦:時間:其后地點:澠池
事件內容:(1)秦王步步緊逼戲弄趙王(2)相如針鋒相對寸步不讓
事件⑧:時間:既罷地點:歸國新官職:上卿,位在廉頗之右
事件內容:(1)廉頗居功自傲,相如退讓回避
(2)向舍人說明退避緣由
新性格特點:以大局為重
結局:卒為刎頸之交。
歸納層次結構
事件①—⑥概括為完璧歸趙,事件⑦概括為澠池相會,事件⑧概括為負荊請罪
2、初步掌握文言文翻譯的方法:留、換、刪、補、調、縮
將加點的字和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②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
③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④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
⑤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
寧許以負秦曲。
⑥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唯大王與群臣熟計議之!
⑦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⑧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
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
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讎也。
⑨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
⑩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
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臣等不肖,請辭去。
3、常用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積累
一詞多義
幸
而君幸于趙王(寵幸)大王亦幸赦臣(對方行為是自己的幸運)
則幸得脫矣(僥幸)縵立遠視,而望幸焉(寵幸)
如姬最幸,出入王臥內(受寵幸)今事有急,幸來告良(幸虧)
幸可廣問訊,不得便相許(希望)
負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使、承擔,擔負)秦貪,負其強(憑借,依仗)
負荊請罪(背著)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失敗)
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承擔)誓天不相負(辜負)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辜負,對不起)
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違背)
徒
凡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一類人)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空)
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白白地)徒慕君之高義也(只,不過)
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只,不過)
引
引趙使者藺相如(延請)相如引車避匿(掉轉)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拖)引而不發,躍如也(拉開弓)
將軍夜引弓(拉,開)敢竭鄙誠,恭疏短引(序)
引兵欲攻燕(引導率領)身直為閨閣之臣,寧得自引深藏于巖穴邪(引退)
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引來)
因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前謝罪(通過,經由)不如因而厚遇之,便歸趙(趁此)
蒙故業,因遺策(沿用)秦軍解,因大破之(因此)
余于是因《秦記》,踵《春秋》之后(根據),起周元王,表六國時事
我于是根據《秦紀》,接在《春秋》后面,上起周元王,列表編排六國發生的大小事件
列
不欲與廉頗爭列(位次)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刻)
大王見臣列觀(一般的)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排列,依次)
以
以勇氣聞于諸侯(憑借)愿以十五城請易璧(用)
余船以次進(按照)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因為)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于泰安。(在)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把)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相當“而”)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而,表并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因為)
欲以客赴秦軍,與趙俱死(率領)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因此)
乃
今君乃亡趙走燕(卻)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這才)
臣乃敢上璧(才)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你的)
嬴乃夷門抱關者也(是)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竟然)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就,于是/僅,只)
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你的)
公子乃自驕而功之,竊為公子不取也(竟然)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也(是)
“令”與“為”之別:《廉頗藺相如列傳》探疑 篇3
一、教學目的
(一)認識藺相如機智勇敢、不畏*和顧全大局的精神;認識廉頗公忠體國和勇于改過的精神。
(二)了解史傳作品在選材和布局上的特點。
(三)學習文言詞詞義辨析的方法。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有人說,第2段”藺相如者,趙人也,為宦者令繆賢舍人”一句可刪。理由有二:①刪去此段則第1段和第3段銜接得自然;②此句與第4段開頭”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重復。試據文章布局的道理給予反駁。分析:不可刪的理由有二:①本文是一篇”合傳”,廉藺二人,一將一相,相互配合,對維護趙國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按《史記》體例,在傳記開頭將二人并提,表明二人的事業是密不可分的。②這樣開頭既突出了廉頗的戰功,又突出了藺相如的出身低微,可使讀者了解繆賢舉賢、趙王破格提拔、廉頗”宣言”而后”負荊”的深刻意義。
(二)相如奉璧使秦一節是按怎樣的層次來敘述的?這樣的布局有什么好處?
分析:在獻璧后作者集資描繪了藺相如三次有步驟的行動:取璧、保璧、歸璧。無不緊扣著和氏璧的命運。這樣的布局使藺相如如同置身于一個五光十色的舞臺,其機智果敢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現。
(三)本文第12段已將”完璧歸趙”故事敘述完畢,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不予秦璧”這兩句話?
分析:這兩句話在全文結構中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揭露了秦王”以城易璧”的騸,肯定了趙反欺騙斗爭的勝利;另一方面又暗示秦王惱羞成怒,導致對趙采取軍事行動,由此過渡到下文。
(四)從來史筆求簡。試比較下面兩組話,說說哪一種寫法好?
a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嘗有罪……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
b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勇而有謀,宜可使。”
a于是舍人直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臣等不肖,請辭去。”
b于是舍人相與諫藺相如,欲辭去
分析:b的寫法不好,①用b的寫法,則繆賢敢于薦舍人去充當使者、趙王同意召見相如,均不可得而知,視國家大事為兒戲,不符合史家選材原則。②用b的寫法,略去諫的內容,則下文”獨畏廉將軍哉”推動所本。
緊接本文,原作還有這樣一段話:
“是歲,廉頗東攻齊,破其一軍。居二年,廉頗復伐齊畿,拔之。后三年,廉頗攻魏之防陵、安陽,拔之。后四年,藺相如將而攻齊,至平邑而罷其明年,趙奢破秦軍于閼與下。”
分析:這是對上文的補筆,略寫”廉藺交歡”后五年間趙國的大事,從側面贊揚廉藺二人精誠團結,在軍事上產生了積極的結果。
(六)難詞釋義。
(1)一詞多義類:
負:①依仗(負其強)
②承擔,使承擔(寧許以負秦曲)
③背著(肉袒負荊)
④辜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⑤背棄(負約不償城)
引:①把箭射出去(引而不發)
②拉(欲引相如去)
③延請(引趙使者藺相如)
④掉轉(引車避匿)
幸:①僥幸(則幸得脫矣)
②表敬用(大王亦幸赦臣)
③寵幸(幸于趙王)
小結:①抓住一個最基本的意思;②結合上下文內容加以引申。
(2)引申一個特殊種類——詞義隨用法的變化而變化:
①名詞活用如動詞。
衣:穿(乃使其從者衣褐)
刃:殺(左右欲刃相如)
舍:安置住下(舍相如廣成傳舍)
②形容詞、動詞的活用。
完:使……完好(臣請完璧歸趙)
畢:將……進行完畢(畢禮而歸之)
歸:送回(畢禮而歸之)
破:把……弄破(恐其破璧)
急:使……急、逼迫(大王必欲急臣)
三、教學過程
設計
(一)導入
新課。(略)
(二)司驪遷和《史記》簡介。
1.司馬遷簡介。
司驪遷(約前145~約前90),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今陜西朝韓城南)人。其父司驪談是漢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書、編寫史料,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歷法的官職)。
司馬早遷年游蹤遍及南北,到處考察風俗,采集傳說。《史記。太史公自序》有這樣的記載:”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規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彭城,過梁、楚以歸。”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篤。父親臨終前囑咐他說:”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俗論著矣。”并告誡他不要”廢天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父職,任太史令,得以博覽皇家珍藏的大量圖書、檔案和文獻,為《史記》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天漢二年(前99),在《史記》草創未就之際,司馬遷因替投降匈奴的要陵辯解而被捕下獄,受腐刑。出獄手任中書令(掌管皇家機要文件),繼續發憤著書,于征和二年(前91)寫成《史記》。
(注:可預備一張中國全圖,講述時指出司馬遷游蹤的大致方位。)
2.《史記》簡介。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記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長達三千年間的歷史。全書共130篇,包括本紀12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年表10篇,書8篇,共52萬字。本紀、世家、列傳用于記述人物事跡,書用于說明各種制度的發展變化,表用于顯示史事的脈絡,奠定了后世寫史的體例。
《史記》有很高史學價值。班固稱贊這部書說:”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質,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幫謂之實錄。”(《漢書。司馬遷傳》)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歷史的真實。不僅如此,其中《陳涉世家》肯定了陳涉起義的作用;《河渠書》、《平準書》、《貨殖列傳》反映了社會經濟生活;《匈奴列傳》《西南夷列傳》等記敘了少數民族的活動,這些都是本書的優點。
《史記》又有很高高的價值。書中對部分歷史人物的敘述,語言生動,形象鮮明。學習《廉頗藺相如列傳》這篇課文,我們將對此有深刻的體會。
(三)時代背景簡介。
戰國(前403~前221)是一個兼并劇烈的歷史時期。本文所敘史實發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間,正值戰國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領了巴蜀,并奪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敗楚軍,初步形成了統一全國的趨勢。在此期間,秦以主力圖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縣、均縣等地)及漢水北岸,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遷都于陳(今河南淮陽)。盡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對趙的進攻,所以如何對付秦的挑戰已成為趙國安危之所系的大問題。廉頗和藺相如就是在這個歷史舞臺上起關鍵作用的人物。
教法:在講解上述內容之后,可以先畫一個《趙大事紀年表》,按課文填寫可填的項目.,然后提問學生:
“完璧歸趙”、”澠池會”、”廉藺交歡”三個故事各發生在哪一年?
