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在一個“新”字》教學設計(北師必修1)
5.獨立思考的根本目的,就是尊重客觀存在,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中國要發展,走改革開放之路,思想解放是關鍵。中國教育落后,主要在于灌輸替代了獨立思考。
6.無論在具體的學習還是研究,“不思想”終將一事無成,充其量只能得“死的知識”,只有獨立思考才有可能獲得教養,獲得智慧。
小結:本文把“獨立思考”作為話題是有針對性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真正知識分子的必備條件。如果缺乏獨立思考能力,讀書得再多,充其量也不過是“倉庫型的學生(或學者)”,沒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甚至易于上當受騙。作者對“獨立思考”的認識由“創新”而起,內容豐富,也比較全面。作者雖然是自然科學家,但是他的思考對一切學習者都有指導意義。文章揭示了獲取教養的規律性的東西。如,在思考中質疑,“我思故我在”,但是又不可懷疑一切;有知識,才有比較;有比較,才能發現問題,才能創新;深刻的見解來自周密的思考;在實踐中刻苦鉆研是培養獨立思考的基本條件,如果沒有探究問題的興趣,也就沒有了思考的過程,也就不可能培養思考的基本素質。
有博學的意識,強調積累,有所發現,是人類從讀書求知摸索出來的基本規律。本專題有許多學習內容可以互相印證,如本文認為要多讀書,而且可以讀得雜一些,《勸學》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本文認為善問是一種素養,《師說》主張從師學習,等等。
本文談獨立思考問題,舉重若輕,用最簡明的論述方法,列舉大量的實例并加以分析,引用權威論述對觀點作進一步闡述。作為普及讀物,旁征博引能增強文章的效果,但是如果只舉事例沒有必要的分析,不能提煉其思想內涵來證明觀點,例子就只是個沒作用的例子,而不是“例證”。作者是一位數學家,從他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熟悉程度看,正說明了他積累豐厚并善于思考,因此才能寫出這樣的文章。
四、結合課文“問題探討”,進一步討論。
1.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注意到“學”與“思”的關系,“學而不思”與“思而不學”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本文圍繞獨立思考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提出了哪些問題,又是怎樣分析這些問題的?為什么作者把獨立思考的素質看得如此重要?作者認為培養“獨立思考”這種能力需要哪些條件?他介紹的方法對我們的學習有哪些啟發?
討論明確:本文首先提出了創新需要獨立思考,獨立思考必須要有質疑能力,以笛卡爾為例,介紹了笛卡爾的思考方法。接著就獨立思考的三個要素——重視積累知識,善于發現問題,刻苦鉆研并注意思想方法,引用了許多實例和前人的論述,展開分析。作者從自然科學研究的角度展開分析,實則闡述了獨立思考的基本規律。
文章兩次提到“受騙上當”不是偶然的,但是提倡獨立思考的目的不僅僅是防止“受騙上當”,而是為提高自身修養,培養創新能力。沒有獨立思考能力,就不會質疑,就不會有發現,也就很難有創新;同樣,盲從輕信一定會導致落后和失敗。所以必須要獨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