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語文電子教材 > 九年級語文電子教材 > 鄉 愁(精選17篇)

鄉 愁

發布時間:2022-11-06

鄉 愁(精選17篇)

鄉 愁 篇1

  教學目標:

  讓學生進一步掌握現代詩的閱讀方法與技巧,提高閱讀水平。

  學習借物抒情的寫法。

  通過反復誦讀,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之情和愛國情懷,激發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維護祖國統一的思想意識。

  教學重點:

  朗讀,把握節奏,重音,體會詩歌的意境與情感。

  探討詩歌的主題。

  品味詩歌的感情,學習抒發抽象情感的方法。

  閱讀遷移訓練。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進入情景,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

  深層理解文本,理解本詩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現的具體含義。

  教具安排:ppt教學課件   flash課文配樂朗讀課件

  教學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播放思鄉歌曲,創設情境:

  導言:同學們,每到周五,你們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將來你遠離故鄉,遠離親人,在遙遠的異地工作生活,最容易產生一種什么感情?

 。ㄋ监l之情)

  “游子思鄉”是中國詩歌一個永恒的話題,自古以來有多少文人騷客抒發過這種美好的情愫。那么,請同學們回顧你曾經學過或讀過的作品,說出有關描寫鄉愁的詩,詞,曲。

  有關作品:

  1、馬致遠的曲:《天凈沙. 秋思》

  “ 枯藤老樹昏鴉,…….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李煜的詞《虞美人》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3、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4、王灣《次北固山下》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5、李白的《靜夜思》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6、崔顥的《黃鶴樓》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是 !游子思鄉,故土難忘。抹不去的相思,揮不走的鄉愁,牽動著多少游子的心!風流少帥張學良,困居中國臺灣幾十年,有多少離愁別恨,客死他鄉,團聚夢難圓?多 少年來,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臺灣人民與大陸兩地相隔,飽受相思之苦,因而對鄉愁有著其他任何時代不可比擬的深刻的理解。其鄉愁詩也是異彩分呈。今天,我們一 起來欣賞中國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幻燈片]

  二、簡介作者,了解寫作背景:[幻燈片]

  展示幻燈片后補充:

  1928年余光中出生于南京,1949年隨國民黨軍到中國臺灣,中國臺灣與大陸由于人為的長期隔絕,有近四十年不通來往,漂流到孤島上去千千萬萬的同胞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祖國和親人。余光中也不例外。余光中在臺北的辦公室靠著中國臺灣東海岸,他說:“我看太平洋和美國有什么意思?這也許是天意,我憑窗而立,就可以直視海峽,可以眺望香港,可以一生守望著我的大陸。大陸是母親,中國臺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美國是外遇。”這一番話讓我們感受到余光中的故園情結是多么的濃烈!1972年,飽嘗了23年鄉愁之苦的余光中終于按捺不住,在中國臺灣的寓居內,用了僅僅20分鐘時間創作了《鄉愁》,唱出了兩岸人們共同的思鄉曲。1992年余光中第一次回大陸探親,圓了43年來的思鄉夢;XX年春節,余光中在中央電視臺親自朗誦了這首詩。現在就請同學們聽聽這首詩的配樂朗讀,感受詩人的濃濃鄉情。

  三、朗讀

  1、課件朗讀

  2、學生自由朗讀

  3、朗讀節奏與重音的劃分。(展示幻燈片)

  四、賞析全詩:

  1、思考討論:[幻燈片]

 。1)、詩中有四個表示時間的詞語像一條紅線貫穿全詩,請找出這幾個詞語。

  (2)、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四個人生階段,作者通過哪些具體可感的形象來表達這種難以言盡的情感?那么作者的這四個人生階段又各因什么而愁呢?

 。3)、有人說把詩歌的第四節刪去會更好,你認為呢?

  2、歸納板書(幻燈片)

  補充講解:

  (1)小時候  長大后  后來   現在

  (2)詩人將抽象的鄉愁描寫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使鄉愁有了寄托,變得具體,形象,生動,感人。

  小時侯外出求學,“小小的郵票”,使作者可以用家信來寄托對母親,對故鄉綿綿的思念;

  長大后,出外謀生,為生活而奔波,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思念,“窄窄的船票”能使作者回家與愛人團聚,了卻作者無盡的牽掛。

  后來,“一方矮矮的墳墓”使我與母親永遠生死相隔,永生無緣再見,也許,在母親臨死時還滿含熱淚盼望著團圓!

  現在,“一彎淺淺的海峽”(指什么?指中國臺灣海峽)使多少骨肉同胞兩地相隔,日夜思念!詩人將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了代表千千萬萬人的家國之思。暗含了渴望親人團聚,祖國統一的強烈愿望。主題更為深刻。

 。3)如果去掉第四節,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鄉的詩;有了第四節前三節就成了鋪墊,這一節畫龍點睛,把個人的思鄉之愁升華為普遍的家國之思了(國愁與民愁)。

  五、欣賞歌曲《鄉愁四韻》。

  (現在,音樂家已經把這首詩譜上樂曲,賦予了鄉愁更深刻的含義,請同學們欣賞音樂,體會那種濃濃的思鄉之愁)

  插入:兩案形式分析

  游子的思鄉之愁,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目前,我們黨和政府正積極采取相應措施,促使兩岸和平同一。中國臺灣政界重要人物(連戰、宋楚渝)也頻頻訪問大陸,兩岸前景一片光明。了切中國臺灣人民思鄉之愁的那一天肯定不遠了。

  六、分析本詩的寫作特點。

  1、比喻新奇,把這種難以言盡的抽象的鄉愁寄托在四個具體形象上。(借物抒情)

  2、結構整齊,且成功運用反復手法(鄉愁是……在這頭……在那頭……)和疊音詞(小小的,窄窄的……),使詩歌富有音樂美,好讀易背。

  讓學生再次深情朗讀課文。

  七、課堂練習(幻燈片)

  八、欣賞其他詩人寫的“鄉愁詩”。(幻燈片)

  九、作業布置(幻燈片)

  教學后記:

  用音樂導入及熏陶效果非常好。

  朗讀還可以延長一些時間,多讀幾遍。

  多聯系目前的兩岸關系。

鄉 愁 篇2

  .《鄉愁》教學設計2 

  .《鄉愁》教學設計1

  .《鄉愁》說案 

  .《鄉愁詩兩首》課堂實錄 2篇 

  人教版九年級下《詩兩首》(我愛這土地,鄉愁)教案3 

  人教版九年級下《詩兩首》(我愛這土地,鄉愁)教案2 

  人教版九年級下《詩兩首》(我愛這土地,鄉愁)教案1 

  九年級下詩兩首《我愛這土地》、《鄉愁》同步練習

  人教版九年級下《詩兩首》(我愛這土地,鄉愁)同步練習2

  人教版九年級下《詩兩首》(我愛這土地,鄉愁)同步練習 

  .《鄉愁詩兩首》教學設計 

  鄉愁  蘇教版

  余光中《鄉愁》ppt課件9  

  余光中《鄉愁》ppt課件11  

  《鄉愁》(余光中)wmv視頻朗讀  

  《鄉愁》課件8  

  《鄉愁》課件7  

  《鄉愁》課件6  

  《鄉愁》課件5  

  《鄉愁》課件4  

  《鄉愁》課件3  

  《鄉愁》課件2  

  《鄉愁》琵琶音樂欣賞  

  《鄉愁》flash課件10  

鄉 愁 篇3

  《鄉愁》(教學實錄)執教者:南安實驗中學 李 芳

  點評者:南安實驗中學 陳照星

  師:上課!

  生:老師好!

  師:同學們好!請坐。

  創設情景,導人新課

  師:(微笑)同學們,當你離家三五天,或十天半個月的時候,你們會想家嗎?

  生:(齊聲)會。

  師:(微笑,親切的俯身詢問)想家的感覺是什么樣的?哪位同學來說說看?

  (生交頭接耳,小聲議論,紛紛舉手)

  生1:想哭又哭不出來。

  生2:酸酸的,澀澀的。

  師(微笑):什么地方酸酸的,澀澀的。

  生3:鼻子、心里,還有眼淚也想掉下來。

  師:(深情地說)同學們,其實老師跟你們一樣,想當年老師在異地求學,每當夜深人靜時,就是想家的時候,想起家中年邁的父母,想起家

  中門前屋后的小樹,徹夜難眠。這時老師心里總是默默吟誦著王慧玲的一首短詩——《想家的心情》,其中有兩句老師特別喜歡,至今還記憶

  猶新。同學們有沒有興趣聽呢?

  生(急切齊聲):有。

  師:想家的心情,是母親倚欄凝望的眼睛;

  想家的心情,是游子憑窗凝陣的懂慣;

  想家的心情,誰都感受得到,誰也說不清。

  (學生熱烈鼓掌)

  師:謝謝同學們的掌聲。是啊,想家的心情,誰都說不清,同學們想家的時候還可以;丶铱纯,可是那些遠離祖國,漂泊異鄉的游子,特

  別是臺灣同胞,因為海峽的阻隔,親人們長期不得相見,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中國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的詩《鄉愁

  》。一起走進詩人那濃情似霧的鄉愁世界,一起來傾聽詩人內心的呼喚。

  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作者吧,哪個同學根據你積累的資料,簡要的把你所認識的余光中先生介紹給大家。

  (生紛紛找出資料競先舉手)

  生:余光中,1928年出生,祖籍泉州永春,著名的詩人、學者。

  師:介紹得很好。同學們,請看屏幕,這是老師搜集的。(播放多媒體,余光中的介紹,年幼時與母親的合影、晚年的照片及主要代表作)。

  這就是余光中先生,是泉州永春人,跟我們是——

  生:同鄉(老鄉)。

  一、誦讀

  師:請同學們繼續看屏幕,認真聽錄音朗讀,感受一下詩的感情基調和詩的朗讀節奏。(播放課件。學生全神貫注地聽錄音看課件上的演示

  ,朗讀深沉、圖文并茂,學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師: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

  生(急切):是深沉的。

  師:對,是深沉中略帶哀傷的,那我們朗讀時的速度應該是——

  生:緩慢的。

  師:請同學們打開課文,根據課后習題三的提示,邊標出節奏邊小聲朗讀。

  (生邊小聲試讀邊快速標出朗讀節奏,師來回巡視著,指導有疑難的同學)

  師(用掌聲示意學生停下):同學們,我們一起來試讀這首詩。

  生齊讀第一二小節。

  師(用掌聲示意學生停下):這兩節語速耍再慢點,要讀出思念之情。)

  生齊讀第三小節。

  師(用手示意停下):"啊"這里要變音,讀作"y(呀)",因為"啊"的前一個字的韻母如果是 "B、O、e、i、("就要讀成"y(呀)"。"母親在里頭"

  的"頭"要讀輕聲。這個小節表達的是生離死別,要讀出適當的顫音。

  師示范,學生齊讀第三小節。

  接著學生讀第四小節。

  師(用手示意停下):這一節音調要上揚,要有蕩氣回腸的感覺,"在那頭"要一字一頓的, (老師示范)。我們把這首詩完整地再讀一遍。

  (學生齊讀,比第一次更有感情。)

  二、解讀

  1、想景悟情

  師:同學們讀得很好。這首詩抒發詩人什么樣的感情?

  (生一陣小議論,有人舉手。)

  生:抒發詩人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之情。

  師:這種感情看得見嗎?

  生(齊聲):看不見。

  師:要把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的感情具體表達出來,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詩中的形象。請同學們幫老師找找看,這首詩借助什么樣

  的意象表達這濃濃的思鄉之情?

  生: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師:同學們,對嗎?

  生(齊聲):對。

  師板書:

  小時候 郵票

  長大后 船票

  后 來 墳墓

  現 在 海峽

  師:其實詩人是巧妙的運用詩歌創作的一種方法 托物寄情(板書)。詩是精當而含蓄的藝術,只懂得這四個意象還不夠,還應該根據意象

  想象詩歌表達的具體內容。請同學們分小組討論,想景悟情。再現詩申的內容,用語言表達出來。

  (生六人一組,師來回巡視,具體指導。)(5分鐘后總括)

  師:同學們,現在我們通過想像,演釋詩的內容。哪一個同學先來?

  生:小時候,作者外出求學,他想念母親時就給母親寫信,他想:郵票呀郵票,請你帶去我對母親的思念;逐漸的作者變成了青年成家立業了

  ,船票聯結他與妻子的感情;到了中年,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鄉,看到卻是一方矮矮的墳墓,他痛哭流涕。(生飽含感情)母親呀,母親,我再也

  見不到您了;后來作者成了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每當他登上中國臺灣的最高峰時,眺望家鄉,不由思緒萬千,祖國呀祖國,你什么時候才能統一呢

  ?(全班掌聲熱烈)

  師:哪個同學來評點一下這個同學說得怎樣?

