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鸝》學案(精選10篇)
《黃鸝》學案 篇1
學習要點
1. 結合語境,理解文中詞語和句子的含義;了解孫犁及其代表作。
2. 培養分析評價課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語言特色;賞析哲理散文的寫法,領悟寫作之道。
3. 把握文章中心,領悟作者的理想和追求,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
重點講解
準確地把握本文的主旨,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考慮:
首先,要抓住本文的“文眼”
內容含蓄隱晦的文章總有一兩句話透露出用意,本文也是這樣。本文的“文眼”有兩句。一句是“這正是在藝術上不容易遇到的一種境界”。可見說的是黃鸝,講的是藝術。把黃鸝看作藝術的化身,看作文學藝術家的化身,文意在我們眼前立即顯豁了。另一句是“各種事物都有它的極致。”可見不光講藝術,各種事物無所不包,所講的乃是哲理。黃鸝乃是一切美的事物的化身。
其次,要懂得馬克思主義關于創作自由的根本觀點
鄧小平說:“文藝這種復雜的精神勞動,非常需要文藝家發揮個人的創造精神。寫什么和怎樣寫,只能由文藝家在藝術實踐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決。”“藝術創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風格的自由發展,在藝術理論上提倡不同觀點和學派的自由討論。列寧說過,在文學事業中,‘絕對必須保證有個人創造性和個人愛好的廣闊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內容的廣闊天地。’”《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詞》。
懂得這個根本觀點,就能懂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寫作意圖。作者渴望和憧憬的“春雨、宿露”“朝霞和彩虹”不正是列寧所說的“廣闊天地”嗎。
第三,要聯系歷史背景
一是抗日戰爭期間的歷史背景。
抗日戰爭是“戰爭史上的奇觀,中華民族的壯舉,驚天動地的偉業”。《論持久戰》“這個戰爭促進中國人民的覺悟和團結的程度,是近百年來中國人民的一切偉大的斗爭沒有一次比得上的。”《論聯合政府》在文藝戰線上,黨“鼓勵革命文藝家積極地親近工農兵,給他們以到群眾中去的完全自由,給他們以創作真正革命文藝的完全自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這就容易理解那時的黃鸝為什么發著“尖利的富有召喚性和啟發性的啼叫”,為什么“金黃的羽毛上映著陽光,美麗極了”。
二是“文化大革命”前十年的歷史背景。
從1957年開始,在文藝界開展了反右派斗爭和對修正主義文藝思想的批判。文藝思想上機械論、簡單化、庸俗化的傾向更加發展,粗暴武斷、無限上綱的文藝批判幾乎成為一時風尚。創作上,違背生活真實和缺乏藝術性的虛假文字和公式化、概念化作品風行一時。1958年的新民歌運動更是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寫真實、寫人性的作品和作家紛紛遭到批判,到1962年,由于“左”的錯誤傾向的影響,把“文藝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的口號理解為“要求文學藝術從屬于臨時的、具體的、直接的政治任務”,干涉了許多不應當干涉的事情。本文就寫于此時。1962年以后,“左”的錯誤愈演愈烈,終于釀成“文化大革命”。
聯系歷史背景,就容易理解作者寄寓在黃鸝命運上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感慨和向往。
本文的寫作特點
1.用象征手法來說理
對象征手法,同學們并不陌生。使用這種手法的好處在于富于文學性,形象生動,具有美感。比如上冊書我們學習的《過萬重山漫想》,隨著作者思維的展開,三峽已不是一個具體的實體,而是未知、艱難領域的一個象征:第一個征服三峽的人成為敢于迎難而上、開拓創新精神的化身。象征這種手法使抽象的哲理形象化、生動化,從而給人一種美的感受。另外,象征手法還有含蓄的特點,因此在不便直抒胸臆、直陳見解的情況下,運用這種手法還能收到發人深省、引人尋味的作用。如我們在初中接觸過的《白楊禮贊》、《海燕》,雖不直抒己見,卻一樣通過藝術化的形象傳遞給讀者有力的迅息、堅強的精神力量。
本文關于黃鸝寫了好幾個片段,以時間為順序組織安排,情節曲折起伏,但每個片段都蘊含著—定的意義。例如,正面表達作者觀點的是第一個和第四個片段。黃鸝在戰火中展現著它的英姿,實現了它的美,篇末更是借助一段如詩如畫的景物描寫,暗示了任何事物要達到美的極致必須擁有適宜的環境條件。而第二和第三個片段卻是反面的,傷害黃鸝的人雖然動機、情形各不相同,但他們對黃鸝造成的傷害卻是顯而易見的。這里又暗示,搞“左”的一套,人們的動機是各不相同的。在“左”傾思想禁錮藝術的情形下,由于運用了象征手法,《黃鸝》在思想上達到了一定程度的深刻,顯得珍貴而難得。
2.敘事明理,水到渠成
①散文的材料一般較多,但圍繞中心組材的說法太籠統,不具體。從本文的幾個片段的安排來看,是符合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規律的,因此給人—種自然而然的感覺,篇末的說理也就處于情理之中,易于理解了。
②在以敘事為主的散文中,要注意議論恰到好處的使用。如本文點到為止,若隱若現,這才耐人尋味。
3.語言清新自然
孫犁作為“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其清新自然、散發泥土氣息(生活氣息)的語言,在本文中也有明顯的體現。比如,對黃鸝作者有兩次集中的描寫,一次是戰火中的英姿颯爽的黃鸝,一次是被縛的、任別人玩弄的凄慘的黃鸝。從這兩部分的描寫中篩選重要詞語,辨別修辭方法,會體會到作者樸實自然的語言特色。另外,文中“我”的心情描寫,用筆簡省,用語平淡,但正是在這種不顯山不露水的描寫中,我們更能體會到他內心的不平靜。
另外,與這個語言特色相映成趣的是,作者在文中還運用了一些文言句式,音節和諧,搖曳生姿。
對仗——“虎嘯深山,魚游潭底,駝走大漠,雁排長空”。
排比一一—“這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長堤;這里的茂林修竹,桑田葦泊;這里的乍雨乍晴的天氣……”
對句——“它們的啼叫,是要伴著春雨、宿露;它們的飛翔,是要伴著朝霞和彩虹的。”
對本文思想內容的評價
1.從作品反映生活的真實性上
真實是藝術的生命。從本文來看,作者借助黃鸝,真實地反映了六十年代初,文學藝術受到“左”傾錯誤思想束縛,不能達到極致的現狀。鄧小平在1979年說:“在藝術創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風格的自由發展,在藝術理論上提倡不同觀點和學派的自由討論。列寧說過,在文學事業中,‘絕對必須保證有個人創造性和個人愛好的廣闊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內容的廣闊天地。’”而孫犁在¨62年,就呼吁要為文學藝術發揮自己的極致創造理想的環境,譴責那種戕害文藝事業的極左政策.是何等可貴。
2.從思想傾向的積極意義上
思想傾向是否是有積極意義,是否給讀者以健康的審美感受,是衡量藝術作品思想價值的重要尺度。《黃鸝》中的人生哲理是以間接的方式表現出來的,但是它給人的啟發和思考,在那樣的特定歷史條件下滲透著積極的思想傾向。特別是文章中最后遇到黃鸝的那種“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的景象,更是寄托了作者對藝術、對人生的追求:他多么希望能給藝術、給各種事物一個廣闊的天地,使它們都能發揮到極致啊!雖然在被“左”傾思潮束縛的1962年.作者的這種呼喚難以得到熱烈而認真的響應,但他這種樂觀的預示,這種對理想的追求,無不閃爍著先知的光輝。
反饋練習
一、基礎知識
1.下列詞語中的“致”字意義相同的兩項是( )
a.閑情逸致 b.錯落有致 c.淋漓盡致 d.美到極致
2.下列句子是復句的一句是( )
a.初次見到它,是在阜平縣的山村。
b.有一次,在東海岸的長堤上,一位穿皮大衣戴皮帽的中年人,只是為了討取身邊女朋友的一笑,就開槍射死一只回翔在天空的海鷗。
c.這里是很安靜的,甚至有些近于荒涼,它們也許會安心居住下去的。
d.那是抗日戰爭期間,在不斷的炮火洗禮中,有時清晨起來時在茅屋后面或是山腳下的從林里,我聽到了黃鸝的尖利的富有召喚性和啟發性的啼叫。
3.文中敘述中年人獵殺海鷗的情節屬于下列哪種敘述方式( )
a.順敘 b.插敘 c.補敘 d.倒敘
4.下列說法有錯的一項是( )
a.孫犁是我國現代著名的作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荷花淀》、長篇小說《風云初記》、《鐵木前傳》和散文集《晚華集》等。
b.黃鸝,又名黃鶯,身體黃色,嘴淡紅,啼聲婉轉,吃林中害蟲。正是因其對人類有益,作者才認為它美到極致。
c.“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一句源自恩格斯致瑪•哈克奈斯的信,原意為對人物性格的表現,一定要將其置于相應的社會環境中;本文中的意義在于事物只有在相應的環境中,才有可能盡顯其美。
d.文章以黃鸝為線索,所寫的主要對象是黃鸝。但文中又運用了豐富的聯想和想像來表現主旨,啟發讀者進行哲理性思考。
5.下列句子中最能體現作者對黃鸝迷戀的一項是( )
a.它們飛起來……美麗極了,想多看一眼,都很困難。
b.一聽到它們叫喚,心里就很高興。
c.對我來說,這真是飽享眼福了。
d.使我看了黃鸝的全部美麗,這是一種極致。
6.下列句中劃橫線的詞,能換成括號里的詞嗎?為什么?
