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新聞理論學習與實踐實習經驗交流上的講話
二:會議新聞寫作模式化。
對于會議新聞的寫作已經形成了一種固有的模式和方法。下面我們看幾篇會議新聞稿件就可以明顯感覺出來。 例如:某月某日,某某召開,某某主持召開會議。專題研究某某。某某出席并講話。某某列席會議。
會議原則通過某某
某某指出某某
某某強調某某。
某某日,我市召開某某座談會,某某講話,某某主持會議。、
會上,某某匯報某某情況,安排某某,通報了某某情況。安排部署了某某工作。
就某某問題,某某強調某某。
某某就某某問題強調某某。
套格式的新聞寫作模式雖然可行通用,但并不能傳遞新聞價值,這樣寫出來的新聞不但讀者不喜歡,連我自己在寫作過程中也味如嚼蠟喪失激情。
三:出境時間等級化。
出境時間的長短是有嚴格的限制的。對于每天的新聞出境時間有嚴格的規定。市長的出鏡時間是不能比市委書記長。在電視上的講話市長也不能超過市委書記。這個問題上就是說,作為一個輿論的引導作用都有其實實在在我們所不為人知的一面。當時在采訪市長時,寫了一篇新聞稿足足有3000字,老師看了后叫我努力刪,最后刪去一大半才通過。老師在刪稿時這么說,今天市委書記的稿子才多字。所以當天的稿子必須刪。這就是潛規則。
四:新聞內容趨于形式化。
對于新聞的寫作,對于形式更加注重。新聞已經不是一種純粹新聞性的東西。他的宣傳性大于其實際的新聞作用。這是我們在學習新聞理論時所不曾想到的東西。所以形式在新聞的拍攝和寫作中占一部分比重。電視新聞講究通俗話語,但是在運用到領導的講話時卻不盡人意。比如:一次會議作為一個領導人所強調的話。大都是空話套話。(在一次土地改革和發展會議上,市上領導提出的問題是很專業的,一般人是聽不懂得。什么“經營城市,盤活土地”。這些話語放到新聞上一般人能聽懂不,反正我是聽不懂。)
關于新聞學習的建議
一:新聞實踐在平時學習中至關重要。
雖然新聞學院在實踐方面對于學生的實踐比較重視。但是平時的實踐還是太少。校園自辦臺和《民院青年》以及大學生生活文化站都提供了一個平臺,但是里面學的東西不是很多。走進社會才發現對于新聞實踐操作和動手能力“先天不足”。在實習時我們其實還是有一定優勢。在實習時,老師曾說你們學的還挺好的,操作性很強。因為我們會新聞拍攝和新聞剪輯的一些基本技巧。前不久,銅川電視臺來了一位貴州大學的實習生也實習了兩月。結果攝像機的開關機都不會,這不丟人嗎,學了兩月。就會個開關機。最后啥都不會,拍拍屁股走人。這一點我們還是應該感到驕傲的,這是我們的優勢,因為我們會,我們實踐過。
二:加強新聞的寫作能力培養。
新聞寫作在新聞采寫中占了相當一部分力量,甚至是至關重要的特別是在報社。這就需要平時加強鍛煉。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大二在上《新聞寫作和采訪》課時還需加強訓練。我們不缺新聞寫作和采訪的理論,卻缺少新聞的實際操作。任何上過新聞課的人走知道5個w.但是到一個新聞事件發生了。該怎么寫,寫什么內容,怎么組織語言,怎么寫才簡練,怎么寫才是一篇新聞。這就不是新聞理論所能解決的問題。他需要實實在在的新聞寫作。
三:新聞采訪和寫作課本的選讀問題。
06級新聞學的同學在發教材時領到的是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劉海貴老師的《新聞采訪寫作新編》在這本書中劉老師對新聞采訪和寫作理論進行了重點闡述,我想很多同學的這本書可能是新的。因為這本書對新聞的實踐操作其實是不足的。相反很多同學看過中國人民大學高鋼老師的《新聞寫作精要》卻受益匪淺,這本書對新聞寫作提出了更多的是實例。在分類新聞和事件新聞中。更多的提出了一種案例,分析我們該怎么報道,應該報道哪些要素。在事件新聞報道中更多的給我們指明了一種方向。災難新聞(空難、車禍、火災)、體育新聞、會議新聞給我們指明了新聞報道的信息來源和和報道要點。
實習生活是艱苦的,又是充實的,這段經歷,成為我們心中難忘的回憶。這一次的實習讓我們新聞媒體產生了新的認識,拓寬了我們的新聞實踐面,在提高了大家的新聞采編能力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新聞的采寫和制作。
以上就是我講的內容,不知道正確與否,僅是一己之見,有什么不對的地方,還請見諒。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