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老師演講稿(精選3篇)
音樂老師演講稿 篇1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從最初的改變教育觀念,改變教學思想,改變教學模式,發展到采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設計精美的動畫課件和教具,設計不同理念的教學環節,最后到學生小組合作,老師參與學生活動,師生互動等,音樂老師們都認識到音樂教育理念的更新就是要改變傳統的灌輸式、一言堂的僵化教育模式,建立一種以審美為核心,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體發展,重視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綜合其他學科,傳承“多元文化”的教學教育理念,最大限度的使學生的創造性和能動性發揮出來。
新課標的要求提倡最多的就是創新。教師的教育觀念要創新,課堂設計要創新,授課形式要創新,學生學習也要學會如何創新地學,如何創新的表演。可是如何創新呢?毫無疑問,創新的基礎是建立在掌握基本知識上的,如果連基本的知識都沒學會,又怎么能去創新呢?而很多的基礎知識不需要去創新的認識,甚至很多知識是死記硬背的,直接直觀的學就可以了,不用拐彎抹角,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學生反而糊涂了,還不如直接記住答案來的快。大家之所以喜歡《田野在召喚》的新授課,就是因為教師沒有把課堂安排的華麗繁瑣,只是樸素的裝點了課堂,突出了音樂本身的重要性,而且能抓住重點環環相扣,自然而然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沒有絲毫做作。能讓學生易學易懂的課就是好課,教學目的達到,教學任務就完成了。她在課堂構思方面的洞察力值得我們學習,每一個老師都應該用心為學生的學習做好一切鋪墊,成功的引領學生穿越知識的海洋。但也不應摒棄那些現代化教學手段,適當時用動畫課件和精美教具也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加深學生學習的印象。一節音樂課的成功與否,就是看課的整體構思,導入設計,教學環節,教學程序是否流暢,從背教材到背學生,怎樣去引導啟發,知識點明確,教學重點清晰。
在現代的音樂課堂上,基于大家對課改的淺顯認識,呈現了這樣一種模式:強調學習觀念的改變,以審美為核心,讓學生在動中學,樂中學,活中學,強調主動參與性,強調合作學習的探索方式,然而學生到底學到了什么?音樂學習的內容是什么?學會一首歌曲就是目標嗎?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我們的教學目標往往被虛化,合作學習,拓展訓練等等流于形勢,教學內容被泛化,教學方式和過程被形式化。全國課改工作負責人、人民音樂出版社社長吳斌老師有句很犀利的話:“上什么課教什么!音樂課上誰是主題?不去突出音樂技能的培養,而更多的強調非音樂的體驗。例如品德課的德育滲透,相關地理,風土人情等等。樂曲《苗嶺的早晨》為什么要講苗嶺的風情和服飾?為什么不找苗嶺的音樂?為什么不找苗嶺的合唱、獨唱、口笛以及相關作品?其他學科都在講各自學科的內容,惟有音樂學科的學科性、音樂性不突出!讓那些與音樂的技能及相之甚遠的拓展,思想教育等留給語文老師、品德老師去上吧!”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課堂上存在不少挖掘所謂“音樂作品內涵”,準備大量色彩繽紛的課件,大力拓展地理、人文、歷史、品德等相關內容,欣賞音樂作品,往往最后讓學生記住的可能是作曲家的生平、國籍,甚至出生年月、童年趣事等,卻不記得樂曲的主題!在音樂課堂上,我們要防止內容泛化,要突出音樂特點。課本即上課之本。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古老真理。“綜合與拓展” 不能使音樂失去本色,音樂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需要二傳手,不需要借其它學科感受,音樂就是一種直接體驗,就是如何引導學生感受。相關文化的學習應有利于音樂的感受和理解,處理好音樂體驗與非音樂體驗的關系。
新課程理念還要求師生互動,合作探究。于是,老師使出渾身解術,為了實現師生合作、生生合作,設計了一個又個的問題和環節。大家在課堂上玩得熱熱鬧鬧的,看似體現了學生在“玩中學、樂中學” 的教育理念,可學生最后卻連要求學唱的歌曲都不會唱。這樣華而不實的音樂課,最終成為一節無效的課。在課堂實例中,將聽到的音樂語言化、圖畫化,似乎成為了一種流行手段,教師要求學生將聽到的音樂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出來,用美麗的色彩描繪出來,這實際上又是用非音樂的手段去表達。而實際上,音樂具有不確定性,它不會展示一幅圖畫,而是音的強弱變化,學生的感受是抽象的,而不是圖畫。這樣我們又進入了多元化教學的誤區。我們在導入開始就習慣一味借助音樂以外的手段進入教學,從歌曲題目或是歌詞里做文章,使音樂課變成了文學課、歷史課或者是美術課。因此,音樂課堂中,我們不應刻意用文字來表示音樂。