①有時坐在小石凳上諦聽(聆聽)著,但總找不到它們的窠巢所在。
答: 。
②“打黃鸝!”老史興致勃勃(興高采烈)他說,“你看看我的槍法。”
答: 。
③只是為了討取身邊女朋友的一笑,就開槍射死了一只回翔(飛翔)在天空的海鷗。
答: 。
④我站住了,我望著黃鸝,忽然覺得它的焦黃的羽毛,它的嘴眼和爪子,都帶著一種凄慘(凄涼)的神氣。
答: 。
7.分析下列句中的修辭手法,選出不同類的一項( )
a.它們好像喜愛這里的深密幽靜,也好像是要在這里產卵孵雛,并不匆匆離開,大有在這里安家落戶的意思。
b.從樓上可以看見它們互相追逐,互相逗鬧,有時候看得淋漓盡致,對我來說,這真是飽享眼福。
c.我望著黃鸝,忽然覺得它的焦黃的羽毛,它的嘴眼和爪子,都帶有一種凄慘的神氣。
d.它們飛起來,迅若流星,在密密的樹枝樹林里忽隱忽現,常常是在我仰視的眼前一閃而過。
8.對下面句子含義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在戰爭不暇的日子里,這種觀察飛禽走獸的閑情逸致,不知對我的身心情感,起著什么性質的影響。
a.在緊張的戰斗生活中,觀察飛禽走獸的閑情逸致,對自己的身心情感有不良的影響,它會消磨人的斗志。
b.在緊張的戰斗生活中,觀察飛禽走獸的閑情逸致,對自己的身心情感的影響有好有壞,很難把它說清楚。
c.在緊張的戰斗生活中,觀察一下飛禽走獸,這是對美的事物的追求,對自己的身心情感,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
d.在緊張的戰斗生活中,不應有觀察飛禽走獸的閑情逸致,否則,對自己的身心健康的不良的影響就不知有多大。
9.對這篇文章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寫了四次追尋黃鸝的經歷,并由黃鸝轉向大干世界,不僅黃鸝,世界上所有事物的美麗極致都只有在一定的環境里才能發揮。從而給讀者一種人生的啟迪。可見文章對人生哲理的闡發是水到渠成的升華。
b.作者熱情洋溢地贊美江南,贊美黃鸝“真正的家鄉,安居樂業的所在”,寄寓著自己的探索和憧憬,理想和追求,也是對于歷史前途的樂觀預示。
c.文章啟示我們不僅要執著地追求美麗極致,更要不懈地努力創造出能夠容忍、發展美的環境、時代、社會,對人生,對藝術,都是如此。
d.“黃鸝”之所以能在炮火中展翅高飛,是因為民族解放戰爭提供了創造、發展的廣闊天地,達到了“形色神態和環境的自然結合和相互發揮”;“前幾年”,“黃鸝”來而忽去,就是因為這樣“自然結合”的破壞與喪失,作者熱情謳歌了今天這樣的能夠容忍、發展美的新時代。
二、閱讀下面文字,回答文后各題
(一)
是的,這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長堤,這里的茂林修竹,桑田葦泊,這里的乍雨乍睛的天氣,使我看到了黃鸝的全部美麗,這是一種極致。
是的,它們的啼叫,是要伴著春雨、宿露,它們的飛翔,是要伴著朝霞和彩虹的。這里才是它們真正的家鄉,安居樂業的所在。
各種事物都有它的極致。虎嘯深山,魚游潭底,駝走大漠,雁排長空,這就是它們的極致。
在一定的環境里,才能發揮這種極致。這就是形色神態和環境的自然結合和相互發揮,這就是景物一體。
1.這幾段文字與上文的作者幾次追尋黃鸝的經歷有什么聯系?
答:
。
2.試闡釋“景物一體”的意思。
答: 。
3.根據這幾段文字,用一兩句話說明作者悟出的哲理。
答: 。
(二)
白 鷺
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適宜。白鶴太長而嫌生硬,即如粉紅的朱鷺或灰色的蒼鷺,也覺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尋常了。
然而白鷺卻因為它的常見,而被人忘卻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線型結構,那鐵色的長喙,那青色的腳,增之一分則嫌( ),減之一分則嫌( ),素之一忽則嫌( ),黛之一忽則嫌( )。
在清水田里時有一只兩只站著釣魚,整個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畫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為白鷺設計的鏡框。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見它孤獨地站在小樹的絕頂,看來像是不安穩,而它卻很悠然。這是別的鳥很難表現的一種嗜好。人們說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嗎?
黃昏的空中偶見白鷺的低飛,更是鄉居生活中的一種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許有人會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鷺不會唱歌。但是白鷺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優美的歌嗎?——不,歌未免太鏗鏘了。
白鷺實在是一首詩,一首韻在骨子里的散文詩。
1.依次填入文中四個括號中最恰當的一組詞是( )
a.黑 白 長 短 b.長 白 短 黑
c.長 短 白 黑 d.黑 短 白 長
2.本文重點是贊美白鷺的,為什么要在文中插入對白鶴、朱鷺、蒼鷺的描述?(回答不超過25個字)
答: 。
3.文章第5小書寫白鷺站在小樹絕頂,人們猜測“它是在望哨”,作者同意這樣的猜測嗎?根據何在?為什么?(回答不超過50個字)
答:
。
4.從全文看,白鷺的美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每個方面用兩個字概括,不少于6個字,不超過10個字)
答:
5.下面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賞析有誤的兩項是( )
a.通過贊美白鷺,本文表現了作者愛尋常之美,愛平凡之美的思想感情。
b.作者開頭說“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是從白鷺的外貌、形態特點著眼的。
c.作者在文章最后又說白鷺是“韻在骨子里的散文詩”,寫出了白鷺易被人忽視的內在的、質樸的美,這樣由里及表,使文章更富有哲理。
d.文章第4小節運用了一連串的排比句式,主要突出了白鷺勻稱的體態和諧調的色彩。
e.文章倒數第2小節說“歌未免太鏗鏘了”,這里說其他鳥唱的歌太響亮了,作者借此來反襯白鷺寧靜悠然的美。
參考答案
一、1.a、b 2.c 3.b 4.b 5.d
6.都不能換。①“諦聽”指仔細聽;“聆聽”沒有強調仔細。②“興致勃勃”形容興頭兒高。“興高采烈”既寫興致也寫神采,根據句意,應突出興致。③“回翔”,含有回旋的意思,“飛翔”無此意。④“凄慘”用于寫神情,“凄涼”多用來形容環境或景物。
7. d(比喻,其他為擬人)
8. c(根據上下文意判斷)
9. d
二、(一) 1.本題旨在訓練學生通過抓住關鍵性文字來把握文意的能力。在這幾段文字的前面,作者寫了四次追尋黃鸝的經歷。童年時迷戀捕鳥,卻沒有見過黃鸝;抗日戰爭時期,見了色彩鮮麗、聲音誘人、姿態矯健的黃鸝,但“一閃而過”;在病中,見了黃鸝,可惜被嚇得飛走了;逛鳥市,卻看到被玩弄的囚禁的黃鸝。寫了四次經歷以后,到這幾段文字中,作者的追尋終于有了結果;找到了黃鸝的“真正的家鄉”,看到了“黃鸝的全部美麗”。而且由黃鸝轉向大千世界,不僅黃鸝,世界上所有事物的美的極致,都只有在一定的環境里才能發揮。從而給讀者一種人生哲理的啟迪。可見,這幾段文字是上文的必然的延伸,那人生哲理也是從上文水到渠成地升華出來的。
2.景物一體,就是形色神態和環境的自然結合和相互發揮。比如,黃鸝的啼叫,飛翔與“春雨、宿露”“朝霞和彩虹”一體,虎與深山、駝與大漠、雁與長空、魚與潭底一體。這里強調了環境對事物的重要性。
3.“各種事物都有它的極致”,“在一定的環境里,才能發揮這種極致”。
(二) 1.c
2.通過比較,突出了白鷺形體“適宜”及其自然美的特點。
3.不同意。從文中“可它真是在望哨嗎”的疑問中可看出,作者欣賞的就是白鷺這種沒有任何目的悠然自得的美。
4.自然、寧靜、悠然、勻稱、和諧……
5.c、e
《黃鸝》學案 篇2
教學目標 :
體會文章由敘事到說理的自然過渡。
分析評價本文的哲理。
揣摩欣賞文章精彩的語言片斷。
教學重點:
1.分析評價本文的哲理。
2.揣摩欣賞文章精彩的語言片斷。
教學過程 :
第一步:初讀——感知哲理
誦讀文章,初步明白作者意圖揭示的哲理是什么,體會由抒情到說理的自然過渡。
