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詩三首備課
●備課資料
一、課文補遺
1.新月詩派
新月詩派是活躍于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的一個詩歌流派。新月詩派分前后兩期,前期以1926年4月創刊的《晨報•詩鐫》為陣地,詩人有聞一多、徐志摩、朱湘、劉夢葦、饒孟侃等;后期以1928年3月創刊的《新月》月刊和1931年創刊的《詩刊》為陣地,詩人增加了陳夢家、方瑋德、朱大楠等。這是一個在胡適為代表的寫實派白話和郭沫若為代表的浪漫派自由詩創作處于衰退、停滯狀態下,涌現而出,致力于提高新詩藝、潛心于探索新格律的詩歌流派。本派詩人以“三美”作為詩藝目標,各自又能騰挪變化,斟酌創新,創作出大量內容與形式臻于雙美的詩作,對新詩發展做出重大貢獻。其中聞一多、徐志摩的作用尤為突出。
2.九葉詩派
九葉詩派因《九葉集》而得名。這本9位詩人的詩歌合集出版于1981年7月,但九葉詩派作為中國現代詩歌史上的一個流派卻活躍于40年代后期的國民黨統治區的詩壇。這9位詩人是:辛笛、陳敬容、杜運燮、杭約赫、鄭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他們是“一批對于人生苦于思索的詩人”(艾青《中國新詩六十年》)。對于人的生命意識的表現,人生現象的哲理思索,幾乎是他們詩歌的共通的主題意向。九葉派詩人強調“忠實于時代的觀察和感受,也忠實于各自心中的詩藝”(袁可嘉《〈九葉集〉序》,在創作過程中,他們首先是尋找與心靈相通的對應物,通過對應物的客觀冷靜的描寫,注重內心世界的反映,讓客觀對象透視出個人的感受)。
(參照《中國現代文學史新編》,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0年版)
3.穆旦的出現曾經為沉寂疲軟的中國詩壇注入了一股激蕩的生命活水,令人振奮,催人
警省。然而,在一個更需要現實斗爭,更需要群體解放的時代,他的獨特的個人思想似乎沒有贏得更多的喝彩,繼之而來的一個充滿理想的新社會也并不樂意接受這位詩人的太多的苦難。于是,就像一顆巨大的彗星,像一道奪目的閃電,穆旦迅速劃過四十年代的夜空,消逝在昏蒙蒙、霧沉沉的地平線上。
(李怡《詩人穆旦的痛苦與中國讀者的財富》)
五十年代初以來.穆旦頻受政治運動的打擊,身心遭到極大的摧殘,被迫從詩壇上銷聲匿
跡.轉而潛心于外國詩歌的翻譯,直到驟然去世。穆旦去世多年以后,才逐漸被人們重新認識。人們出版他的詩集和紀念文集,舉行“穆旦學術討論會”。給予他很高的評價。“二十世紀中國詩歌大師”的排行榜上。他甚至被名列榜首。這種種的不尋常.被稱為“穆旦現象”。穆旦已成為詩歌界回顧歷史、著眼當前和展望未來都不能輕易繞過的重鎮。
二、課文賞析
1. 《再別康橋》的抒情結構
陜西/李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