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旗下的講話:讓閱讀之花在校園燦然綻放
最后,我特別想說的是,閱讀雖然是一個個體行為,但是每一個個體的行為最后就構成了民族的精神境界。“全民閱讀”形象代言人朱永新教授曾發出過一聲振聾發聵的吶喊: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的精神力量,而精神力量則取決于閱讀水平。經過近兩千年的流浪,猶太人非但沒有消失,反而產生很多世界級的偉人,比如馬克思、愛因斯坦、弗洛伊德、畢加索……1901到XX年一百年間,一共產生68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其中猶太人有128位,占總獲獎人數的近20%。猶太人為什么如此強大?因為猶太人把閱讀作為宗教,猶太人平均每人每年的閱讀量是65本書,我們才5.14本書。一個讀5本書的民族和一個讀65本書的民族,他們的精神力量怎么會沒有區別呢?
有同學可能會說,那是國家的事情,我當下任務就是中考、高考。XX年10月,北京電影學院崔衛平教授發了這樣一條微博: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國/你怎么樣/中國便怎么樣/你是什么/中國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國便不黑暗。后來這句話演變了成了一個風靡華夏的詞匯——正能量。
我們可以在藤蘿長廊下靜心閱讀經典,為自己的一生奠定堅實的精神底子;我們可以在課堂上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滋潤我們日漸粗糙的心靈;我們可以舉辦大型的讀書報告會,打造書香校園。
因為,我們所站立的地方,正是我們的中國!
我的講話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