第二步:再讀——理解哲理形成的基礎
穿插誦讀文章幾次寫到黃鸝的片斷。
學生討論,發言,點評這幾次描寫。
第三步:三讀——評價拓展哲理
教師學生朗讀末幾段,學生再次體會哲理,并思考——你怎樣評價這一哲理,由這一哲理你想到了什么。
學生自由發表見解,可順向,可逆向——但必須在理解作者的前提下,發表有理有據的見解。
第四步:四讀——揣摩精彩語段
教師選取精彩的文段或者讓學生自己選取精彩的文段誦讀,揣摩語言。教師不要下結論,要讓學生自己分析評價,教師做適當的總結即可。
《黃鸝》學案 篇3
【教學目標】
一、分析詩歌中“黃鸝”這個意象的特點,體會詩人的感情。
二、學生通過對詩人其他詩作的比較閱讀,了解徐志摩詩的特點。
【教學設想】
徐志摩這個名字對于中學生來說,是有幾分神秘色彩的,可以通過留預習作業——“走近志摩”,讓學生走近詩人,搜集徐志摩的資料,了解他的主要經歷。(上網、到圖書館查閱)從《黃鸝》入手,拓展閱讀,比較《雪花的快樂》《為要尋一個明星》《闊的海》三首詩在意象、思想情感上的相同點。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閱讀《黃鸝》。
(一)簡述詩歌內容
詩歌寫一只黃鸝鳥不知從哪里飛來,掠上樹梢,默不作聲地佇立在那里,華麗的羽毛在枝椏間閃爍,“艷異照亮了濃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熱情”,于是招來了我們這些觀望的人(一個怎樣的群體,可以想象),小心翼翼地聚集在樹下,期待著這只美麗的鳥引吭高歌。可是它卻“一展翅”飛走了。
(二)分析意象
作者最初的創作意圖已經不十分清楚了,但也并非無跡可尋,我們在詩中也可以捕捉到一些寶貴的啟示。
引導題:
1黃鸝有何特點?
(1)“一掠顏色飛上了樹”中,“掠”“顏色”表現了黃鸝的什么特點?
(2)“不作聲”能看出黃鸝什么特點?
(3)如何看待詩人“艷異”的感受?
(4)兩次出現“春光”“火焰”“熱情”含義有何不同?本體、喻體有何不同?
2你覺得“黃鸝”象征什么?
(三)體會詩人的情感
引導題:
(1)“我們”是怎樣的一個群體?“我們”在期待什么?
(2)“怕驚了它”表現“我們”怎樣的心理?
(3)結尾中“它飛了,不見了,沒了”,詩人感受如何?
(4)這首詩言終意猶未盡,試談談詩人還有哪些未盡之意。
(四)討論
師生以上述問題為引導,主要理解下面三個問題。
1黃鸝有何特點?
抓住“掠”“顏色”“艷異”等詞語可以看出,黃鸝迅捷、惹眼,這是黃鸝在一瞬間給人的視覺感受,充滿靈性、給人帶來意外驚喜;“不作聲”又多了幾分神秘,引人向往;前一個“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熱情”比喻黃鸝,使人感受到它充滿生機、活力,熱烈、沖動、張揚,引人向往。
2你覺得黃鸝象征什么?
《黃鸝》是一首象征詩,并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指出黃鸝形象具體的所指。詩中兩次出現的“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熱情”的比喻,也給我們重要的提示。因為無論是春光、火焰,還是熱情,都寓指了一種美好的東西,而這種東西已經“不見了”。由此我們可以想到這是一種理想的破滅,韶光易逝,青春不回,愛情并非不朽,等等。
因此要想確定黃鸝形象具體的意指,還必須聯系到徐志摩當時的思想狀況。
學生展示預習作業“走近志摩”的材料。
舉例:
徐志摩(1896—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19xx年畢業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讀于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
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1922年返國后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1923年,參與發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學研究會。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等創辦《現代評論》周刊,任北京大學教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任翻譯。1925年赴歐洲,游歷蘇、德、意、法等國。1926年在北京主編《晨報》副刊《詩鐫》,與聞一多、朱湘等人開展新詩格律化運動,影響到新詩藝術的發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教授。1927年參加創辦新月書店。次年《新月》月刊創刊后任主編,并出國游歷英、美、日、印諸國。1930年任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被選為英國詩社社員。同年冬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大學任教。1931年初,與陳夢家、方瑋德創辦《詩刊》季刊,被推選為筆會中國分會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飛機到北平,因遇霧在濟南附近觸山,機墜身亡。著有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小說散文集《輪盤》,戲劇《卞昆岡》(與陸小曼合寫),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他的作品已編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于變化,并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于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閑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
我們知道,詩人剛回國時躊躇滿志,意氣風發。他聯合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新月社,準備在社會上“露棱角”。他將自己的高世之志稱為“單純信仰”,胡適則洗練地將其概括為“愛”“自由”“美”三個大字。正因了這“單純信仰”,他拒絕一切現實的東西,追求一種更完滿、更超脫的結局。
詩人在政治上則左右開弓,以至于有人認為新月派是當時中國的第三種政治力量。然而在現實面前,任何這類的“單純信仰”都是要破滅的。世易時移,再加上家庭罹變,詩人逐漸變得消極而頹廢。
由是觀,黃鸝的形象正象征他那遠去的“愛”“自由”“美”的理想。
3表現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應該注意到,在這首詩中詩人并沒有選擇“我”這一更為強烈的主體抒情意象作為主詞,而是采用了“我們”這種集體性的稱謂。黃鸝的象征意義不只是對“我”而言的。作為一群觀望者,“我們”始終緘默無言(我們靜著望,/怕驚了它),流露出一種“流水落花春去也”的無奈情緒。徐志摩們也只能無奈地觀望,年青時的熱情被那只遠去的黃鸝鳥帶得杳無蹤跡了。
二、印發材料,比較徐志摩詩作三首《雪花的快樂》《為要尋一個明星》《闊的海》。
雪花的快樂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瀟灑,
我一定認清我的方向——
飛揚,飛揚,飛揚,
——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悵——
飛揚,飛揚,飛揚,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飛舞,
認明了那清幽的住處,
等著她來花園里探望——
飛揚,飛揚,飛揚,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時我憑借我的身輕,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貼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為要尋一個明星
我騎著一匹拐腿的瞎馬,
向著黑夜里加鞭;——
向著黑夜里加鞭,
我跨著一匹拐腿的瞎馬!
