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老師演講稿(精選3篇)
我心中的老師演講稿 篇1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身邊也有許多好老師,他們對待工作認真負責,對待學生嚴格卻不失關愛。
在我身邊,也有一個這樣的好老師,他個子挺高,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他幾乎每次進班都繃著臉。他就是我的班主任劉德行老師。
他對我們班的每個學生都很嚴格。當有人犯錯誤時,他便會把他(她)叫到辦公室進行批評教育。因此,幾乎班里每個同學都有些怕他,我也不例外。
記得一天中午,劉老師突然把我叫到辦公室,拿著一張試卷對我說;“你就在這里做,上課之前做完,做完以后放在抽屜里就行了。”我應了一聲就趕緊做題去了。時間匆匆,上課鈴響了,我把試卷放在抽屜里就跑回教室了。
第二節課下課,老師把我叫道辦公室,拿著那張試卷,生氣的對我說:“你看看你做的,該對的地方都錯了,你說你,怎么那么馬虎!”我慚愧的低下頭,淚水在眼眶里打轉,老師看見了,大概心軟了,語氣緩和了許多,對我說:"你把試卷拿回去,把錯題訂正一下。”我拿著試卷,拖著沉重的`腳步走回了教室。
從那以后,我就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改掉粗心的壞毛病。后來一次數學測驗,我考了108分(滿分120),但比上次好多了。老師再次把我叫到辦公室,說:“這次比上次相對好一些,但還是有兩個題目做錯,下次要努力。”
劉老師雖然嚴厲,但也不乏幽默。他在班里沒事的時候,喜歡讀些同學的周記。他只要一讀起來,就忘了自我了,讀到感情強烈的地方,他還會用肢體語言來表達,而這些動作,常能逗的我們開懷大笑。我想,老是他到現在為止,都還不知道我們在笑什么吧。
這就是我心目中的好老師,嚴厲而不乏幽默的老師。他是我在初中生活中重要的導師。我相信,當我初中畢業以后,別人問起我的班主任,我一定會自豪的說出他的名字。他像是春蠶,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別人,最后奉獻出自己;他像是蠟燭,照亮著別人,最后燃燒了自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句話正是老師生活的寫照。
我心中的老師演講稿 篇2
各位領導、老師們:
陽春三月,鶯歌燕舞,梨花帶雨,含笑春風。詩情畫意的三月八日,我們相聚在這里,共享美好時光。
時間回到某一天的早上,我來到班里,辦公室收拾得井然有序,各類物品對號入座地放在它們自己的"家"。我發現,如此賞心悅目的工作環境,是打開新一天的美好方式!
上午8點50分,孩子們認真的目光都聚集在一個地方,老師一邊提問,一邊在上面寫X年、X月、X日、星期X、天氣……,被邀請上來的小朋友在"一一新聞播報"欄里用自己的方式表達看到的新聞。瞧,到了小朋友最喜歡的自主游戲自選環節了!他們有的在"小劇場"的計劃欄上"寫":"我要扮演一只可愛的小熊去森林探險",有的在"閱讀區"的計劃欄上"寫":"我今天要看那本我最喜歡的迷宮書"……我發現,區域游戲原來可以設計得這么精美!
下午5點40分,幼兒園像一位恬靜的少女在享受著夕陽的無限美。班上只剩下最后一個托管的小朋友了,"媽媽已經下班趕來接你了,老師會陪著你等媽媽來的。今天有冷空氣,把外套穿上再放學哦。"我發現,這里還有比夕陽更唯美的風景!小朋友回家了,辦公室里重新坐好了一個端端正正的背影,只見她右手奮筆疾書,在每一本"家園手冊"的評語欄里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寫上小朋友這周在園的表現。我發現,在托管孩子的眼里,在家長心里,這位老師很美!
"青布棉袍,黑布馬褂",朱自清先生筆下父親的背影是那么的美,因為他充滿了父愛。而我發現的那個背影,她折射出的是對孩子、對幼教事業的愛與奉獻!我找到了!她就是我要找的最美教師:鄭彥老師!
鄭老師的美,在于和她的背影一樣,表里如一,熾熱真誠!
鄭老師的`美,在于人如其名,"彥"字在古代是指德才兼備的人。
鄭老師的美,在于潤物細無聲,卻能沁人心扉。
鄭老師的美,在于平淡無奇,卻恰恰讓人肅然起敬。
花兒心中雨露最美,魚兒心中大海最美,在我心中,鄭彥老師最美!鮮花,要送給最美的人:鄭彥老師;一首《愛的奉獻》,要送給在座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你們和許許多多的"鄭彥老師"一樣,在教育事業的征途中揮灑了青春,揮灑了愛!
美是永恒的,奉獻也永遠不會過時。感恩在這最美的時刻,遇見了最美的你!
