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師愛國演講稿(精選3篇)
幼兒園教師愛國演講稿 篇1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我愛祖國》。
我們生活在一個歷史悠久、國力雄厚、百姓安康的國家里。學習,工作,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好不快樂!我們很知足,因為父母每天與我們相伴,一日三餐可以吃飽到“噴飯”,在學習中都能獲得許多新知識,更何況每月還可以看一場電影……多么令人心生愉快呀!有時候,一些游子在異國他鄉(xiāng)有一種不自在而又難以言狀的難過。這是因為祖國早已銘刻在他的心里了,而他們又不在祖國。
其實,這也不足為奇。祖國風流人物、大好河山有何不值我們?nèi)ャ懹浤兀∥拿飨日芸鬃印⒗献印⑶f子、孟子、韓非子;絕世詩人李白、杜甫、王維、高適;千古名帝嬴政、李世民、朱棣。祖國更是山水奇麗,以無數(shù)外國人竟嘆服。山水甲天下,人在畫中游的桂林;陶俑千萬、藏萬卷經(jīng)書于塔的西安;著有江城之稱、黃鶴樓吸引天下人的武漢……如一一細舉,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
歷史總不會是風和日麗的,它也會有烏云密布的時候。所以,在我們感受到我們?nèi)A夏民族驕傲和文明古國以往的輝煌的同時,也不能不清醒地看到,我們中華兒女也有過仇恨,也有過屈辱,也有過痛苦。這一些,比九曲黃河還要曲折,比大海還要苦澀……
祖國母親無私地奉獻我們于我們,但我們也不能高枕無憂、樂享其成啊!大家請想一想,我們中國也有過一段坎坷的經(jīng)歷。
在清末,政府腐敗無能,被迫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臺灣香港等國之骨肉被無情地割掉、搶走;鴉片戰(zhàn)爭,9.18事變,盧溝橋事變,是中國的.大門被撬開,罪惡的鐵蹄踏盡中國大地,中國當時可謂是強弩之末、大限將至了!但,那些可敬的先輩們,用它們的熱血開辟了一片光明的土地,后人不斷努力,彩鈴中國重新從噩夢中驚醒。
愛國志士梁啟超認為,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陽;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俠。是啊,今日的責任,應該由我們少年人來承擔;問題,應該由我們少年人來解決;國家等著我們來開發(fā),因為我們而進步,未來更是由我們?nèi)Q定、去創(chuàng)造。所以,我們一定要有凌云之志,豪情之心,為祖國的和平與歡笑,做出自己的貢獻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幼兒園教師愛國演講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領(lǐng)導、各位同事:
大家好!
其實在我參加競聘前,經(jīng)歷了一番復雜的思想斗爭。我問自己是否應該參加這次競聘?有什么能力參加競聘?是否有勇氣面對失敗成功?是否能經(jīng)歷住新的考驗。反復思索,我最終決定參加這次競聘,經(jīng)過認真思索,我愿意把這次競聘,當成爭取多盡一份責任的機遇,當成展現(xiàn)自我的舞臺,更愿意把這個競聘,當成鍛煉自己、提高素養(yǎng)的過程。
今天,我所競聘的崗位是班主任,面對著這個充滿挑戰(zhàn)性的工作,我先談一談自己競聘這個崗位具備的條件:
第一、我熱愛教育事業(yè),熱愛班主任這個繁忙而又充實的工作,愿意把我充沛的精力和愛用在孩子身上。
第二、我在幼教崗位上已有5年的工作經(jīng)歷,期間我努力工作,積累了一些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與方法。正如哲人所說經(jīng)驗就是一筆財富,而我更愿意把自己的經(jīng)歷當成一種資源,一種可以在今后工作中可以利用、可以共享、可以整合的資源。我也曾經(jīng)兩次為請產(chǎn)假的老師代理了班主任工作,拼起來大概也有一年的時間。從中讓我體會到了班主任工作的酸甜苦辣,也讓我更有信心做好這項工作。
第三、我有不怕吃苦,盡職盡責的工作態(tài)度。
幼兒園教師愛國演講稿 篇3
今天站在這個講臺上,面對我們一個個富有生機活力,精神飽滿的同學們,來談這樣一個近乎老生常談的問題——文明。或許大家會不以為然,大家可能會覺得,作為一個悠悠五千年華夏文明古國的炎黃子孫,談我們從小到大無時無刻不強調(diào)一個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問題,是不是太羅嗦了。我想說:NO!唯有文明生活,方能壯哉一中!