我沖入這黑綿綿的昏夜,
為要尋一顆明星;——
為要尋一顆明星,
我沖入這黑茫茫的荒野。
累壞了,累壞了我胯下的牲口,
那明星還不出現;——
那明星還不出現,
累壞了,累壞了馬鞍上的身手。
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荒野里倒著一只牲口,
黑夜里躺著一具尸首。——
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闊的海
闊的海空的天我不需要,
我也不想放一只巨大的紙鷂
上天去捉弄四面八方的風;
我只要一分鐘
我只要一點光
我只要一條縫,
像一個小孩爬伏
在一間暗屋的窗前
望著西天邊不死的一條
縫,一點
光,一分
鐘。
(一)思考
1比較三首詩意象的特點。
2談談這三首詩表達的感情有何相同之處。
(二)討論
1比較三首詩意象的特點。
(1)《雪花的快樂》
“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瀟灑”(歡快、無拘無束、輕松自由)
“認清我的方向”(目標明確)
“飛揚,飛揚,飛揚”(堅定執著、矢志不渝)
“她”——“有朱砂梅的清香”“柔波似的心胸”(理想的象征)
(2)《為要尋一個明星》
“明星”——理想、美、信仰或者愛情
“瞎馬”——追求理想過程中的憑借物
“荒野”“昏夜”——黑暗的環境
騎手——詩人自比
(3)《闊的海》
“一條縫”“一點光”“一分鐘”——表現出詩人追求光明的可憐、卑微和頑強執著。
2談談這三首詩表達的感情有何相同之處。
(1)《雪花的快樂》
這首詩重復出現的“飛揚,飛揚,飛揚”織出一幅深邃的靈魂圖畫。雪花的旋轉、飛翔和最終歸宿完全吻合詩人優美靈魂的自由、堅定和執著。閱讀這首詩,體會詩人的情感,要關注到,這一切展開建筑在“假如”之上。現實中他的靈魂也許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現實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
(2)《為要尋一個明星》
“為了尋一個明星”,這“明星”是什么?意象的隱喻是不確定的。但你可以感受到它與尋求者之間的嚴峻關系,黑綿綿的昏夜是對明星的一種嚴絲密縫的遮蔽,而執著的騎手卻尋求它的敞亮,這中間隔著的是黑茫茫的荒野,騎手的胯下卻是匹拐腿的瞎馬。想往和可能之間的緊張關系就這樣構成了。至于這種意象,人們根據自己的經驗去“填充”好了:理想、美、信仰或者愛情。“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荒野里倒著一只牲口,黑夜里躺著一具尸首。——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在理想和希望有一點影子時,主人公已沒有機會看到。從中我們體會到詩人追求理想過程中美麗的掙扎。
(3)《闊的海》
徐志摩在他為數并不算很多的詩文中多次描寫過“飛翔”,“飛翔、飛翔、飛翔”,然而,此刻,作者竟宣稱放棄所有這些壯觀和逍遙,宣稱無疑象征自由的“闊的海空的天”“我不需要”,而只是奢望“一分鐘”的時間,“一點光”的明亮和“一線天”似“一條縫”的希望。一個“小孩”,當然是純真、新鮮的,生命剛開始,希望剛萌生,絕對應該擁有更多的光明,更美好的希望、更開闊的自由與更長遠的生命。而卻“在一間暗屋的窗前”“望著西天邊不死的一條縫,一點光,一分鐘”。這里面,滿溢著詩人理想幻滅的幾許沉重和悲涼。詩中,一個天真浪漫的理想主義者的希望顯得如此的卑微、渺小而可憐。
從這三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到,三首詩都是以浪漫主義的抒情筆調抒寫自我的“靈性”,都是在表現詩人對理想的追求,透示出了對理想追求而不得的苦惱。
三、本課小結。
《黃鸝》學案 篇4
曾嵐
說教材:
本篇文章是高中語文第二冊第三單元的開篇之作。第三單元的學習重點就是分析評價、借鑒吸收。我們知道,理解分析是評價的基礎,評價是高二、高三培養語文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重要內容。這篇文章是哲理散文的典范,講好學好這篇文章,是成功應對日益注重文學鑒賞能力和靈活運用能力考查的普通高考的必然要求。同時,這也是高中階段接觸到的著名作家孫犁的第一篇文章,學習并理解好這篇文章將對高中學生平時作文和高考作文產生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和幫助作用。
說教法:采用啟發式和目標教學相結合的綜合教學方法。即結合教學大綱和高考對教學內容的要求,緊扣教育教學重點難點,做到教學訓練有目的、有針對性、有效果。如本堂課中對哲理的評價,對語言的鑒賞等都落實到具體的課堂練習或課外習題中;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老師側重引導、啟發和對知識的深化和拓展。如本課對“極致”哲理的深化和拓展,對以小見大、從瑣碎事得出深刻事理(或哲理)的哲理散文寫作方法的深入探討;借助課堂內涉及到的相關主題,引導學生讀書與之相關的課外文學作品,借以滿足高考對現代文閱讀的要求。如通過對《黃鸝》所體現出的“極致”哲理的評價,舉一反三,讓學生去閱讀史鐵生的《命若琴弦》。
說學法:學生在老師的引導和啟迪下,通過認真閱讀,積極思考,勤動手,勤動腦,勤動口,在活躍而又充滿思辯的課堂上,感受語言文學和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在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激情和培養語文興趣的基礎上,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作文能力、邏輯思辯能力顯著提高,語文素質明顯增強。
(教案)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借助黃鸝這個簡單形象所表達出來的深刻哲理。
2、培養學生對本文思想內涵和藝術表現的欣賞評價能力。
3、引導學生學習借鑒文章在寫法和語言表達上的技巧。
教學重點和難點:
對本文所表現出來的深刻哲理的深入理解和評價;借鑒本文的寫作方法,欣賞、體味和模仿本文精彩的語言。
教學學時:2課時(課時劃分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新課導入:引導學生回憶杜甫七絕“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在教師與學生一起誦讀的過程中,勾起學生對黃鸝這種鳥兒的回憶和遐想,從而引出課文標題黃鸝(板書黃鸝)。
二、簡要介紹作者孫犁(因為是初次,注解沒有提到,有必要介紹)。通過介紹,讓學生明白孫犁是荷花淀派的代表,清新、雋永是荷花淀派的行文風格,這也是荷花淀派派名的由來。明白這一點,在學習今天這篇文章時,學生就會下意識地用心體會本文的語言特點。
三、進入正文(初步理解):
(1)首先要求學生快速閱讀全文。并提兩點要求,一是統計出本文總共幾次提到黃鸝,二是每次提到黃鸝時分別是怎樣描寫黃鸝的狀況和外部環境的,用筆在書上勾畫整理出來。
(2)老師檢查學生的閱讀情況,通過爭論和核對,得出比較一致的意見(抽問方式采取個別和集休相結合,主要以學生思考回答為主,教師組織和引導)。
(3)要求學生對幾次描寫黃鸝的地方再次精讀,并要求歸納概括作者每次見到黃鸝的心情有什么不同。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迅速板書,板書內容附后(見最后一頁)。學生閱讀完后,對照板書,按照板書示意圖,逐步引導和啟發學生,集體完成箭頭后的內容。
(4)通過對板書內容的再次分析,引導學生得出“任何事物都是自己的極致”的哲理。
(第一課時教學計劃到此)
第二課時
一、深入理解和掌握課文,對本文哲理進行適度的評價。
(1)結合課文內容和關于“極致”的注解,準確理解“極致”在本文中的準確含義。首先讓學生闡述“極致”的含義,教師順藤摸瓜。教師引導:黃鸝的“極致”在教材中講得很明白,由此及彼,生活中還有哪些事物,他們的極致又是什么?(學生會說很多,如,馬與草原、蜜蜂同花叢等,教師評價肯定),教師最后用“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結束對表象事物極致的拓展過程。(這是簡單的知識遷移,評價哲理的第一步)。
