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蘇教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教學目的】
1、通過閱讀本文,了解主人公的戰爭遭遇,從而理解當時的戰爭環境。
2、體會文章設置懸念來推動情節發展的寫作手法。
3、了解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破壞,體會本文的主題。
【教學重點、難點】
1、學習本文環境描寫的作用
2、理解本文的問題與主旨的關系。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戰爭是什么?是一顆子彈貫穿身體時在地面上翻滾時,那種徹底的疼痛和將死的恐懼嗎?是一枚炮彈在眼前炸開時意識的喪失和肉體的摧殘嗎?世界上的槍炮聲并沒有平息,生命依然在流血……然而,那些戰爭的追隨者們可曾明白:他們為什么要舉起手中拿罪惡的武器?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來感受一位17歲少年的生命悲歌!
(二)、作者簡介:
伯爾,1917年出生于德國科隆市一個普通的木匠家庭,是家中的第八個孩子,自幼家境貧寒,渡過了艱難的童年和青年時期。二戰期間,他應征入伍,在俘虜營中渡過了六年,后被保釋。197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品有《火車正點》、《喪失了名譽的卡塔琳娜·波羅姆》。有人說伯爾是德國的“良心”他的作品始終在討伐戰爭,1985年他去世以后,連聯邦總統都親自為他抬棺材送行。
(三)文本研習:
小說給我們點明了故事發生的時間:盟軍已經攻入德國,一個夜晚;
地點:戰地醫院;
場景:火光沖天、炮聲不絕;
情節:“我”一個原中學八年級的學生,現在成了德國傷兵
思考:
1、課文中的“我”的敘述給人造成了怎樣的懸念?“我”始終在思考哪兩個問題?
明確:是不是自己的母校;到底受了什么傷。
2、“我”最終證實了這就是自己的母校,同學們能從課文中找出證據嗎?(小組討論)
明確:美術教室的布置;
門上的十字架;
香蕉上寫下的多戈萬歲;
“我”的手跡。
對于“我”整個漫長的人生來說可能是一瞬間,然而這三個月可以發生滄桑巨變。課文在描寫這個變化的過程中,始終抓住學校的環境。
思考:
3、課文始終在描寫學校的環境,你覺得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明確:戰爭對文明的摧殘,學校和傷兵醫院本來是兩個毫不相干的地方,可傳播人類文明的地方成了充滿血腥的傷兵醫院,美術教室成了“停尸間”,戰爭給人帶來的是無盡的痛苦和哀傷。
4、在《一個人的遭遇》中,主人公索科洛夫明白自己是為了家國而戰,《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呢?你能從課文中找出證據嗎?
明確:“我”雖然回到了自己的戰地醫院接受了治療,并沒有表現出對于戰爭的憎惡。相反,在轟鳴的炮聲中,想到的是自己的名字有可能會鐫刻在陣亡戰士紀念碑上,認為自己是為國捐軀,永留史冊。然而,他可知曉像他這樣不明原因上戰場而因此走上不歸路的又有多少人呢?
5、最后,“我”有沒有明白自己的遭遇?為什么要以“牛奶”來結束全文?
明確:那黑板上的手跡、那徹底的疼痛讓“我”頓悟
“牛奶”、畫畫都已成為了夢想,炸彈炸毀的不僅是一個人的身體,更是一個人的未來和一個人的心靈。
(四)題目的意義: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這是一個典故“公元前480年,波斯入侵希臘,300多名希臘士兵在溫泉關英勇抗敵,并刻下了那段銘文:‘流浪人,你若是到斯巴達,請告訴那里的公民們,說我們死守諾言,長眠在這里’。如今,它出現在美術課堂上,讓那些充滿戰斗激情的熱血青年走上戰場,是對德國軍國主義思想的一種諷刺和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