  生:我覺得他第三小節說得不夠好,感情不夠。

  師:那請你有感情地體現一下。

  生:到了后來,他終于回到故鄉,看到的卻是一方矮矮的墳墓、冰冷的墳墓。卻看不見母親那慈祥的面容,他跪在墳前痛哭道:母親呀母親

  ,你在哪里,不孝兒回來了。(生感情哀痛,聲音已是有點哭腔,眼角濕潤。)

  (全班學生一片沉寂后,教室里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師:這兩位同學評點得很好。老師特別剛才這位同學用了"郵票呀郵票,請捎去我對母親的思念"和"祖國呀祖國,你什么時候才能統一",我

  覺得這些語句飽含著這位同學深深的感情,老師還欣賞地是,他很好地演譯了詩中的時間,從"小時候 (生跟著齊念)長大后 后來 現

  在",而且說到晚年的時候,有外貌的細節描寫,頭發是 白發蒼蒼。

  師:哪位同學能再來演繹詩中的內容。

  生:小時候,作者出外求學,當夜靜時總想起母親,就拿筆寫信,望著那小小的郵票,他希望這郵票能帶去他對母親的思念之情。后來他漸

  漸長大了,成家立業了,為了養家糊口,外出工作。每當要回家時,望著那窄窄的船票,想著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飯菜在家等待著;后來作者回到

  朝思暮想的家鄉,母親卻在一方矮矮的墳墓里,作者心酸極了,那種辛酸是無法言喻的。而現在,作者己經是白發蒼蒼的老人了,他站在中國臺灣

  的高山上,眺望祖國大陸:這淺淺海峽飽含著多少人的辛酸淚水,什么時候祖國才能統一啊!(此時這個學生流下了眼淚,其他同學也輕輕拭起眼

  角的淚水。全班同學和所有聽課老師掌聲熱烈。)

  師:這個同學講得太好了,動了感情,眼淚都流下來了,老師也被深深感動了。這首詩的第一小節表達了對母親的深深思念之情。這是一種

  ——

  生(齊聲):親情(教師板書)

  師:第二節是對妻子的懷念,這是一種——

  生(齊聲):愛情(教師板書)

  師:第三節則是寫詩人回到家鄉時看到的卻是一方矮矮的墳墓,這時候詩人表達的是一種深深的哀痛[板書:哀痛);而第四節表現的是詩人盼

  望祖國統一(板書:盼統一)。作者由個人的悲歡到民族感情的寄托,由前三小節的思親之情上升到最后一個小節的濃濃的愛國之情(板書:"思鄉

  之情"與"愛國之情")

  2、質疑

  師:同學們對這首詩還有什么疑問嗎?

  生1:海峽明明是"深深的",為什么詩人說是"淺淺的"?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哪個同學來說說看,這是為什么?(生一陣小議論)

  生2:作者是因為盼望祖國統一,才說是"淺淺的"。

  生3:他相信祖國早晚要統一,所以說是"淺淺的"。

  生4(急切地站起來):因為作者對祖國的思念之情遠遠深于海峽,所以說是"淺淺的"。(生交頭議論。)

  師(用手示意停下):同學們說得太好了,"海峽淺淺"、"郵票小小"、"船票窄窄"、"墳墓矮矮",看起來都是很小的,但它們卻反襯了詩人那

  種深深濃濃的思鄉愛國之情。

  3、欣賞詩歌

  師:通過朗讀,想景悟,情,我們己經感受到詩人獨具的藝術匠心,F在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詩。這首詩美在哪里?同學們可以從結構、主

  題、意境、修辭等去欣賞。(生議論開來,有人 舉手。)

  生1: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富有音樂美。

  生2: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富有結構美。

  生3:意象美,每一小節詩人都把鄉愁比某一種東西。

  師(環顧四周):同學們都說得很好,像這么美的詩,應該把它背下來,但不要死記硬背,找找看這首詩有什么規律可幫我們快速背誦。

  生1:每一小節的第一句都是表示時間,從小時候到現在。

  生2:疊詞。還有每一小節的開頭都是訂鄉愁是……在這頭……在那頭"

  師:剛才同學們總結的是這首詩的結構特點。只要掌握了這些特點,背誦就容易了。老師先背給同學們聽聽,會背的同學也可輕聲跟著(教

  師飽含深情地背誦這首詩,部分同學輕聲跟著。)

  (背誦完畢,教室里響起熱烈的掌聲)

  師:謝謝同學們的掌聲。哪位同學愿意到講臺上來背給同學們聽聽。(有兩位女生自告奮勇上臺背誦,教室里一片寂靜,每一聲朗讀都叩動

  同學的心弦。思鄉之愁之痛,在每一張稚氣而又嚴肅的臉上。)

  師:這兩位同學背得很好,現在我們全班一齊背。不會背的可以看書。

  (學生充滿感情地背誦著。)(背誦完畢。聽課老師鼓掌。)

  三、拓展

  1、仿句

  師:這首詩作者通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寄托了濃濃的思鄉之情,其實除了這些事物外, 還有許多東西能觸動我們的心靈,弓1起我們

  的思鄉情緒。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理解,用具體的事 物為"鄉愁"打個比方嗎?(學生爭著舉手回答)

  生1:鄉愁是一枚青橄欖,苦苦的、澀澀的,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師:非常好,巧借了李煜的詞"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生2:鄉愁是一根電話線,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生3:鄉愁是一碗老醋,每嘗一口,都讓人心酸。

  (師微笑,生給予熱烈的掌聲)

  師:很形象,很具體。

  生4:鄉愁是一串風鈴,叮叮咚咚的,讓人憂愁。

  生5:鄉愁是一滴淚水,酸酸的,澀澀的。

  生6:鄉愁是母親頭上的亂發,理也理不清。

  生7:鄉愁是一灣湛藍的海洋,望不著邊際,看不到底。

  生8:鄉愁是河,流淌人生最初的夢。

  生9:鄉愁是一縷清煙,飄忽不止。

  生10:鄉愁是一杯沒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澀澀的。

  生11:鄉愁是家鄉的小路,讓人留戀忘返。(聽課老師,香港課程專家點頭微笑)

  生12:鄉愁是家鄉的河,永遠在我們的心中流淌。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我們可以把這些句子整理起來,就是一首很美的鄉愁詩了,同學們就是這首詩的作者,也可嘗試做詩人了。(學生笑)

  2、各領風騷話說愁

  師:愁,有鄉愁,離愁,國愁,也有家愁,古往今來,愁是許多文人筆下的主顛,請同學們根據你的積累,說一句含有"愁"的古詩詞句。最

  好能夠說出作者。

  生1: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铎

  生2: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李商隱

  生3: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生4: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畎

  (下課鈴聲響了,還有許多同學舉手想要發言。)

  師:時間關系,我們暫時說到這里,課后同學們再互相交流。請同學們看一下老師的積累。 (多媒體演示積累的有關"愁"的古詩詞句,學生

  快速地抄寫在筆記本上)

  師:在結束這堂課時,我還想讓同學們看看余光中先生創作此詩時的情景。(演示余光中的介紹,鼠標點在"時而低頭沉思,時而抬頭眺望…

  …)

  師:老師也來想景悟情,想象詩人創作這首詩的情景。

  師:一個深秋的夜晚,夜深了,一輪明月升上了天空,如水的月光推開了門窗,灑進了屋里,一位詩人倚窗而立,時而低頭沉思,時而抬頭

  眺望,一股思鄉之情如潮水般地涌出,一首詩從他的心中流淌出來:"小時候,鄉愁是一張小小的郵票……"(學生充滿感情地跟著考師背誦。)

  師:好,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里,下課。向所有的來賓表示我們的謝意。

  (學生轉身向后鼓掌致謝)

  (此課是2叨3年3月6日上午,為香港課程專家小組夜臨我?疾熘笇r所上的研討課]

  [以下是南安實驗中學陳照星校長對本節課的點評]

  《鄉愁》是一篇充滿人文飽含感情的詩歌,教師成功之處在于用心去教,用感情教,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學生,努力使師生的感情融人作者

  濃濃的鄉愁之中,產生心靈上的共振,所以《鄉愁》這一堂課聲情并茂,使人仿佛置身于藝術的殿堂,得到一種真正的藝術感受。下面談談我

  對這堂課的幾點看法:

  一、課堂導人設計新穎,讓學生從想家的切身體會談起,進而老師也敘述自己思鄉的感受,吟誦短詩《想家的心情》層層鋪設,喧染情感

  ,自然引人新課,讓學生引起感情上的共鳴。

  二、突出探究創新的特點。體現了"誦讀——解讀——拓展"的教學模式,這是在課改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一個新型教學模式,其核心是:"讀

  熟、悟透、遷移"。這堂課這三大塊很清晰,誦讀的環節不僅有圖文并茂的配樂朗誦,學生自由讀,齊讀,而且老師注重在朗讀在中起示范作用

  和指導作用,如感情基調的把握很到位,"啊"字的變音指導,"頭"讀輕音等。解讀環節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老師沒有向學生灌輸什么,

  而是讓學生在小組中想景悟情,描述詩的內容,讓學生主動參與,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讓學生質疑、答疑、討論、評價,老師點撥及時

  弊確,并自己率先示范背誦,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拓展的環節,讓學生模仿詩中的意象為鄉愁打一比方,激活了學生創新的思維,例如學生

  說:杉愁是一條電話線,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鄉愁是一杯沒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澀澀的。鄉愁是一碗老醋,每嘗一口都讓人心

  酸學生的想象力真是讓人贊嘆。"各領風騷話說愁"注重引導學生積累知識。

  三、多媒體教學手段對課堂教學起到了恰到好處的輔助作用,體現了課堂資源的整合。課前的《鄉愁》歌曲創設了氛圍,作者的介紹、照

  片的展示,朗讀的圖文并茂,再加上如泣如訴的二胡曲《江河水》作為整堂課的背景音樂,都給人以審美的熏陶和藝術的享受。

  

鄉 愁 篇4

  課文簡析

  這首詩,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映射著中國古典詩詞的神韻和魅力。從內容上說,“鄉愁”是中國傳統文學經久不衰的主題,余光中雖曾接受過現代主義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國古典文學的熏陶,詩歌內容觸及思想深處的“中國意識”時,自然而然地攝取了“鄉愁”這一主題。歷代愛國知識分子有借詩詞歌賦流露家國之思的傳統,本詩在這一點上可謂傳承了民族的歷史文化。從形式上說,這首詩恰到好處地運用現代漢語,使之帶上了古典詩詞的格律美和音韻美的特點。詩的節與節、句與句均衡對稱,但整齊中又有參差,長句短句變化錯落;同一位置上詞語的重復和疊詞的運用造成一種類似音樂的回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給全詩營造了一種低回悵惘的基調。

  創意說明

  運用文本細讀教學法。對這樣一首婦孺皆知的新詩名篇,僅僅只滿足于浮光掠影式的淺層賞析,顯然是不夠甚至是不得要領的。我們應該運用文本細讀的方法,探驪得珠,進一步尋求它大獲成功的深層原因,這樣不僅可以把對此詩的解讀引向深入,還可以由此詩的成功,讓學生初步了解現代詩歌藝術上成敗的規律性因素。

  教學預設

  一、整體感知

  “鄉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鄉愁》里,它轉化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作者是如何實現這一轉化的?

 。ㄗ髡咔擅畹貙ⅰ班l愁”這種情感進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對應物。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里,“鄉愁”分別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等對應物上,這樣,詩人的鄉愁就不至于無所依附。)

  二、細讀探究

  1、細讀鄉愁的情感內涵

 。1)這首清淺明朗的小詩,讀來似乎沒有任何理解障礙,然而它舉重若輕地濃縮了中國式鄉愁的全部內涵,你認為“中國式鄉愁的全部內涵”具體指的是什么?

  親情

  鄉愁             愛情

  祖國情

  (2)讀《鄉愁》這首詩,我們能感到詩人余光中心靈深處一個執著的主導情感僅僅是鄉愁嗎?

  ──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認同感。

  2、細讀鄉愁的形式講究

  (1)“鄉愁”四節詩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點?這樣些有什么目的?

  (節與節之間完全均衡對稱,每一節均為四行,第一行三字,第二行十字,第三行四字,第四行五字,各節對應,位置上的詩行字數相等)

  (鄉愁在保持節與節之間的均齊對稱時,注意到每節內部詩句的長短參差變化,從而透出自由錯落的活潑感:整齊而不僵化,自由而不蕪雜。)

  (2)“鄉愁”的結構具有怎樣的特點?這樣寫有什么用意?

  (結構的復沓升華了這首詩的思想意義,使這首清淺明朗的小詩顯得既深情綿邈,而又莊嚴正大。)

  三、規律把握

  1、你認為我們可以從哪些角度去解讀一首詩歌并作出自己的評價?