(2)抽象到理論思維,拓展“極致”哲理的深廣度。教師啟發:黃鸝要在優美的環境中才能達到自己的極致,動物尚且如此,那作為人類,人的極致該是什么?讓學生思考,聽幾個學生的意見。這個問題比較難,教師深入啟發,舉三個例子,加以啟發引導。一是我國古代道家學派的代表老子,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觀點,認為人只有同大自然和諧統一,才能得到快樂,才能充分享受人的樂趣。“天人合一”即為老子的“極致”觀;二是《岳陽樓記》作者范仲淹的千古絕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被認為是那一代文人墨客的生活“極致”。三是講講北大、清華兩所國內著名學府。眾所周知,它很了不起,除開教學設備一流外,最重要的是,它那以人為本,崇尚學術自由的學習氛圍。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施展才能的學習氛圍。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施展才能的大舞臺。相傳魯迅曾為北大畫了一幅簡筆畫:一個人面像。五官表情由三個漢字組成,人、自、由。教師總結評價:以上是三個不同時期對人的生存生活環境的理性思考,有許多閃光點,當然也有一定局限性。通過剛才老師的引導,現在問題來了:作為高一年級,或者是高中學生,你們認為什么樣的學習生活環境才是你們的“極致”,要求大家下去仔細思考,在本周以周記的形式反映給老師。(目的:這樣做既練習了作文,無形之中又對學生熱愛班級進行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周記改完后,在下次班會上討論交流,一定會對班風建設起到巨大作用,可謂一舉兩得)。
二、體味、欣賞、學習、模仿本文精彩的語言
(1)要求學生帶著感情齊聲朗讀倒數四個自然段。教師一起跟讀。朗讀完畢,教師簡要評價。
(2)教師問學生讀完后有什么感受,學生答“好”,教師問“好在什么地方?”,這些句式有什么特點,老師啟發引導。請大家看這一段:“是的,這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長堤,這里的茂林修竹,桑田葦泊,這里乍云乍雨的天氣。”教師與學生一起歸納總結得出兩個特點:一是反復使用“這里的”,說到這個特點,教師馬上問:有一年的春節晚會上有一支非常出名的歌曲,歌詞非常好,與我們現在看到的句式也非常接近,讓學生回答是哪首。通過回憶,得出結論,教師同學生一起誦讀李瓊的歌《山路十八彎》歌詞:“這里的山路十八彎, 這里的水路九連環,這里的山歌排對排……”。教師與學生共同體會連續使用“這里的”妙處。二是形容詞的精確運用和四字詞語的語言表達效果。教師邊問邊講解:密(換成濃如何)柳長堤,茂(換成別的詞語怎么樣)林修(換為長可以嗎)竹,桑(水、稻)田葦泊。通過替換比較,加大了對同義詞的辨析訓練,也體會到了推敲煉字的重要。然后,教師再指導學生歸納句式特點。得出結論:這些都是四字詞語,整齊,朗朗上口,假如把它們換成:這里到處都是柳樹,竹林,水田,蘆葦蕩,就沒有這樣的效果啦。
(3)動詞的妙用:在書中找出”虎嘯深山,魚游潭底,駝走大漠,雁排長空”這幾個詞語。分析幾個動詞的妙用。得出結論:這當中,嘯、游、走、排四個字可以說是出神入化,點睛之筆。趁熱打鐵,教師要求學生模仿這種用法,完成下面的填空題。(板書)
鷹(擊)長空 馬(奔)遼原
龍(騰)深淵 蝶(戲)花叢
三、理解本文的精巧構思,從總體上把握全文(總結)
(1)回到文首,看副標題,病期瑣事。瑣,小也,事雖小,但通過小事表現的道理卻不小。寫文章貴在以小見大,貴在用簡單的事例和現象說明深刻的哲理或表達復雜的內容。這樣的例子很多,如唐濤的《瑣憶》,通過幾件小事勾畫出了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人民公仆形象。海明威《老人與海》,通過寫老漁夫打魚,與鯊魚搏斗的簡單事例,揭示了“人是可以被打敗的,但人戰勝自然的勇氣則是無敵的”生活哲理。教師要求大家下去閱讀史鐵生的《命若琴弦》,對這篇文章作出評價。
(2)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或自然現象,要求寫一篇300字左右,構思巧妙的哲理小散文。教師先給大家構思一篇,為大家參考。思路如下:前不久我買了一只草熊,就是那種外面用布包扎成各種動物,里面是草種子的一種玩具。買來之后,我天天澆水,希望早日長出草來,一個星期過去了,不見絲毫動靜。我失望了,便不再管它,兩個星期以后,居然長出了綠油油的青草。我頓悟:順其自然在某些時候或某件事情中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方法,真可謂“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希望大家下去仔細觀察,認真思考,找出小事背后的閃光點。爭取從一般性的東西上面發現更多的哲理。
《黃鸝》學案 篇5
教學目標 :
體會文章由敘事到說理的自然過渡。
分析評價本文的哲理。
揣摩欣賞文章精彩的語言片斷。
教學重點:
1.分析評價本文的哲理。
2.揣摩欣賞文章精彩的語言片斷。
教學過程 :
第一步:初讀——感知哲理
誦讀文章,初步明白作者意圖揭示的哲理是什么,體會由抒情到說理的自然過渡。
第二步:再讀——理解哲理形成的基礎
穿插誦讀文章幾次寫到黃鸝的片斷。
學生討論,發言,點評這幾次描寫。
第三步:三讀——評價拓展哲理
教師學生朗讀末幾段,學生再次體會哲理,并思考——你怎樣評價這一哲理,由這一哲理你想到了什么。
學生自由發表見解,可順向,可逆向——但必須在理解作者的前提下,發表有理有據的見解。
第四步:四讀——揣摩精彩語段
教師選取精彩的文段或者讓學生自己選取精彩的文段誦讀,揣摩語言。教師不要下結論,要讓學生自己分析評價,教師做適當的總結即可。
《黃鸝》學案 篇6
曾嵐
說教材:
本篇文章是高中語文第二冊第三單元的開篇之作。第三單元的學習重點就是分析評價、借鑒吸收。我們知道,理解分析是評價的基礎,評價是高二、高三培養語文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重要內容。這篇文章是哲理散文的典范,講好學好這篇文章,是成功應對日益注重文學鑒賞能力和靈活運用能力考查的普通高考的必然要求。同時,這也是高中階段接觸到的著名作家孫犁的第一篇文章,學習并理解好這篇文章將對高中學生平時作文和高考作文產生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和幫助作用。
說教法:采用啟發式和目標教學相結合的綜合教學方法。即結合教學大綱和高考對教學內容的要求,緊扣教育教學重點難點,做到教學訓練有目的、有針對性、有效果。如本堂課中對哲理的評價,對語言的鑒賞等都落實到具體的課堂練習或課外習題中;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老師側重引導、啟發和對知識的深化和拓展。如本課對“極致”哲理的深化和拓展,對以小見大、從瑣碎事得出深刻事理(或哲理)的哲理散文寫作方法的深入探討;借助課堂內涉及到的相關主題,引導學生讀書與之相關的課外文學作品,借以滿足高考對現代文閱讀的要求。如通過對《黃鸝》所體現出的“極致”哲理的評價,舉一反三,讓學生去閱讀史鐵生的《命若琴弦》。
說學法:學生在老師的引導和啟迪下,通過認真閱讀,積極思考,勤動手,勤動腦,勤動口,在活躍而又充滿思辯的課堂上,感受語言文學和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在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激情和培養語文興趣的基礎上,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作文能力、邏輯思辯能力顯著提高,語文素質明顯增強。
(教案)
教學目標 :
1、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借助黃鸝這個簡單形象所表達出來的深刻哲理。
2、培養學生對本文思想內涵和藝術表現的欣賞評價能力。
3、引導學生學習借鑒文章在寫法和語言表達上的技巧。
教學重點和難點:
對本文所表現出來的深刻哲理的深入理解和評價;借鑒本文的寫作方法,欣賞、體味和模仿本文精彩的語言。
教學學時:2課時(課時劃分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 新課導入 :引導學生回憶杜甫七絕“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在教師與學生一起誦讀的過程中,勾起學生對黃鸝這種鳥兒的回憶和遐想,從而引出課文標題黃鸝(板書黃鸝)。
二、簡要介紹作者孫犁(因為是初次,注解沒有提到,有必要介紹)。通過介紹,讓學生明白孫犁是荷花淀派的代表,清新、雋永是荷花淀派的行文風格,這也是荷花淀派派名的由來。明白這一點,在學習今天這篇文章時,學生就會下意識地用心體會本文的語言特點。
三、進入正文(初步理解):
(1)首先要求學生快速閱讀全文。并提兩點要求,一是統計出本文總共幾次提到黃鸝,二是每次提到黃鸝時分別是怎樣描寫黃鸝的狀況和外部環境的,用筆在書上勾畫整理出來。
