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備課發言稿
3、就學習經歷而言,在五年級曾經學過一組表現父愛母愛的課文,不過這組課文所表現的父愛母愛都是和學生生活實際聯系比較緊密的,能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但是,他們現在一般還不能體會出與母親生死離別、陰陽兩隔的痛苦和悲傷,在學習《懷念母親》一文時存在較大障礙。
4、在五年級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理解詞語、句子的學習方法,如:查工具書、聯系上下文、聯系自己生活實際、展開想象等。在本單元學習中,這些方法依然要用到,并要加以鞏固。
第三板塊 對《懷念母親》的解讀
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對兩位母親──一位是生身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永遠不變的熱愛。本文初讀平淡無奇,甚至感覺跳躍性比較大。讀過一些相關的作品,了解了寫作背景,慢慢走近作者的心靈,再回頭去讀,漸漸讀出了味道。季老學貫中西,文通古今,對如何寫散文有自己的獨有看法。他曾說,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真”就是真實,“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分。現在,為了自傳“只寫事實”,他在寫此文時盡力勸真”而去“情”,使文章讀來顯得平淡了。可是文章“平”和“淡”的背后,隱藏了更深的“情”。
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作者開門見山,指出兩位母親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同時引出下文對兩位母親的描述。接著,作者描述了自己與親生母親的關系:雖然相處時間不多,但母-子感情卻絲毫未減,相反因為母親的離世,更加深了自己對母親的歉疚,并為此不斷懷念母親,這為闡述自己對祖國母親的愛鋪墊了感情基調;然后,作者借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描述了在漫長的留學生涯中,對母親和祖國的懷念,將對兩位母親同樣的敬意、相同的愛慕表達得酣暢淋漓,這是文章的重點所在。最后,作者呼應文章開頭,說明為什么會有對兩位母親不變的情懷,使文章結構渾然一體。
在表達方法上,有如下幾個鮮明特征:
1、直抒胸臆。文章表達對母親、對祖國的崇敬與摯愛,沒有敘述一件具體的事情,而是體現在直截了當的表白中。這種以抒情為主要表達手段的散文對學生而言,理解與感悟很難達到一定的深度。
2、引用日記。作者為了表達當時最真實的情感,按照自己一貫的主張,沒有以自己現在的感受去推測當時的心情,而是在文章中用較大篇幅引用了當時的日記和文章片段,用自己的真情將這些片段串在了一起。
3、前后照應。文章有兩組前后照應的地方,一組是開頭與結尾,一組是第二自然段和第六、九自然段。
4、環境烘托。在作者的日記里,作者巧妙地借對環境的描寫,烘托出自己當時的心境。
5、同時寫兩位母親。將親生母親和祖國母親同時寫進一篇文章,而且結合得那么精巧,在其他文章中很少見。連作者本人也認為:同一篇文章,寫兩個母親,比較有意思,也比較容易接受。小學生要懂得熱愛祖國,懂得對自己的父母盡孝心。
第四板塊 《懷念母親》教學設想
一、教學理念
1、以生為本 就是從學生實際水平出發,聯系學生的生活,調動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在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礎上,主動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充分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