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詩三首(第一課時)
2.集體朗讀第二層,然后思考:詩中的“木棉”和“橡樹”有何深刻含義?詩中的幾組對偶句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愛情觀?
學生討論后明確:詩中的“橡樹”和“木棉”分別象征男性的陽剛和女性的陰柔。橡樹的“銅枝鐵干”、木棉的“紅碩的花朵”,正是陽剛和陰柔的具體形象。詩人以陰柔的木棉自喻,對陽剛的橡樹傾訴內心的幻想。用幾組對偶句,如“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北磉_了詩人在相知相戀相依、相互平等相互獨立的基礎上,共建新型的現代的愛情價值觀念的愿望。
3.學生討論下列問題:(1)詩歌前后兩層結構上有何特點?(2)詩人的感情有何變化?
經教師點撥后明確:(1)本詩結構上采用先破后立的方法。第一層詩人從現代女性覺醒意識出發,利用詩中的意象,使自己爭取女性尊嚴、獨立地位、人格價值的抗爭的決心躍然紙上。這義無反顧的決心,似一聲驚天動地的吶喊。這是詩人對舊的傳統強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鎖的“破”。第二層詩人對愛情的要求和憧憬,表現了她對愛情、 婚姻關系的認真的思考,流露出一個現代女性內心的期待和渴望。這是詩人對自己心中的愛情觀的“立”。(2)從感情抒發上看,第1層是升調。詩人以六個比喻句直接列出六個否定,激昂強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瀉千里,不可阻擋,仿佛吐盡千年來積壓在女性心中憤恨不平的塊壘。是反抗,是掙脫,是戰斗,詩人以一個勇敢的斗士的面貌出現。這部分的旋律是昂揚、激奮、向上的。第2層詩人感情的抒發是平緩的,從第1層的激昂中跌落下來。詩人以女性的溫情,真摯細膩、纏綿悱惻地抒發自己內心的夢想,像小溪流水潺潺,如一株木棉在清風中搖曳。
4.探究式閱讀
詩歌通過一系列意象(如“凌霄花”“木棉”等)表達了一種新型的平等的愛情觀,除此之外,你還能揣摸出哪些思想意義?
學生各抒己見后,教師可提供借鑒例子。如:詩的前一部分,“橡樹”這一意象是異位于“凌霄花”“鳥兒”“泉源”“險峰”“日光”“春雨”這一群體意象,作為其對立面呈現于讀者面前,且以居高臨下的優勢雄居其上的。而“凌霄花”的攀附“高枝”以“炫耀”自身,“鳥兒”“癡情”的機械“重復”,“險峰”有意地“襯托”“橡樹”的“威儀”,頻頻傳遞的是一種被異化、被馴化被僵化了的不平等關系,是下級對上級、后生于師長、個人對集體的絕對服從,是專制政治下百姓對于權威偶象的絕對服從、盲目崇拜。這種迷失自我消融自我泯滅個性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非人道的主奴關系。詩人否定這一關系,渴望的是后一種“木棉樹”以“樹的形象”和“橡樹”“站在一起”的彼此對等的關系:“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致意”,這種親密和諧的關系是建立在人格獨立彼此平等的基礎之上的。在這種關系中,個體的人性得以張揚,人的尊嚴受到尊重,人的價值得到承認。不難看出,詩人渴望的是人性的復歸,追求的是強大自主而又充滿激情活力的尊嚴與人格——“我有我紅碩的花朵/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鄙視的是時代和命運鑄就的歸屬性病態人格。詩歌通過前后兩組意象的矛盾和對比,揭示出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平等與否,恰恰是衡量社會進步文明與否的重要標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