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市干部規劃讀書班座談發言
各位領導、各位同學,大家下午好!
在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之際,在我市面臨和正在進行重大發展變革的關鍵時期,有幸能夠參加全市科級干部規劃讀書班確實機會難得。一方面體現了市委市政府珍惜黃金十年發展機遇,堅持“一部規劃,分步實施,系統推進,長期努力”的良苦用心,一方面也是市委市政府對基層干部的關懷和關心。
短短的3天學習,課程排的很滿,白天是有關部門領導精心準備的ppt和各具特色講解,晚上還集中進行座談交流,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同時也收獲了友誼,在此,我謹向為規劃讀書班付出許多努力的各位領領導和老師表示誠摯的感謝!
下面,我談幾點小建議,拋磚引玉,僅供參考。
一是要有效解決交通堵、停車難問題。在今后的建設規劃中提出公交和軌道優先無疑是非常正確地。但是在建成區目前可以采取一切有效的方法來緩解。前不久去廈門,看到那里很多道路也不是很寬,多為雙向四車道,也有不少雙向兩車道,車也很多,但行車流暢,并不顯得擁堵。我觀察到當地盡可能多的在道路兩邊畫出了許多車位,車輛停放井然有序,不少路段,馬路一側邊上也是車位。路過一個“t”字路口,有幾個車位竟然劃到拐角處的馬路上了,因為這一小塊地方并不影響主干道交通。所以我建議:城區所有道路兩邊盡可能都更換路沿石,方便車輛上下,街邊、路邊,樹空下,盡可能多的設置免費的泊車位。前段時間搞拆墻透綠,讓城市面貌大大改善,借鑒有關做法,臨街單位的零星空地也可以對社會開放用于停車。對特殊的場地,經過審批也可以收費停車。對亂停亂放的、搶行堵塞車道的、“加塞”造成后果的等等,一律拍照取證,事后處罰。讓遵守交通法規自覺成為一種習慣。
二是峴山規劃要重視張公祠和峴石寺這兩個題材。張柬之是唐朝襄陽人。張柬之中進士后任清源丞。之后任監察御史。先后在合州、蜀州、荊州等地任職。后任宰相。神龍元年(7XX年)正月,張柬之等乘武則天病發動政變,復辟唐朝國號。因功升任天官尚書,封漢陽郡公,后升為漢陽王。張柬之是地地道道的襄陽老鄉,張公祠遺址尚在,祠堂前古楓樹依然茂盛,今年我市的中秋音樂會就在這里舉辦。在鳳凰山北麓,還有一座峴石寺。文獻記載“在縣西八里。寺后有巨石聳然特峙,上題峴石二大字。寺去峴首僅一里許….”峴石寺遺址在襄陽古寺中算得上是保存得相對完好的一處。峴石洞東側原有羊叔子亭,是為紀念晉朝鎮南將軍羊祜而修建,洞下山腰有幾千平米的大塊平地,為峴石寺遺址。洞口東西兩側石壁分別刻有“棲霞”、“嘯月”題刻,洞口的上方與兩側有古石刻八塊。峴石背面有八百年前的游記摩崖,記載了廣陽洞、壺天閣、棲霞洞、嘯月亭等文化勝跡。遺址處現在還存有明弘治十六年(15XX年)重修峴山寺石碑,記載此寺始建于漢晉時期。自隋唐以來,歷經維修。XX年8月,日本早稻田大學學者一行多人,帶著收集的歷史資料來此探尋研究,可見此寺在海外的影響。歷史早已遠去,如今這里一切仿佛都沒有改變,古代的石階依然,峴石、碑刻依然。利用這里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紛至沓來的旅游圣地這一特點,可以精心規劃設計旅游項目,復原建設中國第一個原滋原味的古代景點,峴石、廣陽洞、那些摩崖石刻稍加整理就是最具吸引力的東西;可以用人工還原古代文人騷客在峴山撫琴筵宴,吟詩賞景的場景;山沖尾端可設計構筑水壩蓄水,到時候整個山谷就會有峽谷風光,山光水影,峴石峽就會成為一道極為亮麗的風景;峴石寺、延慶寺可以重修;原來運輸石料的公路可以整理成為景區的景觀大道。以上兩個題材希望引起規劃設計部門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