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譯文(通用2篇)
《臨江仙》譯文 篇1
臨 江 仙 作者:晏幾道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夢醒時覺得人去樓空為孤寂困鎖,酒醉醒來但見門簾低低下垂。去年春天離別的愁恨滋生恰巧又在此時。她想起凋殘的百花中獨自凝立,霏霏細雨里燕子雙雙翱飛。
夢后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記得與歌女小蘋初次相見,她穿著兩重心字香熏過的羅衣。通過琵琶的彈奏訴說出自己的相思。當初想見時的明月如今猶在,它曾照著象彩云一樣的小蘋回歸。
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
《臨江仙》
2002/12/17
《臨江仙》譯文 篇2
作者簡介
晏畿道(約1030一約1106) 字叔原,號小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晏殊第七子。曾任太常寺太祝。熙寧七年(1074),以鄭俠上書反對王安石變法事,受株連下獄。元豐五年(1082),為潁昌府許田鎮監官,“年未至乞身,退居京師賜第”(《碧雞漫志》卷二)。晁說之曾為撰墓志,已佚。今人夏承燾撰有《二晏年譜》。另鄭騫有《二晏年譜補正》、《晏叔原系年新考》。黃庭堅《<小山詞>序》謂畿道“磊隗權奇,疏于顧忌。文章翰墨,自立規模。常欲軒輊人,而不受世之輕重……遂陸沉于下位”,平生有“四癡”:“仕宦連蹇,而不能一傍貴人之門,是一癡也;論文自有體,不肯一作新進士語,此又一癡也;費資千百萬,家人饑寒,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癡也;人百負之而不恨,己信人終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癡也”“潛心六藝,玩思百家”畿道與父晏殊齊名,世稱“二晏”。
詞作原文
臨江仙 •晏幾道
斗草階前初見,穿針樓上曾逢。羅裙香露玉釵風。靚妝眉沁綠,羞臉粉生紅。
流水便隨春遠,行云終與誰同?酒醒長恨錦屏空。相尋夢里路,飛雨落花中。
[注釋]
1.卻:又、再。
2.小蘋:歌女名。
3.心字羅衣:銹有心字圖案的絲羅衣裳。
4.彩云:喻美女,即小蘋。
翻譯
夢醒時覺得人去樓空為孤寂困鎖,酒醉醒來但見門簾低低下垂。去年春天離別的愁恨滋生恰巧又在此時。她想起凋殘的百花中獨自凝立,霏霏細雨里燕子雙雙翱飛。
記得與歌女小蘋初次相見,她穿著兩重心字香熏過的羅衣。通過琵琶的彈奏訴說出自己的相思。當初想見時的明月如今猶在,它曾照著象彩云一樣的小蘋回歸。
名家賞析
這是晏畿道詞的代表作。這首詞代表了作者在詞的藝術上的最高成就,堪稱婉約詞中的絕唱。
據作者《小山詞》自跋所述,作者好友沈廉叔、陳君友家有蓮、鴻、蘋、云四個歌女,詞人及其好友的新詞經常由她們在席間歌唱。作者和詞中小蘋亦曾有過一段戀情,后沈歿陳病,小頻等人也就風飄云散,不知去向。上片寫別后的孤獨和刻骨相思,寫今日,下片追憶初見小蘋時的印象及小蘋歸去時的情景,寫去時的情景,寫去年。虛中有實,實中有虛,風情旖旎。本詞當是別后懷思歌女小蘋之作。上片用兩個六言句對起。午夜夢回,只見四周的樓臺已閉門深鎖;宿酒方醒,那重重的簾幕正低垂到地。“夢后”、“酒醒”二句互文,寫眼前的實景。對偶極工,意境渾融。“樓臺”,當是昔時朋游歡宴之所,而今已人去樓空。詞人獨處一室,在闃寂的闌夜,更感到格外的孤獨與空虛。企圖借醉夢以逃避現實痛苦的人,最怕的是夢殘酒醒,那時更是憂從中來,不可斷絕了。詞人用兩個不同場合中的感受來重復他思念小蘋的迷惘之情。起二句情景,非一時驟見而得之,而是詞人經歷過許多寥寂凄涼之夜,或殘燈獨對,或釅酒初醒,遇諸目中久矣,忽于此時煉成此十二字,始如彌勒彈指,得現“華嚴境界”(《藝蘅館詞選》引康有為評)。所謂“華嚴境界”,是說它已進入佛家的空寂之境,這種空寂,正是詞人內心世界的反映,是真正的“傷心人”的感受。