(2)老師檢查學生的閱讀情況,通過爭論和核對,得出比較一致的意見(抽問方式采取個別和集休相結合,主要以學生思考回答為主,教師組織和引導)。
(3)要求學生對幾次描寫黃鸝的地方再次精讀,并要求歸納概括作者每次見到黃鸝的心情有什么不同。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迅速板書,板書內容附后(見最后一頁)。學生閱讀完后,對照板書,按照板書示意圖,逐步引導和啟發學生,集體完成箭頭后的內容。
(4)通過對板書內容的再次分析,引導學生得出“任何事物都是自己的極致”的哲理。
(第一課時教學計劃到此)
第二課時
一、深入理解和掌握課文,對本文哲理進行適度的評價。
(1)結合課文內容和關于“極致”的注解,準確理解“極致”在本文中的準確含義。首先讓學生闡述“極致”的含義,教師順藤摸瓜。教師引導:黃鸝的“極致”在教材中講得很明白,由此及彼,生活中還有哪些事物,他們的極致又是什么?(學生會說很多,如,馬與草原、蜜蜂同花叢等,教師評價肯定),教師最后用“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結束對表象事物極致的拓展過程。(這是簡單的知識遷移,評價哲理的第一步)。
(2)抽象到理論思維,拓展“極致”哲理的深廣度。教師啟發:黃鸝要在優美的環境中才能達到自己的極致,動物尚且如此,那作為人類,人的極致該是什么?讓學生思考,聽幾個學生的意見。這個問題比較難,教師深入啟發,舉三個例子,加以啟發引導。一是我國古代道家學派的代表老子,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觀點,認為人只有同大自然和諧統一,才能得到快樂,才能充分享受人的樂趣。“天人合一”即為老子的“極致”觀;二是《岳陽樓記》作者范仲淹的千古絕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被認為是那一代文人墨客的生活“極致”。三是講講北大、清華兩所國內著名學府。眾所周知,它很了不起,除開教學設備一流外,最重要的是,它那以人為本,崇尚學術自由的學習氛圍。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施展才能的學習氛圍。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施展才能的大舞臺。相傳魯迅曾為北大畫了一幅簡筆畫:一個人面像。五官表情由三個漢字組成,人、自、由。教師總結評價:以上是三個不同時期對人的生存生活環境的理性思考,有許多閃光點,當然也有一定局限性。通過剛才老師的引導,現在問題來了:作為高一年級,或者是高中學生,你們認為什么樣的學習生活環境才是你們的“極致”,要求大家下去仔細思考,在本周以周記的形式反映給老師。(目的:這樣做既練習了作文,無形之中又對學生熱愛班級進行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周記改完后,在下次班會上討論交流,一定會對班風建設起到巨大作用,可謂一舉兩得)。
二、體味、欣賞、學習、模仿本文精彩的語言
(1)要求學生帶著感情齊聲朗讀倒數四個自然段。教師一起跟讀。朗讀完畢,教師簡要評價。
(2)教師問學生讀完后有什么感受,學生答“好”,教師問“好在什么地方?”,這些句式有什么特點,老師啟發引導。請大家看這一段:“是的,這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長堤,這里的茂林修竹,桑田葦泊,這里乍云乍雨的天氣。”教師與學生一起歸納總結得出兩個特點:一是反復使用“這里的”,說到這個特點,教師馬上問:有一年的春節晚會上有一支非常出名的歌曲,歌詞非常好,與我們現在看到的句式也非常接近,讓學生回答是哪首。通過回憶,得出結論,教師同學生一起誦讀李瓊的歌《山路十八彎》歌詞:“這里的山路十八彎, 這里的水路九連環,這里的山歌排對排……”。教師與學生共同體會連續使用“這里的”妙處。二是形容詞的精確運用和四字詞語的語言表達效果。教師邊問邊講解:密(換成濃如何)柳長堤,茂(換成別的詞語怎么樣)林修(換為長可以嗎)竹,桑(水、稻)田葦泊。通過替換比較,加大了對同義詞的辨析訓練,也體會到了推敲煉字的重要。然后,教師再指導學生歸納句式特點。得出結論:這些都是四字詞語,整齊,朗朗上口,假如把它們換成:這里到處都是柳樹,竹林,水田,蘆葦蕩,就沒有這樣的效果啦。
(3)動詞的妙用:在書中找出”虎嘯深山,魚游潭底,駝走大漠,雁排長空”這幾個詞語。分析幾個動詞的妙用。得出結論:這當中,嘯、游、走、排四個字可以說是出神入化,點睛之筆。趁熱打鐵,教師要求學生模仿這種用法,完成下面的填空題。(板書)
鷹(擊)長空 馬(奔)遼原
龍(騰)深淵 蝶(戲)花叢
三、理解本文的精巧構思,從總體上把握全文(總結)
(1)回到文首,看副標題,病期瑣事。瑣,小也,事雖小,但通過小事表現的道理卻不小。寫文章貴在以小見大,貴在用簡單的事例和現象說明深刻的哲理或表達復雜的內容。這樣的例子很多,如唐濤的《瑣憶》,通過幾件小事勾畫出了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人民公仆形象。海明威《老人與海》,通過寫老漁夫打魚,與鯊魚搏斗的簡單事例,揭示了“人是可以被打敗的,但人戰勝自然的勇氣則是無敵的”生活哲理。教師要求大家下去閱讀史鐵生的《命若琴弦》,對這篇文章作出評價。
(2)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或自然現象,要求寫一篇300字左右,構思巧妙的哲理小散文。教師先給大家構思一篇,為大家參考。思路如下:前不久我買了一只草熊,就是那種外面用布包扎成各種動物,里面是草種子的一種玩具。買來之后,我天天澆水,希望早日長出草來,一個星期過去了,不見絲毫動靜。我失望了,便不再管它,兩個星期以后,居然長出了綠油油的青草。我頓悟:順其自然在某些時候或某件事情中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方法,真可謂“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希望大家下去仔細觀察,認真思考,找出小事背后的閃光點。爭取從一般性的東西上面發現更多的哲理。
《黃鸝》學案 篇7
教學目標:
體會文章由敘事到說理的自然過渡。
分析評價本文的哲理。
揣摩欣賞文章精彩的語言片斷。
教學重點:
1.分析評價本文的哲理。
2.揣摩欣賞文章精彩的語言片斷。
教學過程:
第一步:初讀——感知哲理
誦讀文章,初步明白作者意圖揭示的哲理是什么,體會由抒情到說理的自然過渡。
第二步:再讀——理解哲理形成的基礎
穿插誦讀文章幾次寫到黃鸝的片斷。
學生討論,發言,點評這幾次描寫。
第三步:三讀——評價拓展哲理
教師學生朗讀末幾段,學生再次體會哲理,并思考——你怎樣評價這一哲理,由這一哲理你想到了什么。
學生自由發表見解,可順向,可逆向——但必須在理解作者的前提下,發表有理有據的見解。
第四步:四讀——揣摩精彩語段
教師選取精彩的文段或者讓學生自己選取精彩的文段誦讀,揣摩語言。教師不要下結論,要讓學生自己分析評價,教師做適當的總結即可。
《黃鸝》學案 篇8
教學目標:
體會文章由敘事到說理的自然過渡。
分析評價本文的哲理。
揣摩欣賞文章精彩的語言片斷。
教學重點:
1.分析評價本文的哲理。
2.揣摩欣賞文章精彩的語言片斷。
教學過程:
第一步:初讀——感知哲理
誦讀文章,初步明白作者意圖揭示的哲理是什么,體會由抒情到說理的自然過渡。
第二步:再讀——理解哲理形成的基礎
穿插誦讀文章幾次寫到黃鸝的片斷。
學生討論,發言,點評這幾次描寫。
第三步:三讀——評價拓展哲理
教師學生朗讀末幾段,學生再次體會哲理,并思考——你怎樣評價這一哲理,由這一哲理你想到了什么。
學生自由發表見解,可順向,可逆向——但必須在理解作者的前提下,發表有理有據的見解。
第四步:四讀——揣摩精彩語段
教師選取精彩的文段或者讓學生自己選取精彩的文段誦讀,揣摩語言。教師不要下結論,要讓學生自己分析評價,教師做適當的總結即可。
《黃鸝》學案 篇9
《黃鸝》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 理解課文蘊含的哲理。
2. 品味、學習本文精彩的語言。
3. 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蘊含的哲理
教學難點
文中插入海鷗這一材料的用意
教學設想
1.事先了解常州北郊中學的校園環境,由環境導入 ,以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2.本文的內容并不艱深,因此,當較多地讓學生自主探討,自主學習。
教學過程 及主要內容
一、 導入 課文
今天我們要研討的課文是——黃鸝,她還有一個很美的名字——黃鶯,本文的作者是孫犁。
二、引用詩句
引導:你們學過哪些寫黃鸝的詩句?
