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班下學期班主任發言稿(精選3篇)
學前班下學期班主任發言稿 篇1
尊敬的:
今天非常感謝各位家長能抽出難得的時間來參加學前班開班家長會。在這里我們對家長們支持我們的工作再次表示感謝。
我們將對這些課程制定出合理的教學計劃和課程安排表,每天對幼兒進行教授。在教授過程中,我們會認真、細心、耐心地對待每一位幼兒。在工作中,我們三位老師會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和特長,帶好、管好、教好這些可愛的孩子們,合理安排好幼兒一周活動中的各個環節,讓幼兒在這開放、自由的環境中學習,使幼兒活潑健康地成長,做好幼小銜接工作,為幼兒下一步接受小學教育做好充分的準備。為此,我們三位老師經過認真仔細的討論和商量,決定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首先是安全工作
安全工作從始至終使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們會時刻提高警惕,在幼兒每個活動前,都要進行教育,做到活動前強調安全,要求活動中要提醒注意安全。幼兒的安全教育與教學活動相結合,使每個幼兒都形成護安全意識和防范的基本能力。
二、幼兒智育方面
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上課認真聽講,不做小動作,不亂插嘴,能夠積極開動腦筋。培養幼兒良好學習習慣,自由活動常規,在書寫、拼音等方面多下功夫,盡量以小學生的標準來要求他們;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良好的自我服務能力,以減少他們入小學后的種種不適。
三、德育方面
1、培養幼兒尊敬愛護國旗,愛家鄉愛勞動人民,有同情心。
2、培養幼兒懂禮貌,影響到別人時,知道向別人道歉;能虛心接受別人的道歉。
3、教育幼兒尊敬老師,尊敬長輩,在家不亂發脾氣;做錯了事能承認并有意改正,能和同伴們友好相處,做到在園在家一個樣。
4、遵守集體的各項規則制度,愛護幼兒園的用具玩具,愛惜糧食,不拿別人的東西,撿到東西能教給老師或失主。
5、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愿意為同伴和集體服務。當然,幼兒每一點一滴的進步,都需要在座各位家長們和老師的共同配合、共同努力。幼兒在家時,家長也應該重視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比如: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有規律的作息習慣、與人相處、生活上注意節儉的習慣等。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指,每天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能安安靜靜地自己看書、學習、寫字)。同時,家長要注意幼兒教育的方法和分寸,正確把握嚴與愛的尺度,不過分溺愛、寵愛。
培養健康、聰明、合格的學前班“準小學生”,是老師和各位家長的共同目標,就讓我們大家為這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
謝謝大家!
學前班下學期班主任發言稿 篇2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講話的題目是《珍愛生命,預防溺水》。
生命是最寶貴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珍惜生命、注意安全。現在天氣越來越炎熱,一些學生喜歡到河邊、魚塘等有水的地方玩耍、游泳,很容易出現溺水事故。據媒體報道:3月10日下午,在布吉街道雞公山水庫發生一起幼童溺亡事件,一名8歲男童和伙伴在水庫玩耍“撈魚”時,掉入水庫不幸溺亡。同日,惠州市惠城區龍津小學附近發生一起四兄妹溺亡水塘的慘劇。據推測,可能是其中1人不慎落水,落水位置深,其他3人依次相救而落水不幸溺亡。
學生溺水事件的`發生,真的令人痛心。為積極響應以“預防溺水”為主題的“安全教育”活動,創設更安全的學習生活環境,努力杜絕此類悲劇的再次發生,我在此特向全校同學發出以下倡議:
1.不在無家長(監護人)帶領下私自下水游泳;
2.不擅自與同學結伴游泳;
3.不到不熟悉且無安全保障的水域游泳;
4.不到無人監管的江河、水塘邊玩耍戲水;
5.在見到有人落水而自己又無能力施救的情況下,不冒然下水救人,要采取大聲呼救及報警等措施。
6.在經老師家長同意并有會游泳的成年人陪同的情況下游泳時,還要提醒并注意以下幾點:
①游泳前要選擇好的游泳場所,在設有“禁止游泳或水深危險”等警告標語的水域,千萬不可下水游泳。
②下水前要做好準備工作,要先活動身體,把頭、手、腳等關節活動開。
③如果在游泳中突然覺得身體不舒服(如:眩暈、胸悶、心慌等),要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
④在游泳中小腿或腳部抽筋,千萬不要驚慌,可用力蹬腿或用力按摩、拉扯抽筋部位,同時呼叫同伴救助。
同學們:溺水是非常危險的。在日常生活中要提高安全意識,安全第一,防患于未然。水無情,人有情。其實,只要我們在生活中注意各種游水、戲水事項,提高安全防范意識,學會在遭遇溺水懂得如何自救和他人遭遇溺水時如何搶救,溺水事件還是可以防止的。同學們,讓我們行動起來,珍愛生命,預防溺水,杜絕悲劇的發生。
學前班下學期班主任發言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年級組安排我在這次會議上發言,實在是愧不敢當,經驗實在也是談不上,查閱資料,積累了幾句教育箴言,我一直銘記在心。反復品讀,略有感悟,說出來和大家一起探討。
(一)
“對待學生,該這樣想:
假如,我是孩子;
假如,是我的孩子。”
每每想到這句話,我仍然感動,因為話語中對學生真誠的愛足以讓人震撼!也讓我明白了,一名出色的班主任,不僅要教藝精湛,有敬業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有情感的投入,要懂得人性、人道和人情。
我們當中有很多班主任,用自己的愛心贏得了學生一輩子的尊重。然而,我們鐵中校園充滿詩意的美妙樂章里,偶爾也會迸出一些不和諧的音符……
我實在說不清,自己曾經有多少次不經意的冷冰冰且略帶嘲諷的話語留給這些陽光少年永恒的記憶的將會是什么,但我知道愛因斯坦曾說過:“過了若干年以后,那些教的知識都忘了,留下的東西才是教育。”在此,希望各位老師和我一起銘記少一些不必要的沖動,多一些真誠的愛心,收獲的將是幸福和快樂!
(二)
“班級是一個家,班主任和學生都是家中的成員。”
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讀出了兩個字:平等。
班主任與學生在認知能力、知識水平上暫時存在差異,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我們鐵中的許多班主任有一個共同的優點:能夠聽取學生意見;不輕易指責學生;班級里充溢著民主的氛圍。然而,也有一些班級里,學生正在體驗沒有平等觀念的教育,這種教育可以稱之為無情的教育,這種班級的學生也有一些共同點:膽小的學生更加膽小,油滑的學生想方設法鉆空子,精力過剩的學生肆意地制造事端,甚至為所欲為,逐步走向危險的邊緣。
平等,還體現在班主任對班級事務和活動的參與和熱情投入。大事不說,且說小事。當班主任走進教室,遇到地上有紙屑、講桌凌亂是難免的事。如果教室里同學都在學習,那么你自己彎彎腰、動動手、擦一擦,學生會看在眼中,自然會潛移默化,在無形中形成一種自我約束力,模仿著為班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切莫亂批評指責,然后指手畫腳一番。“喊破嗓子,不如放出樣子。”記得大掃除時,看到許多班主任和學生一起同勞動;體育運動會時,班主任和同學們在一起為賽場上的運動員加油,師生其樂融融,校園里平添了一道和諧、亮麗的風景。
我想,一個班主任只有從心底愛班級這個家,平等地愛這個家中的每一個成員,學生才會真正感受到家的溫馨,這個班級才能在和諧中不斷的進步。
(三)
“難為情,而不難堪,是教育的‘度 ’。”
談愛心,講平等,并非凡事都遷就、順從學生。批評和表揚一樣重要,只是要掌握好這個“度”。
班主任要讓學生明白,服從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責任。集體榮譽的攀升,硬朗的班風形成,離不開適度的、讓學生難為情而不難堪的批評。關于批評,我有兩點建議:一是不輕易忽視第一個犯錯誤的同學,二是可嘗試采用“退三進一”式批評方法,即在批評學生一個缺點的時候,不妨先表揚他的三個優點。這樣,批評會讓學生心悅誠服。