  2、拓展閱讀《鄉愁四韻》

鄉 愁 篇5

  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能力

  1、 進一步學習詩歌朗讀的基本技巧,學會劃分節奏、重音,培養詩歌朗讀的能力。

  2、 學習詩歌中將抽象的情感寄托在具體的意象上的寫法,體會其意蘊。

  3、 了解本詩的精巧構思。

  4、 品味詩歌的音樂美。

  二、 過程與方法

  1、 通過聽讀、自讀、互讀、配樂朗讀,有感情的朗讀詩歌。

  2、 通過分組討論交流,教師引導,把握詩歌的意象及情感。

  3、 通過示例、課堂口頭練習,初步嘗試用具體的意象表達抽象情感的寫法。

  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身居孤島的游子期盼祖國統一的心情,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渴望統一的情感。

  教學重點:

  1、 學會有節奏、重音地朗讀詩歌。

  2、 理解本詩的形象化手法及其所表現的含義。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把握其內在的感情。

  教學用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 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1、課前播放《故鄉的云》活躍氣氛。

  3、 用flash展示歷來表現鄉愁的詩歌。

  二、 朗讀指導

  1、 自讀詩歌,熟悉內容

  2、 聽朗讀錄音,回答本詩朗讀的感情基調。

  3、 邊自讀詩歌邊根據課后練習三劃分節奏,把握朗讀語速,再標出重音。

  4、 請學生朗讀,教師予以相應的指導評價。

  5、 多媒體出示節奏劃分及重音的標畫,再放朗讀錄音學生小聲跟讀。

  6、 請學生配樂朗讀,其他學生就近互讀。

  三、 合作交流 解讀探究

  1、作者簡介

  2、本詩共四節,是按什么順序組織安排的?從詩中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明確:時間順序,“小時侯”、“長大后”、“后來”、“現在”。

 。ê唵谓榻B作者的經歷)

  3、抽象的情感“鄉愁”在詩中是用什么具體可感的事物來象征的?也就是說本詩的意象有哪些?

  明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4、四個具體可感的意象分別包含了怎樣的情感?

  (師分析“郵票”所包含的感情,學生分組討論“船票”、“墳墓”、“海峽”所包含的感情。)

  明確:郵票是書信往來的結果,它凝聚著對母親的思念之情。

  船票是兩地奔走的結果,它凝結著對新婚妻子的不盡相思。

  墳墓將母親與作者生死隔絕,只有在墓前憑吊來寄托哀思。

  海峽將中國臺灣與大陸分隔多年,卻割不斷在臺的游子對祖國的思念。

 。ń榻B現在大陸與中國臺灣的往來狀況,再轉承到1972年大陸與中國臺灣的狀況。)

  5、⑴海峽所包含的“鄉愁”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愿望?這種愁思怎樣才能化解?

  明確:表達了詩人渴望祖國早日統一,回到祖國的懷抱,結束分離之苦的強烈愿望。

  ⑵面對中國臺灣人民的苦苦思念,你想對他們說些什么?

  為什么這一道海峽都割不斷中國臺灣與大陸人民的思念?因為我們流的是同樣的血,都是炎黃子孫,都有一顆火熱的中國心。

  ⑶播放《中國心》的歌曲

  6、讓學生帶著感受到的濃濃的愛國之情和凝重的鄉愁再次配樂朗讀課文。

  請學生朗讀;男女生分讀。

  四、 拓展練習

  1、 在本詩中,作者把鄉愁比喻成“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等,請你閱讀下面同是抒發鄉愁的三首古詩,從中找出能代表鄉愁的意象,也用“鄉愁是……”的形式,寫成一句話。

 。ɡ畎椎摹鹅o夜思》、王維的《雜詩》、《九月九憶山東兄弟》)

  2、 生活中還有什么形象能勾起你的愁緒?回想一下,把它作為鄉愁的意象,寫成一句話,試說明意象選取的理由。

 。ㄈ纾寒厴I時,同學的一句祝福的話語,一張珍貴的照片,送別朋友時的一杯餞行的酒,親人去世后的一件小的遺物,離家上學時父母一句嘮叨的叮嚀。)

  五、小結 用《鄉愁》的歌曲版結束

鄉 愁 篇6

  .《鄉愁》教學設計2 

  .《鄉愁》教學設計1

  .《鄉愁》說案 

  .《鄉愁詩兩首》課堂實錄 2篇 

  人教版九年級下《詩兩首》(我愛這土地,鄉愁)教案3 

  人教版九年級下《詩兩首》(我愛這土地,鄉愁)教案2 

  人教版九年級下《詩兩首》(我愛這土地,鄉愁)教案1 

  九年級下詩兩首《我愛這土地》、《鄉愁》同步練習

  人教版九年級下《詩兩首》(我愛這土地,鄉愁)同步練習2

  人教版九年級下《詩兩首》(我愛這土地,鄉愁)同步練習 

  .《鄉愁詩兩首》教學設計 

  鄉愁  蘇教版

  余光中《鄉愁》ppt課件9  

  余光中《鄉愁》ppt課件11  

  《鄉愁》(余光中)wmv視頻朗讀  

  《鄉愁》課件8  

  《鄉愁》課件7  

  《鄉愁》課件6  

  《鄉愁》課件5  

  《鄉愁》課件4  

  《鄉愁》課件3  

  《鄉愁》課件2  

  《鄉愁》琵琶音樂欣賞  

  《鄉愁》flash課件10  

鄉 愁 篇7

  【教學目標】

  1、初步掌握現代詩朗誦的基本方法。

  2、在誦讀中體味詩人濃烈的懷鄉思國之情。

  3、學習作者運用鮮明的意象表達情感的寫法。

  【教學設想】

  通過反復誦讀,體味詩中包含的濃烈的思鄉之情;通過揣摩品味,理解詩歌中意象之美;通過點撥指導,使學生初步掌握用詩歌形式來表達情感的方法。本課擬用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走近作者

  播放《江河水》音樂。(創設情境,教師以飽滿的激情介紹這首曲的作詞人)

  曾有這樣的一位詩人,一位富有民族感和責任感的詩人,他于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離開大陸前往中國臺灣,從此就開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漂泊生涯。從祖國大陸到祖國寶島臺灣,從求學美國到謀職香港,期間他多次想回到大陸看看,可惜都不能成行,在回鄉無望的時候,他于1972年寫下了一首詩,一首生離死別般灼人心痛的詩──《鄉愁》。他是誰?──中國臺灣著名的詩人余光中。我們在傾聽的這首歌曲就是根據他的《鄉愁》譜曲改編而成。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那如煙似霧的鄉愁世界……

  板書:鄉愁 余光中

  二、誦讀中感知

  1、配曲《春江花月夜》,教師美讀(語調緩慢、深情,期望中凸顯深沉)。

  問1:你從中聽出了什么?

  可能有以下說法:內容方面:思鄉、惆悵;

  形式方面:形象、整齊。

  2、再讀:讓學生自由誦讀全詩,要求讀準節奏,讀出情感,讀出自己的理解

  3、三讀:指名兩位同學誦讀并要求他們說說如此處理的原因。

  教師明確:當時,大陸與中國臺灣互不往來,幾乎隔絕。作者抒寫的是特殊時代背景下的千千萬萬的游子對親人、對祖國大陸的思念情懷。

  4、歸納并投影朗讀的方法:

  劃分朗讀的節奏:每節詩之間停頓二拍,句與句間為一拍,句間停頓要長一些。

  確定朗讀的重音:抓住關鍵詞語(表示形象的詞語)以及富有表現力的修飾語。

  把握感情基調:

  感情:深摯 綿長的思念

  語調:低沉略帶哀傷

  語速:舒緩

  5、動畫展示音樂響起,全班齊讀。

  三、研讀中感悟

  1、這首詩是現代詩歌的上品,曾撥動了千萬人的心弦。它究竟好在哪里呢?我想聽一下同學們的意見。

  小組合作討論并作圈點批注,可出示兩問題提示學生思考:

 、拧⒚抗澫嗤恢玫恼Z句進行歸類賞析,看看哪一處最美?

  ⑵ 你對作品中哪一節印象最深?試作評析。

  學生暢所欲言并美讀相應的詩句。

  教師評價,歸納整理。

  如:

 、拧∶涝谝庀。詩人精心擷取和提煉意象,以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可感的具體對象,把四個人生階段中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的感情表達出來:單純、集中、豐富、含蓄。

  板書:小時侯→長大后→后來→現在

  ↓   ↓  ↓  ↓

  郵票  船票  墳墓 海峽

 、啤∶涝谇楦小V黝}逐步深化升華。第四節“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具有了其他鄉愁詩不可比擬的深度和廣度,暗含了渴望親人團聚,祖國統一的強烈愿望。表達的不再只是個人情感,而是千千萬萬海外游子的戀國思家的民族情感、愛國情感?芍^是“一首懷鄉詩,滿腔故園情!

  板書:個人 國家

  2、根據大屏幕提示背誦: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鄉愁_____________,我在這頭,_______在那頭。

  長大后,鄉愁_____________,我在這頭,_______在那頭。

  后來啊,鄉愁_____________,我在外頭,_______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_____________,我在這頭,_______在那頭。

  四、拓展遷移

  1、探究中國文人的鄉愁情結。

  詩中化抽象的鄉愁為形象的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種“化抽象為形象”的寫法在我國古詩詞中是經常使用的。請同學們根據你的積累和課前收集的資料,說一說含有“鄉愁”的詩詞句。

  可能有以下詩句,如:

 、拧≈豢蛛p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啤柧苡袔锥喑,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

  ⑶ 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

 、取】萏倮蠘浠桫f,小橋流水人家。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教師點撥:在詩人的生花妙筆下,“愁”有了重量,可以搬上船;“愁”有了動感,如同洶涌澎湃而綿綿不絕的春水;“愁”如影隨形,漫空飛舞!俺睢睙o處不在,有多少游子,就有多少離愁──

  2、說說“我”對鄉愁的感悟。

  在剛才的品味中,詩人、詞人化抽象為形象的詩句生動地表達了濃濃的思鄉之情,讓“愁”更可感。請學生們選取一物象抓住特征,展開聯想和想象,用“鄉愁是……”這一句式表達,可以是一句話,也可以是幾句。(音樂響起,充滿鄉思的秋夜畫面出現──)

  教師舉例:鄉愁是綿綿的長城,歲月綿綿,情也綿綿。

  參考示例:

  鄉愁是一彎如鉤的殘月,

  鄉愁是故鄉的小溪,永遠流淌在心頭。

  鄉愁是一杯濃濃的酒,辛辣而醇香,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鄉愁是一條長長的小路,路也漫漫,情也漫漫。

  ……

 。ㄕf明:學生只要能用恰當的物象表示鄉愁即可,長短不拘。可以在全班同學發言的基礎上將這些句子優化,連綴成篇)

  五、延伸練習

  閱讀于右任的《望大陸》,試品味兩首鄉愁詩的異同。

  望大陸

  于右任(1879~1964)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巔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有國殤!

  〖參考答案〗

  相同點:兩位詩人經歷相似,都用詩歌闡述了一種濃濃的鄉愁,都表達了一種叫做“愛國”的哲學。

  不同點:余詩把自己富于力度的情感傾注于新奇的意象之中,蘊藉含蓄;于詩則直抒胸臆。《鄉愁》語言簡練,雖運用口語,但意味深長,各個詩節形式整齊,全詩結構勻稱,節奏明快。尤其疊詞的反復運用,造成一種徐緩、悠遠而又沉郁的情調!锻箨憽犯骶洹邦D數”較少,詩句短促,具有急驟、昂奮、“慨而慷”的激憤。

  〖相關鏈接〗

  這是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先生因眷戀大陸家鄉,于去世前病中所寫的哀歌,其中懷鄉思國之情溢于言表。是一首觸動炎黃子孫靈魂深處隱痛的絕唱。

  2003年3月18日就任總理后,在第一次記者招待會上談及中國臺灣問題時,就提及并朗誦了這首詩。并評價為“這是多么震憾中華民族的詩句”。

  【板書設計】

鄉 愁 篇8

  《大運河——流淌千年的鄉愁》寫的是京杭大運河,大運河為什么會引發作者的鄉愁之感呢?來文中找找答案吧。下面由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帶來關于大運河流淌千年的鄉愁閱讀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大運河流淌千年的鄉愁閱讀材料

  ①鶯飛草長的三月,站在黃鶴樓上,想起李白的“煙花三月下揚州”,便忽發奇想,能否雇一條帆船或者畫舫,帶上弦歌美酒,從胭脂色的波浪上,遇埠則歇,對月而歌,半醉半醒地航行到揚州去呢?朋友告訴我,偌大長江,再也難找到帆船與畫舫了。再者,揚州不在長江邊上,即使雇到船只,也到不了那一片令李白癡迷的城郭。我這才意識到,千年前的優雅與浪漫,早已是沉湮的古典。

  ②數年間,因各種機緣,我或者走在京杭大運河已經干涸的河床上,或者在它尚在流淌的河段上看夕陽下的浪影。淤塞與疏波,開鑿與廢棄,輝煌與衰落,保護與開發,似乎永遠都有著訴說不盡的憂傷,展示不盡的畫卷。站在杭州的拱宸橋上,我希望看到從煙波深處搖來的烏篷船;在無錫城中的清名橋上,我總在想:為何腳下的流水,再也不能流到幽燕之地去聽一聽京韻大鼓,洗一洗北國的胭脂?

