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綠色學校演講(精選3篇)
生態綠色學校演講 篇1
和諧,多么美好的一個詞語,多么美好的意境。請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和諧吧:春風是和諧的,她使堅冰融化,萬物復蘇,把人們帶到美好的季節;春雨是和諧的,她“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古往今來,和諧思想綿綿不絕。
從孔子提倡的“禮之用,和為貴”“和而不同”,到到孟子“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論斷;從洪秀全提出的“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的理想方案,到康有為描繪的“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的社會狀態,悠悠中華幾千年,歷代思想家、政治家,無不推崇團結互助的理念,和諧社會始終是人們最崇高的理想。
和諧就是融洽和睦、協調發展。和諧社會應該是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社會。但現實生活中,由于許多同學、思想覺悟、價值觀念、利益追求、興趣愛好的差別,有些人的行為方式不利于團結互助,甚至一些損人利己現象也時有發生;還有的同學喜歡搞小自由主義,當面不說,背后亂說,班級不說,校外亂議論,導致同學與同學之間互相猜疑,引起同學之間不和睦;甚至有的同學把社會上一些:惟利是圖,損人利己,愛占便宜;甚至于爾虞我詐、坑蒙拐騙的行為,也或多或少的帶到了校園,這樣不僅可恥,簡直可以說是道德的囚犯。胡把“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作為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內容提出來,豐富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內容,同時也豐富了我們的校園文化,我們中學生在這個富有感召力的今天,我們應該做的是;同學之間要和諧,要團結友愛互助;校園要和諧,構筑一個團結友愛、文明向上的和諧校園。
歷史經驗一再告訴我們:有沒有團結互助的道德風尚,是判斷一個群體是否健康、一個社會是否和諧的重要標志之一。繼承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文化,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弘揚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美德。
是啊!我國素以“禮儀之邦”著稱于世,講“仁愛”、行“友善”、重“人和”的傳統美德。我們新一代的中學生應該傳承這些傳統美德、今天要為構建一個和諧的校園努力,明天我們要為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而付出,這是歷史付與給我們的重任!這是時代付與給我們的使命!
生態綠色學校演講 篇2
“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的是你,鎮住風沙,阻擋洪水的是你,你就是綠色功臣-樹。”你給我們帶來了春日的綠色,夏日的蔭涼,你不僅是人類的朋友,還是鳥兒、小動物最值得信賴的伙伴。
“植樹造林,美化家園”春天,讓我們種下一片綠色。我們中國輕紡城小學四(4)班的全體同學,在徐老師的帶領下,來到柯巖風景區,親手種下了一棵棵小樹苗。風景區里已是春意盎然,冬爺爺再依依不舍也阻擋不了春姑娘的到來,大地開始換上了綠色的新裝。柳樹開始抽出了嫩芽,草兒頂著小腦袋拼命地往上竄,粉嫩的桃花也感受到了春的氣息,競相地綻放了。
我們紛紛拿來了鐵鍬、桂樹苗,三五成群地種起樹來。我們首先用鐵鍬鑿土、挖坑,別小看挖個坑,這可是力氣活,我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挖好了坑,磨得我們的手都疼了。接著我們小心翼翼地拿來了桂樹苗,輕輕地、輕輕地把桂樹苗放入小坑里,雙手緊緊地扶住,生怕它會跌倒似的,然后運來了土,一鏟一鏟地把坑填滿,“歪了,歪了……”身后傳來一陣嘈雜的聲音,原來小樹苗被我們種歪了。總不能讓樹斜著長吧,又是一陣返工,這次我們更加細心了,讓樹苗挺起胸膛,站得直直的,然后用腳踩實了泥土,并澆上水。在我們的齊心協力下,一棵小樹終于種好了。我們高興極了,圍著小樹唱啊,跳啊。再看看周圍其他的同學,也是干得興致勃勃,滿頭大汗的,有的拿鐵鍬挖坑,有的扶住樹苗,有的在澆水,還有的在全面指揮……
有了種第一棵樹的經驗,種第二棵、第三棵……就順利多了,我們親手種下了一棵又一棵的樹苗。看著和我們一般高的小樹苗,我的心里樂開了花,眼前又多了一片綠色。小樹苗啊,小樹苗啊,你快快長大,長成一棵棵茁壯的桂樹,開出一朵朵金黃的桂花,讓你沁人心脾的香味和婀娜多姿的身影,吸引更多的鳥兒和小動物來這里安家。小樹苗似乎能聽懂我的話一樣,在春風的撫摸下,微微的點頭。
瞧,鳥兒飛來了,它們嘰嘰喳喳地落在小樹苗的身上,是在歡迎這新來的朋友,它們會為鳥兒遮風擋雨,給鳥兒一個溫暖的家。
雖然我們的身上、手上、臉上都是泥巴,但是我們卻是興奮不已,因為我們為大地增添了一份綠色,我們又多了許多綠色的朋友,明年我們還來這里種樹,還來給我們親手種下的樹苗澆水。
生態綠色學校演講 篇3
水是大地的血脈,它滋潤著崇山峻嶺,灌溉著良田;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它養育著飛禽走獸,哺育著花草樹木;水是人類文明的搖籃,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因為水環境的變化,導致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盛衰變遷的例證舉不勝舉。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也正是依存長江、黃河等母親河的支撐,而發展下來的。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都認為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其實我們地球雖被稱之為“水球”,但其淡水儲量卻是少之又少!水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水將成為21世紀威脅世界和平影響社會發展的最大障礙。
所以在全球的水資源危機日益嚴重的情況下,節約用水便成為每個公民應盡的職責。尤其在中國,水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并不豐富,淡水資源不到世界人均水量的1/4;地區分布并不均勻,年內變化莫測,年際差別非常之大,每年受旱農田32億畝,約有5000萬人和3000萬頭牲畜面臨水荒。再加上污染,使水資源更加緊缺,所以人們更應該節約用水。如果各位能夠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牢固樹立節約意識,從節約一滴水、一粒米、一度電、一張紙入手,把節約落到實處。如果這樣,對學校來說,那將是一筆可觀的財富,對于我們這個13億人口的大國來說,那就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節約是一種美德,節約是一種智慧,節約更應該成為一種習慣和風氣。建設節約型社會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共同行動,找回失去的節約意識,從身邊的點點滴滴開始,持之以恒,在建設節約型社會中,將節約這個“傳家寶”進一步發揚光大!
只要各位都注意節約用水,水荒才會遠離我們,我們的生活才會安定、和諧;環境才會優美、舒適。同學們明白這個道理后,一定要自己身體力行才行!什么叫愛國、愛校、愛家,不是天天喊在嘴上,而是要落實在行動中。如在家中、在學校節約用水這就是愛國、愛校、愛家的具體表現作為當代的中學生,我們應該弘揚中華之美德,節約身邊之滴水。
莫讓人類的眼淚成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