我心中的老師演講稿 篇3
各位領導、各位班主任老師:
通過大家的交流座談,讓我們共同分享了各自成功的經驗,不論是經驗還是教訓,是成功還是困惑,經過大家思想的相互碰撞,我們一定能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勢必對我校班主任工作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學校非常重視班主任工作(選派業務強、教育經歷豐富的老師擔任班主任工作),重視班級建設。因為班級是學校最基本的組成單元,班主任是溝通學校與家長、學生的橋梁和紐帶,在學生和家長面前,班主任就是學校的化身。
一個學校辦學水平的高低,各項工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班主任工作的成效,所以今天學校在期末工作十分繁忙的情況下,抽一個下午時間,來召開班主任工作座談會,旨在給班主任老師提供一個互相學習交流的平臺。下面,我就學校的德育工作如何做到“有效”談幾點自己的認識。
學校德育工作的目標很明確: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服務,為學生未來的人生幸福奠基,為學生學習文化知識保駕護航,做到不放棄一個學生,讓每個學生成人。作為班主任,要樹立德育應該回歸生活實際的思想,一方面關注和指導學生的學習生活,激發學生對知識的熱愛和對學習的渴求,讓學生熱愛學習,學會學習;另一方面,關注和指導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學生都具備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未來社會公民的素質。
為此,學校德育工作必須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注重教育的有效性。
一、有效德育的最佳方式是在德育過程中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校長時,有一次看到一個學生用泥塊砸同學,當即制止,他讓這個同學放學后到校長室。
陶行知來到校長室,這位同學已等在門口準備挨訓了。沒想到陶行知卻給了他一顆糖,并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很準時,我卻遲到了。”
這位同學驚訝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二顆糖,對這位同學說:“這第二顆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為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停止了。”
接著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顆糖:“我調查過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遵守游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值、善良,且有跟壞人作斗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這位同學感動極了,哭著說:“陶校長,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是自己的同學……”陶行知笑了,馬上掏出第四顆糖,說:“因為你正確地認識到了錯誤,我再獎勵你一顆糖……我的糖分完了,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
我相信陶行知先生與學生“遲到”的談話是精心設計的,他在訓導這位犯錯的學生前,不僅事先作了一番調查,而且設計了以“糖果”為道具的教育情境,一步步引導學生自省、自悟,實現自我教育,其效果自然不言而喻。因此,我們班主任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把握教育時機,創設教育情境,啟迪、激發學生本善的良知,挖掘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潛力。
二、走進學生的心靈,是德育有效性的前提班主任與學生接觸最密切,是學生的心靈導師,是學生健康成長過程中的引路人,因此我們在進行思想教育工作時,不僅要全身心地投入,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而且要深入到學生的個性心理層面。這里需要認真思考這樣幾個德育方法問題:如何與學生(特別是犯了錯的同學)進行有效溝通?怎樣才能使學生更容易接受老師的批評?如何才能使學生對老師敞開心扉?怎樣才能使學生把對老師的頂撞轉化為學生自己內心的愧疚?……我認為,要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作為班主任老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耐心傾聽學生困惑時的傾訴,尊重學生對某些問題不同看法的表達權,尊重并接受學生的合理解釋。
在充分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寬容,老師無私的愛的基礎上,實現與學生在思想交流中的平等互動。只有給學生以人格的尊嚴,人性的溫情,才能喚醒學生沉睡的真情,只有用真誠去贏得真誠,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才能有效促進學生的心靈成長,才能收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三、班主任工作需要智慧,切忌浮躁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活動中,要少一點蠻勁,多一點智慧,少一份浮躁,多一份平和。幽默的批評勝過嚴厲的責罰。
有時候,我們看到班主任怒火滿腔,這是在用同學們的過失來懲罰自己,而且也達不到教育效果。每當我們準備發泄怒火時,一定要平衡情緒,并告誡自己,我們是在教育學生,不是在發泄情緒,要把憤怒埋在心里,同時要把微笑掛在臉上,千萬不要失態。
動不動就停課、罰站,是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值得探討。要知道,我們是通過教育某一個人來達到教育整個班集體的作用,即使對學生進行處分,那也是對本人、對集體教育的手段,不是教育的目標。
思想工作不能靠處分來威脅、恫嚇,而是要靠和風細雨,潤物無聲的感化、誘導。有位教育工作者,曾總結過教育的因果效應:在譏笑中成長的孩子自卑、逆反,在羞辱中成長的孩子偏激、暴力,在寬容中成長的孩子仁愛、自律,在贊揚中成長的孩子自信、自強。
做好班主任工作,既得苦口,還要婆心,既要反復抓,也要抓反復,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要善于把每一個問題的學生、學生的問題都作為教育研究的素材,我們不能樣樣順利,但我們可以事事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