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今天的中國人享受著前所未有的經濟奇跡,以及高度經濟成長所帶來的物質生活,這是老一輩們夢寐以求的。在改革開放大潮中成長起來的我,親眼見證著我的祖國強大起來,改變著我的生活,改變著成長的足跡。
1986年出生在江蘇宿遷的我是家里的老大,家中還有一個妹妹、一個弟弟和一個從小就寄養在我家的表妹。小時候常聽爺爺說起,他的老家原來在河南鶴壁,上世紀50年代,因爺爺的家人無法繼續養活家中的孩子們,在他12歲時就被賣到江蘇。雖從河南到了江蘇,但還是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一句“一家飽暖十家怨”道出了當時的窘境。后來爺爺成了家,當上了村里的會計,爸爸也成了鄉里的老師。雖成了老師,但是當時這份工作卻沒有較高的報酬,工資少的可憐,只能維持我們兄妹四人的正常上學而已,吃好飯依舊是我們家的一大困擾。小時候最喜歡過年了,除了人多熱鬧,最重要的原因是過年就意味著終于有肉吃了。但是人多肉少啊,記得一次,我弟弟因多搶吃了一塊大一點的豬肉,我們幾個孩子卻為了這一塊大一點的肉引發了不小的“內戰......大人們也就當是過家家一樣一笑而過了,弟弟吃了肉的滿足感依舊會在我的腦中閃過。現在說給我兒子聽,他問:為什么不多買點肉啊?我竟一時無法對答。現在吃肉講究肥瘦,講究吃法,講究花樣,但在那時能吃上幾頓餃子和幾斤肉都是奢侈的事情。
后來,爸爸通過函授、考試正式成為了一名在編的教師,到鎮上去教書了,工資也稍微高了點,于是家人商量著買了輛自行車。媽媽說,那時候爸爸追求媽媽的時候,每次去媽媽家都是借有錢朋友家的自行車,自己家實在買不起。現在爸爸說他考上了想買自行車騎車上班,而那時全莊也找不到一輛自行車。買自行車還得找關系,通過外公的關系,我家有了第一輛自行車——“長征”牌子的自行車,那時候的牌子是“永久”牌的,不過這“長征”牌自行車在當時成為了家中的寶貝啊,每天爸爸都早早起床,上班前用抹布把它擦得干干凈凈,下班回來第一件事情也是把它擦的一塵不染……而今滿大街的小汽車成了代步工具,速度和舒適度是自行車不可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