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小學生發言稿范文(精選3篇)
清明節小學生發言稿范文 篇1
尊敬的老師和同學們:
今天大家懷著對先烈崇敬的心情緬懷革命先烈,這是很有意義的活動。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偉大勝利xx周年,在抗日戰爭中,千百萬中華優秀兒女為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對我國的侵略,為國捐軀,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紀念這段歷史,可以使我們回憶起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的災難,激勵和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使歷史的悲劇永遠不再重演。
同學們,各個時期的革命烈士都是時代的先鋒、民族的脊梁、祖國的功臣,他們的精神光照千秋,永垂青史。我們要弘揚先烈的崇高精神,革命傳統要牢牢記在心頭,以此激勵我們、警示我們,要珍惜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今天社會安定祥和、經濟持續增長、人民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
同學們,“__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是中華民族復興史上的一個新里程碑,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始終是千百年來無數志士仁人孜孜以求的宏愿,青少年就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接班人。
同學們,我們正處在風華正茂的年代,在我們身上寄托著國家和民族的希望,黨和人民殷切期望我們要樹立遠大理想,堅定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信念,珍惜美好時光,勤奮學習文化科學知識,掌握報國本領,加強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設,培養優秀品德,鍛煉強健體魄,努力成為社會有用之材,準備著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同學們,奮發努力吧!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清明節小學生發言稿范文 篇2
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是清明節,我們相聚于山下舉行掃墓儀式,共同緬懷為了我們幸福生活而犧牲的革命前輩。
同學們,紅軍是在艱苦斗爭中鍛煉長大起來的英雄部隊。69年前,為了買通與蘇聯的聯系,獲取軍事物資援助,解決戰略依托題目,紅軍的廣大指戰員根據中心的既定戰略方針,在綿延兩千里的河西走廊,在敵強我弱、敵眾我寡的極端不利條件下,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同國民黨軍隊進行了殊死搏斗,從戰略上牽制了國民黨反動派對陜甘寧邊區的圍剿,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悲壯詩篇。戰爭的硝煙已隨風飄逝,歷史仿佛已經遠往。但是,紅軍浴血奮戰的悲壯場景和留給我們的傷痛卻是刻骨范文網銘心的。對于我們來講,那是永遠的國殤,永遠的奮爭,也是永遠的追思。在壯烈犧牲的一萬多名紅軍將士中,固然有很多人沒有留下遺骸,甚至沒有留下姓名,但他們所表現出的堅持革命、不畏艱險的英雄主義氣概和為黨為人民英勇獻身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尊敬和紀念。
今天我們緬懷紅軍,紀念紅軍,就是要從那段悲壯的歷史中汲取偉大的精神氣力,把紅軍不怕困難、不畏艱險、英勇獻身的精神,轉化為銳意進取、扎實工作、捉住機遇、認真學習、勇于進取、加快發展的實際行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更大的貢獻。作為炎黃子孫后代,我們又該如作甚我們國家的興旺而奉獻我們的微薄氣力呢?毋庸置疑,振興中華民族的重任已經落到我們青年一代的身上,全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必須要我們付出聰明和汗水,全面建設安康社會的遠景目標更需要我們無私的奉獻。
同學們,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義士們用鮮血換來的,站在義士紀念碑前,我們心中涌起的不僅僅是激動,而是意識到自己的使命。我們國家的自由,人民的自強,我們的綜合國力不斷進步,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不斷增加,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改善,這些都是在義士們為我們創造了和平的條件下才能實現的。固然義士們已經完成了他們的任務,但在新時期我們也有新的任務。21世紀世界科技、經濟、軍事和綜合國力的競爭,回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你們是祖國的未來和希看,今天在這里我要對同學們提出的要求是:微小說好好學習先烈不屈不撓的精神,珍惜現在,愛國愛民,遵法守紀,勤奮學習,為民族振興、國家富強而肩負起自己的責任與履行好自身的義務。
謝謝大家!
清明節小學生發言稿范文 篇3
大家好!
“清明季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晚唐詩人杜牧這首喜聞樂見的《清明》,訴說著思念與哀傷。清明節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掃墓和祭祀、追思已故親人的日子。
清明節前后流傳著很多傳統的風俗活動。如寒食賜火、清明掃墓、春游郊游、放風箏、蕩秋千、斗雞、拔河等,這些風俗隨著歲月交替和社會變遷,有些已經慢慢被遺忘,連一絲記憶都不復存在,有些仍遺留至今并給予了新的內涵。
在舊時的青島,清明節也被看作是一個大節氣。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每家都要斷火,吃冷食。冬至后105天謂之寒食,從前的這一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煙節〞。人們在清明前兩天就開時斷火,即天不亮就把飯做好,直到落日后再燒火,以示對親人的懷念,由于人們常把寒食節的活動持續到清明,慢慢將寒食與清明合二為一。
在清明節掃墓的風俗比較盛行,掃墓俗稱“上墳〞。這一天要去祖墳上填土整墳,掃除沙塵雜草,上香、燒紙,實行祭禮。有的人家要利用這一機會修整墳墓,大多數是象征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別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后人,所以說,無論家里多窮,清明節都是要去上墳的。人們祭祀完畢,都要進行野餐,將上供的食品吃掉,也就是吃福根,以向祖先表示節儉之意。
許多人家都要吃大蔥和蛋餅,寓意聰明伶俐,這個風俗始終持續至今。有的人家還要捏面花,稱作“蒸小燕〞,吃白面小雞和雞蛋。寓意小燕子來了,真正的春天到來了。清明這天早晨全家人確定要吃雞蛋和小雞,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學生要帶雞蛋給老師以表仰慕。另外,清明節時將印有蝎子圖案的紙貼在家里,家中不招蝎子、蜈蚣,尤其是在農村特別盛行。
“清明前后,種瓜點豆〞,這是一句流傳廣泛的民間諺語。清末民初,農村一帶起先合理支配農時,清明節這天,好多農家給牲口吃高粱米飯,俗語:“打一千,罵一萬,不忘清明節一頓高粱米飯。〞吃高糧米粥、麥子粥、玉米粥,表示日子步步高,這一天用粥要讓牛、驢等飽餐一頓,以犒賞它們一年的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