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項鏈 教案
10.項鏈 教案1 .文本全解。
(1) 作者和寫作背景簡介。
吉•德•莫泊桑 (1850---1893) , 19 世紀后半葉法國杰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之一。莫泊桑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說最為突出,被譽為世界短篇小說巨匠。他生于法國西南部諾曼底省一個破落貴族家庭。父親喜歡畫畫,母親有很深的文學造詣,他在童年時代就受到了文學、藝術的良好熏陶。 13 歲時,在一所教會學校讀書,因厭惡其生活,而故意制造過錯,最終被開除。后來,在大學學習法律, 1870 年應征人伍參加了普法戰爭。他的生活經歷并不豐富,唯一的普法戰爭這段經歷對他影響很大,成為莫泊桑日后挖掘題材的一個重要來源。復員后,在海軍部和教育部任職。在老師福樓拜的指導下,在著名的《梅塘晚會》小說集中發表了短篇小說《羊脂球》,又有長篇小說《一生》、《漂亮朋友》。他“像流星一樣地進入文壇”,一生也像流星般一閃而過。 43 歲時,因癲癇病復發而死。
他的短篇名作有描寫法國人民在普法戰爭中的愛國感情,揭露資產階級的怯懦無恥的《羊脂球》、 ( 菲菲小姐》、 《兩個朋友》和《米龍老爹》;有同情勞動人民遭遇的《阿馬布爾老爹》、 《一個長工的故事》和《歸來》;有描寫資產階級的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對人們的腐蝕的《我的叔叔于勒》;有諷刺小職員虛榮心的《勛章到手了 ! 》,還有揭露資產階級荒淫糜爛生活的《戴家樓》等。 《項鏈》是莫泊桑膾炙人口的短篇名作之一。莫泊桑的短篇小說側重摹寫人情世態,善于從平凡瑣屑的事情中,引出有聲有色的故事,使人情世態真相畢露,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實,尤其是別具匠心的構思布局和耐人尋味的故事結尾,細膩、深刻的人物心理和惟妙惟肖的細節描寫,以及精彩生動的人物語言和簡潔、質樸、優美的文體風格,處處顯示了作家高超的藝術技巧。他的文章如一泓清水般清新流暢,又不乏幽默機智。
19 世紀 80 年代的法國,資本主義惡性發展,政府貪污風行,社會道德淪喪,資產階級的驕奢淫逸的糜爛生活和唯利是圖的道德觀念影響到整個社會,追求享樂、追求虛榮,成為一種惡劣的社會風氣。小資產階級羨慕上流社會,想竭力躋身于資產階級的行列,他們為此作出了各種各樣的努力。作為 19 世紀后期法國最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莫泊桑長期在政府小科員圈子中生活,深入地觀察到了這一社會現象,對于小資產階級的普遍心理也有很深的了解。他的創作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 19 世紀后半期的法國社會現實,無情地揭露了資產階級的腐化墮落、道德淪喪和拜金主義,真實地描寫了人世間的世態炎涼,對下層社會的“小人物”寄予了深切同情。
(2) 基本解讀。
本文的情節結構分為六個部分,課文里都已隔行顯示。
序幕。 在情節展開的開頭部分,作者用一千多字的篇幅,靜態地向我們介紹了這位女主人公。瑪蒂爾德自恃面貌標致,人品出眾,渴望過上流社會那種奢華生活,希望自己成為男人們追求的目標,女人們羨慕的對象。可惜,這些夢中的生活圖景與她所處的地位和家境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夢想與現實的矛盾使她不斷感到痛苦,以至于當她在看望她的一位富有的同學回家后,會“連哭好幾天”。她的痛苦的根源正在于其追求資產階級奢華生活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