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教案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基礎(chǔ)知
2.分析孔子弟子不同的人生理想
3.了解孔子的教學方式和人生經(jīng)歷,并作出簡要評價識
教學重點:
教學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此文在學生讀完五遍的基礎(chǔ)上進行。)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教師從《論語》導入,抽3~4名學生每人說一則所知道的《論語》中的句子。如有易寫錯字,可讓學生到黑板上試寫。
二、進入課文,聽錄音朗讀,并標記疑點難點和重要文言詞句。
聽完后,讓學生檢查是否已把通假字整理到課題旁邊或筆記本上。
1.鼓瑟希(“希”通“稀”)
2.莫春者(“莫”通“暮”)
3.唯求則非邦也與(“與”通“歟”)
三、抽四位學生分段朗讀,檢查學生的讀音及斷句情況。如有問題,及時糾正。
甲:開頭至“夫子哂之”
乙:“求,爾何如”至“愿為小相焉”
丙:“點,爾何如”至“吾與點也”
丁:“三子者出”至文末。
四、用設問法解析課文,同時穿插對文言基礎(chǔ)知識的理解、掌握。
1.問題設計:
①這篇課文描述了一個什么樣的場景?
抓一個關(guān)鍵字:“侍”。
(一個“侍”把孔子和弟子之間的身份、地位全交代清楚了。說“座談”“閑談”“暢談”皆不準確。因為這種關(guān)系,氣氛才顯得有些嚴肅、緊張。)
學生不能準確回答時,教師可讓學生交流一分鐘再作答;如依然不能,教師可適當提示。
②孔子和弟子們集中談論的話題是什么?這個話題是在什么情況下提出來的?
抓一個核心話題:各言其志。
(推測原因:孔子為避免“侍坐”的沉默和尷尬,也為了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志向、情趣和人生追求,才有意識的拋出這個話題來。)
③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各有什么樣的志向?
子路:搶先作答,言語夸張,“夫子哂之”。
冉有:言語謙和,有所自知,夫子不言。
公西華:語更謙和,“非曰能之,愿學焉”,夫子不言。
(推測:二子之謙和,當緣于夫子“哂”子路,夫子對此應有所覺察,所以不言。)
曾晳:平和超然,師宗“陶潛”,放浪形骸,自在悠閑。夫子與之。
④孔子是如何評價弟子們的志向的?
為國以“禮”,三子皆逾禮也。所以他更欣賞曾子的淡泊之志。
2.文言基礎(chǔ)知識掌握:
①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②不吾知也(賓語前置句)
③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詞語兼句式)
④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儒家倫理道德和學問)//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知識,學問)
⑤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⑥異乎三子者之撰。(才能,才干)
⑦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風乎舞雩yú,詠而歸。
⑧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贊賞)
⑨為國以禮,其言不讓。(謙讓)
⑩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認為)
第二課時
一、學生齊讀課文,進一步熟悉課文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