回憶后,導入 ——在我的心里,下列詩句是寫黃鸝的佳句。出示下列投影
1.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唐·杜 甫《絕句》
2.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3.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唐·杜 牧《江南春絕句》
4.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宋·晏 殊《破陣子》
思考:這些詩中的黃鸝的生活狀態怎樣?你是從哪些詞中讀出來的?
明確——生活得自由歡暢,可以從“鳴”、“爭”、“啼”、“一兩聲”等詞中感受到。
探究:作者把生活得自由歡暢的黃鸝放到了一個怎樣的背景中去寫的?
明確——美麗的春景之中,可以從“翠柳”、“暖樹”、“綠映紅”、“日長飛絮輕”等語句中感受到。
總結:讀著這樣的詩句,我們讀者感受到的是美,一種景物一體的和諧之美。下面我們來研究今天要學的課文,看看文中的黃鸝和生存環境和生活狀態。
三、研讀課文
要求:快速瀏覽課文,在文中標注出表現黃鸝的生存環境和形色神態的語句。
1.學生自由交流。
2.討論、小結有關黃鸝的材料,按照“地點”——“生存環境”——“形色神態”的順序完成表格。
地 點 生 存 環 境 形 色 神 態
阜 平 叢林、陽光 尖利啼叫、迅若流星、金色羽毛
青 島 林林深密幽靜 追逐逗鬧
槍口之下 一去不返
鳥 市 玩弄之中 焦黃羽毛、凄慘
江 南 湖光山色、密柳長堤、茂林修竹、桑田葦泊 全部美麗
3.引導:請大家他細研討一下這五幅畫面,按一定的標準分類,分類后你可以得出怎樣的結論?
總結:我們不妨大膽地設想:假如文章只有這樣五幅畫面,那么,從分類中我們可以看出,黃鸝生存環境不同,呈現出的形色神態也截然不同。作者寫作此文要表現怎樣的主旨?
討論得出:呼吁為黃鸝創設優美和諧的生活環境。(直接表露這一主旨的是§22和§23段,齊讀!!)
4.引導:至此,我們來想想,作者為什么要在寫黃鸝時插入關于海鷗的一段材料。
討論得出:這是類比,因為黃鸝曾有過與海鷗完全相同的生活遭遇。
5.引導:可是,文章并沒有到23節就結束,請大家齊讀§24和§25,看看對本文的主旨有沒有新的認識。
討論后總結:呼喚為各種美的事物創設優美和諧的生活環境。讀到這里,我們懂了,文中的黃鸝,是美的事物的象征。
四、閱讀方法指導
到這里,我們還只是注重了文學作品本身,基本上沒有考慮作品以外的因素。這種品文體情的過程,稱為主觀性閱讀。
投影下列資料:
主觀性閱讀——只是注重了文學作品本身,基本上沒有考慮作品以外的因素。(即“品文體情”)
而讀文學作品,單單品文體情是不夠的,還要考慮作者的生活經歷、作品的寫作背景等因素,這種知人論世的過程,我們稱之為實證性閱讀。
投影下列資料:
實證性閱讀——既考慮作品,又特別注重作品的寫作背景等因素的閱讀。(即“知人論世”)
1.引導: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作者和寫作背景,看看這以后對文章的主旨有沒有新的認識。
投影下列材料:
作 者 介 紹
孫犁(1913——),原名孫樹勛,現、當代作家。他的《荷花淀》、《囑咐》等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名篇,也是“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1956年寫完《鐵木前傳》后,他因病再也不寫小說了。
本文寫于1962年,其時孫犁49歲。
知人論世
●
目前為文,總是思前想后,顧慮重重,環境越來越“寬松”,人對人越來越“寬容”,創作越來越“自由”,周圍的呼聲越來越高,我卻對寫東西越來越感受到困難,沒有意思,甚至厭倦了。
——孫 犁《 文 慮 》
● 政治斗爭的形勢,也有變化。上層建筑領域,進入了多事之秋,不少人跌落下來,作家是脆弱的,也是敏感的。他兢兢業業,唯恐有什么過失,引來大的災難。
——孫 犁《說趙樹理》
2.引導:讀完這兩段文字,聯系文中黃鸝的遭遇,看看作者還有怎樣的寄寓呢?
討論得出:作者還在呼喚要為一切的人才發揮出他們的極致而創設一個優美和諧的生活環境。讀到這里,我們更應該知道,這篇文章中的黃鸝還可以看作是人才的象征、藝術的象征。
五、總結
通過討論,我們明確了,在這篇文章中,作者緊扣黃鸝的生活環境和形色神態間的關系,告訴人們:景物一體的和諧,是事物達到美的極致的前提。
從美學角度看,和諧是一種極致的美——黃鸝與環境是這樣,我想:昨天我所看到北郊中學的美也是如此。當然比這種自然的極致更美的是創造極致的人。
美的事物
象征 有了優美的環境, 一切人才才能發揮到極致。
《黃鸝》學案 篇10
教學目標 :
1、 高一語文第二冊第三單元的單元學習重點為:分析評價,借鑒吸收。在四個概念中,分析是基礎,只有完成對課文的具體認識和透徹的理解之后,才可能對課文的一些問題或方面形成自己的看法,即做出評價。這評價可以是對課文內容、寫法和語言等方面進行分析評價。有了對課文的看法,也就清楚了課文的哪些地方有助于豐富和提高自己,使自己的閱讀、鑒賞、寫作以至思想水平得到發展,這種有目的的學習課文就是借鑒和吸收。
2、 學會這種學習方法,并遷移到平常的學習生活中,使學生成為一個獨立的思考者。
教學設想:
1、 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學生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逐步養成一個自主學習的意識。
2、 以情馭教,營造民主平等的課堂教學氣氛。
教學課時:第二課時。
教學背景:
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在學生主動探索問題中完成了對課文的整體把握。課后要求學生嘗試分析課文,自設自答個人認為是對課文理解最有代表性的三個問題,并確定一個作為代表性問題,以供下節課交流。另外,思考從詞匯、句式、寫法等方面你又有哪些借鑒?
教學情景:
[上課鈴響起,老師精神飽滿地走上講臺,師生互致問候。]
師:同學們,我們應該明確本單元的學習重點,也就是我們要學會什么?
生:(齊答)分析評價和借鑒吸收。
師:對,目標還很明確嗎,(笑聲)那好,回憶一下,上一節課我們了解了要分析評價作品的前提條件,這條件是什么?
生:對課文的整體把握。(自信地回答)
師:不錯,可要準確地把握課文,還離不開孟子所說的“知人論世”,也就是還要了解作者的一些相關情況和創作時的時代背景。本節課我們從整體把握開始,哪位同學愿意把前一節課中你所了解的整體內容給大家說說?
[眾多學生舉手,擇其一提問]
生:從整體上看(頓一下),作者共五次寫了與黃鸝相關的事。具體是:
1) 童年時迷戀捕鳥,卻沒有見過黃鸝。
2) 抗戰時期,見到了色彩鮮麗,聲音誘人,姿態矯健的黃鸝,但它“一閃而過”。
3) 病中,在青島,見到了黃鸝,可惜被嚇得飛走了。
4) 逛鳥市時,看到羽毛焦黃、神氣凄慘的被玩弄的黃鸝。
5) 江南太湖,看到了黃鸝的全部美麗。
在這之后,作者還寫了自己對這些事的獨特認識:“各種事物都有它的極致”和“在一定的環境里才能發揮這種極致”。
[鼓掌]
師:的確讓人高興,王星同學的發言不僅準確地把握了課文的總體內容,而且還把作者在文中的啟示“不同環境中有不同的生命狀態”也給揭示出來。但這還僅是閱讀文章的開始,在這基礎之上,要進入分析評價文章階段。接下來,根據課前的準備,請幾位同學在黑板上寫出你分析課文時個人認為最有代表性的一個問題以及你的看法。(并在題目后注上姓名以便交流)
[五分鐘左右之后,開始學生互評和老師簡評。學生提出問題的順序略有調整。]
生:(問):文章第一段說迷戀黃鸝,卻沒有具體來寫黃鸝,這是為什么?
(答):這該是為下文具體寫黃鸝埋伏筆、作鋪墊,同時也不設懸念的作用。
(學生評):文似看山不喜平,采用這種寫法比直接說更能看出文章的變化,同時也更能
吸引讀者興趣。
生:(問):作者為什么要在文中寫看似與黃鸝無關的海鷗?
