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崗敬業演講稿十分鐘(通用3篇)
愛崗敬業演講稿十分鐘 篇1
各位評委、同事們:
大家好!
今天我報告的標題是:《迎接世紀的挑戰》。
一次簡單的晝夜交替,新世紀就這樣悄悄降臨,千年的感嘆就這樣在一瞬間被拋在了上一個世紀。面對新的世紀,我們每個人都閱歷著無數的挑戰:社會的、家庭的、工作的、事業的……在世紀之交時,____的運行女工們滿懷激情,寫下宣言:用舉動與世紀同行,用追求向世紀挑戰。
有人可能感到燃料運行是電廠最容易干的工作,不就是看個皮帶上上煤嘛,多簡略。有這種主意的人,請跟我到燃料運行各崗位走上一走就知道了:象其余部分的運行工,基礎上都是多少個人一個崗位,可在____就不同了,咱們這兒的崗位很疏散,而且都是絕對獨破的,一個幾十米長的皮帶間就只有一個值班工,女工也不例外,接班后的8個小時內,就只有一個人在崗位上檢討、巡查,負責當班設備的所有狀態。白班還好說,到了中班跟夜班,女職工就得戰勝心里對黑暗的害怕,單獨在崗位上巡視。可是從沒有女職工由于懼怕而減少對裝備的查看,她們憑著女同道特有的仔細、耐煩查找著設備隱患,屢次消除了險情。就在前一段時光,就產生了這樣的一件事:那天正好是西運五班上夜班,早上五點是我們第二次上煤的時間,也是人感到最累、最困的時候,不輕易集中精神。可就在籌備翻第二節車時,值班員許慶珍在煤車進入翻車機的霎時,忽然發明煤車上有一團黑黑的貨色,那是什么?霎那間很多恐怖的猜想呈現在她的腦海里。她壓制著心中的膽怯,立刻停滯操作,與重牛值班員進行了接洽,重牛值班員忙爬上了煤車去查看,一看,居然是一個人睡在煤車上,身上的臟衣服與夜色溶為了一體,一問才曉得是個本地的盲流。可能大家認為聽起來很平凡,可如果許慶珍不當真地查看車況,假如沒有及時結束操作,再晚上半分鐘,這個人就會被翻到煤倉里,上萬公斤的煤壓在身上,成果將不堪假想。30秒的時間,一個人的性命就這樣連在了一起。就是這一分一秒的積聚,就是這一點一滴的凝集,使____在去年的十一月十六日順利實現了保險出產三千天,這里面也包括著我們運行女職工的辛苦付出。
今年入夏后,恰是用電頂峰期,我廠6臺機組在進行增容改革后均帶到了21萬千瓦以上,所須要的上煤量也相應增添。這給我們____的輸煤運行帶來了諸多問題:長時間帶負荷運行,機器連軸轉,設備健康程度降落;值班職員也長時間工作在生產一線,體能耗費極大,往往一上崗就運行8個小時,連飯也吃不上,更談不上休息。這樣高強度、超負荷的運行,連男職工都覺得是很累,可面對這高溫酷暑的挑戰,我們的女職工們卻無所害怕,迎難而上,在自己的崗位上細心地巡視,認真地監護著設備的平安,她們實行著本人的職責,實現著自己的價值。
燃料運行女工也并不滿意本身現狀,她們對新的常識有著更深的渴求,她們是老實勞動的平常女性,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工作、不辭辛苦。她們追求古代的生活方法,領有自尊、自立、自負、自強,正在通過學習、進取、自我完善來迎接時期的挑戰,接收時代優越劣汰的抉擇。有不女職工,比方:三班的王德華、四班的張愛玲、五班的許慶珍、鐘太蘭等等許多女工通過自己的不懈盡力,在本崗位上自學深造,取得了專業知識和技巧。她們除了勝任本職工作外,也在一直地積累貯備,完美自我,隨時等候機會的來臨。
從《黃河魂》到《黃土黃》,從《電業之光》到《紅旗飄飄》,那一段段精美的跳舞是燃料女工對美的詮釋,也舞出了我們對美的不懈尋求。而這其中的大多數的隊員是來自生產一線的運行女工。她們愛美,也樂意把最美的一面展現給大家。在舞臺上,她們是傳遞美的使者;在工作上,她們是獨擋一面的好手;在家庭里,她們是稱職的賢內助。她們的辛勤付出,讓我們對挑釁的含意懂得得更深、更透。
說到這里,或者有人會說:你講的這些不是大吹大擂嗎?不!我只是想通過一個個一般燃料運行女工的工作、生涯、學習經歷向你們證實:我們燃料女工是敢于發出挑戰并迎接挑戰的職工,是永遠的挑戰者!
