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及三視圖
正立投影面,簡稱正立面,用"v"標記;
側立投影面,簡稱側立面,用"w"標記;
水平投影面,簡稱水平面,用"h"標記;
三投影面之間兩兩的交線,稱為投影軸,分別用ox、oy、oz表示,三根軸的交點o稱為原點。
三視圖的形成:
現將物體放在三面投影體系中,并盡可能使物體的各主要表面平行或垂直與其中的一個投影面,保持物體不動,將物體分別向三個投影面作投影,就得到物體的三視圖。
三視圖是以正投影法為依據的。具體繪制時,是用人的視線來代替投影線的。從前向后看,即得v面上的投影,稱為正視圖;從左向右看,即得在w面上的投影,稱為側視圖或左視圖;從上向下看,即得在h面上的投影,稱為俯視圖。
為使三視圖位于同一平面內,需將三個互相垂直的投影面攤平。方法是:v面不動,將h面繞ox 軸向下旋轉90,w面繞oz軸向右旋轉90。
由于投影面的邊框及投影軸與表示物體的形狀無關,所以不必畫出。
雖然用這種方法繪制的工程圖樣直觀性差,但作圖方便且便于度量,因此它是工程中應用最廣的一種圖示方法。
三視圖的投影關系:
由三視圖可以看出,俯視圖反映物體的長和寬,正視圖反映它的長和高,左視圖反映它的寬和高。因此,物體的三視圖之間具有如下的對應關系:
正視圖與俯視圖的長度相等,且相互對正,即"長對正";
正視圖與左視圖的高度相等,且相互平齊,即"高平齊";
俯視圖與左視圖的寬度相等,即"寬相等"。
在三視圖中,無論是物體的總長、總寬、總高,還是局部的長、寬、高(如上面的棱柱)都必須符合"長對正"、 "高平齊"、 寬相等"的對應關系。因此,這"九字令"是繪制和閱讀三視圖必須遵循的對應關系。
物體的三視圖與六個方向的關系:
當物體與投影面的相對位置確定之后,就有上下、左右和前后六個確定的方向,由圖可看出:
正視圖反映物體的左右、上下關系;
俯視圖反映物體的左右、前后關系;
左視圖反映物體的上下、前后關系。
這里,提醒同學們注意前后位置關系,這是同學們容易出錯的地方。在俯視圖和左視圖中,遠離正視圖的一邊是物體的前面,靠近正視圖的一邊是物體的后邊;初學者應特別注意對照直觀圖和平面圖,熟悉展開和還原過程,以便在平面圖上準確判斷物體的前后方位。
重影點的概念。
空間的兩點如在同一條投影線上,則它們在相應的投影面上的投影必然重合。我們稱投影重合的點為對該投影面的重影點。當空間兩點為同一投影面的重影點時,必有一點遮住另一點,即一個可見,一個不可見,離觀察者近的,離投影面遠的可見,相反則不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