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周買水
(原載《中國青年報》)
閱讀提示:張聿溫是位軍旅雜文家,其雜文創作十多年來十分活躍,已有幾本雜文集問世。為了創新,他在形式上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請教趙樹理》就是其中頗具特色的一篇。
這種形式看來有點荒誕。去“請教”的一行5人,都是趙樹理1943年5月創作的《小二黑結婚》中的人物,屬于作家悉心創造的藝術形象;被“請教”的作家,在“文革”中因受“四人幫”的反動路線殘酷迫害,早于1970年不幸在太原逝世。雜文作者靠著豐富的想象,穿越了時空、陰陽及真人和藝術形象的諸多界限,巧妙地讓他們相談于一堂,別有一番情趣。
小說中的5個人物相伴造訪小說作家,趙樹理“連忙熱情地讓座、倒茶,并詢問他們為何而來”,其言行舉止彬彬有禮,不愧為人們愛戴的作家。來訪者說起話來雖然“不無質問揶揄的味道”,卻也都合乎人物各自的身份,如對被訪者的稱呼,就有“趙作家”“趙干部”“趙樹理”和“老趙同志”四種,其“請教”的內容因人而異,各不相同,皆符合角色思想發展的軌跡。如二諸葛、三仙姑,在小說中都是思想落后的人物,他們“請教”時,在勉強承認自己當年的缺點的同時,對照現今社會上愈演愈烈的不良風氣,振振有詞地竭力為自己辯護;當年被人民法院判了XX年徒刑的金旺,竟用現今生活中個別比他“更兇”的違法亂紀的干部沒有全被懲處而指責趙樹理“制造了一起冤案”;小說中先進人物小芹、小二黑面對現實也都向趙樹理發出了質問:小芹說,“都解放這么多年了”為什么不僅“還有逼親、換親、買賣婚姻這類丑事”,而且還有“賣淫”“三陪”這些令人惡心的事。小二黑由于當年被金旺兄弟非法捆綁批斗過,對民主和法制問題特別敏感,質問狂稱“老子就是法”的“現今個別人”比昔日的金旺兄弟還“橫”,其政策水平何以比過去的干部“降低”了。
如此種種“質問”,所揭露的我們現實生活中諸多丑惡現象,雖屬司空見慣鮮有新意,但因均出自讀者熟悉的藝術形象之口,使雜文平添了一些鮮明的形象性和濃濃的趣味性,促使讀者做深層次的思考,從而深化了作品的立意。面對小說人物諸多的“請教”,受到“質問揶揄”的趙樹理該如何答對呢?大概作者認為任何回答都是多余的,便讓他保持沉默,不置一詞,給讀者留下更多的思維空間,以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之效,這樣的結尾是高明的。
〔選自《中學生閱讀》(高中版),元惠評點〕
2.薦讀凡夫的寓言《瘸蟬》。
瘸 蟬
凡 夫
一場大雨過后,孩子們摳開濕地上的小洞,把手指伸進去。蟄居在小洞中的蟬的幼蟲不知是計,張開前爪,把手指緊緊抱住。結果,便被孩子們拖出來,放進了知了籠中。
蟬的幼蟲身上裹著一層角質的鎧甲,就像一團黃泥,在籠中笨拙地爬行著。這些丑陋的小東西是如何變成美麗的蟬的,這可真是一個謎!
蘇格拉底同孩子們商量,請他們把知了籠交給他,讓他保管一夜,答應第二天一大早就把它還給他們。
孩子們爽快地答應了。
于是,蘇格拉底獲得了一次機會——一次觀察蟬是如何從“丑小鴨”變成“白天鵝”的機會。
蟬蛻殼總是在夜間進行的,蘇格拉底決定徹夜不眠,不讓這神秘的過程從眼底錯過。他沏了一杯釅釅的咖啡,瞪大雙眼,守候在知了籠旁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