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念劉和珍君》必修一
⑵ 劉不僅是我的學生,更是我志同道合的戰友,使我懷念;
⑶ 抒發悲憤,祭奠烈士;
⑷ 提醒庸人,莫忘慘案)
6、提問:第六、七兩段又起什么作用?
明確:揭示這次慘案的教訓和意義。
教者小結:全文思路的中國是本文的寫作緣由,即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然后記述劉和珍的生平事跡和遇難經過;在敘事的基礎上再深入一步,議論“三·一八”慘案的教訓和意義。三者相互交錯,始終統一于“記念”這一中心。
四、布置課后作業
1、繼續反復閱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理清本文的局部思路:
⑴ 作者為何從追悼會寫起?
⑵ 文章第二大部分的順序是什么?
⑶ 能否將第六段與第七段的順序顛倒一下?
2、思考:魯迅在本文寫哪幾類人?他們在慘案中的有哪些行為?慘案發生后,他們又有哪些反應?魯迅對他們的情感與評價分別是什么?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理清本文的局部思路。
2、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情感,培養學生篩選信息,概括組織語言的能力。
〖教學過程〗
(復習上節課內容,引入本節課)
一、理清本文局部思路
1、提問:作者為何從追悼會寫起?
明確:
⑴ 為全文奠定感情基調。
⑵ 便于交代寫作的緣起。
⑶ 便于抒發作者的悲憤之情。
2、提問:三、四、五段是按什么順序安排的?
明確:第二部分是按時間順序來安排的。先回憶與劉和珍初識,再詳寫遇難經過。
3、六、七兩段能否顛倒?
明確:不能。因為第六段雖然表達了作者對烈士的懷念之情,但更多的是作者冷靜地揭示這次慘案的教訓,而魯迅是明確地表示他不贊成徒手請愿,認為以這種方式所流的鮮血無助于社會的進步。(這里可順帶幫助學生理解本段中語句的含義)第七段作者是熱情贊頌了此次慘案的意義,即顯示了“中國女子的勇毅……沒有消亡”和烈士的鮮血將會使“庸人”看到希望,將會激勵“真的猛士”“更奮然而前行”。這兩段前者是否定,情感較為陰暗、消沉,而后者是肯定,情感較為激越、高昂,所以這樣安排更能體現作者寫作此文是為了悼念死者,教育、激勵生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