在新世紀里,讓我們用全體的心,去迎接前進路上的挑戰,去迎接新世紀狂風暴雨的挑戰,讓我們燃料運行女工在挑戰中去擁抱新世紀的光輝!讓新世紀因我們的挑戰而更加出色!
愛崗敬業演講稿十分鐘 篇2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評委、各位來賓:大家好!
我演講的題目是:永恒的誓言!
記得一位哲人曾說過:一個人,一個民族,他所信仰的不應該是束縛自己手 腳的桎梏,更不應該是絞殺自己的繩索,而應當是一個催你挺進、催你跋涉、催你奮斗的誓言。當最早的一批播火者在第一面以鐮刀、鐵錘為標志的鮮紅黨旗下 立下自己的誓言時,集結在這面莊嚴旗臶下的共產黨員便開始了救國、建國、強國的漫長征程,在戰亂、貧弱、落后的舊中國中,使中國人民看到了民族復興的 燦爛曙光。然而支撐著他們堅定信念的,僅僅是一個共同的誓言。前兩天我翻看過去的學習筆記時,無意間發現了一個紙條,這是幾年前單位一位同事入黨宣誓 時使用過的——共產黨員入黨誓詞,坦白的說,我當時收藏這個紙條時,對它
的內容和意義并不是很理解。
黨性修養演講稿——在平凡的崗位上建功立業
他們就如一棵棵小草,也許你會覺得他們很平凡,甚至會忽略他們的存在,但是 ,正是他們點綴著祖國的大江南北,錦繡河山!黨員,不僅僅是一個稱號,它更是一種責任和使命。共產黨人的黨性,就像一首高亢的歌,永遠振奮人心;就像 一面高揚的旗,永遠激勵著群眾。共產黨人只有加強黨性修養,共產主義事業才能根深葉茂,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才會興旺發達,后繼有人。
最后,我想起了一句話,在此,我再次高聲讀出來,與大家共勉: 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愛崗敬業演講稿十分鐘 篇3
看了這期醫院愛崗敬業的稿件征集通知,讓我想起了曾經看過(美)阿爾伯特·哈伯德《把信送給加西亞》,里面有一則招聘教師的廣告:“工作很輕松,但要全心全意,盡職盡責。”事實上,不僅教師如此,對待所有的工作都應該全心全意、盡職盡責才能做好。而這正是敬業精神的基礎。
今天早上,我打掃屋子的時候,發現一堆報紙,靜靜地躺在書房角落的木柜里。時間在一點點流逝,紙質開始變黃,不經意間打開報紙,才發現原來是有關醫院的一些新聞片斷。它們撲面而來,頓時變得清晰透明。成都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大致的輪廓人們已經耳熟能詳,我們知道它的前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成都軍醫學院第47醫院,經過60余年的發展,已成為了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急救和預防保健、康復于一體的國家三級甲等綜合醫院。而我們卻很少記起成醫人背后的故事。一位哲人說過:“一個人無論從事何種職業,都應該盡心盡責,盡自己的最大努力,求得不斷的進步。這不僅是工作的原則,也是人生的原則。”
鄭志成,成都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一位退休的老人,現在任然擔任我院大外科主任的工作。與鄭教授相識是一種緣份,與鄭教授相知更是一種福分。初次見到鄭教授給人的感覺淡定平和,兩鬢斑白,爬
滿眼角的細密皺紋,充滿慈祥的面容。如果沒有足夠的了解,很難把這位68歲相貌平常的老人與屢屢在我院重大外科手術中做出驚人成就的人物聯想起來。
但他的確很特別。
西諺云:有一種性格就有一種命運。在鄭教授看來,有一種性格就有一種生命造型。鄭教授畢業于第三軍醫大學,一直從事于臨床工作和教學,無論是治病救人,還是教書育人,他都竭盡全力、無怨無悔。鄭教授說,40多年來,他前行的腳步曾面對荊棘但從未中斷過;他思想的翅膀曾遭遇風暴,但從未停止過飛翔。直到今天他心中還燃燒著年輕時的激情。
作為一名軍人,時刻謹記:“要不忘黨恩,報效國家。”這種教誨培養出的感激黨和國家的種子在鄭教授心中深深扎根,歷盡時光而不改初衷。