 、坩绕鹩跉v史,必寂滅于歷史。就像寒山寺禪鐘依舊,但客船不再;揚州仍不缺三月的煙花,但迎送游子的布帆,早已消失在水遠山重的前朝。

  ④如果在歷史版圖上尋找中國古代文明偉大的標志,應首推長城與運河。它們一個橫貫東西,一個牽引南北;一個伴著鐵馬金戈,一個浸于槳聲燈影;一個靜態的陽剛,一個動感的陰柔。但是,在世人的文明譜系里,長城卻是要比運河的名氣響亮得多。長城上的雉堞與磚堡,至今仍讓世界迷戀;而運河里的船隊與波浪,似乎已經退出人們的視線。

 、蓦y道,那一條流動著繁華與錦繡的人造動脈,只能在屢遭蟲蛀的線裝書中尋找嗎?河流死去的顯著特征便是消失了槳聲帆影。這有點像沙漠上的胡楊,它保留了生長的姿態,但再也不能用綠色哺育大地。

 、薜\河是一部大書,我們在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種環境下閱讀它,都會有不同的感慨。有人問我,可以說“運河文明”這四個字嗎?

 、邚乃宕_始,這條貫穿了幾個龐大王朝的交通動脈,溝通了五大水系,串連起數十座湖泊;窗病P州等繁華的都市也因它而生。明代,特別是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之后,運河達到了全盛,成為大明帝國溝通南北的運輸干線。運輸物資的數量與種類不斷增加,一條運河供養了帝國的首都與遼闊的北國,中國也因此有一支名叫漕軍的高達三十萬人的特別軍隊, 因為一條河流而誕生一支軍隊,或者說一個兵種,這也是運河獨有的人文風景。

 、噙\河最燦爛的年代在明朝,自朱棣遷都之后,北京便有了第一個漢人士族集團。作為帝國的統治者,他們將江南的生活習慣與民情風俗帶到北京。為了滿足漢人士族的需要,必須有大批江南的物產運到北京。因此,明代的運河,發揮的效益最大,它的繁忙程度遠遠超過長江、黃河。為了增強運輸能力,朝廷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與人力。可以說,沒有任何一個朝代,像明朝那樣將運河當成不可替代的生命河。

 、嵛拿饕辉~,據我理解,是人類某種帶有鮮明特色的生存方式……它涵蓋了文化、經濟、制度、風俗各個方面。如果以此推斷,運河文明的說法是可以成立的。因為這條地球上最偉大的人造河流,在一千多年的歷史中,對中國的經濟史、水利史、交通史、城市史、軍事史等方面,均有深刻的影響與巨大的改變。無可否認,運河文明是中華文明體系中的燦爛章節。

 、膺\河的急劇衰敗是近一個世紀的事。因為公路、鐵路以及航空的誕生,水上交通特別是內河的航運已經日見式微。曾是農業文明的驕傲忽然間變成了工業文明的棄兒。當年,從杭州乘船沿運河到北京,少說也得一個多月。一個月的水上旅行,與帆槳為伍,與鷗鷺相親,以兩岸的風光養眼,以河上的波濤養心,該是多么愜意的樂事啊。但在今天,每一個人似乎都在日理萬機,優哉游哉的生活他們再也無福消受。生活方式的改變,讓運河的詩意退出了我們的心靈。

  ⑪近幾年,一些有識之士大力呼吁搶救運河,并爭取將運河申報成世界文化遺產。一條活生生的運河,竟成了一份遺產。大凡成為遺產的東西,都是文化的孑遺。它們不再屬于生活,而是屬于歷史;不再屬于享用,而是屬于憑吊。任何時候提到遺產兩個字,我就會莫名地生起鄉愁。精神故鄉的迷失,讓現代的人們鄉愁越來越濃。這鄉愁不是懷舊,而是反省。我真的很想回到六百年前,雇一條客船,從杭州航行到北京。我知道,這只能是一廂情愿。

大運河流淌千年的鄉愁閱讀題目

  16.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 )(兩項都選對給4分,只選一項且正確給2分,有選錯的不得分)

  A.開篇運用聯想和想象,描繪了泛舟江上優雅浪漫的情境,體現出作者的古典情懷。

  B.第③段收束上文,又通過寫古詩中的意境不再,形象地表現了大運河詩意的消失。

  C.第⑤段把“槳聲帆影”喻為沙漠胡楊,意在表明槳聲帆影是大運河生命的象征。

  D.作者對大運河往昔的燦爛文明充滿向往,對工業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感到遺憾。

  E.作者認為文化遺產是正在消失或已經消失的文明的標志,因此失去了實用價值。

  17.文章第④段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作者為什么說大運河是“流淌千年的鄉愁”?(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作者說:“每一個人似乎都在日理萬機,優哉游哉的生活他們再也無福消受。”請根據文意概括“優哉游哉”是指怎樣的生活,并聯系現實,談談你對現代人再也無福消受這種生活的體會和思考。(不少于60字)(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運河流淌千年的鄉愁閱讀答案

  16.C E(4分)(C項“大運河生命的象征”錯;E項“因此失去了實用價值”錯)

  17.評分要點:第4段把運河與長城的特點進行比較,強調了大運河在中華文明史上的重要性(1分);又把二者今天的情形進行對比,突出表達了作者對今天大運河衰落的遺憾與惋惜之情(1分);為后文對“運河文明”的敘寫做好鋪墊(2分)。

  18.因為大運河在一千多年的歷史中,對中國的經濟、交通、城市、軍事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形成了燦爛輝煌的運河文明,而這一文明在今天衰落了,讓人留戀的同時又滿懷惋惜遺憾(2分);“大運河”的衰落也代表著一種延續千年的傳統的生活方式的改變,這種改變讓恬淡閑適、與自然相融的詩意生活不再,令人惆悵失落(2分)。(本題4分。每個要點2分。意思對即可)

  19.“優哉游哉”是指與自然相親相近,能夠欣賞、感受自然之美而獲得心靈愉悅,使心靈受到滋養的一種生活。(2分)(意思對即可)

  第二問:答案略。(聯系現實,2分;體會和思考,2分;語言2 分)