趙大事紀年表:
趙惠文王年序
大事
16年(前283)
廉頗伐齊,取陽晉。
17年(前282)
藺相如完璧歸趙當在此年。
18年(前281)
秦伐趙,拔石城。
19年(前280)
秦復攻趙,殺二萬人。
20年(前279)
澠池會。廉藺交歡當在本年或稍后。
(注:此表與《史記。六國年表》人個別地方有出入,但澠池會的年代是以《年表》為依據的。)
(四)檢查預習情況:學生復述”完璧歸趙”的故事。
(五)講解課文第1~5段。
1.閱讀課文第1~2段。先解釋”合傳”體例,然后提問:
(1)從節選的這一部分看,文章以記述藺相如為主,為什么開篇介紹人物履歷將廉頗置于藺相如之前?(廉頗拜為上卿時,而藺相如為”舍人”,地位相差懸殊。補充:傳的后半部敘謙頗事跡較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2)”為宦者令繆賢舍人”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舍人地位低微,況為宦者令舍人乎!又,為藺相如被薦使秦設伏。)
(注:括號內的話是答案要點,其中加著重號的語句即點評語,可寫在黑板上。下同。)
2.齊讀第3段。
(1)讓學生概括大意。(故事緣起)
(2)指出”求人可使報秦者”為本段關鍵句,并加分析。(為相如出場作鋪墊)
(3)提問:本段寫趙君臣議而不決,有什么用意?(烘托相如膽識)
3.齊讀第4段。
(1)指出古代宦官不得干預朝政,當時又有薦人不當一并治罪的規定,然后叫一個學生重讀”臣嘗有罪”至段末這一部分,讓全班學生仔細品味。
(2)敘史貴簡。從這個原則出發,能不能將這段話改寫為:”于是繆賢薦藺相如,王許之。”(不能)
(3)討論中可提出一些輔助性問題:繆賢是怎樣的人?(挺身而出,亦有膽識,)對表現藺相如有什么作用?(先虛寫一筆)劃也關鍵語句。(”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
4.齊讀第5段。
(1)教師將藺相如的對策語連貫起來朗讀一遍,然后帶領同學分析它的特點。(見事深刻、決斷明確_真乃快人快語;對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2)聯系上文說說在安排主要人物出場上的特點。(設伏_陪襯_虛寫_出場便不同凡響。)
5.整理前五段詞語。
(1)通假字:斧質(
)可予不(否)奉(捧)壁。
(2)古代慣用語:”見”用于表示被動(徒見欺)。
“于”也用于表示被動(幸于趙王)。
試比較二者的不同。
(六)講解第6~13段。
1.學生朗讀”大王俗得璧……俱碎于柱矣”段話之后,提出以下的問題進行討論:
(1)這段話是怎樣的情況下說的?(”秦王無意償趙城”。)藺相如是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注意行文前后照應。)”章臺”——”列觀”;”以示美人”——”傳之美人。”
(2)劃分這段話的層次。(述”奉璧”使秦經過;斥秦王無禮,說明”復取璧”原因;預防秦王”強奪”之策。)
(3)討論這段話的內容及方式:
“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借趙群臣語揭出秦王要害)。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由抑轉揚,緩和氣氛)。
“且以璧之故逆秦之歡,不可”(說明趙方誠意,以退為進。)。
說”齋戒五日”一事(”修敬”是關鍵,為要求秦王”齋戒”五日設伏,何等周密)。
不可”逆強秦之歡”(又何等委曲)。
“戲弄”(”怒發上沖冠”之由,照應上文)。
“臣頭與璧俱碎于柱”(一夫決死,萬乘莫當,秦王入我掌中)。
(4)從秦王的反應來看,這段話有怎機關報特點?秦王”辭謝”是否僅僅因為”恐其破”?(這段話義正辭嚴,切中三八式秦方要害,使秦王理屈詞窮。)
(5)從這段話看藺相如的策略。
提示:要聯系上下文,例如上文未提趙王”齋戒五日”一事;要著眼于”完璧歸趙”的全過程。
“璧有瑕”(”復取璧”的辦法何等巧妙)。
“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向秦王提出同樣要求前提,暗藏歸璧于趙的計劃,使秦王入彀)。
“拜送書于庭”(為提出”設九賓于廷”設伏,這關涉到相如的下一步計劃,以進為退)。
(6)小結藺相如的性格特點。(有膽識,有智謀,善于相機行事,掌握主動)
(7)要求全班內科學將這段話重讀一遍,再抽查個別學生,看看是否已達到基本成誦。
2.學生朗讀”秦自繆公以來……孰計議之”這段話后,提出以下問題進行討論:
(1)指出這話是在”九賓禮”以說的,要求學生細讀有關注釋,體會藺相如說這番話的意圖。
(2)劃分這段話的層次。(聲稱璧已送回趙國——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甘愿受刑)
(3)這段話的要害是什么(”先割十五都予趙”——擊中秦王要害。)(抓住這個要害,則藺相如之使人持璧歸趙,要求”高九賓于遷”等等作法之用心,無不害然而明。
(4)這段話還有哪些特點?(理解”令人持璧歸”,歸罪于秦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故秦王之受欺,咎由自取,而相如不過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以”先割十五都予趙”檢驗秦王是否有”易璧”的誠意;自己承擔”欺大王之罪”,與趙王無關。)
(5)快速背誦練習:把這段話齊讀兩遍,然后抽查個別學生。
3.試簡工回答下列問題,體會《史記》寫作上的某些特點。
(1)次要人物的處理。
作者是怎樣描寫秦王的?哪些屬于正面描寫?哪些屬于側面描寫?(”傳之美人及左右”——正面;”左右皆呼萬歲”——側面。極寫秦王之貪傲慢。”恐其破璧……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正面寫心理動作,表現其狡詐。”秦王因曰……畢禮而歸之”正面,寫人物語言,表現秦王在關鍵時刻能從大局著眼,有大國之君的風度。)
(2)說說下面兩組細節的作用。
a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b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
(七)講解第14~16段(”澠池會”)。
1.澠池會是在怎樣的背景下舉行的?(”其后,秦伐趙^殺二萬人”。補充說明:春秋舊中國戰國時期諸侯之間在戰后舉行雙方國君會晤的慣例。)這樣的背景說明了什么?(趙是以戰敗國身份與會。)
2.秦王為什么主動提出舉行這次會晤?趙王為什么”畏秦,欲毋行”?(秦王不懷好意,借會晤取得戰場上沒有取得東西,所以趙王畏秦詐騙。)
補充史實:秦一向以詐和力*侯。前340年商鞅伐魏,以”為好會”為名騙魏主將分子來會,然后扣留他;魏失主將,大敗。前313年,張儀以獻地六百里誘使楚懷王與齊斷交。齊楚斷交后,張儀改為獻地六里。
3.學生齊讀廉頗送別趙王時說的那一段話,然后提問:
根據這段話說說廉頗對待國家大事的態度。(考慮到澠池會的最壞結果:秦方扣留趙王。以”請立太子為王”擊破秦的陰謀。說明分謹慎持重,對敵斗爭堅決,有長遠眼光。)作者詳寫這段放話有什么用意?(為”廉藺交歡”張本。)
4.學生默讀第15、16兩段,復述澠池會上的斗爭經過,然后提問:
從藺相如跟秦方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過程可以看出什么?(秦方蓄意進行挑釁;藺相如不畏*。)
趙王認為藺相如”功大”,是否有理由?(維護了趙國的尊嚴,表示敢于跟秦斗爭的決心。)
5.廉頗是否也有功呢?(有。”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一句暗寫廉頗。以軍事力量作后盾,挫敗了秦方以武力相脅的陰謀。)
(八)講解第17~21段(廉藺交歡)。
1.指出這部分要求背誦,然后齊讀。
2.劃分本部分層次,為誦讀作準備。(相如”拜為上卿”→廉頗”宣言”→相如”避匿”→相如答舍人諫→廉頗”負荊”)
3.在你看來,這部分的核心是哪一句話?(”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國家之急”是指什么說的?(強秦加兵。)”私仇”又是指什么說的?(”兩虎共”)
4.誦讀藺相如”夫以秦王之威……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這一段話,然后回答問題:明人李贄評相如”引車避匿”一事說:”節節見相如智勇俱妙。”試結合這段話說說”妙”在什么地方。(相如深知廉頗公忠體國之心,故以”秦王之威”相比,又以”國家之急”相許,足見其胸襟闊大,如此方能使廉頗頓悟己非。)
5.廉頗始而”宣惡言”,聞藺相如語即”肉袒負荊”,”至藺相如門謝罪”,這前后對比說明了什么?(說明他的居功自傲是他思想中次要的一面,所以聽了藺相如的那一番話后,十分感愧,立即從計較個人得失的立場轉到維護國家利益的正確立場上來,表現了公忠體國、勇于改過的精神。)
“令”與“為”之別:《廉頗藺相如列傳》探疑 篇4
〖目 的1)學習本文敘事寫人的技巧。2)學習古人的博大胸懷、協作精神。3)學習詞類活用:使動、意動,掌握虛詞用法。
方法:誦讀、提問、講解、質疑。
〖重點、難點1)寫作技巧、波瀾、刻畫、懸念、虛實,在學習小說技巧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其特征,在古文中分析體會,為寫人物小傳鋪墊。2)鞏固已有的詞類活用知識,在翻譯文句中體會上下文意,準確辨識其語法特征,并翻譯準確活用的詞。3)結合課后練習的短文:王漁洋、李晚芳的文章,學習質疑的方法,找疑點,如何質。4)掌握虛詞用法:耳、乃,者、所、而。
〖教學內容及步驟(一)關于司馬遷和《史記》(見課后韓兆琦文)
(二)關于本文背景的介紹。
一、合縱連橫:
戰國時弱國聯合進攻強國,稱為合縱,隨從強國去進攻其他弱國,稱為連橫。戰國后期,秦最強大。合縱指齊、楚、燕、趙、魏、韓等國聯合抗秦;連衡是指這些國家中的某些國跟著秦國進攻其他國家。又一說,六國地連南北,故六國聯合抗關中之秦為合縱;秦居關中,六國居山東,六國服秦曰合縱。本文是說合縱之勢中的。
二、據課文內容,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距秦滅六國前220年差63年。此時,秦經百余年變法強國,已相當強大。于前312年敗楚軍百萬之眾于重丘。又于前299年拘囚楚懷王。于戰國期間,秦已成為最強的諸侯國。
戰國期間有縱橫家——士,進行“合縱連衡”,秦以“連衡”攻山東六國,六國以合縱對付西方的秦國。當時,“合縱”之策已破,秦方得勢于“連衡”(合縱連橫以公孫衍、張儀、蘇秦、龐煖等縱橫家始謀,成為兩種敵對戰略)。
戰國時的士,是各種人材、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他們活動于各諸侯國,以游說,薦舉的方式,得到各諸侯國的作用、發揮著重要作用,廉藺,都是當時的士。
秦孝公于前356和前350年(遷都咸陽)兩次任用商鞅變法“內修法度務耕織,外連衡而斗諸侯。”
秦國變法以后,使得國家制度改進,士、民都有了發揮自身才能的機會,又向外擴張領土,國力日益強大,前283年,秦軍伐魏,兵至大梁,燕趙救之,秦軍撤去,秦人怨趙,由于當時尚有齊楚燕魏趙等大國首尾相救,所以不能以主力對付趙國。僅以蠶食瓦解,本文寫秦趙的政治、外交軍事方面的斗爭過程,趙國挫敗秦國,只因有此背景。當時的趙國尚有相當大的實力,兼以廉藺以國為重,文武相濟,秦國也不敢輕舉妄動大舉攻趙。
(三)結構概要:本文寫了三個故事,以藺相如為主,以廉頗為賓,三件事都是突出藺相如的性格,廉頗后又有傳。
1.完璧歸趙品茗2.澠池相會3.廉藺交歡(負荊請罪)
(四)分析理解課文:
第一部分:簡介身份
既是對兩個人物出身情況作必要交待。這是史傳文的一般特點,同時又對后文作了鋪墊,介紹廉頗,突出他的武功,突出他的“以勇氣聞于諸侯”。秦求趙璧,秦趙澠池會,秦國雖無禮,終不敢對趙用強,其原因之一就有忌憚廉頗之勇。同時又為廉頗居功自傲作了鋪墊。
介紹藺相如,則顯出他出身低賤,為他的大智大勇的精神,他的扶危愛國的品質作了反襯:出身低賤,但品格崇高,才能出眾。
第二部分:是主干,寫三個故事。
1.完璧歸趙
秦以城易璧,矛盾突起;趙王君臣謀議,予,不予,兩難,就顯出兩國的實力懸殊,秦的貪暴的面目立見。解決這樣的困難非易事,欲揚先抑。為藺相如的出現蓄勢,情節陡然緊張起來。
宦者令繆賢說的一件往事,借人物的話,體現了藺相如的性格,見識卓越,膽量超人,插敘從一個側面表現人物的性格,烘托、鋪墊。
趙王召見藺相如,對趙王問。表明藺相如對秦趙形勢早就成竹在胸,對秦國的陰謀也看得明白,并指出予璧,弗予的利害。當趙王問“誰可使者”時,相如表示愿往使秦,因為他有非凡的見識,所以也有大勇。并對此表示決心完璧歸趙,從他的堅定的口氣和條理的分析不僅可以看出相如具有忠于趙國的思想,還具有大智大勇,于是博得了趙王的倚重。“于是”“遂”,這些詞語正體現了趙王的對他的信任。
雖然有了這些先決條件,但捧一璧西入虎狼之秦,乃是一場九死一生的搏斗,相如只能憑著自身的才智勇氣和趙秦國力的對比,抓住有利形勢。敘事至此,情節為之又一緊,懸念,吉兇未卜。
相如到了秦國,秦王對待趙使者藺相如非常輕慢,又無意交出償城,相如激于責任感:“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一席話震動天地。持璧欲擊柱,怒發上沖冠的細節描寫,表現了相如大義凜然不可犯的氣概,迫使秦王讓步,答應齋戒設九賓大禮受璧。相如初勝,即先發制人掌握主動,先派人歸璧于趙,然后在殿上慷慨陳辭,理直氣壯申明歸璧于趙的理由:先從歷史上看秦君不守信用,再以秦趙形勢強弱對比表明秦可能欺趙,趙決不敢欺秦,暗示造成這樣的后果其曲在秦。最后指出自己寧死不負趙,氣勢奪人,迫使秦王十分被動,秦王雖怒,但不愿以一璧之故而斷絕秦趙之歡,即使當時殺相如,在外交上已經輸掉了一籌。實際上是秦國尚不能對趙采取太強的軍事行動,所以只好畢禮歸之趙。正是相如出使前就料定的,這也是趙國有足能對抗秦國的軍事力量--以勇氣聞于諸侯的廉頗作外交斗爭的后盾,秦廷抗辭才能勝利。雖不正寫廉,從側面暗寫一筆廉頗,應開頭。
這里突出了相如的智勇和愛國精神,能言善辯、善于把握時機,同時也暗寫廉頗的軍事才能和勇氣。虛實明暗相映襯,情節上環環緊扣,越來越緊迫的氣勢。
此事已完,其影響未完。秦志不逞,故攻趙,更顯示出各國矛盾斗爭的復雜性,也是為人物設置了新的難題,引出了澠池會。會前,廉藺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當年秦王與楚懷王相會于秦,設伏兵截其歸路,楚懷王被拘,走趙,趙不留,又被秦囚禁至死。所以秦一向以此為圈套,顛覆別國,趙君臣對此深感憂慮。廉頗與王訣體現了思慮深遠,語雖少,意卻深,體現了他重國事,有勇有謀的性格,從而突出了隨趙王前行的相如責任重大,任務艱巨。澠池會上,秦王負強欺趙,欲對趙王施無禮。相如挺身而出,針鋒相對,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秦王不從,相如欲以死相拼,震懾了秦王,使秦不能加勝于趙,趙盛設兵,秦不敢動,又一次體現了廉頗的作用。外交上的勝利全仗相如之勇氣,廉藺相互配合,保全了趙國的尊嚴,又使秦受挫,這里繁筆寫藺,簡筆寫廉,相映相生,突出了兩個人物。
相如拜為上卿,似是矛盾已告一段落,而新的矛盾又起,澠池會是秦趙矛盾,相如在此中建立功勛,而又成為趙國將相不和的引線。廉頗居功自傲,輕視出身平民,低賤的相如(春秋戰國時的各諸侯國正是不重出身地位而任人唯賢,使士的才干得以施展,才使國家保全。戰國紛爭給了士發揮作用的機會)而相如卻一再忍讓,經由門客傳言,終于使廉頗領悟到相如不欲與廉將軍爭列并非是懼怕羞愧,而是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是相如忍讓的原因,體現了相如的以大局為重,不計小嫌的大度,終于,廉頗親自負荊請罪于藺相如門,表現了廉頗雖執著名位之爭,卻性格直爽豪放,知過能改,忠于國家的高尚品質。這一故事點出了藺相如廉頗之所以能夠獻忠尚義,就在于以國家為重的忠義之心。前兩事全突出了廉藺配合文武相濟才使趙不敗,是突出了合作的重要。
(五)寫作借鑒和閱讀體會:
從歷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現了士階層的兩個杰出人物在特定的歷史時代所起的重要的歷史作用,而且顯示出作為個體的士,怎樣在時代中把握機遇,實現自我的價值;而作為文學作品的傳記文學,它又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可供寫作借鑒:
1.三個故事各有首尾,有獨立性卻又環環緊扣,相互關聯 故事以秦趙--藺廉這一雙重矛盾沖突貫穿,以前者為主,后者為次,前者決定著后者,層層推進,引人入勝。內外兩者矛盾沖突層次井然有序,外部矛盾緩和了,內部矛盾便激化了,這樣結構文章清晰而有力量。
2.敘事有波瀾,曲折抑揚 如完璧歸趙,秦求趙璧又不予之城,秦強而趙弱,矛盾陡起,藺相如分析了形勢,并入秦請完璧歸趙,情節已趨緩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緊張,秦王答應相如的要求,又趨緩和,相如欺秦王,幾被處死,情節緊張,秦王終于畢禮而歸之,不再索璧,又趨緩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趙,又緊張,為好會,引出澠池會,歸國拜上卿,廉頗與之爭位的矛盾。
敘事要有波瀾,不能平鋪直敘流水帳。就要抓住貫穿于事件中的矛盾沖突,圍繞矛盾沖突組織材料。本文的沖突是塑造表現人物形象的必要手段,形象是在沖突過程中展現出其方方面面的性格。藺相如的智、勇、忠義是一成不變的,廉頗的則隨矛盾發展而有變化。
3.選材的精當 寫人物要把人物置于沖突中寫,才能生機勃勃,而傳記則是以人物一生中的最光輝的事件來表現人物的精神品質的。本文以三件典型的事,把個人和國家雙重的矛盾、利益糾結在一起,突出了廉藺的崇高品質和性格特征,且又以細節描寫予以聲色之,就使得人物在這三件事中栩栩如生,恰當充分地表達了作者的主旨。同時,全文也顯得十分集中。描寫人物,刻畫細節很生動突出。
4.懸念、虛實映襯等技巧在本文體現突出。
(六)質疑提示:
1)讀王漁洋、李曉芳的文章,區別:王文是質疑,李文是讀寫借鑒。
2)王世貞“對這種稱道”提出質疑,他的疑點何在?
予秦璧、弗予,兩言決之,并無曲直之分,奈何畏之又挑其怒。
3)質疑要有一定的事實依據作為標準,按照理性的邏輯規則,尋找不合邏輯,不合事實的矛盾。例如,見道旁有水,使斷定昨天夜里下了雨,這個推理是否合理呢?首先是昨天夜里在外的人最有發言權。他遭了雨,下雨是事實,其次道旁的水可(不可能)能是雨水,這個證據不合理,譬如房頂上有積水,這個證據便合理,它是下雨的結果,可以推斷原因。所以質疑是理性活動,必須遵循邏輯規則和事實來提出疑點,并要對疑點進行剖析,指出其不合理之處,不能妄言。
質疑的內容要有一定的認識價值。像本文的疑,就有澄清史實的價值。《石鐘山記》也是質疑,就有研究命名邏輯的價值,惜之,蘇軾沒能,也不可能把這一邏輯方法問題徹底解決。但是引發人們探究的欲念,還是有價值的。
提出質疑,就要有辯駁,要駁倒不合理的,要找不合理之處,進行反駁,反駁的理由要充分,這也要合乎邏輯和事實,最后再提出自己合理的看法。
4)分析王世貞的質疑。
a.疑點:奈之何既畏而復挑真怒也!
秦強趙弱,趙畏秦合理,挑其怒不合理。
b.何以見得是故意挑其怒?
秦王設九賓,齋戒而待相如上璧,相如欺秦王,這就使秦有了理,有借口攻趙索璧。這就是挑其怒,對強權不能搞以其之道還治彼身。
c.這個疑點并不能否定此傳,還需史實旁證,但這里提出的矛盾性細節足以構成了疑點,疑點可成立。
七.質疑練習:
林肯總統曾擔任律師,為好友之子阿姆斯特朗被指控謀財害命案辯護他以律師資格調閱全部案卷,閱后得知指控成立的關鍵在于原告方證人福爾遜發誓說在10月18日的月光下,清楚看到小阿姆斯特朗用槍擊斃死者。林肯要求法庭復審,當面質問了證人福爾遜,終于證明小阿姆斯特朗無罪,發表辯護辭據此,設想一段質問證人并為被告辯護的話,寫成演說辭。
“令”與“為”之別:《廉頗藺相如列傳》探疑 篇5
1—10題選出加點字的意思和例句相同的一項
1.例句:“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 )
a.春風不度玉門關 b.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c.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d.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
2.例句:“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 )
a.乃置酒請之 b.其造請諸公,不避寒暑
c.請以趙十五城為大王壽 d.請奉盆缶秦王
3.例句:“而君幸于趙王”( )
a.高雅得幸于胡亥 b.幸可廣問訊,不得便相許
c.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 d.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4.例句:“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
a.周鄭交惡 b.初一交戰
c.合從締交 d.交不忠兮怨長5.例句:“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 )
a.弗聽,許晉使 b.臨淄有大蛇,長十許丈
c.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d.時人莫之許 6.例句:“固請,召有司案圖”( )
a.秦孝公據崤函之固 b.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c.管仲固諫不聽 d.鄙人固陋,不知忌諱
7.例句:“相如因持璧卻立”( )
a.敵不敢至,雖至必卻 b.王者不卻眾庶
c.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d.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8.例句:“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 )
a.阿母謝媒人 b.乃令張良留謝
c.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d.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9.例句:“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私見張良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挾持私慮 d.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
10.例句:“趙王悉召群臣”
a.對上所問禽獸簿甚悉 b.齊悉復得其故城
c.書不能悉意,略陳固陋 d.丞相亮其悉朕意
11.下列加點字詞類活用類型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 )
a.舍相如廣成傳舍 b.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
c.左右欲刃相如 d.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
12.下列加點字詞類活用類型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 )
a.完璧歸趙 b.寧許以負秦曲
c.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d.畢禮而歸之
1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及含義
a.臣愿奉璧往使 通 ,解釋:
b.拜送書于庭 通 ,解釋:
c.召有司案圖 通 ,解釋:
d.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通 ,解釋:
14.加點詞都不屬于古今異義的一項是( )
①傳以示美人及左右 ②璧有瑕,請指示王
③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 ④決負約不償城
⑤未嘗有堅明約束者 ⑥明年復攻趙
⑦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 ⑧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
a.③④ b.④⑧ c.⑥⑧ d.③⑥
15.給下面各句按句式特點分類
①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 ②而君幸于趙王
③君何以知燕王 ④拜送書于庭
⑤何功之有哉 ⑥使不辱于諸侯
⑦此人力士 ⑧誰可使者
⑨為夫婿所薄 ⑩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判斷句: 被動句:
賓語前置: 謂語前置: 狀語后置:
16.對“以”字的用法歸類正確的一項( )
①以勇氣聞于諸侯 ②愿以十五城請易璧 ③寧許以負秦曲
④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 ⑤以空言求璧 ⑥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 ⑦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⑧以絕秦望 ⑨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
a.①②⑤∕③④⑧∕⑥⑦⑨ b.①②⑤∕③④⑦⑧∕⑥⑨
c.①②⑥∕③④⑦⑧∕⑤⑨ d.①②⑤⑨∕③④⑦∕⑥⑧
閱讀下列語段,回答問題:
于是舍人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臣等不肖,請辭去。”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7.加點字的意義與例句相同的一項( )
例句:“徒慕君之高義”
a.徒以吾兩人在也 b.徒見欺
c.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d.班百者多徒行
18.對“所以”的用法歸類正確的一項( )
①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②故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
③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 ④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⑤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⑥夫仁義辯智,非所以持國也
a.①②④∕③⑤⑥ b.①③⑤∕②④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②⑤⑥
19.對“之”和“而”的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 )
①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③而相如廷叱之
②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 ④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20.翻譯下列語句
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譯文: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譯文: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譯文:
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譯文:
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譯文:
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
譯文:
閱讀下列語段,回答問題
建陵侯衛綰者,代大陵人也。綰以戲車為郎,事文帝,功次遷為中郎將,醇謹無他。孝景為太子時,召上左右飲,而綰稱病不行。文帝且崩時,屬孝景曰:“綰長者,善遇之。”及文帝崩,景帝立,歲余不誚呵綰,綰日以謹力。
景帝幸上林,詔中郎將參乘,還而問曰:“君知所以得參乘乎?”綰曰:“臣從車士幸得以功次遷為中郎將,不自知也。”上問:“吾為太子時召君,君不肯來,何也?”對曰:“死罪,實病。”上賜之劍。綰曰:“先帝賜臣劍凡六,劍,不敢奉詔。”上曰:“劍,人之所施易,獨至今乎?”綰曰:“具在。”上使取六劍,劍尚盛,未嘗服也。郎官有譴,常蒙其罪,不與他將爭;有功,常讓他將。上以為廉,忠實無他腸,乃拜綰為河間王太傅。吳楚反,詔綰為將,將河間兵擊吳楚,有功,拜為中尉。三歲,以軍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綰為建陵侯。
其明年,上廢太子,誅栗卿之屬。上以為綰長者,不忍,乃賜綰告歸,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巳,上立膠東王為太子,召綰,拜為太子太傅。久之,遷為御史大夫。五歲,代桃侯舍為丞相,朝奏事如職所奏。然自初官以至丞相,終無可言。天子以為敦厚,可相少主,尊寵之,賞賜甚多。
為丞相三歲,景帝崩,武帝立。建元年中,丞相以景帝疾時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職,免之。其后綰卒,子信代,坐酬金失侯。 (節選自《史記·萬石張叔列傳》)
21.對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功次遷為中郎將 次:依次
b.屬孝景曰:“綰長者,善遇之。” 屬:通“囑”
c.常讓他將 讓:責備
d.天子以為敦厚,可相少主 相:輔佐
2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詞語在文中的意義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召上左右飲 b.而綰稱病不行 c.上以為廉 d.而君不任職
2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24.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衛綰“醇謹敦厚”的一組是( )
①召上左右飲,而綰稱病不行 ②有功,常讓他將 ③將河間兵擊楚,有功 ④代桃侯舍為丞相,朝奏事如職所奏 ⑤綰以戲車為郎,事文帝,功次遷為中郎將 ⑥丞相以景帝疾時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職,免之。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③④⑥
25.以下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衛綰歷任文、景、武三朝,為人醇厚謹慎。文帝時,有一次太子孝景召清文帝左右近臣飲,衛綰借口生病推辭。
b.景帝即位后,一年多的時間對衛綰不聞不問,衛綰卻一天比一天謹慎。景帝曾想賜給衛綰一把劍,被衛綰回絕,衛綰不與人爭功。景帝認為他廉潔忠誠,后因平叛有功而得以提升,后來因為軍功而被封為建陵侯。
c.衛綰曾做太子太傅,后來代替桃侯舍做了丞相,他在朝廷上奏事,但舉職分內例行的事上奏,不別有所議論,自從他開始做官以至于位居丞相,終究無所建樹,亦無過錯。
d.武帝即位后,丞相衛綰在景帝臥病時曾濫殺無辜而被免去了官職。
2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5分)
(1)上使取六劍,劍尚盛,未嘗服也。(3分)
譯文:
(2)其后綰卒,子信代,坐酬金失侯。(2分)
譯文:
參考答案:
1、b 2、c 3、a 4、d 5、a
6、c 7、a 8、d 9、c 10、b
11、b 12、c 14、b
13、奉通捧,捧著; 庭通廷,接受朝拜和處理政務的地方
案通按,審察,察看; 孰同熟,仔細
15、判斷句:①⑦ 被動句:②⑥⑨ 賓語前置:③⑤ 謂語前置:⑧ 狀語后置:④⑩
16、b 17、a 18、d 19、b
20. ①你們看廉將軍與秦王相比哪個厲害?
