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戲 第一課時(通用2篇)
社戲 第一課時 篇1
教學目的:
一、學習運用情節結構分析小說,并理解文中有詳有略的寫作特點。
二、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三、學習虛詞的用法,識別偏正短語
四、了解課文所表達的對勞動人民的深厚真摯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一、教學重點應放在敘事的詳略上,至于人物性格特點只要稍作了解。
二、本文開頭和結尾是學習的難點,二者對表達中心又很有作用,可引導學生分析
三、教法:用講讀、研討法突出重點。
四、教學時數:三教時
第一教時
一、導入 :
上學期我們學過魯迅先生寫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是魯迅回憶童年時代生活的文章,內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今天,我們再學習一篇他寫的文章《社戲》。(解題)
社戲:“社”原指土地廟。從前,在紹興“社”是一種區域名稱,“社戲”就是村中每年所演的“年規戲”。
《社戲》雖然也是寫童年生活,不過這是一篇小說,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的藝術創作,因此,文中的“我”(迅哥兒)以及其他一些人物都是作者塑造出來的。
二.預習課文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見預習提示)
2.根據課后練習一所提示的內容,快讀課文。再按課文敘述的先后重新編排順序。
3.討論課文段落層次。
(1)課題為《社戲》,由此可見小說的中心情節是“看社戲”。提問:圍繞這一中心事件寫了哪些事?
(2)除了看社戲以外,前前后后還寫了哪些活動?
開頭寫: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
結尾寫:六一公公送豆
小結: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時間、地點的轉移,因此小說可以分成三部分。
三.布置作業 :
編寫閱讀提綱
社戲 第一課時 篇2
姚孟洪
教學要點:
一、通過對雙喜、六一公公為代表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教育學生認識并學習勞動人民淳樸善良、誠摯友愛的思想品質。
二、 學習本文將概括敘述與具體敘述有機結合的特點。
三、 體會文中敘述與描寫相結合表達中心的作用,以及景物描寫對刻畫人物心理活動的作用。
四、 體味結尾句的含義,明確本文的中心。
課時安排:四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通讀課文,熟悉課文,了解課文所寫的內容,能基本復述故事情節。
2.介紹小說的整體內容,幫助理解小說主題。
3.能分清小說的寫作思路,劃分結構層次。
教學重點:
1.通讀課文,熟悉課文,了解課文所寫的內容,能基本復述故事情節。
2.介紹小說的整體內容,幫助理解小說主題。
教學難點 :
1.能分清小說的寫作思路,劃分結構層次。
教學設想:
介紹小說前一部分的內容,幫助理解小說的主題。聽錄音機的范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劃分課文的結構層次,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幫助理解小說的主題。
一.導入 :
《社戲》是魯迅先生1922年寫的一篇短篇小說。作品分為前后兩個部分,用第一人稱的手法記敘了“我”二十年來三次看戲的經歷。前一部分寫辛亥革命后,“我”在北京兩次看京戲;后一部分寫“我”在家鄉紹興小村看社戲。課文節錄的正是小說的后一部分。
小說的前一部分寫在北京,“我”看過兩回中國戲。
第一回是遲到,戲場里擁擠不堪,風氣又極壞,只得走出完事。
第二回在“用不著爭座位”的“第一舞臺”;誰知竟是“連立足也難”,向旁邊的胖紳士打聽一下演員的姓名,竟遭到白眼,忍耐到半夜十二點,主角卻沒有來,只得“擠而又擠”,出了大門;而戲院門外,卻有一幫閑漢等著“看散戲之后出來的女人們”。
如此戲場,終于使“我”感到“不適于生存了”,從此便與中國戲“告了別”。
前一部分后有一段過渡,大意是:
“我”看到一本日文書,其中有一段講到中國戲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頭昏腦眩,很不適于劇場,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遠遠的看起來,也自有他的風致”,由此聯想到自己“在野外看過很好的好戲”。
小說便自然地過渡到后一部分,即課文《社戲》所記敘的內容。
課文生動地記敘了“我”十一二歲在家鄉看社戲的趣事,表達了作者對曾經擁有過的那一片“樂土”和樂事的深切懷念,對農家小朋友美好情誼的由衷眷戀之情。
二.放錄音,聽范讀。
1.學生看書,邊聽邊標自然段,同時畫出生字難詞。
2.聽完后請學生默看課文,之后找幾位學生分別復述故事情節。
三.劃分課文結構層次。(課文可分為三部分。)
提示:課文的中心情節是看社戲,在寫社戲前后作者還寫了其他的相關內容,請根據這個提示,把課文劃分為三個部分。
學生思考作答,共同完成結構的劃分。
(板書)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卻全都嘲笑起了”),寫平橋村“在我是樂土”。
第二部分(從“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各自回去了”),寫到趙莊看社戲的全過程。
第三部分,是結尾部分,寫看社戲后的余波。
四.畫字詞,留作家庭作業 。
抄詞注音:憚、攛掇、鳧水、篙、櫓、吁、躥、癩、楫子、偏僻、怠慢、蘊藻、屹立、懈、舀水、皎潔、撮、頗、行輩、歸省、喝彩、彌散、絮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