鄉 愁 篇9

  《鄉愁》(教學實錄)執教者:南安實驗中學 李 芳點評者:南安實驗中學 陳照星 (課前3分鐘播放佟鐵鑫演唱的《鄉愁》歌曲,創設氛圍。用二胡曲《江河水》作為整節課的背景音樂。) 師:上課! 生:老師好! 師:同學們好!請坐。 創設情景,導人新課 師:(微笑)同學們,當你離家三五天,或十天半個月的時候,你們會想家嗎? 生:(齊聲)會。 師:(微笑,親切的俯身詢問)想家的感覺是什么樣的?哪位同學來說說看? (生交頭接耳,小聲議論,紛紛舉手) 生1:想哭又哭不出來。 生2:酸酸的,澀澀的。 師(微笑):什么地方酸酸的,澀澀的。 生3:鼻子、心里,還有眼淚也想掉下來。 師:(深情地說)同學們,其實老師跟你們一樣,想當年老師在異地求學,每當夜深人靜時,就是想家的時候,想起家中年邁的父母,想起家 中門前屋后的小樹,徹夜難眠。這時老師心里總是默默吟誦著王慧玲的一首短詩——《想家的心情》,其中有兩句老師特別喜歡,至今還記憶 猶新。同學們有沒有興趣聽呢? 生(急切齊聲):有。 師:想家的心情,是母親倚欄凝望的眼睛; 想家的心情,是游子憑窗凝陣的懂慣; 想家的心情,誰都感受得到,誰也說不清。 (學生熱烈鼓掌) 師:謝謝同學們的掌聲。是啊,想家的心情,誰都說不清,同學們想家的時候還可以;丶铱纯,可是那些遠離祖國,漂泊異鄉的游子,特 別是臺灣同胞,因為海峽的阻隔,親人們長期不得相見,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中國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的詩《鄉愁 》。一起走進詩人那濃情似霧的鄉愁世界,一起來傾聽詩人內心的呼喚。 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作者吧,哪個同學根據你積累的資料,簡要的把你所認識的余光中先生介紹給大家。 (生紛紛找出資料競先舉手) 生:余光中,1928年出生,祖籍泉州永春,著名的詩人、學者。 師:介紹得很好。同學們,請看屏幕,這是老師搜集的。(播放多媒體,余光中的介紹,年幼時與母親的合影、晚年的照片及主要代表作)。 這就是余光中先生,是泉州永春人,跟我們是—— 生:同鄉(老鄉)。 一、誦讀 師:請同學們繼續看屏幕,認真聽錄音朗讀,感受一下詩的感情基調和詩的朗讀節奏。(播放課件。學生全神貫注地聽錄音看課件上的演示 ,朗讀深沉、圖文并茂,學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師: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 生(急切):是深沉的。 師:對,是深沉中略帶哀傷的,那我們朗讀時的速度應該是—— 生:緩慢的。 師:請同學們打開課文,根據課后習題三的提示,邊標出節奏邊小聲朗讀。 (生邊小聲試讀邊快速標出朗讀節奏,師來回巡視著,指導有疑難的同學) 師(用掌聲示意學生停下):同學們,我們一起來試讀這首詩。 生齊讀第一二小節。 師(用掌聲示意學生停下):這兩節語速耍再慢點,要讀出思念之情。) 生齊讀第三小節。 師(用手示意停下):"啊"這里要變音,讀作"y(呀)",因為"啊"的前一個字的韻母如果是 "B、O、e、i、("就要讀成"y(呀)"。"母親在里頭" 的"頭"要讀輕聲。這個小節表達的是生離死別,要讀出適當的顫音。 師示范,學生齊讀第三小節。 接著學生讀第四小節。 師(用手示意停下):這一節音調要上揚,要有蕩氣回腸的感覺,"在那頭"要一字一頓的, (老師示范)。我們把這首詩完整地再讀一遍。 (學生齊讀,比第一次更有感情。) 二、解讀 1、想景悟情 師:同學們讀得很好。這首詩抒發詩人什么樣的感情? (生一陣小議論,有人舉手。) 生:抒發詩人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之情。 師:這種感情看得見嗎? 生(齊聲):看不見。 師:要把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的感情具體表達出來,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詩中的形象。請同學們幫老師找找看,這首詩借助什么樣 的意象表達這濃濃的思鄉之情? 生: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師:同學們,對嗎? 生(齊聲):對。 師板書: 小時候 郵票 長大后 船票 后 來 墳墓 現 在 海峽 師:其實詩人是巧妙的運用詩歌創作的一種方法 托物寄情(板書)。詩是精當而含蓄的藝術,只懂得這四個意象還不夠,還應該根據意象 想象詩歌表達的具體內容。請同學們分小組討論,想景悟情。再現詩申的內容,用語言表達出來。 (生六人一組,師來回巡視,具體指導。)(5分鐘后總括) 師:同學們,現在我們通過想像,演釋詩的內容。哪一個同學先來? 生:小時候,作者外出求學,他想念母親時就給母親寫信,他想:郵票呀郵票,請你帶去我對母親的思念;逐漸的作者變成了青年成家立業了 ,船票聯結他與妻子的感情;到了中年,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鄉,看到卻是一方矮矮的墳墓,他痛哭流涕。(生飽含感情)母親呀,母親,我再也 見不到您了;后來作者成了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每當他登上中國臺灣的最高峰時,眺望家鄉,不由思緒萬千,祖國呀祖國,你什么時候才能統一呢 ?(全班掌聲熱烈) 師:哪個同學來評點一下這個同學說得怎樣? 生:我覺得他第三小節說得不夠好,感情不夠。 師:那請你有感情地體現一下。 生:到了后來,他終于回到故鄉,看到的卻是一方矮矮的墳墓、冰冷的墳墓。卻看不見母親那慈祥的面容,他跪在墳前痛哭道:母親呀母親 ,你在哪里,不孝兒回來了。(生感情哀痛,聲音已是有點哭腔,眼角濕潤。) (全班學生一片沉寂后,教室里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師:這兩位同學評點得很好。老師特別剛才這位同學用了"郵票呀郵票,請捎去我對母親的思念"和"祖國呀祖國,你什么時候才能統一",我 覺得這些語句飽含著這位同學深深的感情,老師還欣賞地是,他很好地演譯了詩中的時間,從"小時候 (生跟著齊念)長大后 后來 現 在",而且說到晚年的時候,有外貌的細節描寫,頭發是 白發蒼蒼。 師:哪位同學能再來演繹詩中的內容。 生:小時候,作者出外求學,當夜靜時總想起母親,就拿筆寫信,望著那小小的郵票,他希望這郵票能帶去他對母親的思念之情。后來他漸 漸長大了,成家立業了,為了養家糊口,外出工作。每當要回家時,望著那窄窄的船票,想著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飯菜在家等待著;后來作者回到 朝思暮想的家鄉,母親卻在一方矮矮的墳墓里,作者心酸極了,那種辛酸是無法言喻的。而現在,作者己經是白發蒼蒼的老人了,他站在中國臺灣 的高山上,眺望祖國大陸:這淺淺海峽飽含著多少人的辛酸淚水,什么時候祖國才能統一啊!(此時這個學生流下了眼淚,其他同學也輕輕拭起眼 角的淚水。全班同學和所有聽課老師掌聲熱烈。) 師:這個同學講得太好了,動了感情,眼淚都流下來了,老師也被深深感動了。這首詩的第一小節表達了對母親的深深思念之情。這是一種 —— 生(齊聲):親情(教師板書) 師:第二節是對妻子的懷念,這是一種—— 生(齊聲):愛情(教師板書) 師:第三節則是寫詩人回到家鄉時看到的卻是一方矮矮的墳墓,這時候詩人表達的是一種深深的哀痛[板書:哀痛);而第四節表現的是詩人盼 望祖國統一(板書:盼統一)。作者由個人的悲歡到民族感情的寄托,由前三小節的思親之情上升到最后一個小節的濃濃的愛國之情(板書:"思鄉 之情"與"愛國之情") 2、質疑 師:同學們對這首詩還有什么疑問嗎? 生1:海峽明明是"深深的",為什么詩人說是"淺淺的"?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哪個同學來說說看,這是為什么?(生一陣小議論) 生2:作者是因為盼望祖國統一,才說是"淺淺的"。 生3:他相信祖國早晚要統一,所以說是"淺淺的"。 生4(急切地站起來):因為作者對祖國的思念之情遠遠深于海峽,所以說是"淺淺的"。(生交頭議論。) 師(用手示意停下):同學們說得太好了,"海峽淺淺"、"郵票小小"、"船票窄窄"、"墳墓矮矮",看起來都是很小的,但它們卻反襯了詩人那 種深深濃濃的思鄉愛國之情。 3、欣賞詩歌 師:通過朗讀,想景悟,情,我們己經感受到詩人獨具的藝術匠心,F在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詩。這首詩美在哪里?同學們可以從結構、主 題、意境、修辭等去欣賞。(生議論開來,有人 舉手。) 生1: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富有音樂美。 生2: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富有結構美。 生3:意象美,每一小節詩人都把鄉愁比某一種東西。 師(環顧四周):同學們都說得很好,像這么美的詩,應該把它背下來,但不要死記硬背,找找看這首詩有什么規律可幫我們快速背誦。 生1:每一小節的第一句都是表示時間,從小時候到現在。 生2:疊詞。還有每一小節的開頭都是訂鄉愁是……在這頭……在那頭" 師:剛才同學們總結的是這首詩的結構特點。只要掌握了這些特點,背誦就容易了。老師先背給同學們聽聽,會背的同學也可輕聲跟著(教 師飽含深情地背誦這首詩,部分同學輕聲跟著。) (背誦完畢,教室里響起熱烈的掌聲) 師:謝謝同學們的掌聲。哪位同學愿意到講臺上來背給同學們聽聽。(有兩位女生自告奮勇上臺背誦,教室里一片寂靜,每一聲朗讀都叩動 同學的心弦。思鄉之愁之痛,在每一張稚氣而又嚴肅的臉上。) 師:這兩位同學背得很好,現在我們全班一齊背。不會背的可以看書。 (學生充滿感情地背誦著。)(背誦完畢。聽課老師鼓掌。) 三、拓展 1、仿句 師:這首詩作者通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寄托了濃濃的思鄉之情,其實除了這些事物外, 還有許多東西能觸動我們的心靈,弓1起我們 的思鄉情緒。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理解,用具體的事 物為"鄉愁"打個比方嗎?(學生爭著舉手回答) 生1:鄉愁是一枚青橄欖,苦苦的、澀澀的,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師:非常好,巧借了李煜的詞"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生2:鄉愁是一根電話線,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生3:鄉愁是一碗老醋,每嘗一口,都讓人心酸。 (師微笑,生給予熱烈的掌聲) 師:很形象,很具體。 生4:鄉愁是一串風鈴,叮叮咚咚的,讓人憂愁。 生5:鄉愁是一滴淚水,酸酸的,澀澀的。 生6:鄉愁是母親頭上的亂發,理也理不清。 生7:鄉愁是一灣湛藍的海洋,望不著邊際,看不到底。 生8:鄉愁是河,流淌人生最初的夢。 生9:鄉愁是一縷清煙,飄忽不止。 生10:鄉愁是一杯沒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澀澀的。 生11:鄉愁是家鄉的小路,讓人留戀忘返。(聽課老師,香港課程專家點頭微笑) 生12:鄉愁是家鄉的河,永遠在我們的心中流淌。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我們可以把這些句子整理起來,就是一首很美的鄉愁詩了,同學們就是這首詩的作者,也可嘗試做詩人了。(學生笑) 2、各領風騷話說愁 師:愁,有鄉愁,離愁,國愁,也有家愁,古往今來,愁是許多文人筆下的主顛,請同學們根據你的積累,說一句含有"愁"的古詩詞句。最 好能夠說出作者。 生1: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铎 生2: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李商隱 生3: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畎 生4: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畎 (下課鈴聲響了,還有許多同學舉手想要發言。) 師:時間關系,我們暫時說到這里,課后同學們再互相交流。請同學們看一下老師的積累。 (多媒體演示積累的有關"愁"的古詩詞句,學生 快速地抄寫在筆記本上) 師:在結束這堂課時,我還想讓同學們看看余光中先生創作此詩時的情景。(演示余光中的介紹,鼠標點在"時而低頭沉思,時而抬頭眺望… …) 師:老師也來想景悟情,想象詩人創作這首詩的情景。 師:一個深秋的夜晚,夜深了,一輪明月升上了天空,如水的月光推開了門窗,灑進了屋里,一位詩人倚窗而立,時而低頭沉思,時而抬頭 眺望,一股思鄉之情如潮水般地涌出,一首詩從他的心中流淌出來:"小時候,鄉愁是一張小小的郵票……"(學生充滿感情地跟著考師背誦。) 師:好,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里,下課。向所有的來賓表示我們的謝意。 (學生轉身向后鼓掌致謝) (此課是2叨3年3月6日上午,為香港課程專家小組夜臨我校考察指導時所上的研討課] [以下是南安實驗中學陳照星校長對本節課的點評] 《鄉愁》是一篇充滿人文飽含感情的詩歌,教師成功之處在于用心去教,用感情教,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學生,努力使師生的感情融人作者 濃濃的鄉愁之中,產生心靈上的共振,所以《鄉愁》這一堂課聲情并茂,使人仿佛置身于藝術的殿堂,得到一種真正的藝術感受。下面談談我 對這堂課的幾點看法: 一、課堂導人設計新穎,讓學生從想家的切身體會談起,進而老師也敘述自己思鄉的感受,吟誦短詩《想家的心情》層層鋪設,喧染情感 ,自然引人新課,讓學生引起感情上的共鳴。 二、突出探究創新的特點。體現了"誦讀——解讀——拓展"的教學模式,這是在課改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一個新型教學模式,其核心是:"讀 熟、悟透、遷移"。這堂課這三大塊很清晰,誦讀的環節不僅有圖文并茂的配樂朗誦,學生自由讀,齊讀,而且老師注重在朗讀在中起示范作用 和指導作用,如感情基調的把握很到位,"啊"字的變音指導,"頭"讀輕音等。解讀環節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老師沒有向學生灌輸什么, 而是讓學生在小組中想景悟情,描述詩的內容,讓學生主動參與,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讓學生質疑、答疑、討論、評價,老師點撥及時 弊確,并自己率先示范背誦,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拓展的環節,讓學生模仿詩中的意象為鄉愁打一比方,激活了學生創新的思維,例如學生 說:杉愁是一條電話線,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鄉愁是一杯沒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澀澀的。鄉愁是一碗老醋,每嘗一口都讓人心 酸學生的想象力真是讓人贊嘆。"各領風騷話說愁"注重引導學生積累知識。 三、多媒體教學手段對課堂教學起到了恰到好處的輔助作用,體現了課堂資源的整合。課前的《鄉愁》歌曲創設了氛圍,作者的介紹、照 片的展示,朗讀的圖文并茂,再加上如泣如訴的二胡曲《江河水》作為整堂課的背景音樂,都給人以審美的熏陶和藝術的享受。

鄉 愁 篇10

  《鄉愁》的作者是余光中。他的這首詩現已被收入中學語文課本。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收集整理關于《鄉愁》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參考學習。

《鄉愁》閱讀原文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鄉愁》閱讀題目

  1.在詩中,作者分別把鄉愁比作表達了詩人的思想感情。

  2.作者為什么把鄉愁比喻成“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3.你知道詩的最后一節中提到的“一灣淺淺的海峽”指的是哪個海峽嗎?

  4.“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是什么意思?

《鄉愁》閱讀答案

  1.在詩中,作者分別把鄉愁比作(郵票)(船票)(墳墓)(海峽)表達了詩人(思念,熱愛故鄉和親人)的思想感情。

  2、答:詩人從親歷的生活中選取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物象來寄寓情感,這種取象看似平常,卻蘊涵飽滿的詩情:

  郵票(小)——母子深情(綿長)

  船票(窄)——夫妻恩愛(厚重)

  墳墓(矮)——生死悲痛(巨大)

  海峽(淺)——思鄉哀愁(綿綿無盡)

  3、答:詩的最后一節中提到的“一灣淺淺的海峽”指的是中國臺灣海峽。

  4、答:現在,由于人為的原因,海峽兩岸的同胞不能團聚,作者將自己的鄉愁比喻為中國臺灣海峽,表達了他期盼祖國大同的強烈愿望。

鄉 愁 篇11

  《鄉愁》說案

  一、   教材分析

  《鄉愁》是九義教材初中語文第三冊第四單元第十九課《鄉愁詩兩首》之一。第四單元的課文,都是新詩。五四前后,隨著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新詩應運而生,并得到蓬勃發展。產生一百多年以來,一代代詩人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本首《鄉愁》就是其中之一。

  本詩的教學目標 是:

  1、   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內在節奏美。

  2、   體會詩中的比喻在表達主題上的作用。

  3、   體會本詩在構思上的特點和結構美、音樂美。

  4、   背誦本詩。

  5、   通過本詩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明確中國臺灣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在讀。在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體會《鄉愁》的構思特點。(四個時段,四個意象。)

  2、一詠三嘆,同一結構形式,反復陳說分離之苦,不僅富有音樂美,而且更有利于突出主題。

  二、教學方法:詩歌教學重點應在讀上下功夫,因此,教學本詩重在教會學生讀,采用反復誦讀法,讓學生在讀中悟,讀中品,讀中感。再初步結合我校中學語文“反芻”式單元教學法實驗,給學生提供另外幾首有關《鄉愁》的詩作,拓展思路。                   

  三、學習方法:

  詩歌重在讀,學習本詩,要讓學生加強誦讀,運用反復育讀法,適當輔以講授法,充分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

  四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鄉愁是文學藝術作品中常寫題材。請學生搜集舉出幾首關于思念故鄉的有代表性的詩作、歌曲,借以導入  。

  (二)、初讀本詩,整體感知。注意詩的節奏和重音。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啊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三)、精讀全詩。

  結合寫作背景,適當聯系中國臺灣與祖國大陸長期隔離這一政治現實來講解這首詩,可以使詩歌獲得更深廣的歷史和現實內容。全詩共四節,一方面,詩人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四個人生階段;另一方面,詩人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征: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后的夫妻分離——后來的母子死別(一種特殊的分離)——現在的游子與大陸的分離。詩人為這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了一個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后的船票——后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這樣,本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情感,詩人表達出來后卻實現了物化,變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領悟其中的妙處。

  (四)、品讀全詩。理解了詩歌之后,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誦讀本詩,力爭達到當堂成誦的教學目標 。

  (五),總結,拓展,延伸。出示另一首有關思念祖國,思念家鄉的詩《鄉愁四韻》,提升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

  附:板書設計 

  小時候-郵票-母子分離         個人思鄉之情

  長大后-船票-夫妻分離              推           

  后來-墳墓-母子死別                進

  現在-海峽-游子與大陸分離     普遍的家國之情

  托物寄情                                  

鄉 愁 篇12

  【教材分析】

  中國臺灣作家余光中作為一個離開大陸三十的多年的詩人,他的《鄉愁》以獨特的視角,用平實的語言,滿含深情地表達了作者企盼祖國統一,親人團聚的濃濃的思鄉之情,其作品有著深刻的時代烙印。

  全詩共四節,以時空的變化為序貫穿全文,詩人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出四個意向: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形成了四個比喻句,將飄渺抽象難以捕捉的鄉思愁緒變為具體可感的形象。少小離家,只能用一封情真意切的書信來表達對故鄉、對家人的思念;新婚燕爾,離別令人傷感,只有用“一張窄窄的船票”架起鵲橋,使離別變為重逢;后來母親謝世,“一方矮矮的墳墓”使我與母親永遠相隔兩個世界。而今,最傷感的“鄉愁”竟是這“一彎淺淺的海峽”,數十年的人為相隔,使“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那是一種怎樣刻骨銘心的思念。ū驹妼懹1972年,當時的大陸與中國臺灣幾乎隔絕)

  詩歌充分地運用了比喻,對比,反復、反襯等修辭手法。含蓄,委婉地把思念故國的情懷表達得淋漓盡致,深切自然。希望回歸,盼望祖國統一的信念同執著難消的鄉愁揉和在一起,更加深了詩的藝術感召力。