②我之所以這樣做,是以國家之急為先而以私仇為后啊!
③比較這兩種對策,寧可答應秦的請求而讓它負理虧的責任。
④主意拿不定,想找個可以派遣去回復秦國的人,又找不到。
⑤這是為什么?為的是尊重大國的威望而表示敬意。
⑥但是我認為平民之間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騙,何況是大國之間的交往呢!
21、c 22、c 23、d 24、a 25、d
26、 ⑴皇上派人去取那六把劍,劍都還裝在劍鞘之中,不曾佩帶過。
⑵后來衛綰去世,他的兒子衛信繼承侯爵,因犯酬金(不足)的罪失去侯
“令”與“為”之別:《廉頗藺相如列傳》探疑 篇6
《廉頗藺相如列傳》導學
一、作家作品。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分本紀、世家、列傳、書、表等五種體裁。列傳,用以記述帝王以外的人物事跡,課文《廉頗藺相如列傳》是列傳中的一篇代表作。
《史記》既是史學巨著,又是文學巨著。作品有很高的寫作技巧,人物形象鮮明,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公元前四世紀,戰國"七雄"征戰不已。秦國最強,它對六國都有野心。秦國多次擊趙,但趙國重用廉頗、藺相如,將相團結合作,外交上、軍事上都取得了成功,保障了國家的安全。這篇課文就是記敘廉頗、藺相如團結合作,抗擊強秦的歷史事實。
二、基礎知識。
1、給下面加點字注音。
繆賢舍人(miào) 西河澠池(miǎn) 秦王不懌(yì)
2、解釋下面加點詞語。
去親戚(內外親屬) 約束(信約,限制) 宣言曰(公開揚言) 請指示王(指出來,給人看)
從此以往(往那里) 因而厚遇(趁此) 前進缶(上前,進獻) 明年復攻趙(第二年)
以示美人(妃嬪 ) 不過三十日(不超過) 鄙賤之人(知識淺薄,地位低下) 獨畏廉將軍哉( )
3、下面"請"有不同的用法,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
①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②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③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④璧有瑕,請指示王⑤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 (D/②④⑤請允許我)
A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③④ B①③④/②⑤ D②④⑤/①③
三、課文分析。
(一)完璧歸趙。
1、這篇文章開頭第1、2自然段與一般傳記寫法相同,介紹了廉頗、藺相如的身份地位。從全文看,這一介紹有什么作用?請簡析。
答:廉頗、藺相如的身份和地位不同,一貴一賤,對比鮮明,為下文這兩人的矛盾產生埋下伏筆。
2、下面對第3自然段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D)
A、交代故事發生的原因:秦欲以城易趙璧。
B、暗示故事的矛盾是:趙"予"璧與"勿予"璧。
C、說明"報秦者"肩負重任,為藺相如的出場作鋪墊。
D、這里的"計未定",指的是"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3、藺相如斗強秦,不僅有勇,而且有智。他料定秦王"無意償趙王城邑"的理由,歸納起來有三,請概述。
(1) "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 (2) "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
(3) "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
4、這一部分寫藺相如完璧歸趙,情節一波三折,表現他大智大勇。下面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D)
A、藺相如"奉璧"于秦王,見"秦王無意償趙城",設計奪回玉璧。
B、藺相如復得璧之后,"怒發上沖冠",數落秦王失信,并誓死與玉璧共存亡。
C、藺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設計完璧歸趙。
D、藺相如私下完璧歸趙,激怒了秦王,他自知欺秦王之罪,"請就湯鑊"。
(二)澠池之會。
5、會前計議"三十里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表現廉頗怎樣的思想性格?這一思想性格與下文的他與藺相如爭列,是否矛盾?請簡析。
會前計議表現了廉頗對國家的忠誠及其膽識。這與下文與藺相如爭列并不矛盾,因這表現的是一個人的和胸懷和氣度。正是由于廉頗有這樣的優點的弱點,這一人物更顯得真實可信。
6、會上斗爭,藺相如與秦王作針鋒相對的斗爭。"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這句話--
①表面上說:五步之內,我能夠拿我的頭頸的血濺在大王身上
②實際上說:我要與大王拼命。
7、斗爭結果,"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對這句話在文中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與開頭并沒有呼應) )
A、呼應"澠池之會"的開頭,使故事完整。
B、點出廉頗在"澠池之會"中的活動,既詳寫相如,又兼顧廉頗。
C、指出藺相如在外交上取得勝利的外在原因。 D、交待秦國不敢馬上報復趙國的原因。
(三)廉藺交歡。
8、這一部分可分作三個層次,請概括這三個層次的意思。(每層概括不超過20個字)
(1)廉頗欲辱相如,藺相如不與他爭列。 (2)藺相如不爭列的原因是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
(3)廉頗"肉袒負荊"向藺相如謝罪,成"刎剄之交"。
9、文中寫藺相如與舍人的矛盾沖突,其作用是(C )
A借舍人之口寫廉頗與藺相如"爭列"。 B借舍人之口表現舍人的愚昧無知。
C借舍人之口反襯藺相如胸懷的寬大。 D借舍人之口襯托藺相如的智勇雙全。
四、延伸閱讀.
(一)閱讀明代王世貞《藺相如完璧歸趙論》(節選),做題。
1、下面句子加點詞解釋正確的一項分別是
(1)秦王既按圖以予城。(C)
A用手壓住 B止住 C察看 D依照
(2)而歸直于秦(A)
A歸屬 B歸還 C返回 D通"饋",送
2、下面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分別是
(1)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D)
A現在大王如果是由于趙璧的緣故而丟失了你的十五城。
B現在卻使大王由于趙璧的緣故而失去了那十五城。
C現在使大王由于趙璧的緣故而丟失了你的十五城。
D現在如果大王由于趙璧的緣故而失去了這十五城。
(2)而責璧與信。(B)
A而責難趙國暗中送回玉璧和表示堅決遵守信約用十五城換璧。
B而要索取趙璧和要求趙國守信,用玉璧來換取十五城。
C而責備趙送璧是假,和表明秦用十五城換璧是真。
D而要趙交出玉璧,和秦當遵守信約,劃給趙十五城。
(二)閱讀下面短文,做題。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相如一 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太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
1、這則短文有一個通假字,這個通假字是 信 ,通_ 伸____。
2、"一奮其氣"的"一"的意思是(C)
A一概 B 一樣 C一經 D專一
3、"方"作介詞所帶的對象是(C)
A藺相如。 B藺相如引璧睨柱。
C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 D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
4、下面動詞中有一個語法特點不同于其它三個,這個是(D )
A讓 B叱 C引 D誅
5、"智死必勇"的意思是(A )
A能知道死而不怕的,一定是勇敢的人。 B能知道事情發生的結果是死的,一定是勇敢的人。
C能知道死的價值而去死的,一定是勇敢的人。 D能知道死是成功的前提的,一定是勇敢的人。
“令”與“為”之別:《廉頗藺相如列傳》探疑 篇7
語文“閱讀理解”是語文考試的丟分大項,雖然一般每小題都能得到分數,但很難把分數拿全,這一直是很多學生和家長十分頭疼和困惑的問題,為什么“閱讀理解”這么難?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今天小編為各位同學整理好了有關《廉頗藺相如列傳》閱讀答案,歡迎前來學習。
《廉頗藺相如列傳》
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
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相如聞,不肯與會。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
于是舍人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臣等不肖,請辭去。”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廉頗藺相如列傳》閱讀題目:
1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 拜:授與官職
B.吾羞,不忍為之下 羞:羞恥
C.藺相如固止之曰 固:堅決
D.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卒:終于,最終
14.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
B.臣所以去親戚而事者
C.而君君畏匿之,恐懼殊甚
D.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5.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A.以相如功大 徒以吾兩人在也
B.相如聞,不肯與會 不欲與廉頗爭列
C.且相如素賤 且庸人尚羞之
D.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 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
16.下面對選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澠池之會”后,廉頗對于藺相如在自己之上心有不甘,宣稱要羞辱相如,這表現了他為人魯莽、妄自尊大、胸襟狹窄、斤斤計較于名位之爭的缺點。
B.藺相如在知道廉頗要羞辱自己的時候,采取的是退讓回避的態度,或稱病不朝,或隱車避匿,表現了明大義、識大體和不計私怨,以國家前途為重的品質。
C.廉頗在聽到藺相如“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話后,大為感動,也很慚愧,立即負荊請罪,表現出性格坦率、忠心愛國、勇于改錯等性格上的優點。
D.選文主要記述了廉藺之間的矛盾從激化到解決的過程,作者對廉頗的忠于國家和勇于改過也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但對藺相如的懦弱有些許的不滿。
17.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1分)
(2)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3分)
(3)武帝嘉其義,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3分)
(4)嘗問天下所疾惡者。宦官懼其毀己,皆共目之。(3分)
《廉頗藺相如列傳》參考答案:
13.B(羞:意動用法,“感到羞恥”的意思)
14.C
15.D(第一個“其”是領屬代詞,他的;第二個“其”是指示代詞,這,這種。A項兩個“以”均為連詞,因為。B項兩個“與”均為介詞,和,跟。C項兩個“且”均為副詞,況且)
16.D(“但對藺相如的懦弱有些許的不滿”這一說法有誤)
17.(1)你們看廉將軍與秦王相比哪個厲害?(孰與1分)(2)只是我考慮這件事(認為),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對趙國用兵,只因為有我們兩個人存在啊。(念1分,徒1分,以1分)(3)武帝贊許他這種合乎情理的做法,就派遣蘇武以中郎將的身份,讓他持節(出使匈奴)送留在漢朝的匈奴使者、(嘉其義 1分,以 1分;定語后置句1分)(4)皇帝曾經向張衡問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誰。宦官害怕張衡說出他們(說他們的壞話),都給他使眼色。(疾惡1分 ;毀 目 各 1分)
“令”與“為”之別:《廉頗藺相如列傳》探疑 篇8
一、教學目標
(一)認識藺相如機智勇敢、不畏強暴和顧全大局的精神;認識廉頗公忠體國和勇于改過的精神。
(二)了解史傳作品在選材和布局上的特點。
(三)學習文言詞詞義辨析的方法。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有人說,第2段”藺相如者,趙人也,為宦者令繆賢舍人”一句可刪。理由有二:①刪去此段則第1段和第3段銜接得自然;②此句與第4段開頭”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重復。試據文章布局的道理給予反駁。分析:不可刪的理由有二:①本文是一篇”合傳”,廉藺二人,一將一相,相互配合,對維護趙國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按《史記》體例,在傳記開頭將二人并提,表明二人的事業是密不可分的。②這樣開頭既突出了廉頗的戰功,又突出了藺相如的出身低微,可使讀者了解繆賢舉賢、趙王破格提拔、廉頗”宣言”而后”負荊”的深刻意義。
(二)相如奉璧使秦一節是按怎樣的層次來敘述的?這樣的布局有什么好處?