讓音樂課堂回歸自然吧!音樂首先是一種聽覺體驗而非視聽體驗,能夠識譜并不代表音樂素質的高低,能駕輕就熟的表達音樂,進行音樂的體驗才反映出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的音樂素養。所以對于復雜的音樂要素,我們要讓它簡單化,與音樂本身無關的知識要弱化。始終清楚課堂中要讓學生掌握什么,學會什么,所有的拓展內容要與音樂聯系。培養學生的音樂態度,把一個樸實、有效的課堂還原給學生。新課改這些年,我們的確走了不少彎路,被一些形式化虛化的過程蒙住了眼睛,“路走遠了,我們需要停下來思考當初出發的目的。” 音樂課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在聆聽—表達—創新的過程中,充分體驗蘊含于音樂音響中的形式美和豐富的情感,并與之產生強烈的共鳴。樸實、有效、高質量的音樂課堂,才是教師努力的目標和方向。
音樂老師演講稿 篇2
二萬五千里長征第一村,在這里鮮紅色的故土上工作中倍感榮幸和光榮。另外大家也自知南山鎮有兩家初中,再加上長汀文化教育的獨特性,我院每一年招生數在降低。學員數的是多少,將決策一個院校的存活與發展趨勢。“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們要有“校興我榮,校衰我恥”的主人公的使命感。因而,我認為在新的歷史時期,應當保證以下幾個方面:
1、要有緊迫感。古語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要為院校排憂解難,也就是為院校的存活考慮。在自身的職位上,恪盡職守,勤勤懇懇。
2、要有使命感。我們要真切了解到將來社會發展的發展趨勢,將來中華民族的`發展,都必須文化教育這方面最牢靠的“奠基石”。今日,大家往往可以為人民奉獻大家的聰明智慧。言傳身教,無尚光榮。轉型發展半溪峒的期待在文化教育,轉型發展文化教育的期待在大家老師。
3、要有質量意識。農戶期待順順當當,豐收,有一個好年成。職工期待產品品質好,高效率。大家老師期待的是學員成年人成材。因而我們要敬業愛崗,甘于奉獻。要貫徹落實好課堂教學基本,更應向45分鐘要品質。
讓我們一起保證:用心備課教案,細心撰寫教學設計,想方設法上好課,立即檢驗、批作業。靜下心坐班制,勤奮指導。
尊敬的領導,敬愛的老師們,“烏發積霜強日月,鉛筆不言寫秋春。”今天我以可以為中復初中奉獻自身的聰明智慧覺得非常大的有幸。堅信,明日的中復初中一定會以我傲人的考試成績為榮。
祝老師們節日開心,謝謝你們。
音樂老師演講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是來自X中學七年四班的,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留一份感恩的心給老師》。
不知大家有沒有問過自己這樣一個問題:人為什么活著?是為了謀求一份體面地工作,還是為了讓自己過上舒適的生活呢?而我認為,都不是。有句話說得好:“人生重在修心,而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你就會幸福”。的確,人活著不光是為了生活,更重要的是為了感恩!
說道感恩,我們首先想到的,應該感恩的人是誰,我想大家心里早就有了答案,那就是生我們、養我們的父母。“在家敬父母不用遠燒香”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但我今天想要說的是:大家一定、一定要記住,留一份感恩的心給我們最最敬愛的老師。如果說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那么老師給了我們騰飛的翅膀。法國科學家居里夫人曾說過:“不管一個人取得多么值得驕傲的成就,都應該飲水思源,應該記住是自己的老師為他們的'成長播下最初的種子”。
咱們中國也有一句古語:“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相信我們當中的任何一個人都知道這句古語,也敢肯定知道它的意思就是:“你的老師,就相當于你的父母”。可是又有誰能用心感受這八個字的真正含義呢?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多么好的一個比喻啊!可是話講到這里,我忍不住想問一下大家,你們有沒有想過,為什么只把老師這個職業
比喻成我們的父母,而其它的職業卻沒有這種殊榮呢?