  在形式上,這首詩體現了詩歌的結構美與音樂美!多l愁》共四節,每節四行每節均衡對稱。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互相變化,具有參差之美。音樂美,主要體現在回環往復,一詠三嘆的美的旋律上,又加上疊詞的運用,低回婉轉,如泣如訴,感人肺腑。

  整首詩猶如一支柔美而滿含憂傷的“思鄉曲”,也是一曲為祖國,為親人獻上的深情而美麗的戀歌,帶有濃重的抒情意味。詩歌所創造的意境沉郁而幽遠;運用的語言新奇而樸實;表達的感情強烈而深沉。

  【教學目的】

  1、學習作者巧妙的比喻形象的寫法。

  2、學習作者用具體形象的事物表現抽象的概念的寫法。

  3、提高學生賞析詩歌的能力,體會作者強烈的思鄉,思國的感情。

  4、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渴望統一的美好愿望。

  【教學重難點】

  1、理解《鄉愁》通過新奇而形象的比喻表達感情的寫法。

  2、注意詩人思想感情的升華和各種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

  【能力訓練點】

  1、搜集有關表達思鄉感情的詩,詞,曲或現代散文,體會思鄉愁緒。

  2、仿照《鄉愁》詩中比喻的句式,運用博喻的形式,描寫一種事物,表達一種感情。

  【教學思路】

  1、運用思鄉歌曲導入,創設情境,營造氣氛。

  2、引導聯系學過的詩、詞、曲或散文,體會自古以來人們的思鄉愁緒。

  3、引導學生賞析詩的意境,體會作者新奇比喻的用意及含義。

  4、引導學生學會朗讀詩歌,給詩歌劃分停頓,標記重音,把握語調,并配樂朗讀,體會作者感情。

  5、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感受,設想自己是一位久居中國臺灣的游子,體會作者的思鄉及思國的愁緒,體會海外華人的戀根情緒。

  6、拓展閱讀余光中的《鄉愁四韻》,散文《冬季到臺北來看雨》。進一步體會海外華人渴望祖國統一的熱切希望。

  7、仿照詩歌說出或寫出幾句“詩”運用博喻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感情。

  【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討論談話法

  【學法設計】

  朗讀、聯想,想象;聯系實際各抒己見;對比閱讀;仿寫詩歌。

  【教學過程】

  一、課前播放思鄉歌曲,創設情境(多媒體畫面)

  導言:同學們,一年一度的元旦即將來臨,每當這時,遠居海外的游子會是怎樣的心情?(學生回答)誰能用一句詩來表達?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

  “游子思鄉”是中國詩歌一個永恒的話題,那么,請同學們回顧你曾經學過或讀過的作品,說出有關描寫鄉愁的詩,詞,曲。(學生各抒己見)

  有關作品:

  1、馬致遠的曲:《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李煜的詞《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相見歡》“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3、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4、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5、李白的《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6、崔顥的《黃鶴樓》“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揮不走的鄉愁,牽動著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頭在一夜間!風流少帥張學良,困居中國臺灣幾十年,有多少離愁別恨,客死他鄉,團聚夢難圓?多少年來,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臺灣人民與大陸兩地相隔,飽受相思之苦,因而對鄉愁有著其他任何時代不可比擬的深刻的理解。其的鄉愁詩也是異彩分呈。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中國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鄉愁》。

  二、簡介作者,了解寫作背景(幻燈片)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現居中國臺灣。當代詩人和詩評家,1946年考入廈門大學外文系。1948年發表第一首詩作,次年隨國民黨軍隊赴臺。1953年10月參加《創世紀》詩刊,致力于現代詩創作。主要詩作《鄉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詩集有《靈河》、《余光中詩選》。他的詩兼取中國古典文學與外國現代文學之精神,創作手法新穎靈活,比喻奇特,描寫精細,抒情纏綿,含蓄雋永。其鄉愁詩別具特色,有很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意味深長。

  這首詩寫于1972年,當時,大陸與中國臺灣互不往來,幾乎隔絕。(鼓勵同學們向老一輩、歷史老師請教或查閱資料了解當時的情況)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全班同學自由朗讀,認真體會詩的內涵,討論朗讀的技巧。

  思考討論以下問題:(幻燈片)

  ⑴ 這首詩表達怎樣的思緒?應該用怎樣的語調去讀?(學生體會,討論)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的刻骨銘心的思鄉之愁,應該用深沉,哀婉的語調來朗讀。

  ⑵ 每首詩的節奏以及重音如何把握?(學生討論,試讀,體會)

  2、訓練朗讀:

 、拧≈付ㄒ幻瑢W試讀,其他同學認真聽,注意剛才強調的有關問題。

 、啤↓R讀,男、女分讀,師生對讀,于反復朗讀中體會詩的意境和內涵。

  四、賞析全詩

  老師配樂范讀全詩,請同學們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思考討論:(幻燈片)

  ⑴ 全詩以什么為順序貫穿全詩?

  全詩以時空的變化為線索,以個人的經歷貫穿全詩。

 、啤∵@首詩運用了哪些形象來表現鄉愁?詩中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效果?有什么深刻含義?

  詩人將不可捕捉的抽象的鄉愁描寫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使鄉愁有了寄托,變得具體可感,形象生動感人。

  小時侯外出求學,“小小的郵票”,使我可以用家信來寄托著作者對母親,對故鄉綿綿的思念;長大后,出外謀生,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思念,“窄窄的船票”能使我來往于大陸和中國臺灣之間,了卻我的無盡的牽掛。后來,“一方矮矮的墳墓,使我與母親永遠生死相隔,永生無緣再見,也許,在母親臨死時還滿含熱淚盼望著團圓!現在,“一彎淺淺的海峽”使多少骨肉同胞兩地相隔,日夜思念!詩人將個人的悲歡與偉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感情撩人愁思。暗含了渴望親人團聚,祖國統一的強烈愿望。

  全詩運用新奇的比喻,從紛繁的世事與曠遠的時空中,提煉出四個意象。除此而外,還運用了對比,反復,反襯的修辭手法,將游子思鄉的愁緒寫得具體可感,如泣如訴,哀怨動人。前三節猶如洶涌而進的波濤,最后一節轟然匯成全詩的九級大浪,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達到高潮。正如詩人所說:“縱的是歷史感,橫的是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詩人的鄉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了以往任何時代不可比擬廣度與深度。

 、恰⊥卣褂懻摚

  鄉愁是凝重的,詩中為何卻說“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

  作者正語反出,以一種輕描淡寫使鄉愁濃縮于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上,反襯出鄉愁的濃烈。托物寄情,表達綿綿不盡的鄉愁。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

 、取≌自姳磉_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你有什么感受?(各抒己見)

  表達了作者渴望親人團聚,祖國統一的強烈愿望。

  2、拓展延伸討論:(幻燈片)(學生各抒己見)

 、拧〖偃绠敃r你的親人有在中國臺灣的,你的感受如何?

 、啤〖偃缒闶且晃慌_灣同胞,面對香港收復,澳門回歸,你會有什么感受?

  ⑶ 就我國目前的現狀,你有什么看法?

  五、拓展練習

  1、對比閱讀:學生作品《鄉愁》(自制幻燈片)

  2、拓展閱讀有關余光中的詩句《舟子的悲歌》,《鄉愁四韻》(其二)

  六、布置作業(幻燈片)

  1、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2、仿照本詩的托物寄情的手法,以“母愛”為題,發揮想象,巧設比喻

  寫一首小詩。

  3、拓展閱讀:

 、拧∮喙庵械摹多l愁四韻》體會詩人的感情。

 、啤¢喿x散文,《冬季到臺北來看雨》體會海外游子的心情。(印發材料)

鄉 愁 篇13

  《 鄉 愁 》 教 案

  晉江市東石中學  蔡耿儀

  2005年5月24日  初一年三班

  【教學目的】

  1、學習本詩嚴謹的結構、精巧的構思。

  2、掌握通過分析意象感知詩歌內涵的方法。

  3、品味詩歌凝練含蓄的語言,體會詩中蘊涵的濃烈的思鄉情懷。

  4、初步掌握讀詩的基本方法。

  【教學方法】

  本課教學的指導方針是“以讀代講”,即通過誦讀體會詩意。共分為四個步驟:

  1、深情地誦讀;

  2、細膩地品讀;

  3、優美地解讀;

  4、豐富的聯讀。

  【教學時數】

  2課時。

  【課前探究】

  布置預習,請同學們深入探究,自主完成。

 。ㄒ唬┐舐暤乩首x這首詩,注意朗讀時的節奏、重音和感情,并試著做標記。

  (二)這首《鄉愁》詩,“借助時空的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結合詩的內容,寫出“時”、“空”在文中的體現。

 。ㄈ┻@首詩中,作者用了哪些形象來表現鄉愁?在筆記本中抄下這些比喻句。

 。ㄋ模┻@首詩除了在整體上具有“結構美”和“音樂美”,在細節上也有許多細致精妙的地方。請你任選一個角度,用這樣的句式寫話:“余光中的《鄉愁》詩美在……例如……”。能寫幾句寫幾句。

 。凼纠萦喙庵械摹多l愁》詩美在整齊劃一的結構上。例如:全詩的四節詩的每一節都分四行,相對應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數相同。

 。ㄎ澹┰姼璧恼Z言簡潔凝煉,但卻能傳達出豐富動人的意境。這首詩的每一節都構成了一幅獨特的畫面,下面是老師對第一節詩所表現出來的畫面的解讀。讀一讀,然后模仿著寫寫看(一組的同學寫第二節,二組的同學寫第三節,三組的同學寫第四節;寫有余力的同學可全寫)。

 。凼纠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劢庾x]

  “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燈火映照著他那雙濕潤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瀉。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貼著一枚小小的郵票。信封上,是他母親的名字!o母親寫些什么呢?

  是敘說離家求學的艱辛,還是追憶兒時盤恒母親膝頭的親密?是傾述‘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懷,還是應答母親日日村頭槐樹下的翹盼?……

  他還在恭敬地粘貼著。他粘貼的哪里僅是郵票,他粘貼的是母子身處兩地遙相思念的親情!他郵寄的又哪里僅僅是信,他郵寄的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拳拳赤子之心!

  誰說‘少年不識愁滋味’,這正是一個少年——如煙如夢的鄉愁啊!”

  (六)請你從古詩詞中查找幾句抒寫鄉愁的詩句,并注明作者及題目。讀一讀,背下來。

  【作家作品簡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江蘇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后轉入廈門大學),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就讀于中國臺灣大學外文系。 1953年,與覃子豪、鐘鼎文等共創“藍星”詩社。后赴美進修,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返臺后任詩大、政大、臺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中國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

  余光中是個復雜而多變的詩人,早期的詩論和作品都相當強烈地顯示了主張西化、無視讀者和脫離現實的傾向。80年代后,他開始認識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對創作的重要性,把詩筆“伸回那塊大陸”,寫了許多動情的鄉愁詩,對鄉土文學的態度也由反對變為親切,顯示了由西方回歸東方的明顯軌跡。

  一般來說,他的詩風是因題材而異的。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一般都顯得壯闊鏗鏘,而描寫鄉愁和愛情的作品,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

  60年代起余光中創作了不少懷鄉詩,其中便有人們爭誦一時的“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枕我的頭顱,白發蓋著黑土,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土!70年代初創作《鄉愁》時,余光中時而低首沉思,時而抬頭遠眺。他說:“隨著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懷鄉之情便日重,在離開大陸整整20年的時候,我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一揮而就,僅用了20分鐘便寫出了《鄉愁》! 

  著有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鐘乳石》,《萬圣節》、《白玉苦瓜》等十余種。

  【教學過程 】

 。ㄒ唬⿲  :今天我們用“四讀法”來學習一首詩——余光中的《鄉愁》(板書) 。所謂“四讀法”,是閱讀詩歌的一種方法。我把它寫出來,也請同學們記下:

  “一詩四讀:1、深情地誦讀;2、細膩地品讀;3、優美地解讀;4、豐富地聯讀。”(板書)

  下面,請同學們將課前預習拿出來,我們一起來交流,探究。

 。ǘ┱b讀:

  1、試讀、范讀。先點學生試讀課文,教師評價,順勢指出誦讀這首詩的三點要求(囑學生筆記):①要讀出節奏;②要讀出重音;③要讀出感情。然后教師示范朗讀。

  2、教讀、學讀。教師從以上三個方面教讀第一節,指導學生在詩中標記節奏、重音。然后學生學讀。

  3、練讀、點讀。學生自行練讀,然后點學生讀。

  4、賞讀。欣賞著名主持人陳鐸的配樂朗誦:余光中的《鄉愁》。請學生談談聽后的感受。

 。ㄈ┢纷x。

  1、簡析課文,教師示例。

  課前提示說,“余光中的《鄉愁》,借助時空的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又問“作者用了哪此形象來比喻鄉愁”,還問其“結構美”和“音樂美”表現在哪里……等等這些都點示出這首詩具有多方面的“美”。(提示:可從整體結構、構思立意、詞句運用、思想感情等角度)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從詩文中“尋美”,并把尋出的美用這樣的句式表達出來:“余光中的《鄉愁》詩美在  ,例如  !