不久前,我們班級的值日組長和和另外一個同學一辦公室找我承認錯誤,因為這個學生隨手亂扔垃圾,而值日組長又沒有監督到位,給班級扣了分。按班級公約,他們兩個每人寫了一份500字的說明書來交給我,當時,我首先對他們兩人能夠主動承認錯誤給予了肯定,又委婉地指出小事做得不精彩,將來大事也會做不來。這樣一來他們感到難為情,但并不難堪,紛紛要求做一周的衛生監督,分是扣了,但也給了學生用行動凈化心靈的機會,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應該說,屢教不改的孩子是一次又一次“難堪”累積而成的,我們每一位班主任都不該成為給孩子制造難堪的人。
(四)
“對的,不一定是合適的。”
很顯然,這句話講的是“方法”。
“對的,不一定是合適的。”有一個極端的例子:一個孩子剛出生,有人說他將來做官,也有人說他將來發財,家人聽了很高興。可是另一個人說了一句真話:他將來一定會死的。結果,可想而知,此人被痛打了一頓。
這個極端的例子給了我們教育者一個啟示:教育學生時,有些真言是對的,但學生在感情上不接納你。
我們平時一定會教育學生要孝敬父母,可我們的苦口婆心,大呼可憐天下父母心,反復渲染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學生們可能仍是無動于衷,甚至會小聲嘀咕。我有一次在班級里也談孝敬父母,卻改變了空洞說教的方法,給學生講了個故事:
一天,一位年邁的老爺爺和他的成年的兒子走在路上,老爺爺看到前方樹上有鳥,問兒子:“樹上是什么?”兒子說:“烏鴉。”過了一會兒,老爺爺又看到前方樹上有鳥。又問兒子:“樹上是什么?”兒子不耐煩的說:“烏鴉!”后來,前方又出現了棲息著鳥兒的樹,老爺子再次問兒子:“樹上是什么?”兒子急了:“我不是說過了嗎?是烏鴉!真啰嗦!”老爺子不再說話了。到了家里以后,老爺子用一雙抖抖索索的手從抽屜里拿出一本已經發黃的日記,兒子翻過一看,這是自己小時候父親寫的日記,上面寫著:今天我帶著兒子去玩,兒子連續問了幾次樹上的鳥兒是什么?我高興地告訴他“是烏鴉”。兒子長大了,會問了,我真幸福!看到這里,兒子哭了,抱住年邁的老父親,說:“爸,您盡管問吧,樹上的鳥兒是烏鴉!”
這個故事講完,教室里很安靜,學生的感受可想而知。
“對的,不一定是合適的。”講究方法,選用適當的方式處理學生中的棘手問題,也時會產生異想不到的效果。
學生正值青春期,早戀現象并不鮮見。看到有這樣一個資料:有個初三男同學,給本班一名女同學遞了一張表達愛意的紙條,遭到了拒絕。于是,整天趴在桌子上萎靡不振。班主任看穿了他的心思,試著走近他。偶然間,班主任老師在課桌上發現了他寫的一張字條,上面寫道:
天涯何處無芳草,何必只在本班找。
本來人數就緊張,何況質量又不好。
老師一看,還挺押韻的,于是,拿過一張紙,也寫了一首:
天涯何處無芳草,何必急著現在找。
本來學習就緊張,何況年齡又很小。
學生向老師會意一笑之后,重新振作了起來。試想,如果我們火冒三丈,立刻將家長請來,把孩子狠狠訓斥一頓,會是怎樣的結局呢?
班主任幾乎每一句話都可能是對的,但不一定是合適的。各位,遇到偶發事件定要三思而后行!
(五)
“經驗可貴,但也是包袱。”
班主任工作是一門藝術。有時,所謂的“經驗”反而制約著班主任在工作中的不斷思考、不斷創新,有時反而成為“包袱”。循規蹈矩、承襲一成不變的固定模式,按老習慣去開展工作,已經不能適應當前德育工作的需要。
我們常說,學生品德的生成需要自主,要有空間。班主任只有創新班級德育活動,才能讓學生有展示獨特個性和非凡才華的舞臺。
政教處、團委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舉辦了一些活動,但我始終認為,政教處、團委搞的活動只是起到一種導向性作用,怎么可能讓全校八千余人在統一、集中的活動中展現自我呢?所以,學生一定感到不滿足、不過癮。我想,只有以班級為單位,在政教處、年級部倡導的主題框架內創造性開展德育活動,才能讓大部分學生感受自我,體驗成功。
我們期待,老班主任甩掉包袱,多一點創新意識,少一點經驗主義;新班主任盡情揮灑自己的青春活力,通過創造性工作張揚個性、展現自我,在鐵中這幅美麗畫卷上寫下重重的一筆!
些許淺見,甚為膚淺。不妥之處,敬請各位批評指正。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