“去年春恨卻來時”,一句承上啟下,轉入追憶。既然詞人寫的是“春恨”,他做的必然是春夢了。回憶夢境,卻怨“樓臺高鎖”,那就等于告訴讀者,他在夢中是和小蘋歌舞于高樓之上。“春恨”,因春天的逝去而產生的一種莫名的悵惘。點出“去年”二字,說明這春恨的由來已非一朝一夕的了。同樣是這春殘時節,同樣惱人的情思又涌上心頭——“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孤獨的詞人,久久地站立庭中,對著飄零的片片落英;又見雙雙燕子,在霏微的春雨里輕快地飛去飛來。“落花”示傷春之感,“燕雙飛”寓繾綣之情。古人常用“雙燕”反襯行文中人物的孤寂之感。“落花”、“微雨”,本是極清美的景色,在本詞中,卻象征著芳春過盡,美好的事物即將消逝,有著至情至性的詞人,怎能不黯然神傷?燕子雙飛,反襯愁人獨立,因而引起了綿長的春恨,以至在夢后酒醒時回憶起來,仍令人惆悵不已。這種韻外之致,蕩氣回腸,真教后世的讀者也不能自持,溺而難返了。
換頭一句,是全詞關鍵。“記得”,那是比“去年”更為遙遠的回憶,是詞人“夢”中所歷,也是“春恨”的緣由。小蘋,歌女名。是《小山詞•自跋》中提到的“蓮、鴻、蘋、云”中的一位。小晏好以屬意者的名字人詞,以紀其墜歡零緒之跡,而小蘋更是他所深深眷戀的:“小蘋若解愁春暮,一笑留春春也住”(《木蘭花》)、“小蘋微笑盡妖嬈”(《玉樓春》),可想見她是個天真爛漫、嬌美可人的少女。本詞中特標出“初見”二字,用意尤深。也許,爾后的許多情事,都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逐漸淡忘,而相識時的第一印象卻是永志于心的。夢后酒醒,首先浮現在腦海中的依然是小蘋初見時的形象——“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她穿著薄羅衫子,上面繡有雙重的“心”字。宋代婦女衣裙上每有“ ”形圖案,類似小篆的“心”字(見宋畫《女孝經圖》),歐陽修《好女兒令》詞也有“一身繡出,兩同心字”之語。小晏詞中的“兩重心字”,還暗示著兩人一見鐘情,日后心心相印。詞人有意借用小蘋穿的“心字羅衣”來渲染他和小蘋之間傾心相愛的情誼,已夠使人心醉了。小蘋也由于初見羞澀,愛慕之意欲訴無從,惟有借助琵琶美妙的樂聲,傳遞胸中的情愫。彈者脈脈含情,聽者知音沉醉,與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同意。“琵琶”句,既寫出小蘋樂技之高,也寫出兩人感情上的交流已大大深化,不僅是目挑眉語了。也許小晏的文名,使小蘋在見面之前已暗暗傾心了吧。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一切見諸形相的描述都是多余的了。不再寫兩人的相會、幽歡,不再寫別后的思憶。詞人只選擇了這一特定鏡頭:在當時皎潔的明月映照下,小蘋,像一朵冉冉的彩云飄然歸去。李白《宮中行樂詞》:“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飛。”又,白居易《簡簡吟》:“大都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彩云,因以指美麗而薄命的女子,其取義仍從《高唐賦》“旦為朝云”來,亦暗示小蘋歌妓的身份。結兩句因明月興感,與首句“夢后”相應。如今之明月,猶當時之明月,可是,如今的人事情懷,已大異于當時了占夢后酒醒,明月依然,彩云安在?在空寂之中仍舊是苦戀,執著到了一種“癡”的境地,這正是小晏詞藝術的深度和廣度上遠勝于“花間”之處。
藝術特色
這首《臨江仙》含蓄真摯,字字關情。詞的上闋“去年春恨卻來時”可說是詞中的一枚時針,它告訴我們詞人的現實是處于痛苦和迷惘之中,其原因是由于他和小蘋有過一段甜蜜幸福的愛情。時間是這首詞的主要線索。其余四句好象是四個相對獨立的鏡頭(即1、夢后 2、酒醒 3、人獨立 4、燕雙飛),每個鏡頭都渲染著詞人內心的痛苦,句句景中有情。
下闋寫詞人的回憶。詞人想到是“兩重心字”的“羅衣”和“曾照彩云歸”的地方,還有那傾訴相思之情的琵琶聲。小蘋的形象不僅在詞人的心目中再現,就是今天的讀者也不能不受到強烈的感染。字字情中有景,整篇結構嚴謹,情景交融,不失為我國古典詩詞中的珍品。
在結構上,本詞也頗具特色。上半闋寫“春恨”,夢后酒醒,落花微雨,皆春恨來時的情境;下半闋寫“相思”,追憶“初見”及“當時”的情況,表現詞人苦戀之情、孤寂之感。過片二句是全詞樞紐,最為吃緊,雖與首二句對稱,字數、平仄俱同,而作法各別:起處用對偶,辭語致密;過片卻用散行,辭旨疏宕,另起新意。全詞以虛筆作結,自有無窮感喟蘊蓄其中,情深意厚,耐人尋味。《白雨齋詞話》評此詞曰:“既閑雅,又沉著,當時更無敵手。”其實何止當時,恐百世之后亦難乎為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