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
教學目標:
初步掌握通過意象分析鑒賞新詩的方法;領會詩人的惜別深情。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全詩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難點:詩人對康橋的深沉情感及新詩鑒賞方法。
教學設想:這是一首柔婉,舒緩的別離詩。我想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引領學生進入詩人營造的意境,體味詩人的纏綿惜別之情。在意象、意境的把握上體味它的繪畫美,通過誦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導入
播放電視劇《人間四月天》片段(徐志摩康橋泛舟情景)。
觀看電視片段。
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簡介作者及康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現代詩人、散文家,新月派的代表人物。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
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
多媒體展示
聽老師介紹,看多媒體展示。
為學習課文做知識準備。
三、初讀
播放舒緩的音樂
散讀詩歌
初步感受詩歌的美。
四、整體感知
你認為這首詩主要抒發了什么感情?
預設:對康橋的依依惜別的深情。
思考
討論
發言
整體感受詩歌的情感。
五、創作背景探究
詩人為什么對康橋感情如此之深?
多媒體展示:
詩人曾于1920年10月~1922年8月游學倫敦劍橋大學。這一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自說: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蟄在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后來曾經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睛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據他后來回憶,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風景秀麗的康河兩岸,他常常仰臥在有星星黃花點綴的蔥綠草坪上,或看書,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時到碧撥蕩漾的康河里劃船。此外,這里還珍藏著他刻骨銘心的戀情。
討論
思考
為深入理解感受詩歌的情感做知識鋪墊。
六、感受詩歌的繪畫美。
1、康橋的美麗是通過哪些景物描寫出來的?
預設:云彩,金柳,青荇,清潭,長篙,星輝。
2、關于意象
這些自然景物都很柔美。它們都已超越了它們本身的自然屬性,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戀情。而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意的景象就是意象。
3、將“金柳”比喻成“新娘”有什么樣的表達效果?
預設:金色的柳條隨風搖擺,秀美婀娜,好像美艷的“新娘”,形象逼真的寫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態,又傳達出詩人的無限歡喜和眷戀之情及濃烈的溫柔之愛。
分析其他意象。
朗讀詩歌
思考
討論
回答問題
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六、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作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同意聞一多關于新詩的“三美”主張:建筑美、繪畫美、音樂美。請你從音樂美的角度,欣賞這首詩。
預設: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六、七字(間有八字句),于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復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
朗讀
體會
交流
回答
體味詩歌的音樂美,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七、總結
意象是鑒賞新詩的重要方法,誦讀是詩歌欣賞的必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