有一種美,是一種可以吸引目光的美,是一種可以吸引靈魂的美,是一種可以給生活帶來激情,給生命帶來溫馨,給人生帶來精彩的美,這種美就是文明之美。
作為一名大一中帝國之子,身在校園中,我們無時無刻都在體會著文明所帶給我們的快樂、幸福和感動。走在校園之內(nèi),看到潔凈的甬道,你是否會想到是誰在整天默默地付出,頭頂烈日,汗流浹背,撿凈每一塊紙屑,創(chuàng)造著整潔干凈的校園?身在食堂之內(nèi),默默排起長隊,安靜有序打飯,你是否會想到如果大家蜂擁而至,毫無秩序,待到何時才會肚內(nèi)盛飯,安心歸隊?還看教室之內(nèi),自習安靜無聲,早讀聲音洪亮,課堂積極活躍,你是否會想到,如果大家各行其是,該讀不讀、該背不背,那學習將會成為何物,教室成為何處?都是一種精神該支撐著我們,這種精神就是——文明
古人說,“不學禮,無以立”。就是說,你不學“禮”,不講文明,就沒法在社會中立身。那么,什么是文明呢?簡單地說,文明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種行為規(guī)范,是表現(xiàn)對他人尊重和理解的過程和手段。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道德的體現(xiàn),也是社會公德的體現(xiàn)。更是城市的臉面,國家的臉面。
一個國家是有億萬個公民組成的,因此國家的整體素養(yǎng)更是與個人素養(yǎng)息息相關(guān)。為什么這么講呢?大家雖然沒有去過一些歐美國家,但大家或多或少的在書本上、或是在網(wǎng)絡上、甚至在一些電影情節(jié)中看到一些有關(guān)各國文明的表現(xiàn)。大的不說,只看看過馬路這樣的小事。只要亮起紅燈,縱使馬路上一輛車都沒有,外國人絕不會過馬路。他們認為這是必須遵守的公共文明。試問,在如此的氛圍中,有誰會肆無忌憚的闖紅燈呢?這就是社會文明的.力量所在。
有記者訪問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兒學到的呢?”,“在幼兒園。在那里,我學到了令我終身受益的東西,比如說,有好東西要與朋友分享,謙讓,吃飯前要洗手……”我們完善自己的文明修養(yǎng)也一樣,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舉措,而是要從身邊吃飯洗手這些小事做起。養(yǎng)成文明的習慣,使文明的觀念從意識層次進入無意識層次,使文明貫穿我們的一舉一動。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能發(fā)現(xiàn)一些不文明現(xiàn)象:隨地吐痰、滿口臟話、肆意追逐。或許大家都不注意這些小事,但是殊不知文明禮儀的養(yǎng)成與發(fā)展正是和這些個小事息息相關(guān)的。我們從小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文明禮儀。可是真正做起來卻又是另一番景象。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人”么?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們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自己卻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接受社會教育有什么區(qū)別!所以我們要實踐社會文明,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言行舉止上下功夫,就要徹底的告別不文明的行為。
或許有的同學還會說,文明太虛,我追求個性,在校園里吐個痰、罵個人又能怎么了?再著說了,講文明,對于我來說又有什么好處?我只想說:你這個人有點彪~~當你的每一句臟話脫口而出的時候,上帝已經(jīng)默默的把那顆行為的種子深深地埋在你的心里。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按照數(shù)學等效來說你的每一次不文明現(xiàn)象都在決定著你的命運!那說文明到底有什么切身的好處,舉一個小例子:就是在你打飯的時候,當你文明了,那些菜們就會微笑的對你文明了,大爺大媽們也就會燦爛的對你文明了,甚至你的飯卡也會減少點痛苦!所以說,不要總是抱怨食堂,抱怨大媽,想想自己,今天你文明了嗎?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我們滿懷憧憬,我們充滿激情,我們追逐著夢想長大,在這個過程中,讓我們親近文明,體現(xiàn)文明,實踐文明,文明生活,壯哉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