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穩固結構的探析
第二節 穩固結構的探析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時是《技術與設計2》第一單元“結構與設計”的第二節“穩固結構的探析”的第1課時。在本課時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了常見結構的基本知識。學生已經初步明白了“結構是指事物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有序搭配和排列。”和構件的五種基本受力形式,通過有趣的小試驗,強化對不同類型結構的特點的理解。所以本課時是在第一節認識結構的基礎上,具體對結構的兩個重要性質:穩定性和強度做詳細分析。
二、教學對象分析:
學生對結果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對結構的功能和分類也有了一定的基礎。另外,學生在物理課上已經學習了有關力學的知識,對物體的受力分析有比較好的基礎,可以說物理的力學知識和上節課常見結構的基本知識為本課時做好了知識的準備。在教學中盡量多舉些生活中的案例,進行師生互動探討,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三、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通過技術試驗分析影響結構的穩定性和強度的因素,并寫出試驗報告或總結。
2)理解結構與功能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1)簡單的技術試驗過程,學會簡單的技術試驗方法。
2)探究、實驗、討論、分析等方法使學生懂得應用相關的理論知識。
時間:1課時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分析討論等得到結論,培養學生的探究、實驗、分析問題的能力,體驗學習樂趣。滲透安全教育、德育教育。
2)創新和改進事物的結構,使其更能為百姓服務,體現人文關懷。
四、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能通過技術試驗分析影響結構的穩定性和強度的因素,并寫出試驗報告。
2.教學難點:
影響結構穩定的主要因素在不同結構中的體現。
五、教學策略
1.采用直觀教學法。通過試驗、舉例、圖片和實物展示,采用直觀教學方法讓學生親身體會和感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促進對相關概念的理解。
2.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通過紙板屏風的小實驗,結合案例分析,激發學生探究熱情,提高學生掌握相關知識的穩定性。
3.立足學生的直接經驗和親身經歷。通過“做中學”,以學生的親歷情境,親手操作,親身體驗為基礎,學生自己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
六、教學器材:
生雞蛋和熟雞蛋、單腳撐自行車、照相機的三角架、陀螺、不倒翁、啤酒瓶、方木塊等. a字形梯
七、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復習導入)
教師:前一節課我們學習了結構的基本知識,對結構有了初步的認識。大家知道結構是無處不在的,(觀看幻燈片)注意觀察這些結構,請同學回憶什么是結構?
學生發言:結構是指事物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有序搭配和排列。
學生發言:從力學角度來說,結構是指可以承受一定力的架構形態,它可以抵抗能引起形狀和大小改變的力。
教師:(觀看幻燈片)來看一下這些圖片,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常會看到翻到在地的物體。是什么原因出現了圖上所示的現象?
學生發言:這些物體失去了平衡。
教師:在臺風來之前它是穩定的!是什么原因出現了不平衡狀態?
學生發言:是臺風把它們吹倒了!
[引出問題]:那到底什么樣的結構是穩定的,什么樣的結構又是不穩定的?
第二節 穩固結構的探析
二)、新課內容:
結構的穩定性是指結構在負載的作用下,維持原有平衡狀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