分析:在獻璧后作者集資描繪了藺相如三次有步驟的行動:取璧、保璧、歸璧。無不緊扣著和氏璧的命運。這樣的布局使藺相如如同置身于一個五光十色的舞臺,其機智果敢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現。
(三)本文第12段已將”完璧歸趙”故事敘述完畢,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不予秦璧”這兩句話?
分析:這兩句話在全文結構中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揭露了秦王”以城易璧”的騸,肯定了趙反欺騙斗爭的勝利;另一方面又暗示秦王惱羞成怒,導致對趙采取軍事行動,由此過渡到下文。
(四)從來史筆求簡。試比較下面兩組話,說說哪一種寫法好?
a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嘗有罪……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
b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勇而有謀,宜可使。”
a于是舍人直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臣等不肖,請辭去。”
b于是舍人相與諫藺相如,欲辭去
分析:b的寫法不好,①用b的寫法,則繆賢敢于薦舍人去充當使者、趙王同意召見相如,均不可得而知,視國家大事為兒戲,不符合史家選材原則。②用b的寫法,略去諫的內容,則下文”獨畏廉將軍哉”推動所本。
緊接本文,原作還有這樣一段話:
“是歲,廉頗東攻齊,破其一軍。居二年,廉頗復伐齊畿,拔之。后三年,廉頗攻魏之防陵、安陽,拔之。后四年,藺相如將而攻齊,至平邑而罷其明年,趙奢破秦軍于閼與下。”
分析:這是對上文的補筆,略寫”廉藺交歡”后五年間趙國的大事,從側面贊揚廉藺二人精誠團結,在軍事上產生了積極的結果。
(六)難詞釋義。
(1)一詞多義類:
負:①依仗(負其強)
②承擔,使承擔(寧許以負秦曲)
③背著(肉袒負荊)
④辜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⑤背棄(負約不償城)
引:①把箭射出去(引而不發)
②拉(欲引相如去)
③延請(引趙使者藺相如)
④掉轉(引車避匿)
幸:①僥幸(則幸得脫矣)
②表敬用(大王亦幸赦臣)
③寵幸(幸于趙王)
小結:①抓住一個最基本的意思;②結合上下文內容加以引申。
(2)引申一個特殊種類——詞義隨用法的變化而變化:
①名詞活用如動詞。
衣:穿(乃使其從者衣褐)
刃:殺(左右欲刃相如)
舍:安置住下(舍相如廣成傳舍)
②形容詞、動詞的活用。
完:使……完好(臣請完璧歸趙)
畢:將……進行完畢(畢禮而歸之)
歸:送回(畢禮而歸之)
破:把……弄破(恐其破璧)
急:使……急、逼迫(大王必欲急臣)
三、教學過程 設計
(一)導入 新課。(略)
(二)司驪遷和《史記》簡介。
1.司馬遷簡介。
司驪遷(約前145~約前90),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今陜西朝韓城南)人。其父司驪談是漢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書、編寫史料,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歷法的官職)。
司馬早遷年游蹤遍及南北,到處考察風俗,采集傳說。《史記。太史公自序》有這樣的記載:”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規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彭城,過梁、楚以歸。”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篤。父親臨終前囑咐他說:”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俗論著矣。”并告誡他不要”廢天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父職,任太史令,得以博覽皇家珍藏的大量圖書、檔案和文獻,為《史記》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天漢二年(前99),在《史記》草創未就之際,司馬遷因替投降匈奴的要陵辯解而被捕下獄,受腐刑。出獄手任中書令(掌管皇家機要文件),繼續發憤著書,于征和二年(前91)寫成《史記》。
(注:可預備一張中國全圖,講述時指出司馬遷游蹤的大致方位。)
2.《史記》簡介。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記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長達三千年間的歷史。全書共130篇,包括本紀12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年表10篇,書8篇,共52萬字。本紀、世家、列傳用于記述人物事跡,書用于說明各種制度的發展變化,表用于顯示史事的脈絡,奠定了后世寫史的體例。
《史記》有很高史學價值。班固稱贊這部書說:”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質,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幫謂之實錄。”(《漢書。司馬遷傳》)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歷史的真實。不僅如此,其中《陳涉世家》肯定了陳涉起義的作用;《河渠書》、《平準書》、《貨殖列傳》反映了社會經濟生活;《匈奴列傳》《西南夷列傳》等記敘了少數民族的活動,這些都是本書的優點。
《史記》又有很高高的價值。書中對部分歷史人物的敘述,語言生動,形象鮮明。學習《廉頗藺相如列傳》這篇課文,我們將對此有深刻的體會。
(三)時代背景簡介。
戰國(前403~前221)是一個兼并劇烈的歷史時期。本文所敘史實發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間,正值戰國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領了巴蜀,并奪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敗楚軍,初步形成了統一全國的趨勢。在此期間,秦以主力圖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縣、均縣等地)及漢水北岸,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遷都于陳(今河南淮陽)。盡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對趙的進攻,所以如何對付秦的挑戰已成為趙國安危之所系的大問題。廉頗和藺相如就是在這個歷史舞臺上起關鍵作用的人物。
教法:在講解上述內容之后,可以先畫一個《趙大事紀年表》,按課文填寫可填的項目.,然后提問學生:
“完璧歸趙”、”澠池會”、”廉藺交歡”三個故事各發生在哪一年?
趙大事紀年表:
趙惠文王年序 大事
16年(前283) 廉頗伐齊,取陽晉。
17年(前282) 藺相如完璧歸趙當在此年。
18年(前281) 秦伐趙,拔石城。
19年(前280) 秦復攻趙,殺二萬人。
20年(前279) 澠池會。廉藺交歡當在本年或稍后。
(注:此表與《史記。六國年表》人個別地方有出入,但澠池會的年代是以《年表》為依據的。)
(四)檢查預習情況:學生復述”完璧歸趙”的故事。
(五)講解課文第1~5段。
1.閱讀課文第1~2段。先解釋”合傳”體例,然后提問:
(1)從節選的這一部分看,文章以記述藺相如為主,為什么開篇介紹人物履歷將廉頗置于藺相如之前?(廉頗拜為上卿時,而藺相如為”舍人”,地位相差懸殊。補充:傳的后半部敘謙頗事跡較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2)”為宦者令繆賢舍人”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舍人地位低微,況為宦者令舍人乎!又,為藺相如被薦使秦設伏。)
(注:括號內的話是答案要點,其中加著重號的語句即點評語,可寫在黑板上。下同。)
2.齊讀第3段。
(1)讓學生概括大意。(故事緣起)
(2)指出”求人可使報秦者”為本段關鍵句,并加分析。(為相如出場作鋪墊)
(3)提問:本段寫趙君臣議而不決,有什么用意?(烘托相如膽識)
3.齊讀第4段。
(1)指出古代宦官不得干預朝政,當時又有薦人不當一并治罪的規定,然后叫一個學生重讀”臣嘗有罪”至段末這一部分,讓全班學生仔細品味。
(2)敘史貴簡。從這個原則出發,能不能將這段話改寫為:”于是繆賢薦藺相如,王許之。”(不能)
(3)討論中可提出一些輔助性問題:繆賢是怎樣的人?(挺身而出,亦有膽識,)對表現藺相如有什么作用?(先虛寫一筆)劃也關鍵語句。(”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
4.齊讀第5段。
(1)教師將藺相如的對策語連貫起來朗讀一遍,然后帶領同學分析它的特點。(見事深刻、決斷明確_真乃快人快語;對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2)聯系上文說說在安排主要人物出場上的特點。(設伏_陪襯_虛寫_出場便不同凡響。)
5.整理前五段詞語。
(1)通假字:斧質( )可予不(否)奉(捧)壁。
(2)古代慣用語:”見”用于表示被動(徒見欺)。
“于”也用于表示被動(幸于趙王)。
試比較二者的不同。
(六)講解第6~13段。
1.學生朗讀”大王俗得璧……俱碎于柱矣”段話之后,提出以下的問題進行討論:
(1)這段話是怎樣的情況下說的?(”秦王無意償趙城”。)藺相如是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注意行文前后照應。)”章臺”——”列觀”;”以示美人”——”傳之美人。”
(2)劃分這段話的層次。(述”奉璧”使秦經過;斥秦王無禮,說明”復取璧”原因;預防秦王”強奪”之策。)
(3)討論這段話的內容及方式:
“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借趙群臣語揭出秦王要害)。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由抑轉揚,緩和氣氛)。
“且以璧之故逆秦之歡,不可”(說明趙方誠意,以退為進。)。
說”齋戒五日”一事(”修敬”是關鍵,為要求秦王”齋戒”五日設伏,何等周密)。
不可”逆強秦之歡”(又何等委曲)。
“戲弄”(”怒發上沖冠”之由,照應上文)。
“臣頭與璧俱碎于柱”(一夫決死,萬乘莫當,秦王入我掌中)。
(4)從秦王的反應來看,這段話有怎機關報特點?秦王”辭謝”是否僅僅因為”恐其破”?(這段話義正辭嚴,切中三八式秦方要害,使秦王理屈詞窮。)
(5)從這段話看藺相如的策略。
提示:要聯系上下文,例如上文未提趙王”齋戒五日”一事;要著眼于”完璧歸趙”的全過程。
“璧有瑕”(”復取璧”的辦法何等巧妙)。
“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向秦王提出同樣要求前提,暗藏歸璧于趙的計劃,使秦王入彀)。
“拜送書于庭”(為提出”設九賓于廷”設伏,這關涉到相如的下一步計劃,以進為退)。
(6)小結藺相如的性格特點。(有膽識,有智謀,善于相機行事,掌握主動)
(7)要求全班內科學將這段話重讀一遍,再抽查個別學生,看看是否已達到基本成誦。
2.學生朗讀”秦自繆公以來……孰計議之”這段話后,提出以下問題進行討論:
(1)指出這話是在”九賓禮”以說的,要求學生細讀有關注釋,體會藺相如說這番話的意圖。
(2)劃分這段話的層次。(聲稱璧已送回趙國——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甘愿受刑)
(3)這段話的要害是什么(”先割十五都予趙”——擊中秦王要害。)(抓住這個要害,則藺相如之使人持璧歸趙,要求”高九賓于遷”等等作法之用心,無不害然而明。
(4)這段話還有哪些特點?(理解”令人持璧歸”,歸罪于秦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故秦王之受欺,咎由自取,而相如不過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以”先割十五都予趙”檢驗秦王是否有”易璧”的誠意;自己承擔”欺大王之罪”,與趙王無關。)
(5)快速背誦練習:把這段話齊讀兩遍,然后抽查個別學生。
3.試簡工回答下列問題,體會《史記》寫作上的某些特點。
(1)次要人物的處理。
作者是怎樣描寫秦王的?哪些屬于正面描寫?哪些屬于側面描寫?(”傳之美人及左右”——正面;”左右皆呼萬歲”——側面。極寫秦王之貪傲慢。”恐其破璧……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正面寫心理動作,表現其狡詐。”秦王因曰……畢禮而歸之”正面,寫人物語言,表現秦王在關鍵時刻能從大局著眼,有大國之君的風度。)
(2)說說下面兩組細節的作用。
a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b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
(七)講解第14~16段(”澠池會”)。
1.澠池會是在怎樣的背景下舉行的?(”其后,秦伐趙^殺二萬人”。補充說明:春秋舊中國戰國時期諸侯之間在戰后舉行雙方國君會晤的慣例。)這樣的背景說明了什么?(趙是以戰敗國身份與會。)
2.秦王為什么主動提出舉行這次會晤?趙王為什么”畏秦,欲毋行”?(秦王不懷好意,借會晤取得戰場上沒有取得東西,所以趙王畏秦詐騙。)
補充史實:秦一向以詐和力制服侯。前340年商鞅伐魏,以”為好會”為名騙魏主將分子來會,然后扣留他;魏失主將,大敗。前313年,張儀以獻地六百里誘使楚懷王與齊斷交。齊楚斷交后,張儀改為獻地六里。
3.學生齊讀廉頗送別趙王時說的那一段話,然后提問:
根據這段話說說廉頗對待國家大事的態度。(考慮到澠池會的最壞結果:秦方扣留趙王。以”請立太子為王”擊破秦的陰謀。說明分謹慎持重,對敵斗爭堅決,有長遠眼光。)作者詳寫這段放話有什么用意?(為”廉藺交歡”張本。)
4.學生默讀第15、16兩段,復述澠池會上的斗爭經過,然后提問:
從藺相如跟秦方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過程可以看出什么?(秦方蓄意進行挑釁;藺相如不畏強暴。)
趙王認為藺相如”功大”,是否有理由?(維護了趙國的尊嚴,表示敢于跟秦斗爭的決心。)
5.廉頗是否也有功呢?(有。”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一句暗寫廉頗。以軍事力量作后盾,挫敗了秦方以武力相脅的陰謀。)
(八)講解第17~21段(廉藺交歡)。
1.指出這部分要求背誦,然后齊讀。
2.劃分本部分層次,為誦讀作準備。(相如”拜為上卿”→廉頗”宣言”→相如”避匿”→相如答舍人諫→廉頗”負荊”)
3.在你看來,這部分的核心是哪一句話?(”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國家之急”是指什么說的?(強秦加兵。)”私仇”又是指什么說的?(”兩虎共”)
4.誦讀藺相如”夫以秦王之威……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這一段話,然后回答問題:明人李贄評相如”引車避匿”一事說:”節節見相如智勇俱妙。”試結合這段話說說”妙”在什么地方。(相如深知廉頗公忠體國之心,故以”秦王之威”相比,又以”國家之急”相許,足見其胸襟闊大,如此方能使廉頗頓悟己非。)
5.廉頗始而”宣惡言”,聞藺相如語即”肉袒負荊”,”至藺相如門謝罪”,這前后對比說明了什么?(說明他的居功自傲是他思想中次要的一面,所以聽了藺相如的那一番話后,十分感愧,立即從計較個人得失的立場轉到維護國家利益的正確立場上來,表現了公忠體國、勇于改過的精神。)
(楊晉銓 設計)
“令”與“為”之別:《廉頗藺相如列傳》探疑 篇9
教學設計:一個文本作為一個系統,它具有多向度、多層次的特性,所以理解一個文本,也就具有多種可能。在具體的講解中,尋找一個合適的向度,選取一個合適的切入點,是非常重要的。講解《廉頗藺相如列傳》,我選取從“對比”這一表現手法上切入,因為它既是該文本最突出的特點,又能將文本主要的內容,如情節發展、人物性格貫通起來。教學實現:師:《廉頗藺相如列傳》的第一自然段介紹廉頗,看看主要介紹了什么內容。生:功勞、地位、聲望。師:具體一點。生:功勞是破齊,地位是上卿,聲望是聞于諸侯。師:特點是?生:功勞大,地位高,聲望響。師:第二段介紹藺相如,看看介紹了什么?生:地位。師:要注意突出了藺相如是“舍人”,即食客,而且是宦者令繆賢的舍人。他的地位?生:特別低。師:顯然,作者在前兩段中使用了對比的手法。我的問題是,《廉頗藺相如列傳》的主角是藺相如,可是文章的第一段先寫廉頗,這里有什么玄機。生:使用對比手法,突出廉藺地位的差異,為后文負荊請罪的情節發展作鋪墊。師: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生:秦王討璧,趙王無奈。師:作者在描述中突出了什么?生:趙王及大臣們左右為難,一籌莫展。師:寫這個和藺相如有什么關系?生:為藺相如出場做準備。師:注意,許多高明的文學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出場者不是隨便的。我想到了《紅樓夢》中賈寶玉的出場,正式出場之前做了兩次預演:一是冷子興演說榮中府,一是林黛玉和王夫人的討論。賈寶玉正式出場,作者也沒有使之一覽無余,而是先讓黛玉聽到腳步聲,然后驚鴻一瞥地露一面,去換衣服。換完了衣服回來,才給黛玉仔細觀察寶玉的機會。可以說是再三再四地鋪墊。現在我們看課文就會發現,情節預備做了,藺相如仍然沒有出場,作者還在鋪墊。他讓繆賢給大家講了個故事。看看在這個故事中,作者突出了什么內容。生:繆賢的笨蛋和相如的聰明。師:其中有對比嗎?生:有。繆賢只看到“燕王私握臣手”以及“原結友”的表象,而相如能夠分析燕王這樣說的原因。在對比中,將相如的聰明表現得淋漓盡致。師:除了對原因的認識,對比還表現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最后的結果。試想一想,如果繆賢投奔燕王是什么結局?生:自投羅網,且自絕后路。師:“肉袒伏斧質請罪”的結果是什么?生:繆賢仍然做著宦者令就說明了一切。師:繆賢和藺相如不同的處理,包含著對事理的認識,解決問題的思路,以及結果的對比。這就充分表明藺相如確實高人一等。一高在智,能夠一眼看透表象;二高在勇,敢于置之死地(請罪),而且最后的結果是生。這些描寫已經為我們預設了一個智能又全的藺相如。我們現在要看的是,直接出場的藺相如究竟有多大的能耐,作者又是如何表現的,注意內容上的對比。生:第一處對比,藺相如出場后,問題是一樣的,然而態度不一樣了:趙王與廉頗諸大臣是一籌莫展,藺相如卻決斷明了,一個字:予!師:為什么藺相如沒有猶豫?生:因為藺相如把握住了一個“秦強而趙弱”的現實,以及取舍的標準“曲直”。說明他看問題更深刻,更能把握住關鍵,政治頭腦敏銳。師:還有其他對比嗎?生:沒有了。師:對于藺相如的自薦,有沒有什么看法。生:這和前邊“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構成了對比。藺相如的毛遂自薦,表現了他的自信。師:藺相如的自信,除了通過毛遂自薦表現外,還要注意一點:他主動提出了較高的標準。好了,藺相如現在出發了。閑言少敘,他和秦王在秦廷立即展開了斗爭。注意作者特意點明了“在章臺”這個地點,誰來解釋一下作者為什么要特別交待秦王見相如的地點。生:為后文相如說“大王見臣別觀”埋下伏筆。師:好。我們現在看看在“廷斗秦王”這個環節上,作者在哪些細節上使用了對比手法。生:1,秦王和相如的處事態度:秦王得璧是輕狂不己——“得璧,傳之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得意忘形;相如則是冷靜沉著——“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不動聲色將璧取回。2,秦王得璧與失璧前后的態度變化:前是輕狂,后是驚慌。3,相如取璧前后的神態變化:取前不動聲色,取后怒發沖冠。4,藺相如的敘述中所體現的趙之群臣和相如對秦的評價和信息程度也是一個對比。師:分析得比較全了。我讀“廷斗秦王”這一情節常常想到重慶談判時共產黨的策略:有理,有利,有節。誰結合課文,分析一下有理、有利、有節對應的內容。生:有理,是秦王得璧輕狂,確實沒有表現出誠心。有利,得璧、倚柱后才怒形于色,讓秦王投鼠忌器。有節,使用緩兵之計,給秦王留下了和平解決的機會。師:文中說,“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趙城,實不可得”,秦王有什么表現嗎?生:秦王辭謝是在被相如逼迫的情況下做出的,不真誠。還有就是“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這些行為表明秦王根本沒有誠心,趙國的璧都送來了,他的“十五都”還沒有指定,至此才臨時指定。一“指”字,也說明了他的隨意性。師:雖然相如“廷斗秦王”取得了勝利,可是過程險惡異常。誰分析一下,藺相如冒的風險有哪些。生:1,與璧俱碎的可能性:如果秦王沒有服軟,或者覺得相如不敢與璧俱碎,相如就可以真的只好與璧俱碎了。2,秦王在自己齋戒五日后知道相如將璧送回趙國,感到被玩弄,因而大怒,殺死相如。師:還有一個危險,可能同學們把這個關鍵人物忽略了。然而,卻也是決定性的。生:“從者”。師:這個人物也是決定性的,懷財而貪,人之常情。我們為這個“從者”設想一下,他在“懷璧,從徑道亡”的路途中有幾種可能的選擇,以及各種選擇的利弊。生:1,回到趙國。2,投奔秦國。3,懷璧而逃。回到趙國是他現實中所做的。投奔秦國的話,他可能得到賞賜,也可能被殺死,但是從此會被人看不起。懷璧而逃是下策,很難找藏身之地。師:如果他沒有按照相如所說,結局就不是秦王空歡喜一場,而是相如雞飛蛋打一場空。所以,相如在選擇這個“從者”上一定要選一個非常注重自己品行的人。我在這里提醒大家注意這個人,一是想說明藺相如的行動是冒了很大的風險的,二是想說明,成就一個事情往往是許多因素的綜合影響,所以做事時考慮周密是非常重要的。這一段是有幾個字需要注意一下:“舍相如廣成傳舍”的“舍”,“使其從者衣褐”的“衣”,“廷見相如”的“廷”。總結一下,在完璧歸趙的故事中,作者對藺相如形象是智勇兼備,重點在智。其次還有建立在對事理認識基礎上的自信。完璧歸趙的結局是“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看似平局,其實對于弱小的趙國來講,平局也是勝利,尤其是藺相如以自己的智慧挫敗了秦國以空言求璧的陰謀。現在我們閱讀“澠池會”的有關內容,看看哪些地方作者使用了對比。生:秦趙的軍事實力、戰略態勢對比,秦國主動,趙國被動;趙國的有備和秦國的無備;秦王的奸詐和趙王的樸實;秦王的欺軟怕硬和相如的針鋒相對。師:這一情節中相如所表現主要是智,還是勇?生:勇。師:為什么這里相如主要表現出的是勇?考慮環境事件的變化。生:這一次兩國國君面對面,閃挪的余地很少,事關國家的榮譽,還有,就是做好了軍事斗爭的準備。師:作者在介紹“澠池會”的結局時說“位在廉頗之右”,“右”是什么意思?其作用是?生:說明相如的地位超過了廉頗,和前文廉頗相如的地位對比作呼應,也為負荊請罪的情節發展做鋪墊。師:廉頗生氣有沒有道理?生:沒有。不應該生氣。師:要是你的話你不生氣嗎?