作為一個學生,我認為把老師比喻成父母有兩個原因。首先:老師和父母一樣都希望我們好!父母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又有哪一位教師,不希望自己的學生成為祖國大花園里最艷麗花朵,成為廣闊無跡的天空中,飛得最高的雄鷹呢?
一年有12個月,其中有9個月,我們都和敬愛的老師朝夕相處;一周有七天,其中有五天,我們都能和敬愛的老師悲喜與共!老師的愛,融進了每一個日升日落,滲透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七年級剛開學時,我們開始了嶄新的住校生活,從未離開過家的我們都格外想家。班主任盧金華老師就像一位慈祥父親,在我的同學生病時,他會親自給他倒水,親眼看他把藥吃下去,他才會放心離開,繼續工作。而且,我的同學當中也不免有一些留守兒童或是單親家庭的孩子,也正因為他知道這一點,總會把那如山般的父愛和如春雨般細膩的母愛匯聚成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上,但雖看似微不足道,卻無時無刻不溫暖著我們這些孩子的幼小而脆弱的心靈。記得,有一天,那是一個雨天,或許是那種濕潤的空氣,落寞的雨聲,更加憑添了我們想家的思緒。上課鈴響了,可是大家卻突然發現班里少了一名同學!是那個一直想家,鬧的最厲害的同學,有人說:聽到那個同學課間說過想回家!班主任的身影匆匆地消失在雨中
當老師終于追回了那名同學,出現在教室里的時候,老師的那種神情,讓我們終身難忘!是擔心?是焦急?是關愛?還是無奈?不,都不準確,如果非用一個恰當的詞來形容,那應該是——父愛。
是啊!“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老師真的就像父親一樣愛著我們。有人說:“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父母可以把一切都給我們,那是源于血濃于水的親情;可是與我們沒有血緣關系的老師,就如那紅燭默默的無私奉獻,燃燒了自己,照亮我們的前行的路。
記得語文課上,學《送東陽馬生序》時,其中有這樣一句:“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講到這里,老師笑了,她說:“古人求學需要到百里外執經叩問,你們多幸福啊!不僅不用奔波百里,而且老師專門從幾百里外來教你們知識。”老師笑著說的這番話,但在我的心里,卻泛起了陣陣漣漪。教我們語文的袁老師家離學校三百多里,交通不便,為了不耽誤給我們上課,每個周日都提前來到學校。她也有自己的孩子啊!一年12個月,她陪伴我們9個月,一周有七天,她陪伴我們五天,只能陪伴自己的孩子一天半,那半天顛簸在路上。即使這樣她也總會把無微不至的關心送給我們每一個學生。人家說,師父教徒弟還得留一手呢,可是,她從來不是這樣,如果我們當中有人字不會寫,或是詩句沒有背下來,她總會追著她去提問,想盡一切辦法要讓他學會,但她從未因此而放棄我們當中的任何一個人。因為她懷揣著一顆無私的心,她把她的愛和青春全部都給了我們這些孩子!是啊!其實我們身邊的任何一個老師何嘗不是這樣呢?
老師就像沙漠里的一泓清泉,滋潤我們的心田;老師就像夏日里的一陣清風,吹拂我們的心靈。老師就像黑夜里的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行地的路彷徨時,他們為我們指明方向;傷心時,他們給予我們安慰和鼓勵;成功時,他們卻在我們的身后,默默地為我們祝福
他們是那辛勤的園丁,呵護我們成長,卻把自己激情燃燒的歲月獻給了三尺講臺,難道我們不應該對老師感恩嗎?
老師,感謝您披星戴月的陪伴。
老師,感謝您無怨無悔的奉獻。
老師,感謝您讓我們振翅高飛!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