  教師先示范一例:余光中的《鄉愁》詩美在整齊劃一的結構上。例如:全詩的四節詩的每一節都分四行,相對應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數相同。

  2、學生發言,教師評點。 (從賞析的角度,語言的表達等方面) 

  3、教師小結,歸納整理。 (學生聽記,形成一個“板塊式積累”) 

 。1)從整體結構上,A美在整齊劃一的結構上。

  B美在一唱三嘆的音樂節奏上。

  (2)從構思立意上,C美在從小到老的時間順序上。

  D美在身處各地的空間變化上。

  E美在托物寄情的比喻形象上。

 。3)從詞句運用上,F美在數量詞的運用上。

  G美在疊詞的運用上。

  H美在每節詩中長句和短句的運用上。

  (4)從思想感情上,I美在表情達意時人稱的不斷變化上。

  J美在每一節詩都是一幅凄美的圖畫上。

                K美在主題的逐步深化、最后升華上。

 。ㄋ模┙庾x。

  詩歌的語言言簡而意豐,這首《鄉愁》詩的每一節都構成了一幅簡明而生動的畫面。下面,就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幅畫面描摹出來。

  1、分組交流,互評互薦。

  2、各組誦讀,教師評價。

  3、師生合作,詩文共賞。

  (集體讀一節詩,教師讀第一節詩的解讀文字,其余三節解讀文字由學生朗讀。配樂:二胡演奏曲《江河水》)

  生(讀詩):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師(讀文):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燈火映照著他那雙濕潤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瀉。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貼著一枚小小的郵票。信封上,是他母親的名字!o母親寫些什么呢?

  是敘說離家求學的艱辛,還是追憶兒時盤恒母親膝頭的親密?是傾述“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懷,還是應答母親日日村頭槐樹下的翹盼?……

  他還在恭敬地粘貼著。他粘貼的哪里僅是郵票,他粘貼的是母子身處兩地遙相思念的親情!他郵寄的又哪里僅僅是信,他郵寄的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拳拳赤子之心!

  誰說“少年不識愁滋味”,這正是一個少年——如煙如夢的鄉愁啊!”

  集體(讀詩):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生  (讀文):少年的嘴角長出了短黑的胡須。此時,他正背手佇立在船舷邊,遙看著遠方。手心里,握著那張窄小的船票。

  他在遙望著什么呢?是回憶起大紅燈籠中迎娶新娘的喜慶,還是想起離家奔波外出謀生的辛酸?是回憶起夫妻聚首恩愛團圓的甜蜜,還是想到一次次獨自登船時,妻子朝霧中的揮手別離?……

  故鄉漸漸地近了,近了?,一想到短暫的聚首后,仍是長久的分離……他不由得又握緊了手心中那張窄窄的船票。

  集體(讀詩):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生  (讀文):他,又一次地回到了故鄉。他在一座新墳前跪伏著,哭拜著——這次,他面對的是和親生母親的生死別離!

  忘不了啊,幼兒時靠在母親溫暖的懷里貪婪地吮吸她的乳汁;忘不了啊,孩童時玩樂得忘了回家,母親在村頭暮色中聲聲焦急的呼喚;也忘不了,成人后離家闖蕩時,母親那一句句語重心長的叮嚀和慰藉……

  可,母親!您怎么就走了呢?這仁愛厚慈的土層,竟活生生地將我們母子分隔開來——

  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集體(讀詩):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生  (讀文):人生百年,彈指一揮間。

  那半個世紀前的一段兄弟仇怨已成過往,而由此帶來的五十多年的骨肉分離理應結束。

  到那時啊,我的大陸!我愿手挽起褲腿,在您的牽引下,赤著腳,淌過這一灣淺淺的海峽;

  到那時啊,我的大陸!我愿匍匐在你寬厚博大的胸脯上,臉貼著你,對你大喊一聲:“母——親!”

  總結:《鄉愁》是一首游子思鄉的深情戀歌,是一首如泣如訴動人心魄的真摯的情詩。它以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完美的形式,表達了一個深刻的主題,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時代感,在給我們強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時,也給我們極強的審美感受。讓我們再次背誦這一首詩,讀出我們的理解,讀出我們的感悟,讀出我們的愛國心聲!

  (五)聯讀。(可以放在第二課時)

  1、《鄉愁》在體裁風格上的“模仿”(承繼和借鑒)。

  虞 美 人 [南宋]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討論:《鄉愁》相對這首古詞,有哪樣一些“模仿點”?

  2、請你背出幾句古詩詞中寫“鄉愁”的詩句。

  3、欣賞并學唱《鄉愁四韻》。有興趣的同學可比較兩詩的寫作風格異同。

  4、學習《鄉愁》的寫法,以《童年》為題創作一首小詩。

  (六)板書

鄉 愁 篇14

  教學

  過程

  教師活動

  內容

  學生活動

  內容

  媒體

  使用

  時間

  設計

  意圖

  一、 導入  

  二、誦讀、分析

  三、應用

  席慕蓉的故鄉,在她詩中是在“長城外”“陰山下”的那個“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運的安排,她不在那兒出生,也不在那兒長大,更不能回故鄉去看看(直到1989年在她46歲時,才有機會踏上故鄉的土地)。可是,作為多情的詩人,面對著人為的山河阻隔,在遙遠的海島上,她與故鄉有割不斷的血脈聯系,故鄉是她精神的歸宿,靈魂的家園。她只有在夢中,在詩中,寄托無限的鄉愁。

  老師范讀。

  學生思考:

  ◆1. 詩人是按照什么順序組織材料的?

  ◆2. 詩人把鄉愁比作什么?有什么表達作用?

  討論問題。

  小結要點:

  這首詩大致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來寫,第一節對故鄉月夜笛聲的描寫;第二節寫離別時,表現離別故鄉時心中模糊的悵惆;第三節寫離別后,表現對故鄉綿綿無期的思念。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用月夜的笛聲來營造整個詩的凄清的氛圍,把人帶進夢幻般的意境中!肮枢l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惆悵”,把故鄉的面貌比喻成一種模糊的惆悵,類似于通感,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表達得獨特而有新意,詩人的思鄉之情耐人尋味;接著把故鄉的“面貌”和那種“悵惆”的心情比作“霧里的揮手別離”這一非常具有畫面感的場景,使讀者進一步體會鄉愁的滋味;最后詩人點出鄉愁,又用了一個富有創造性的比喻“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詩人用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現實中并沒有那種永不老去的沒有年輪的樹)來打比方,為的是形象地說明:鄉愁永遠存在心中,揮之不去。強調了鄉愁的綿遠和永遠不可排遣的濃重。

  朗讀課文。

  余光中、席慕蓉的《鄉愁》都運用了貼切、生動、新穎的比喻,仔細品味,然后以母校為描寫對象,寫一段40到50字的話,中間要使用3到4個比喻。

  學生自己準備.

  請同學們朗讀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

  然后老師和同學們共同進行講評、小結。

  下課以后每位同學進行修改,寫在作業 本上。

  聽老師范讀并思考問題。

  討論問題,學生發言。

  打草稿。

  發言交流。

  投影展示板書

  3分鐘

  8分鐘

  10分鐘

  10分鐘。

  14分鐘。

  為深入理解作品內容奠定基礎。

  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和手法。

  深入理解詩歌的形象和詩人的感情,感受優美的意境。

  學習運用比喻表情達意,提高表達能力。

鄉 愁 篇15

  《鄉愁》說案

  一、   教材分析

  《鄉愁》是九義教材初中語文第三冊第四單元第十九課《鄉愁詩兩首》之一。第四單元的課文,都是新詩。五四前后,隨著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新詩應運而生,并得到蓬勃發展。產生一百多年以來,一代代詩人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本首《鄉愁》就是其中之一。

  本詩的教學目標 是:

  1、   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內在節奏美。

  2、   體會詩中的比喻在表達主題上的作用。

  3、   體會本詩在構思上的特點和結構美、音樂美。

  4、   背誦本詩。

  5、   通過本詩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明確中國臺灣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在讀。在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體會《鄉愁》的構思特點。(四個時段,四個意象。)

  2、一詠三嘆,同一結構形式,反復陳說分離之苦,不僅富有音樂美,而且更有利于突出主題。

  二、教學方法:詩歌教學重點應在讀上下功夫,因此,教學本詩重在教會學生讀,采用反復誦讀法,讓學生在讀中悟,讀中品,讀中感。再初步結合我校中學語文“反芻”式單元教學法實驗,給學生提供另外幾首有關《鄉愁》的詩作,拓展思路。                   

  三、學習方法:

  詩歌重在讀,學習本詩,要讓學生加強誦讀,運用反復育讀法,適當輔以講授法,充分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

  四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鄉愁是文學藝術作品中常寫題材。請學生搜集舉出幾首關于思念故鄉的有代表性的詩作、歌曲,借以導入  。

  (二)、初讀本詩,整體感知。注意詩的節奏和重音。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啊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三)、精讀全詩。

  結合寫作背景,適當聯系中國臺灣與祖國大陸長期隔離這一政治現實來講解這首詩,可以使詩歌獲得更深廣的歷史和現實內容。全詩共四節,一方面,詩人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四個人生階段;另一方面,詩人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征: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后的夫妻分離——后來的母子死別(一種特殊的分離)——現在的游子與大陸的分離。詩人為這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了一個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后的船票——后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這樣,本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情感,詩人表達出來后卻實現了物化,變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領悟其中的妙處。

  (四)、品讀全詩。理解了詩歌之后,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誦讀本詩,力爭達到當堂成誦的教學目標 。

  (五),總結,拓展,延伸。出示另一首有關思念祖國,思念家鄉的詩《鄉愁四韻》,提升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

  附:板書設計 

  小時候-郵票-母子分離         個人思鄉之情

  長大后-船票-夫妻分離              推           

  后來-墳墓-母子死別                進

  現在-海峽-游子與大陸分離     普遍的家國之情

  托物寄情                                  

鄉 愁 篇16

  “鄉土”是一種素樸的存在,是更加具有個人化特征的經驗或情緒。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整理的《“鄉愁”的現代文學起源及其變異》實用文本閱讀原文和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鄉愁”的現代文學起源及其變異》實用文本閱讀原文

  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鄉土文學”的概念日益受到重視,這與“現代性”理論的興起有關。“鄉土”的概念可以視為“現代性”反思的概念,是以情感的及形象的方式表達對現代性的一種批判或反思。但它也是“現代性”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只有在“現代性”的思潮中,人們才會對“鄉土”非常強調,才會試圖關懷“鄉土”的價值,并且以“鄉土”來與城市或“現代”對抗。

  中國的“鄉土文學”有著它的現代起源,那就是魯迅、沈從文、廢名等人建構起來的鄉土傳統(準確地說,是對這些人的敘述建構起來的傳統)。實際上,“鄉土文學”最本質的含義應該是“鄉愁”,也就是反現代性的懷鄉病,那是“離去”與“歸鄉”的二元想象置換。

  當然,鄉愁也是一種古典經驗。《論語•子路》中的“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是最早的美化家鄉的說法!读凶•天瑞》中的“有人去鄉土,離六親”,是最早的表達關于鄉土離別的感情的敘事。中國古曲詩詞中關于懷鄉的表達不勝枚舉,李白的“低頭思故鄉”婦孺皆知,但崔顥《黃鶴樓》中的“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令李白不敢題詩,不是李白詩不逮,而是他懷鄉病重。古代的懷鄉是單向度的,那是一種對故土和家人本真的單純的懷念。現代的懷鄉則包含著更復雜的社會理念與情感,是與當下經驗對立的懷舊態度,或者是與城市生存對抗的鄉村想象。

  回望中國現代文學,“鄉土”是一種素樸的存在,是更加具有個人化特征的經驗或情緒。例如,魯迅對鄉村困境的切身體驗,沈從文那種抹不去的懷舊和詩情,或者廢名的那些玄妙的生存事實。這并不是說,鄉土敘事就一定要沿革現代中國的傳統,也不是說現代文學的鄉土就比當代的更有文學品位。如此評價顯然不是歷史主義的態度。然而,我們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鄉土敘事”中,看不到那么濃郁或深重的懷鄉病。因此,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當代文學中有“鄉土敘事”而無“鄉土文學”。當代“鄉土敘事”確實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觀念性的批判意識占據了主導地位,而更加個人化的“鄉愁”式的鄉土記憶被更強大的家國敘事覆蓋。用點形象化的說法,當代“鄉土敘事”已經被現代性占據,因為自重已經太重,結果是載不動一點“鄉愁”。盡管我們一再說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文學更趨向于個人化敘事,但在鄉土敘事這一點上,家國敘事還是占據上風。從另一方面也可以說,“鄉土文學”在現代之初,顯得更單純或質樸些;而當今的“鄉土敘事”則要厚實復雜得多。這兩者沒有孰優孰劣、孰是孰非,只是存在一種差異,只是表明了文學的現代性發展至今所發生的深刻變異。中國現代文學中的“鄉土文學”變為50年代、70年代的“農村題材”,繼而變為90年代的“鄉土敘事”,由此可看出中國20世紀文學中現代性的流變軌跡。