我看廉頗的生氣很有道理的,他說的都是實際情況:自己有軍功,而且是出生入死得來的,相如只憑口舌為勞,卻居于上位。合理不?單純從功勞上講,憑良心說,誰的大?生:廉頗的大。師:我看也是。我感覺這個趙王夠嗆,他因為相如給自己掙了面子,就不顧事實地超撥相如。造成了相如和廉頗的矛盾。廉頗不平是正常的。然而,我們是不是可以說,說戲廉頗負荊請罪就沒有必要了呢?生:有必要。這個要看廉頗為什么請罪。廉頗請罪的原因是相如能夠“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相比之下,廉頗的作法就暴露了廉頗是“以先私仇而后國家之急也”,這就顯示了兩人境界的高下差別。這正是廉頗請罪的原因。也就是說廉頗請罪是在廉頗宣惡言后產生的。師:分析得非常好。我們再看負荊請罪中有多少內容是對比著寫的。生:廉頗和相如的認識及行為對比,舍人和相如認識及行為對比,廉頗和秦王的對比,廉頗的前后態度對比。師:在人物形象上,負荊請罪主要表現了相如的智還是勇?生:不是智也不是勇,而是以國事為重的胸懷。師:我看表面上對廉頗隱忍退讓,是無智也是無勇,其實是大智也是大勇,因為相如于無聲處折服了勇猛的大將軍廉頗。想一想相如,如果沒有“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胸懷,怎么能夠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如果沒有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怎敢在秦廷怒斥秦王祖宗十八代?敢于在澠池針鋒相對?所以,負荊請罪的情節不僅表現了相如的智勇,而且解釋了相如之所以智勇兼備的源頭活水。這一課,我們主要是從作者巧妙地使用著的對比手法上貫通文本,將文章的情節發展和人物形象串成一串兒。希望大家下課后再熟讀課文,加深理解。
“令”與“為”之別:《廉頗藺相如列傳》探疑 篇10
教學目的
一、 認識廉頗、藺相如的可貴之處,培養機智、勇敢的品質和以大局為重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了解司馬遷及《史記》;
三、加強文言文中的字、詞、句的學習;
四、體會課文用語言、行動來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現手法,以及作者、選取和組織材料的方法。
教學設想
一、進入高中以來,這是第一篇文言文,應先復習一下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以便同學們有針對性的去進行學習。
二、 文言文中需要記憶和理解的知識很多,擬把重點講解和練習結合起來。
課時安排:4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累計 課時
一、 導入
在初中的.時候,同學們已經學習了好些篇文言文。對于怎樣去學習文言文,你們原來的老師肯定也講過了。現在我再跟大家回憶一下,同時提出我對大家的要求。我認為學習文言文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學習:
A、文學常識的把握
B、文章的理解
C、 通假字
字 多義字
注音
D、 一詞多義
詞 古今異義 總體要求:字字落實
詞類活用
E、 被動句
句 倒裝句
判斷句
省略句
“令”與“為”之別:《廉頗藺相如列傳》探疑 篇11
一、教學目標
(一)認識藺相如機智勇敢、不畏強暴和顧全大局的精神;認識廉頗公忠體國和勇于改過的精神。
(二)了解史傳作品在選材和布局上的特點。
(三)學習文言詞詞義辨析的方法。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有人說,第2段”藺相如者,趙人也,為宦者令繆賢舍人”一句可刪。理由有二:①刪去此段則第1段和第3段銜接得自然;②此句與第4段開頭”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重復。試據文章布局的道理給予反駁。分析:不可刪的理由有二:①本文是一篇”合傳”,廉藺二人,一將一相,相互配合,對維護趙國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按《史記》體例,在傳記開頭將二人并提,表明二人的事業是密不可分的。②這樣開頭既突出了廉頗的戰功,又突出了藺相如的出身低微,可使讀者了解繆賢舉賢、趙王破格提拔、廉頗”宣言”而后”負荊”的深刻意義。
(二)相如奉璧使秦一節是按怎樣的層次來敘述的?這樣的布局有什么好處?
分析:在獻璧后作者集資描繪了藺相如三次有步驟的行動:取璧、保璧、歸璧。無不緊扣著和氏璧的命運。這樣的布局使藺相如如同置身于一個五光十色的舞臺,其機智果敢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現。
(三)本文第12段已將”完璧歸趙”故事敘述完畢,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不予秦璧”這兩句話?
分析:這兩句話在全文結構中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揭露了秦王”以城易璧”的騸,肯定了趙反欺騙斗爭的勝利;另一方面又暗示秦王惱羞成怒,導致對趙采取軍事行動,由此過渡到下文。
(四)從來史筆求簡。試比較下面兩組話,說說哪一種寫法好?
a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嘗有罪……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
b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勇而有謀,宜可使。”
a于是舍人直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臣等不肖,請辭去。”
b于是舍人相與諫藺相如,欲辭去
分析:b的寫法不好,①用b的寫法,則繆賢敢于薦舍人去充當使者、趙王同意召見相如,均不可得而知,視國家大事為兒戲,不符合史家選材原則。②用b的寫法,略去諫的內容,則下文”獨畏廉將軍哉”推動所本。
緊接本文,原作還有這樣一段話:
“是歲,廉頗東攻齊,破其一軍。居二年,廉頗復伐齊畿,拔之。后三年,廉頗攻魏之防陵、安陽,拔之。后四年,藺相如將而攻齊,至平邑而罷其明年,趙奢破秦軍于閼與下。”
分析:這是對上文的補筆,略寫”廉藺交歡”后五年間趙國的大事,從側面贊揚廉藺二人精誠團結,在軍事上產生了積極的結果。
(六)難詞釋義。
(1)一詞多義類:
負:①依仗(負其強)
②承擔,使承擔(寧許以負秦曲)
③背著(肉袒負荊)
④辜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⑤背棄(負約不償城)
引:①把箭射出去(引而不發)
②拉(欲引相如去)
③延請(引趙使者藺相如)
④掉轉(引車避匿)
幸:①僥幸(則幸得脫矣)
②表敬用(大王亦幸赦臣)
③寵幸(幸于趙王)
小結:①抓住一個最基本的意思;②結合上下文內容加以引申。
(2)引申一個特殊種類——詞義隨用法的變化而變化:
①名詞活用如動詞。
衣:穿(乃使其從者衣褐)
刃:殺(左右欲刃相如)
舍:安置住下(舍相如廣成傳舍)
②形容詞、動詞的活用。
完:使……完好(臣請完璧歸趙)
畢:將……進行完畢(畢禮而歸之)
歸:送回(畢禮而歸之)
破:把……弄破(恐其破璧)
急:使……急、逼迫(大王必欲急臣)
三、教學過程 設計
(一)導入 新課。(略)
(二)司驪遷和《史記》簡介。
1.司馬遷簡介。
司驪遷(約前145~約前90),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今陜西朝韓城南)人。其父司驪談是漢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書、編寫史料,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歷法的官職)。
司馬早遷年游蹤遍及南北,到處考察風俗,采集傳說。《史記。太史公自序》有這樣的記載:”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規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彭城,過梁、楚以歸。”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篤。父親臨終前囑咐他說:”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俗論著矣。”并告誡他不要”廢天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父職,任太史令,得以博覽皇家珍藏的大量圖書、檔案和文獻,為《史記》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天漢二年(前99),在《史記》草創未就之際,司馬遷因替投降匈奴的要陵辯解而被捕下獄,受腐刑。出獄手任中書令(掌管皇家機要文件),繼續發憤著書,于征和二年(前91)寫成《史記》。
(注:可預備一張中國全圖,講述時指出司馬遷游蹤的大致方位。)
2.《史記》簡介。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記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長達三千年間的歷史。全書共130篇,包括本紀12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年表10篇,書8篇,共52萬字。本紀、世家、列傳用于記述人物事跡,書用于說明各種制度的發展變化,表用于顯示史事的脈絡,奠定了后世寫史的體例。
《史記》有很高史學價值。班固稱贊這部書說:”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質,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幫謂之實錄。”(《漢書。司馬遷傳》)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歷史的真實。不僅如此,其中《陳涉世家》肯定了陳涉起義的作用;《河渠書》、《平準書》、《貨殖列傳》反映了社會經濟生活;《匈奴列傳》《西南夷列傳》等記敘了少數民族的活動,這些都是本書的優點。
《史記》又有很高高的價值。書中對部分歷史人物的敘述,語言生動,形象鮮明。學習《廉頗藺相如列傳》這篇課文,我們將對此有深刻的體會。
(三)時代背景簡介。
戰國(前403~前221)是一個兼并劇烈的歷史時期。本文所敘史實發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間,正值戰國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領了巴蜀,并奪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敗楚軍,初步形成了統一全國的趨勢。在此期間,秦以主力圖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縣、均縣等地)及漢水北岸,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遷都于陳(今河南淮陽)。盡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對趙的進攻,所以如何對付秦的挑戰已成為趙國安危之所系的大問題。廉頗和藺相如就是在這個歷史舞臺上起關鍵作用的人物。
教法:在講解上述內容之后,可以先畫一個《趙大事紀年表》,按課文填寫可填的項目.,然后提問學生:
“完璧歸趙”、”澠池會”、”廉藺交歡”三個故事各發生在哪一年?
