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武傳教案
這部分寫到蘇武兩次自殺。第一次被“勝、惠共止之”;第二次寫了眾人的反應:“衛律驚,自抱持武,馳召醫”“惠等哭,輿歸營”“單于壯其節,朝夕遣人候問武”。這兩次自殺雖然未遂,但可以看出蘇武以死報國的決心,刻畫了他剛烈難犯、義不受辱的堅強個性。課文第6段寫到蘇武被幽禁在大窖中,“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通過對艱苦考驗的描寫,表現了蘇武堅忍不拔、歷久不變的愛國意志。⒉蘇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兩度自殺,后來被流放北海又想方設法活下去,這是否矛盾呢?為什么?請說說理由。明確:(學生可能的回答)☆不論是自殺還是求生,都是蘇武的反抗方式。他自殺為的是不給國家帶來恥辱,正如他所說“見犯乃死,重負國”;他求生也是向匈奴示威示強,為的是不辱使命,這可以從他“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看出。☆蘇武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他一心考慮的都是漢朝的榮譽與利益。☆自殺表示堅決不投降,求生更是體現出蘇武堅忍不拔的意志,他的出發點都是緣于愛國。⒊討論:文章并不具體描述蘇武的每一事跡,而是有詳有略,比如文章對衛律和李陵勸降的部分就描寫得特別詳細,為什么作者要這樣處理,用意是什么?明確:衛律和李陵對蘇武的勸降是最能表現蘇武的氣節的,“真金不怕火煉”,面對威逼利誘,面對死亡威脅,多少所謂的英雄好漢都經受不住考驗而變節投降,唯蘇武始終信念如磐石般堅定,寧死不屈,忠貞不渝。⒋同學們思考問題始終都能圍繞著蘇武的個性特征。可見大家已對這個人物有了深入的了解。其實蘇武這個人物的閃光處,就在于他有民族氣節。為了突出表現蘇武的氣節,文中寫了三個叛徒與蘇武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也是班固塑造人物形象的一個特色。同學們能否結合課文內容說說這種寫法的作用?衛律:傲慢自大、陰險狡詐,是個賣國求榮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蘇武,用殺死虞常的行為企圖“殺雞儆猴“結果嚇倒了張勝,卻嚇不倒蘇武。接著他又用死亡來威脅蘇武投降,誰知蘇武毫無畏懼。衛律見”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誘“,想用榮華富貴來打動蘇武的心,誰知蘇武不但不吃這一套,還義正詞嚴地指責衛律通敵叛國的可恥行徑。衛律惱羞成怒,悻悻離去。李陵:李陵和衛律不一樣,他不是徹底的賣國之人。他對漢朝還有感情,對自己叛國的行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夠堅定,對國家不夠忠誠,因為一己之私背叛祖國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說明這個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堅定。因此李陵對蘇武的勸說不像衛律那樣威逼利誘,而是企圖以情動人,用肺腑之言打動蘇武。他先是說漢武帝年高而昏庸,蘇武的兄弟為國盡忠卻枉死,蘇武自己也已是妻離子散,而后他又現身說法,敘述自己剛剛投降時的心情和調整過程。李陵企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肺腑之言打動蘇武,但蘇武卻始終忠貞如一,不為所動。李陵見狀,慚愧不已,更加自責于自己的背叛祖國的行為,痛哭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