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長與山海經語文教學反思(通用3篇)
阿長與山海經語文教學反思 篇1
這節課是根據我的預設教案上的,我認為這節課上的較成功的原因在于:
第一,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在合作學習中自己主動去思考。在整節課中,教師點撥、總結的時間在15分鐘左右,其余的時間都有學生來參與,所有問題都在學生主動思考、醞釀中解決,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第二,教師要將問題設計巧妙,使新舊知識發生合理而自然的聯系。從學過的《從白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講美女蛇的長媽媽引導給我買《山海經》的阿長,學生感到自然、輕松。問題的設置:從假如阿長是你的保姆,你討厭她的哪些方面?緊接著提出從我討厭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經》說成《三哼經》可推測出阿長什么樣的學識及地位?最后提出:如此沒有文化的一個人,連書也分不清,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買到書之后她是怎樣的心理?這些問題的設置就給學生一個清晰的思路,形成較完整的知識體系。
第三,給學生一個主動思考,想象的空間。如在提問中;阿長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這些問題充分發揮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他們覺得有話說,有意思。
通過這節課,我深深體會到學生的潛力說無限的,他們的想象是豐富的。他們討厭阿長的地方就是作者兒童心理的正常反映,阿長學識,地位的研討正是揭示了她為何有這些令人討厭的原因。
這節課給我的影響比較深,它將給我以后的教學啟迪,讓我不斷反思,提高,完善自己課堂教學。
阿長與山海經語文教學反思 篇2
十月份我參加了管局組織的語文教師說講評大賽,我與學生共同學習了魯迅先生的散文《阿長與山海經》。整節課我設計了三個主要的教學環節,阿長與《山海經》,我與《山海經》,阿長與《山海經》與我,整節課按照預設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但是,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課雖然上完了,卻給我留下了深深地思考和反思。
關鍵詞一:理念
在秦老師的精道深邃的點評下,我茅塞頓開,只能說自己之前對語文課程的理解,對一節好課的理解真是膚淺之極,本節課給了我最好的啟示,那就是真正的語文高效課堂,是要看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學會了什么,怎么學會的,什么叫“高效”?不是看教師如何賣力的表演,不是教室里學生的表面繁華,而是學生在本節課里得到了哪些東西,教師就是想方設法讓他們得到,所以,我上的這節課,在這一點上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在三個主問題引領下,學生體會到了作者魯迅對阿長的情真意切的懷念,以及為什么懷念,但是反觀本節課,學生學到了什么?我又交給他們了什么?是一種欲揚先抑的手法,還是魯迅先生描寫人物的方法,還是本文在選材上的獨特之處?很遺憾,本節課如果有亮點的話,那就是給學生一個主動思考、想象的空間。如在提問中:阿長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她買到書后心理是怎樣的?這些問題充分發揮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他們覺得有話說、有意思。所以,我覺得,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必定是有先進的理念指導,一定要懂得如何教,教給學生什么?所以,用秦老師的話說,沒用的課上多少節都沒用,不如留時間上幾節好課就行了。
關鍵詞二:文本細讀
今天的我們該怎樣教語文,講多了,學生聽著乏味,我們自己都覺得膩煩,好端端的文章被我們分析得支離破碎。越是優美的文章越是感到無從下手,其實只要我們留心那些讓我們感覺良好的課堂,不難發現,那些課堂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我們對文本已經進行了深入透徹的研究,老子有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細”,一堂好課必定是建立在教師對文本的正確解讀、深切的感受基礎之上,否則再好的教學方法也難有揮灑自如的感覺。在講授《阿長與山海經》之前,我對魯迅的相關作品,以及對文章的解讀,進行了閱讀搜集和整理,確定了課文的主問題,《阿長與山海經》篇幅較長,文中對阿長的描寫比較復雜,得到《山海經》是魯迅最為感動,終身不忘的事,文章感情變化的轉折點就是這本書,可以說,《山海經》的得到就是頌揚長媽媽善良,真誠、關愛孩子的偉大,所以,阿長買書才是切入口,至于阿長身上的缺點,不必引導學生過分深究,三個主問題引導學生走向文本深處,正確理解人物形象,雖然如此,本節課還有很多不足,文章還有很多點值得教師深入挖掘。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粗淺認識和體會,我相信,不斷地反思會促進我更好的成長。
阿長與山海經語文教學反思 篇3
《阿長與<山海經>》一課,我先是復習了作者魯迅先生的生平及主要作品,我由學生初一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引入本課,說到魯迅作品中幾乎沒有寫到過之際的母親,卻多次回憶起他的保姆阿長,引發學生對阿長的興趣。先請學生默讀,整體感知課文,然后讓學生說課文寫了哪些事?學生發言較為踴躍,回答說寫了長媽媽的稱呼、稱呼的由來、外形的特點、以及作者討厭她的一些事例,最主要講了她給作者買《山海經》這件事,最后寫作者對她的懷念。講到這里,我沒有像往日那樣進入課文,而是話題一轉:同學們,假如阿長是你的保姆,你討厭她的哪些方面?學生興奮而活躍起來,紛紛舉手發言,這個說我討厭她告狀,那個說討厭她那么多的規矩……
等學生說的差不多的時候,我說:大家看看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時已46歲了,他卻和同學們的感觸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作者是以一個兒童的眼光與心理來寫這篇文章的。講到這里我又拋出第二個問題:從“我”討厭阿長的事例及她把《山海經》說成《三哼經》可推測出阿長有什么樣的學識與地位?學生稍一醞釀,很快回答出:她沒有讀過什么書,地位比較低下等。緊接著我又發一問:如此沒有文化的一個人,連書名都說不清,她是如何買到《山海經》這本書的?學生又一次興奮起來,有的說她一個店一個店地去看,去問;有的說她為了買這本書走街串巷,穿破了三雙草鞋等。
我又問學生:假如你是阿長,當你抱著《山海經》給“我”送來時,你的心里是怎樣想的?有的學生說:我會想,我把哥兒想要的書買來了,他一定高興極了;有的說:我會想,哥兒再也不用為看不上《山海經》發愁了……一節課就在學生們這種熱烈而積極的參與氣氛中結束了,別說學生,就連我都感到一種興奮和輕松。
其實這堂課和我的設計還是有很大的出入的,現在我們班的語文學習問題在于沒有學習的興趣。學生不參與課堂,教學設計再完美也是沒有用的。所以我臨時改變了策略,以激發學生興趣,事實證明也是有效的。在以后的教學中,還是要同樣注意學生學習興趣的調動,有了學習的興趣,語文學習的良好習慣應該是可以逐步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