趙大事紀年表:
趙惠文王年序 大事
16年(前283) 廉頗伐齊,取陽晉。
17年(前282) 藺相如完璧歸趙當在此年。
18年(前281) 秦伐趙,拔石城。
19年(前280) 秦復攻趙,殺二萬人。
20年(前279) 澠池會。廉藺交歡當在本年或稍后。
(注:此表與《史記。六國年表》人個別地方有出入,但澠池會的年代是以《年表》為依據的。)
(四)檢查預習情況:學生復述”完璧歸趙”的故事。
(五)講解課文第1~5段。
1.閱讀課文第1~2段。先解釋”合傳”體例,然后提問:
(1)從節選的這一部分看,文章以記述藺相如為主,為什么開篇介紹人物履歷將廉頗置于藺相如之前?(廉頗拜為上卿時,而藺相如為”舍人”,地位相差懸殊。補充:傳的后半部敘謙頗事跡較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2)”為宦者令繆賢舍人”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舍人地位低微,況為宦者令舍人乎!又,為藺相如被薦使秦設伏。)
(注:括號內的話是答案要點,其中加著重號的語句即點評語,可寫在黑板上。下同。)
2.齊讀第3段。
(1)讓學生概括大意。(故事緣起)
(2)指出”求人可使報秦者”為本段關鍵句,并加分析。(為相如出場作鋪墊)
(3)提問:本段寫趙君臣議而不決,有什么用意?(烘托相如膽識)
3.齊讀第4段。
(1)指出古代宦官不得干預朝政,當時又有薦人不當一并治罪的規定,然后叫一個學生重讀”臣嘗有罪”至段末這一部分,讓全班學生仔細品味。
(2)敘史貴簡。從這個原則出發,能不能將這段話改寫為:”于是繆賢薦藺相如,王許之。”(不能)
(3)討論中可提出一些輔助性問題:繆賢是怎樣的人?(挺身而出,亦有膽識,)對表現藺相如有什么作用?(先虛寫一筆)劃也關鍵語句。(”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
4.齊讀第5段。
(1)教師將藺相如的對策語連貫起來朗讀一遍,然后帶領同學分析它的特點。(見事深刻、決斷明確_真乃快人快語;對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2)聯系上文說說在安排主要人物出場上的特點。(設伏_陪襯_虛寫_出場便不同凡響。)
5.整理前五段詞語。
(1)通假字:斧質( )可予不(否)奉(捧)壁。
(2)古代慣用語:”見”用于表示被動(徒見欺)。
“于”也用于表示被動(幸于趙王)。
試比較二者的不同。
(六)講解第6~13段。
1.學生朗讀”大王俗得璧……俱碎于柱矣”段話之后,提出以下的問題進行討論:
(1)這段話是怎樣的情況下說的?(”秦王無意償趙城”。)藺相如是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注意行文前后照應。)”章臺”——”列觀”;”以示美人”——”傳之美人。”
(2)劃分這段話的層次。(述”奉璧”使秦經過;斥秦王無禮,說明”復取璧”原因;預防秦王”強奪”之策。)
(3)討論這段話的內容及方式:
“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借趙群臣語揭出秦王要害)。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由抑轉揚,緩和氣氛)。
“且以璧之故逆秦之歡,不可”(說明趙方誠意,以退為進。)。
說”齋戒五日”一事(”修敬”是關鍵,為要求秦王”齋戒”五日設伏,何等周密)。
不可”逆強秦之歡”(又何等委曲)。
“戲弄”(”怒發上沖冠”之由,照應上文)。
“臣頭與璧俱碎于柱”(一夫決死,萬乘莫當,秦王入我掌中)。
(4)從秦王的反應來看,這段話有怎機關報特點?秦王”辭謝”是否僅僅因為”恐其破”?(這段話義正辭嚴,切中三八式秦方要害,使秦王理屈詞窮。)
(5)從這段話看藺相如的策略。
提示:要聯系上下文,例如上文未提趙王”齋戒五日”一事;要著眼于”完璧歸趙”的全過程。
“璧有瑕”(”復取璧”的辦法何等巧妙)。
“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向秦王提出同樣要求前提,暗藏歸璧于趙的計劃,使秦王入彀)。
“拜送書于庭”(為提出”設九賓于廷”設伏,這關涉到相如的下一步計劃,以進為退)。
(6)小結藺相如的性格特點。(有膽識,有智謀,善于相機行事,掌握主動)
(7)要求全班內科學將這段話重讀一遍,再抽查個別學生,看看是否已達到基本成誦。
2.學生朗讀”秦自繆公以來……孰計議之”這段話后,提出以下問題進行討論:
(1)指出這話是在”九賓禮”以說的,要求學生細讀有關注釋,體會藺相如說這番話的意圖。
(2)劃分這段話的層次。(聲稱璧已送回趙國——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甘愿受刑)
(3)這段話的要害是什么(”先割十五都予趙”——擊中秦王要害。)(抓住這個要害,則藺相如之使人持璧歸趙,要求”高九賓于遷”等等作法之用心,無不害然而明。
(4)這段話還有哪些特點?(理解”令人持璧歸”,歸罪于秦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故秦王之受欺,咎由自取,而相如不過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以”先割十五都予趙”檢驗秦王是否有”易璧”的誠意;自己承擔”欺大王之罪”,與趙王無關。)
(5)快速背誦練習:把這段話齊讀兩遍,然后抽查個別學生。
3.試簡工回答下列問題,體會《史記》寫作上的某些特點。
(1)次要人物的處理。
作者是怎樣描寫秦王的?哪些屬于正面描寫?哪些屬于側面描寫?(”傳之美人及左右”——正面;”左右皆呼萬歲”——側面。極寫秦王之貪傲慢。”恐其破璧……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正面寫心理動作,表現其狡詐。”秦王因曰……畢禮而歸之”正面,寫人物語言,表現秦王在關鍵時刻能從大局著眼,有大國之君的風度。)
(2)說說下面兩組細節的作用。
a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b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
(七)講解第14~16段(”澠池會”)。
1.澠池會是在怎樣的背景下舉行的?(”其后,秦伐趙^殺二萬人”。補充說明:春秋舊中國戰國時期諸侯之間在戰后舉行雙方國君會晤的慣例。)這樣的背景說明了什么?(趙是以戰敗國身份與會。)
2.秦王為什么主動提出舉行這次會晤?趙王為什么”畏秦,欲毋行”?(秦王不懷好意,借會晤取得戰場上沒有取得東西,所以趙王畏秦詐騙。)
補充史實:秦一向以詐和力制服侯。前340年商鞅伐魏,以”為好會”為名騙魏主將分子來會,然后扣留他;魏失主將,大敗。前313年,張儀以獻地六百里誘使楚懷王與齊斷交。齊楚斷交后,張儀改為獻地六里。
3.學生齊讀廉頗送別趙王時說的那一段話,然后提問:
根據這段話說說廉頗對待國家大事的態度。(考慮到澠池會的最壞結果:秦方扣留趙王。以”請立太子為王”擊破秦的陰謀。說明分謹慎持重,對敵斗爭堅決,有長遠眼光。)作者詳寫這段放話有什么用意?(為”廉藺交歡”張本。)
4.學生默讀第15、16兩段,復述澠池會上的斗爭經過,然后提問:
從藺相如跟秦方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過程可以看出什么?(秦方蓄意進行挑釁;藺相如不畏強暴。)
趙王認為藺相如”功大”,是否有理由?(維護了趙國的尊嚴,表示敢于跟秦斗爭的決心。)
5.廉頗是否也有功呢?(有。”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一句暗寫廉頗。以軍事力量作后盾,挫敗了秦方以武力相脅的陰謀。)
(八)講解第17~21段(廉藺交歡)。
1.指出這部分要求背誦,然后齊讀。
2.劃分本部分層次,為誦讀作準備。(相如”拜為上卿”→廉頗”宣言”→相如”避匿”→相如答舍人諫→廉頗”負荊”)
3.在你看來,這部分的核心是哪一句話?(”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國家之急”是指什么說的?(強秦加兵。)”私仇”又是指什么說的?(”兩虎共”)
4.誦讀藺相如”夫以秦王之威……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這一段話,然后回答問題:明人李贄評相如”引車避匿”一事說:”節節見相如智勇俱妙。”試結合這段話說說”妙”在什么地方。(相如深知廉頗公忠體國之心,故以”秦王之威”相比,又以”國家之急”相許,足見其胸襟闊大,如此方能使廉頗頓悟己非。)
5.廉頗始而”宣惡言”,聞藺相如語即”肉袒負荊”,”至藺相如門謝罪”,這前后對比說明了什么?(說明他的居功自傲是他思想中次要的一面,所以聽了藺相如的那一番話后,十分感愧,立即從計較個人得失的立場轉到維護國家利益的正確立場上來,表現了公忠體國、勇于改過的精神。)
(楊晉銓 設計)
“令”與“為”之別:《廉頗藺相如列傳》探疑 篇12
【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能聯系已學知識,自主整理積累文言基礎知識,發現問題
能熟練掌握文言句式與詞語的活用、通假、多義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能結合屈原的生平與遭遇讀懂文意,并且能與準確理解作者在描述屈原遭遇與內心情感中寄托的復雜感情
能辯證地評價屈原忠貞報國的志向與堅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聯系當今社會與個人實際,體會堅持理想追求與現實的差距。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正確理解并培養高尚的聯系與人生價值觀,培養勇于面對困境,百折不撓及珍愛生命不懈追求的精神
【教學方法】
誦讀、啟發、品析、評論
【教學課時】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戰國背景與人物簡介
廉頗、藺相如活動的年代是戰國末期“七雄”并峙的時代,當時秦強趙弱的形勢已十分明顯。廉頗和藺相如都是為了趙國的利益敢于和強秦進行斗爭的杰出人物。課文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的敘述,歌頌了藺相如機智勇敢,維護一團一結的精神,以及廉頗勇于改過的品質。闡發了兩人精神與品質上的相通之處,那就是大敵當前,捐棄了個人恩怨,不計較個人得失,—切以國家利益為重。
二、初讀課文,把握主要內容,給故事分段,并概括主要人物的精神品格
〖理解、概括,口頭表述,開放性*,多樣化〗
三、自主學習,找出通假字、詞類活用字、被動句,并整理“以”字在文中的個中用法與意義。
〖通假字〗
奉、不、案、孰、庭繆賓
〖古今異義〗
美人、左右、約束、因而、前進
〖一詞多義〗
幸因負引道間
〖詞類活用〗
臣請完璧歸趙畢禮而歸之聞于諸侯患秦兵來從大王前進缶秦王竟酒
左打欲刃相如
四、誦讀重點語段,加深對文意的理解
五、練習與實踐
1、整理鞏固文言知識
2、誦讀全文,歸納廉頗與藺相如的性*格特征
第二課時
一、學生口述故事梗概,提高概括與表述能力。
二、探究思考
1、描寫人物和事態,形象逼真是本文的文學成就,試加以賞析。
〖典型事件表現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實可信感人〗
課文以寫藺相如為主,廉頗為輔。寫藺相如沒有寫他—生的事跡,只選擇三個典刷事例來突出他的性*格特征。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寫他對敵斗爭的大智大勇;
負荊請罪,寫他的顧全大局,寬厚待人。
三個典型事例從不同側面表現藺相如的思想品質,集中、凝練、鮮明的藝術效果。
寫廉頗,主要通過“負荊請罪”這一典型事例來體現他的坦率偏激的個性*與勇于改錯的精神。澠池之會則表現作為武將的文韜武略,善于應變與對趙王的赤膽忠誠。
〖在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使人物形象鮮明突出〗
藺相如是在秦國威脅利誘,趙國群臣束手無策的矛盾中出場的;又在秦廷與秦王面對面緊張而尖銳的斗爭中得到淋一漓盡致的表現;在處理與廉頗的矛盾中,他退讓避辱,委曲求全。對待不同矛盾的不同處理,把藺相如的性*格刻畫得更加豐滿。
〖運用對話表現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個性*鮮明〗
本文大量運用對話,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如藺相如在秦廷對秦王說的話,有口才語氣平和,謙恭有禮,使對方放松警惕;有時直言斥責,有理有據;有時堅決表態,分析利害;有時怒斥叫罵,以死抗爭。詞鋒犀利,剛柔相濟而又輕重恰當,充分表現一個熱愛祖國,不畏強一暴,有勇有謀,能言善辨的外交家形象。
三、口頭翻譯最后三段,加深對文意的理解
四、練習與實踐
1、整理鞏固文言知識,翻譯重點語句
2、寫一篇評價人物的短文,談談對作者寫作藝術的體會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