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學習抒情
美的發現 學習抒情編寫意圖
這個單元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學習目標是發現美。在第一冊“寫人要凸顯個性”單元中,涉及發現人性美的內容,而這一冊擴大范圍,發現整個自然、社會、人類直至自身的美。
應該看到,當前高中生作文的弊端之一,是善于發現丑,而不善于發現美。作家格非說過:“我在閱讀中學生作文時,幾乎沒有發現一篇文章寫到‘快樂’和‘幸福’的。永遠的痛苦、絕望,永遠的憂國憂民(我倒不是說中學生不該憂國憂民),永遠的少年老成。動輒‘反腐敗’,動輒‘環境污染’(我也不是說中學生作文就不能寫‘反腐敗’‘環境污染’,千篇一律的大題目。……如果我們不能從平常的生活中發現‘美’,找到寫作的素材,很容易流于空洞。……我們的學生不能從生活中發現快樂,感受不到幸福,除了升學壓力和社會流弊的影響之外,我們的確缺乏發現快樂、感受幸福的眼光。而寫作的目的之一,正是為了幫助我們全面、深入、正確地了解社會,進而認識生活,豐富自身。”(《一些閑話》)
這個單元在過程和方法、知識和能力方面的學習目標是學習抒情。關于抒情,因為它往往與敘述、描寫、議論等結合在一起使用,所以過去教科書中沒有把它獨立出來單獨訓練。中小學語文教科書中主要學習的是記敘文、說明文和議論文,抒情就在這三大文體中順帶著訓練了。現在在高中寫作教學中專辟一個單元進行訓練,原因是抒情也是很重要的一種表達方式。古人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不是無情物,任何一篇好文章都是情動于中的產物。而中學生作文中抒情方面的問題較多,有必要有針對性地進行一些訓練。
學習抒情,主要指導學生注意下邊幾點:
情要真實。虛假的感情不僅不能感動人,反而令人反感,甚至厭惡。白居易說:根情,苗言,華聲,實義。“根情”,“情”是文章的根本。作者內心一片真情,傾吐在文章中,文章就震撼人心。
情要健康,向上,能鼓舞人心。消極頹廢的感情不應該寫入文章。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巴金的《小狗包弟》抒發的都是健康的感情,因此感人至深,使人讀過后久久不能忘懷。
抒情往往與記敘、議論結合在一起。有人把抒情分為兩類: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直接抒情一般與議論結合在一起,而間接抒情一般與敘述、描寫結合在一起。這“結合”,就要求自然,不能牽強。
抒情切忌空泛、虛浮,無病呻吟。
教學建議
一、與描寫一樣,學習抒情也得在閱讀中學習。《金色花》《紙船》中抒發的母子之情,《背影》中抒發的父子之情,《蘆花蕩》中抒發的革命之情,《孔雀東南飛》中抒發的愛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抒發的對勞動人民的感情,都激動人心。學生在感動之余要仔細揣摩并學習作者高妙的抒情技巧。
當然,學習抒情不僅僅是個學習技巧的問題。尤其要緊的,應在日常生活中陶冶熔煉自己的感情。“人生經驗愈豐富,事理觀察愈深刻,情感也就愈沉著,愈易融化于具體的情境。”(朱光潛語)
抒情的關鍵在于把感情融化于具體的形象。或寓情于事,如“步出城東門,遙望江南好,前日風雪中,故人從此去”,不言惜別而惜別自見;或寓情于景,如“西風殘照,漢家陵闕”,不言悲涼而悲涼自見。應指導學生認真體味、學習。
二、這個單元的話題是“美的發現”。學生怎樣才能發現美呢?那就要培養學生“有音樂感的耳朵”。而“對于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5頁)那么,怎樣才能具有“有音樂感的耳朵”呢?一是多多投入審美實踐,在實踐中提高發現美的能力;二是擴大知識面,淵博的知識無疑有助于我們發現客觀事物的美;三是豐富生活閱歷,閱歷越廣,體驗越多,就越能發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