(答):為了說明在惡劣的環境中再美好的事物也將被扼殺。
(學生評):上文寫了黃鸝被嚇飛了,還不能表現它的悲慘命運,用海鷗的死來反面襯托。
(學生評):應該是反面鋪墊,說明作者對此類人的深惡痛絕。另外,用海鷗的死去,來表達自己對黃鸝不能理解朋友間的高尚友情的惋惜之情。
(學生評):作者還借以暗示實際生活中的某種迫害。
(老師簡評):言之有理,能自圓其說。
生:(問):文中為什么說:“這里,才是它們真正的家鄉,安居樂業所在”?
(答):因為在這里黃鸝才能展示它的全部美麗,才能發揮它的極致。
(學生評):這與我的問題“為什么我在江南才看到了黃鸝的全部美麗?”是一樣的。這是因為江南有春雨、彩虹、朝霞,這里美好的一切才是黃鸝的真正家鄉。
(學生評):這里并沒有把它的全部美麗具體寫出,更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具有斷臂維納斯那樣的殘缺美。(掌聲不斷)
生:(問):倒數第四段的景物描寫,采用了排比句式,有什么好處?
(答):用排比句式,有助于集中而又鮮明地展示適宜黃鸝生存的環境,同時也增強了語言的節奏感,更有利作者表達那種美好的感情。
(老師簡評):這里涉及到修辭的作用。
生:(問):作者愛黃鸝,可不什么不買下鳥市里那只可憐的黃鸝來放生,放它回自然?
(答):一方面作者當時可能尚未找到適合黃鸝生長的地方,買下它后仍可能會死去,另一方面作者若買下黃鸝則有可能反而助長了捕鳥人的捕鳥之風,也將有更多的黃鸝受害。
(學生評): 因為鳥市里的黃鸝,讓人看不到它的極致,給人只有凄慘之感,故不買。
(學生評): 因為籠中鳥并不是作者追求的那種自由的達到極致的鳥,它僅是一只悲慘的鳥,故不買。
生:(問):文中倒數第三段和倒數第四段能否顛倒一個順序?
(答):不能。因為倒數第四段中的景物描寫緊扣上段中的“雜花生樹,群鶯亂飛”一句展開的,銜接緊密,并且自然引出“極致環境中發揮極致美的黃鸝”,繼而才能進一步闡述它們生活環境的美。
生:(問):第十五段最后一句:“只掛著契訶夫為他們寫的褒詞就夠了”中的“褒詞”用得是否恰當?
(答):恰當。在這是作者正話反說,諷刺了中年人的丑陋行徑,表達了作者對中年人的厭惡的態度。
(學生評):這“褒詞”飽含作者對中年人的“瞧不起”,是含有輕蔑諷刺的味道。
生:(問):第14段中有“能在興頭兒上照顧旁人,這種品質不是很難得嗎?在結構上有什么作用?
(答):這與下文第10段中“朋友的高尚情誼,……”相照應,也表現了作者對鳥兒飛走的無可奈何的心情。
生:(問):在第四段開頭為何用了“終于”?
(答):原因一作者對自己會生病的事早有所料。原因二讓讀者去想象不明說。
生:(問):為什么說黃鸝的啼叫是富有“召喚性和啟發性”?
(答):因抗戰時期民族正處于危難關頭,黃鸝富有生機的啼叫能激勵人們尋求光明和希望。
(學生評):補充一點,此時的黃鸝雖然“羽毛鮮麗,聲音誘人,富有召喚性和啟發性”,但它卻只能“迅若流星,忽隱忽現,一閃而過,想多看一眼也難”。這也正說明了只有江南太湖優美的環境,才是黃鸝的安居樂業之所在,即人只有在良好的環境中才能發揮他的極致。
師:同學們的自問自答,以及相互點評,有理有據,可見大家都對課文進行了認真的思考。從另一方面說思考也正是掌握文章的開始,而在思考中有問題時,我們可以……?
生:與作者對話。
師:(高興地)對,通過剛才幾位站板同學的問題,老師也發現你們中越來越多的人學會了這種方法。你們看,剛才大家的評價涉及到文章的內容主旨、寫法結構和語言修辭,而這也正是本單元的學習重點:分析評價,當然,那要正確評價文章的前提是什么?
生: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
師:說得非常好!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現代文閱讀的練習或考試中都不要忘了這一點。接下來我們來完成“積累工作”,交流中國古典詩詞中有關黃鸝的文章,誰先說?最好能背 出。
生:“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是唐朝王維《積雨輞川莊作》中的詩句。
生:“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是宋朝晏殊《破陣子》中的詩句。
生:“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師:很顯然,黃鸝以其形態清麗,叫聲婉轉深受古代詩詞大家的青睞,它幾乎約定俗成為美好事物的象征。在這由于時間關系不一一羅列,請同學們把自己所收集到的有關詩句,抄到黑板報學習園地里,以供交流積累。樂意嗎?
生:(興奮地大聲說)樂意!
師:根據單元要求,本節課還有一件大事還沒完成,是什么事?
生:借鑒吸收。
師:好的。接下來,我就來看看同學們都“吃了”吸收了些什么東西?
生:我特喜歡:“它們的啼叫,是要伴著春雨、宿露;它們的飛翔,是要伴著朝霞和彩虹。”
句式工整,色彩明麗,很有境界。我仿寫了一句:“人生的成功,是要伴著荊棘、坎坷;
人生的輝煌,是要伴著汗水和歡樂。”
生:我也仿了一句:“他們的成功,是要伴著汗水、拼搏;他們的騰飛,是要伴著毅力和信
念。”
生:我仿的是另一句:“這里灞橋傷別的煙柳暮云,這里鯤鵬水擊三千里的羽翼, 這里大漠
長河遙遠的思念,使我領略到了詩中色彩斑斕的夢,這是一種享受。”
生:(掌聲不斷)
師:看來同學們不但會“吃”,而且還“吃”出其中的味道:句式、內容、文采都學得非常到位。
黃 菁:老師,我還積累了一些詞匯,并把它們擴展成一小段話。
師:(興奮地)說來聽聽?
生:天地間,風兒穿林打葉,行云流水,激昂高亢。諦聽,又似十面埋伏的古戰場,馬嘶人
喊。忽地又一道亮光劃破云層從半空中直劈下來,幾只停棲在電線桿上的鳥兒也受驚遠
飏,烏云動搖了,龜裂的大地即將受一場暴風雨的洗禮。
師:果然不錯,充滿動感。其它同學還有嗎?
生:看我的。(大家都笑了)接受著生活的磨礪與歲月的洗禮,我們的羽翼日趨豐滿,我們
盼望著能帶著夢想遠飏。或許并不是每個人都能高傲地遨游于天際,但只要我們努力,
淋漓盡致地發揮我們的優點,展現我們的極致,生活便沒有遺憾。諦聽生活奏起的樂章,
努力便是音符。
生:(又是掌聲不斷)
生:老師,我的借鑒與別人不同。
師:是嗎,那交流一下可以嗎?
生:好的。我認為文章的開頭對沒有見過的黃鸝這件事,不是簡單的敘述,而是通過具體的
描寫,借“無論……還是……,不在……不在……”句式寫出,使文章生動形象,這種
寫法很值得借鑒。還有文章中的一些排比句式,讀起來也是相當有節奏感的,這都是可
以借借鑒的。
生:老師,我也說一下。
師:好的,聽聽宇洋同學見解。
生:我倒認為本文中揭示主旨時用的“水到渠成,點到為止,若隱若現”的寫法,更是耐人
尋味的,下周我就想用這種方法寫一篇周記。
師:說得好,我等你把周記寫好,到時我很樂意成為你的讀者。(笑聲……)由于時間關系,本節課我們的交流先到這里。在這我們小結一下:同學們的借鑒涉及到詞匯的積累、句式的仿寫、修辭的運用,還有文法的學習,這一切都可稱之為:借鑒吸收,也就是每個人根據自己的情況從課文中吸取對自己有用的東西,來不斷豐富和提高自己。
生:(點頭同意)
師:接下來我布置一下作業 ,每位同學應該經常地把這種學習方法運用到自己平常的學習生活中,下周的寫作課里,我等待同學們的極致發揮。
生:發揮極致。
[鈴聲起,師生互道再見,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