為了這一理想,鄭教授“平生不羨黃金屋”,“衣帶漸寬終不悔”,是那樣的執著沉迷。鄭教授今年68歲,回首間就將跨過“耳順”之年。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他更感到時間的緊迫,“不用揚鞭自奮蹄”。對于鄭教授而言,工作不是犧牲,而是享受;工作不是重復,而是創造;醫務工作者一生不一定要干成什么驚天動地的偉業,但是應當如百合,展開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應當如星辰,遠望一盞燈,近看似一團火,永葆事業的激情。為此他放棄享受安逸的晚年生活,抱著“治病救人”的理想,堅持在醫療戰線上不斷探索。
“我們必須相信,我們每個人都能把某件事情做好,而且當我們發現這件事情是什么的時候,我們就必須努力干下去,直到成功為止。”鄭教授說,在鉆研技術改革之時,在漫漫長夜耕耘之際,他總是想起居里夫人所說的這句話,而這,恰恰是他能夠不斷戰勝自我,挑戰極限的精神支柱。
冬去春來,日月交輝,在鄭教授的人生篇章里寫滿了“充實”二字。不斷奮斗、不斷追求的鄭教授走到今天已是碩果累累。但就是這樣一位老人,卻常說越來越力不從心了,“恨不得再讀十年書”,而這恰恰是“心血傾盡仍恨少,愛到深處癡幾分?”治病救人與伏耕工作對鄭教授來說早已不是一份職業,而是一種欲罷不能的生活方式、生存狀態和歷史彌堅的人生信念。
近年,一些好心的人總是關切地對他說:“您還干呢?別太玩命了。”言下之意:您都干了大半輩子了,干嘛還要拼命?當我再次提起這個問題時,鄭教授淡然一笑,把目光移向遠方,似乎陷入了沉思:“是啊,我為什么還要做呢?有一段時間,我確實無言以對。但后來看到的一個小故事使我找到了答案。據說曾經有人詢問一位登山者何以要登山,這位登山者不假思索的回答道:‘因為山在那里。’這個回答正中我意,他是如此簡單而深刻。是啊,靠登山升不了官發不了財,還有生命危險,但對于登山者,山就是他的宿命。他抗拒不了來自心靈深處的召喚。有時,我也問自己:這片土地,這個時代,這個職業給了我一個什么樣的精神指令,使我要不停地干下去?現在我終于明白了:在某種意義上思考并完成它就是我對世界的發言,它
已經成為我生存的一種方式,年過60,我已不大可能去創造太多經典的美麗故事,但我要對腳下養育我生命的泥土盡可能做些樸素的回報。我不能不干,一如登山者不能不登山一樣”
當我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鄭教授正在為下一次手術,進行一場嚴謹的準備,看著鄭教授忙碌的身影,我們祝愿這位老人身體健康,為更多的患者帶來福音。
在我記憶的湖泊中,還有許多像鄭教授一樣默默奉獻的人,他們就像鮮花一樣常開在人們記憶的湖畔上,每當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看到這些前輩執著的身影時,都不禁問自己:我們是否真的走在前進的道路上?我們是否像畫家仔細研究畫布一樣,仔細研究職業領域的各個細節問題?我們是否為了增加自己的知識面,而認真閱讀過專業方面的書籍?我們在自己的工作領域,是否做到了盡職盡責
引一句羅曼·羅蘭的話來為我們回答:“琴弦松弛,彈不出悅耳的聲音;生活的閑散,點不然青春的火焰。”實現自我,是我們曾經的期盼,更是現實的挑戰。歲月必將有消退的時候,當我們卸去裝飾、洗盡鉛華之后,是否會憶起曾經的付出,留下淺淺的笑靨記憶就像一位不速之客,在我們不經意的時候,它就來敲擊我們的心靈之扉,且還來不及詢問“你是誰?”它就已出現在我們面前了,讓我們還來不及審視自己。當我們回過神來,才發現:我們正在成熟,我們認為,一切珍貴的東西我們就要去學習。人生在世,一息尚存,絕不松勁,用我們的思想、行為、青春來改變這個世界,感染我們身邊的世界,盡管我們會遇到“荊棘”,面對“失敗”,挑戰“極限”,但我們固執的認為,我們必須共同努力,用心去改造自己。如果你還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請讓我告訴你:不論你身邊有何工作,都要盡心盡力地去做!你也能創造不平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