  (選自《文匯報》,有刪改)

《“鄉愁”的現代文學起源及其變異》實用文本閱讀題目

  1、下列關于“鄉土”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人們對“鄉土”非常強調,試圖關懷它的價值,這與“現代性”理論的興起有一定的關系。

  B、“鄉土”的概念可以視為“現代性”反思的概念;沒有對“現代性”的反思,就沒有“鄉土” 的概念。

  C、“鄉土”以情感的及形象的方式表達了對“現代性”的一種批判或反思。

  D、從魯迅、沈從文、廢名等作家的文學作品中,從那些極具個人化特征的經驗或情緒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鄉土”的存在。

  2、下列不屬于“中國當代文學中有‘鄉土敘事’而無‘鄉土文學’”的原因的一項是:( )

  A、現代的懷鄉包含著更復雜的社會理念與情感,不再是古代單向度的懷鄉。

  B、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鄉土敘事”中,看不到濃郁的或深重的懷鄉病。

  C、當代“鄉土敘事”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已經被現代性占據,載不動一點“鄉愁”。

  D、中國當代文學中有“鄉土敘事”而無“鄉土文學”并不能說明當代的“鄉土敘事”就不如現代之初的“鄉土文學”。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鄉土”與城市或“現代”對抗的事實,說明在現代性思潮中,“鄉土”與現代性漸行漸遠。

  B、古代的懷鄉與現代的懷鄉有著很大差別,現代的懷鄉包含著更復雜的社會理念與情感,更接近懷鄉的本質意義。

  C、在中國現代文學中,雖然“鄉土”更加具有個人化特征,但不能說現代文學的“鄉土”就比當代的更有文學品位。

  D、中國現代文學中的“鄉土文學”變為50年代、70年代的“農村題材”,繼而變為90年代的“鄉土敘事”,這充分說明現在的“鄉愁”已經不再具有鄉土離別的韻味了。

《“鄉愁”的現代文學起源及其變異》實用文本閱讀答案

  1、B (“沒有……就沒有……”說法錯誤,兩者構不成條件關系。)

  2、D (該項所說的與題干無關。)

  3、C (A項“鄉土”與現代性并不相悖,從“但它也是現代性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一句中可以看出。B項“現代的懷鄉”“更接近懷鄉的本質意義”于文無據。D項“這充分說明……的韻味了”說法絕對。)

鄉 愁 篇17

  【教學目標】

  1、學習現代詩歌朗讀的基本技巧,學會有感情地朗讀。

  2、感知《鄉愁》的意境和情感。

  3、培養學生的聯想、想象思維和運用詩歌表達情感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在朗讀中感知《鄉愁》的意境和情感。

  2、難點:

  培養學生聯想、想象思維和運用詩歌來表達情感的能力。

  【教學模式及方法】

  朗誦吟詠──品味語言──放飛想象。

  誦讀法、啟法式點撥、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借助畫面及如泣如訴的背景音樂《思鄉曲》讓學生進入思鄉情境,并談談思鄉感受,再過渡到臺灣同胞因為海峽相隔,更因為政治上人們所共知的原因,長期不能與親人相見,他們的鄉愁又是多么濃郁、多么哀痛!讓我們一起來走進中國臺灣著名“鄉愁詩人”余光中的鄉愁,聽聽他發自內心的呼喚吧!

  二、展示學習目標

  三、教讀

  詩歌欣賞三部曲:朗誦吟詠──品味語言──放飛想象。

  第一部:朗誦吟詠

  我們都知道,朗讀是品味詩歌語言的鑰匙,我們只有對詩歌有感情地反復朗讀,才能真正走進詩歌的藝術殿堂。

  1、學生初讀詩歌,交流朗讀詩歌該注意哪些方面?

  感情基調、語速、節奏、重讀。

  2、聽朗讀:

  (媒體播放 flash 示范朗讀)

  進一步體味詩歌憂郁深沉的感情基調,學生試讀,體味每一節的感情。

  第一節:稍平淡,回憶。

  第二節:增加遺憾的語氣。

  第三節:深深的失落和哀痛。

  第四節:表現而今的惆悵。

  課件展示朗讀指導。

  3、學生自由朗讀,體味作者感情:

  小結:通過剛才同學們的深情朗讀,我們體味到了這首詩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優美的戀歌。

  第二部:再讀詩歌,品味語言

  思考討論:

  1、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鄉愁縈繞了詩人一生?

  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

  教師小結: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四個人生階段,概括了詩人整個人生,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

  2、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哪四個人生階段?四個人生階段又因什么而愁?

  小時候(少年)──母子分別

  家愁

  長大后(青年)──夫妻離愁

  后來(中年) ──喪母哀愁

  國愁

  現在(老年) ──思歸濃愁

  3、鄉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種情感,詩人又是通過什么具體可感的形象來表達的?

  郵票──寫信可寄家愁

  船票──乘船可解相思

  墳墓──生死隔絕,哀思難訴

  海峽──海水無盡,憂思無盡

  小結:其實,除了這些形象事物之外,還有很多事物能觸動我們心中的痛,觸發我們的情感,引起我們的愁緒。想想看,還有哪些具體形象?你能以句式“鄉愁是___________”再為鄉愁打個比方嗎?

  教師小結學生練習并舉例:

  鄉愁是雕刻在記憶中的古老童話

  鄉愁是那根靈魂深處流動的血管

  鄉愁是雨中的芭蕉,早也瀟瀟,晚也瀟瀟

  鄉愁是秋天的落葉,飄飄悠悠,飄到何時愁方休

  課文小結:這首詩,詩人借助四個意象,抒發了自己濃濃的鄉愁,子思母念,鄉愁可人;夫妻愛戀,鄉愁動人;祭母奠土,鄉愁感人;愁緒祖國,著筆驚人!如此動人的鄉愁曲請同學們帶著深情再去讀一讀,并把它背下來。

  第三部:想象練習

  想象或聯想是詩歌創作中最基本的要素,下面請同學們模仿《鄉愁》中以具體事物表現抽象概念想象方式就下面的詞語任選一個詞語,做一些想象練習。

  思念 記憶 童年

  學生討論交流后,配樂朗讀自己的創作。

  教師小結并展示舒婷的詩歌──《思念》(見課件)

  請同學配著背景音樂有感情地朗讀。

  四、課堂小結

  這堂課,我們通過對詩歌的品析,看得出詩人已經把鄉愁升華為整個民族的感情寄托。詩人在《從母親到外遇》中寫到:“大陸是母親,不用多說,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魂仍然縈繞著那片故土……我離開她時,才二十一歲呢,再還鄉時已六十四歲,掉頭一去是風吹黑發,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這不啻于泣血的悲啼,含淚的呼喚!“斷腸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啊,揪扯著我們每個人的心!就讓《故鄉的云》捎去我們對臺灣同胞、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喚: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游子!(媒體播放歌曲《故鄉的云》)。

鄉 愁(精選17篇) 相關內容:
  • 鄉愁

    .《鄉愁》教學設計2.《鄉愁》教學設計1.《鄉愁》說案.《鄉愁詩兩首》課堂實錄 2篇人教版九年級下《詩兩首》(我愛這土地,鄉愁)教案3人教版九年級下《詩兩首》(我愛這土地,鄉愁)教案2人教版九年級下《詩兩首》(我愛這土地,鄉愁)教案1九年級...

  • 鄉 愁

    余光中

  • 《鄉愁》(教學實錄)(蘇教版)

    《鄉愁》(教學實錄)執教者:南安實驗中學 李 芳點評者:南安實驗中學 陳照星 師:上課! 生:老師好! 師:同學們好!請坐。 創設情景,導人新課 師:(微笑)同學們,當你離家三五天,或十天半個月的時候,你們會想家嗎? 生:(齊聲)會。...

  • 出入現代詩的世界—《鄉愁》教學案例(通用15篇)

    出入現代詩的世界—————《鄉愁》教學案例吳春芳經過七八年的正規語文學習,中學生對古詩多少有了一些了解。而現代詩歌卻還是一個陌生的概念。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歌的形象大于思維,寥寥數語總是承載了詩人滿腔的深情。...

  • 鄉愁教案范文匯總(通用17篇)

    學習目標:以誦讀為基礎,介紹幾種賞析,重在學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重難點:對詩歌的理解教學方法:誦讀法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播放《鄉愁》朗讀錄音二、作者介紹余光中:中國臺灣詩人。福建永春人。...

  • 《鄉愁》教學實錄(通用16篇)

    《鄉愁》(教學實錄)執教者:南安實驗中學 李 芳點評者:南安實驗中學 陳照星 (課前3分鐘播放佟鐵鑫演唱的《鄉愁》歌曲,創設氛圍。用二胡曲《江河水》作為整節課的背景音樂。) 師:上課! 生:老師好! 師:同學們好!請坐。...

  • 《鄉愁》創新教案設計(通用17篇)

    [創新設計]一:訓練重點詩歌賞析能力的訓練二:課時安排1、課時:一節課2、課型:比較·品味課三:預習要求1:查字典、詞典,掃清文字障礙2:查閱有關作者的資料,了解背景四:教學主要過程教學板塊之一:通讀,了解詩歌大意1:結合對預習...

  • 《鄉愁》教案設計(精選12篇)

    《鄉愁》教案設計及執教:重慶市110中學 方世芬一、教學目標:(一)知識教學點:體會詩歌運用形象事物表現抽象感情的技巧及巧妙的比喻在表達主題上的作用。(二)能力訓練要求1.學習用形象事物表現抽象感情的寫法。...

  • 《鄉愁》九下(通用14篇)

    鄉 愁 教 學 設 計 宜昌市實驗初中 韓宗秀教學目的:朗讀背誦詩歌,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進而對詩歌作出正確評價。 教學難點:通過品味語言來鑒賞詩歌。 思想情感:通過對詩歌的朗讀和理解,理解詩人的思鄉之愁,培養學生的愛國之情。...

  • 一曲哀婉的鄉愁曲──《鄉愁》一課的教學設計(精選13篇)

    一曲哀婉的鄉愁曲 ──《鄉愁》一課的教學設計河北省涿鹿縣教育局 李清被文學大師梁實秋先生評價為“左手寫詩,右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的余光中先生,以一曲情深意長,音調動人的《鄉愁》,表達了詩人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這不是...

  • 《鄉愁》說案(精選16篇)

    《鄉愁》是一篇膾炙人口的詩,因其內容直白簡單,廣為流傳。作為九年級第一單元的一首詩,其內容是過于簡單了,但是其思想性和引導性比較強。因為九年級的學生要學會詩歌鑒賞,而這類型的試題要從讀詩開始,這樣的一首詩做了很好的搭橋工...

  • 八上《鄉愁》教學設計(通用15篇)

    余光中《鄉愁》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 指導學生讀出詩歌的情感與韻味。2. 了解詩歌的意象,并能通過意象感悟詩歌的意境。3. 聯系作者生平理解詩歌的情感,感悟中國人所特有的鄉愁情結。...

  • 《鄉愁》教學設計(通用15篇)

    《鄉愁》教案 晉江市東石中學蔡耿儀 2005年5月24日初一年三班 【教學目的】 1、學習本詩嚴謹的結構、精巧的構思。 2、掌握通過分析意象感知詩歌內涵的方法。 3、品味詩歌凝練含蓄的語言,體會詩中蘊涵的濃烈的思鄉情懷。...

  • 《鄉愁》教學教案設計(通用16篇)

    鄉愁是對家鄉的感情和思念,對故土的眷戀是人類共同而永恒的情感。遠離故鄉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漢,移民,誰都會思念自己的故土家鄉。那么鄉愁的教案怎么寫呢,以下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鄉愁》教學教案設計,給大家作為參...

  • 鄉愁 教學設計(通用12篇)

    【教材簡析】 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鄉愁》以獨特的視角,滿含深情地表達了作者思念故國、盼望祖國統一、親人團聚之情,其作品有著深刻的時代烙印。...

  • 九年級語文電子教材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天摸天天做天天爽 | 影音先锋无码A∨男人资源站 | av蜜臀在线| 性荡视频播放在线视频7777 |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 | 草草網站影院白絲內射 | 18禁亚洲深夜福利人口 | 天堂色av| 久久国产精品福利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麻豆 | 久久久亚洲欧洲 | 无人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一级A片无码免费奶水 精品国产免费久久久久久尖叫 | 中日韩在线视频 |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 免费成人在线视频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 | 岛国av在线免费看 | 一边摸一边做爽的免费视频日本 | 开心五月丁香花综合网 | 91人人看 | 日本xxxxx高潮少妇 | 色偷偷AV男人的天堂京东热 | 国内最真实的xxxx人伦 |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精品首页 | 欧美在线视频二区 | 亚洲第一成年人视频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岛一本蜜乳 | 97综合视频 | 一级成人免费视频 | 久久人人爽人人人澡A片 | 一区二区三区无码按摩精油 | 七七婷婷婷婷精品国产 | 香蕉尹人综合在线观看 | 对白刺激国产对白精品城中村 | 欧美精品激情在线 |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 |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亚洲一区无码久久 | 中日韩一级黄色片 | 欧美日韩亚洲中文字幕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